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忠孝礼廉故事
14927800000217

第217章 房崔愧心

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房爱亲的人,娶了河北清河的崔氏为妻子。婚后夫妻俩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名叫房景伯,次子名叫房景光。崔氏亲自教他们读书,所读的书涉及《易经》、《书经》、《诗经》、《礼记》、《春秋》、《孝经》、《论语》、《孟子》、《周礼》等9部经书。

后来,崔氏的长子房景伯到了清河郡去做太守。有一天,有一位妇人来到官府状告她的儿子不孝,当时房景伯想要将那妇人的儿子治罪。崔氏得知此事后,就让房景伯将那位妇人带进衙门,让她与自己同吃同住,让那妇人的儿子跟在房景伯的身边,每次,房景伯去向母亲崔氏问候请安的时候,那妇人的儿子就站在堂下观看。

不到10天的工夫,那妇人的儿子因为每日都看着房景伯做这些事情,他说他悔改了,要求回家。但崔氏却对房景伯说:“现在还不能放他回去,这个时候他还只是面子上的惭愧,并不是内心真的惭愧,我们先不要理他。”

又过了20多天,那个妇人的儿子对照房景伯的孝行,自己已经是懊悔万分。他对着母亲叩头,头上流出了血,而他的母亲也哭了起来,对崔氏说他们想要回家。这时候,崔氏才点头同意。而令人惊讶的是,那位妇人的儿子后来竟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孝子。

美德感悟

崔氏是一位善良的人,她没有认同儿子在官府中对不孝子治罪的判决,反而是让那个不孝子跟在儿子身旁,让他自己去感受,自己去悔悟。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来,崔氏的儿子房景伯在她的教导之下,已经成长为一个即孝顺又秉公执法的正直的人。

在崔氏看来,不孝顺是一个人的耻辱,而如果仅对他进行身体上的处罚,却并不一定见效,但若是让他去对照自己与孝子之间的区别,这种心灵上的处罚,反而可能使他知耻而反省。事实也正是如此,这位不孝子最后成为远近闻名孝顺的人,不能不说崔氏有着不可替代的功劳。

《书经》,即《尚书》,是一部多题材的文献汇编,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305篇,又被称为《诗三百》。

《礼记》,主要记载和论述了先秦的礼制、礼仪,并解释礼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及其他人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春秋史,相传由孔子根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共242年间的历史事实,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全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他的再传弟子编撰而成,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

《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是由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