书城童书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忠孝礼廉故事
14927800000154

第154章 天祥衣带

南宋有一位名臣叫文天祥,是一位忠义之士。在他小的时候,有一次到乡贤祠里瞻仰欧阳修、胡铨等忠臣节义的牌位时,看到一个“忠”字,他感慨不已地说:“人如果没有忠义的节操,身居庙堂之高虽为万人敬仰,也不是真正的大丈夫。”

长大后,文天祥凭借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在朝廷做了官。在职期间,他仗义执言,时时都为国家和百姓着想。

理宗开庆初年(1259年),元军出兵攻打宋朝。面对军事上敌强我弱的形势,朝廷里的一些人苟且求安,希望向元军求和。可是文天祥却极力反对,他说:“朝廷面临敌军的进攻,我们应该奋发自强,拿出忠义之气,捍卫我们的领土。”

于是,文天祥召集各地豪杰之士,捐出自己所有的家产充当军费,决心用自己的生命与国家的命运共存亡,以此表达对大宋国土誓死效忠。可是,文天祥的军队不敌元军,最后文天祥被俘。

元世祖忽必烈是一位珍惜人才的君王,早就听说文天祥无论是才识还是气宇都是一个良臣。所以他决定说服文天祥归顺元朝,并赐予他宰相的职位。可是文天祥却说:“国家已经灭亡,为人臣子即使以死相报,都不足以报答朝廷,我怎么能苟活于世呢?如果我再谋得一官半职,就相当于背弃我谨持一生的‘忠义’的信条。那我还活着有什么意义呢?请您赐予我一死吧!”

忽必烈无奈,最后判处文天祥死刑。文天祥死后,有人从他的衣带中发现了一首赞文:“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意思是说:“孔子教导人成仁,孟子教导人取义,只要把这个义气做到极点,那么仁德也就到达极致了。读了圣贤人的书,学的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仁义啊!从今以后,我也勉强可以说没有惭愧了。”当时,他年仅48岁。

美德感悟

自古以来,无数志士豪杰无论身处怎样的风云变幻中,都不能摧折他仁义的气节。文天祥在国家民族危难的时候,誓死抗敌,试图保护国家的疆土。即使到了兵败被擒时,他仍然忠勇不屈,誓死效忠的气节没有改变。

文天祥从容就义、视死如归,正是源于他“所欲有甚于生者”。在他的价值观里,道德节义超过了生命本身的价值。他用一生谱写了一首正气之歌,所以,他的浩然正气时隔700多年,依然为人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