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普京八年
14930000000001

第1章 序言1

这部题为《普京八年:俄罗斯复兴之路(2000~2008)》的丛书由政治、经济和外交三卷组成,探讨了普京政府在其两个任期内,根据本国国情为重建强大的俄罗斯所走过的国家政治治理、经济振兴和恢复大国地位的八年历程。本丛书写作的基本意图在于,在占有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比较详尽和系统的分析总结出政治经济转轨和国家振兴的“普京模式”。

本丛书的写作思路和主题思想是:

独立以来政治领域。政治转轨经历了制度变迁、制度巩固和主流政治价值观确立三个历史阶段。如果说叶利钦时代完成了从议行合一苏维埃制度到三权分立宪政制度的转变,普京八年则完成了新权威主义原则指导下对宪政制度的完善和巩固,是一种国家治理模式的重大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以立法与行政分权的原则改组联邦委员会的组成,建立总统代表制的联邦区制度,通过了总统直接任命或撤换地方行政长官的法律,启动了联邦主体的合并。普京通过建立和扶植强大的执政党,有效地改善了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的关系,既提高了行政效率也提高了立法效率。在建立国家统一的法律空间,打击寡头,车臣重建,控制媒体,改革行政体制,加强反腐败斗争领域普京政府取得的成效,不仅实现了社会动荡到政局稳定的国家治理,而且取得了各主要政党对政府政策的认同,从而在客观上导致了执政党与反对党政治纲领的差别的淡化甚至趋同,也导致了“主权民主”日益成为俄罗斯全社会主流的政治价值观,并进而导致了俄罗斯社会政治生态的巨大变化。普京八年俄罗斯政治发展道路是根据本国具体国情,建立和完善新权威主义下的宪政民主政体的过程,它符合俄罗斯的历史传统与现实需要。

经济领域。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确立了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框架,普京八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对既有经济制度的完善和修补。在国家政局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对经济法规的除弊立新、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控能力以及对特殊利益集团的整肃,俄罗斯实现了宏观经济环境从混乱和危机到稳定有序的转变。普京以重建强大的经济为目标,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加强对战略性行业的控制,谨慎推进各项改革,强调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性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平衡发展,力图探寻符合俄罗斯基本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国际能源价格持续高涨为俄罗斯经济的复苏与增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普京政府借助这一有利时机及俄罗斯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行业,以出口带动投资与消费,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经济实力与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同时,由于俄罗斯经济对能源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因而,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仍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俄罗斯经济健康发展面临的迫切任务。普京八年俄罗斯经济发展道路是建立强化国家控制下的市场经济的过程,是经济摆脱危机走向增长的过程,是为重振大国地位积蓄经济实力的过程。

外交领域。经过为期一年左右的反对美国NMD计划的激烈的外交斗争之后,普京政府以“9·11”事件为契机,与美国建立了反恐伙伴关系,并在美军进驻中亚、核裁军及反扩散、第二轮北约东扩及美国退出《反导条约》等问题上做出了战略妥协,希望以此获得俄美关系的全面改善和西方世界承认本国的国际地位和势力范围,为本国国力的恢复赢得喘息时间,并因此形成了务实外交和经济外交的特点。以乌克兰“橙色革命”为核心的独联体的“颜色革命”促使普京政府反思本国的对美政策,并导致了外交战略的全面调整。在全面深化与中国的战略协作和努力推进与欧盟的多领域合作的同时,国力迅速恢复后的普京政府在抵制“颜色革命”、强化能源外交、破解导弹防御、抵制北约第三轮东扩等领域开始了对美国的外交反击,以更新战略进攻性武器为核心的强军过程在加速进行,同时,为恢复昔日的全球性影响,普京政府在亚太、中尔、拉美和非洲等地区的外交活动有所强化。普京八年俄罗斯的外交道路是其战略思想由现实主义向新斯拉夫主义过渡的过程,是俄罗斯全球性影响与大国地位逐步恢复的过程,是谋求在建立地区秩序和全球秩序领域发挥独立作用的过程。

总之,21世纪初俄罗斯联邦发展史上的普京八年,在政治上是根据本国国情完善和强化新权威主义下的宪政体制的时代,是社会动荡走向政局稳定的时代,是“主权民主”主流价值观确立的时代;在经济上是以发展能源原材料部门为现实依托,以建立创新经济为长远规划,由自由市场经济向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过渡,实现经济复苏和快速增长的时代;在外交上是对西方由以妥协求合作向以斗争保安全过渡的时代,是由反恐伙伴被迫成为美国的战略竞争者的时代,是俄中战略协作全方位发展的时代,是突出务实外交、经济外交和能源外交的时代,是加速强军过程和恢复全球性大国影响的时代。毫无疑问,2008年5月正式开始执政的梅德韦杰夫—普京政府将继续推进政治经济治理的普京模式,并突出本国在建立新的国际秩序领域的独立作用。

本丛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人员在多年学术积累的基础上集体完成的,得到了在京有关研究机构科研人员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在为确立本丛书的写作框架和主题思想而举行的多次研讨会上,本领域在京的资深学者贡献了他们的智慧和研究心得,在本丛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二部四局、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领导和经济管理出版社的多方面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同时,本丛书写作组全体成员期待着国内外学者和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郑羽 蒋明君

2008年5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