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有一个人名叫范元琰。他非常好学,博通经史,尤其喜欢研究佛学。虽然他学问很深,但为人谦逊,从没有因自己有学问而看不起别人。他对待别人都非常真诚恭敬,与人说话时,唯恐语言不当伤害到对方。他即使一人在家,也会像在公共场合一样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言行,因此,周围人都很尊敬他。
有一天,元琰准备外出。刚出家门,就看见有人正在偷他家的白菜。元琰赶快转身,退回到家中。母亲问他怎么回事,他就把刚才看到的事情告诉了母亲。母亲问:“那你怎么回来了,偷菜的人是谁?”元琰说:“我之所以退回来,就是怕偷菜的那个人看到我之后会羞愧难当。我要是告诉您他的名字,您不要泄露给别人啊!”母子两人对此事守口如瓶。
还有一次,元琰家的菜园外有一条水沟,有人淌水过去偷他家的竹笋。元琰知道后,就伐木在水沟上架了座桥,让偷竹笋的人不必淌水而过,偷竹笋的人为此非常惭愧。从此,元琰所居之地再也没有了偷盗之人。
美德感悟
元琰即使对偷盗自己财物的人,都以善心对待,并处处为对方着想。元琰害怕偷窃的人看到自己难为情,所以就赶快走开;而为了免除偷笋人的淌水之苦,元琰居然还为他架桥。从偷菜人的角度出发,既然没有被主人抓住,那更可以放肆地去偷,既然别人都为自己过水沟提供了方便,就更有机会过去偷。可为什么偷菜人没有这么做呢?因为人人都有羞耻之心。
而今,人的羞耻心比古人差远了。像元琰这样的行为,还真不一定能一下子改变对方的行为,但是一定能稍稍唤起对方的惭愧心,如果继续坚持,肯定会有效果。比如,是不是可以在菜园旁边另划出一个范围,并写上标语:“如有困难,请从这个区域摘菜,本人全家愿意免费提供。”如类似这样的举动持续下去,总有一天偷菜人会因惭愧而停止自己的偷盗行为。
所以,当我们面对他人的错误时,只问我们自己够不够宽容,能不能想出一个既不伤害对方自尊心,又能激发对方羞耻心的好办法。如果我们有智慧、有耐心处理身边的事务,我们一定会生活在“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