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医学心理学
14930600000064

第64章 心理问题与护理

心理护理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是现代护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临床护理中,心理护理的应用灵活多样,在不同疾病、不同治疗阶段以及对不同病人的护理中,心理护理的方法和技巧各有差别,需要护理人员运用心理学原理,针对不同情形开展心理护理。本章简要介绍常见心理问题的心理护理和临床主要科室病人的心理护理。

虽然存在着不同的医疗部门和环节,疾病的不同性质和发展阶段,病人的不同年龄、职业与性格等因素,但在疾病诊治过程中,仍会出现一些共同的心理问题,如病人心理一章所述。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虽各不相同,但心理问题的性质与表现却比较类似,在临床护理中,可采用一些共同的心理护理方法来解决。

一、常见情绪障碍的心理护理

情绪反应是病人对自身及环境是否满意的直接表现,病人常有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需要护理人员进行心理护理。

(一)焦虑情绪的心理护理

焦虑情绪的集中表现是紧张、不安和烦躁,病人常不能讲出焦虑的确切原因,在临床护理中可采用以下方法消除病人的焦虑情绪:

1.说明与疏导

焦虑的产生与对环境及自身疾病的不了解、不熟悉有关。不熟悉的人和事给病人带来一种未知的威胁,让病人紧张、担心。在心理护理中,应向病人介绍医院的医疗环境,检查、治疗设施,医务人员的能力水平和医院的相关管理制度,让病人了解医院环境和治疗环节,使其确信能受到恰当的医疗帮助,消除因医疗过程引起的焦虑。护理人员还应向病人介绍疾病的病因,发病过程,诊断、治疗方法,病程的发展及预后情况,使病人对疾病有所了解,对疾病的发展心中有数。对有不良后果的疾病,如肿瘤、心脏病等,应通过语言疏导帮助病人调节对自身健康和治疗效果的期望,接受患病的现实,并逐渐树立对治疗的信心和希望。

2.放松疗法

研究发现,焦虑情绪与肌肉紧张相关联,肌肉的放松可以使焦虑情绪得到缓解。下面介绍一种简单有效的深度肌肉放松法,此方法是弗雷得克?皮尔斯于1924年提出的,共分六步:

第一步:头向下偏,双眼微合,双肩上耸,感到紧张后,放松头及双肩,再将头慢慢做逆时针转动8圈,顺时针转动8圈,然后静躺在床上。

第二步:将右脚绷直抬高,脚尖绷直至不能坚持,再完全放松地让脚落在床上,接着左脚做同样的动作,练习时注意力应集中于绷紧的那条腿上,并想象双腿的紧张。

第三步:右手上举,握紧拳头,绷紧手臂肌肉,集中注意力想象手臂非常紧张,当手感觉很累时,就完全放松地落到床上,然后左手也做同样的练习。

第四步:左臂放下后,双眼仍保持微合,想象头顶天花板上有个圆圈,直径大约4米,想象着视线按顺时针方向慢慢转8圈,再逆时针转8圈。

第五步:想象一个边长约为4米的正方形,想象着视线沿着其边顺时针、逆时针各转8圈。

第六步:静躺在床上体验运动后的松弛、宁静的感觉。

医护人员可将上述方法教给焦虑的病人,让其在烦躁不安时进行自我放松训练,可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如果病人运动受限,不能进行肌肉放松训练,可教给病人使用暗示的方法放松。该方法是布格于1972年提出的,分为三步:第一步,深深地吸口气,然后迅速吐出;第二步,不断向自己暗示“放松,放松”;第三步,把注意力集中在有趣的事物上停留几分钟。完成这三步后,可回到引起焦虑的问题。如果还感到焦虑,再重复这三个步骤,直至焦虑缓解。

3.音乐疗法

音乐可以解除由紧张刺激对人引起的心身反应,降低兴奋水平,促进机体的内部稳定状态。对有焦虑情绪的患者,可以让其聆听一些节奏舒缓、旋律优美的乐曲,帮助患者放松紧张的情绪。

对焦虑水平较高的病人单纯使用心理疗法可能起效慢、效果不理想,应请精神科医师会诊,恰当使用一些抗焦虑药物来解除焦虑情绪。

(二)抑郁情绪的心理护理

病人的抑郁和躯体功能的丧失、某些社会功能的丧失以及自尊心的丧失有关,有悲伤、失望、无助、乏力等表现,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心理护理:

1.心理支持

对抑郁情绪的病人,心理支持是非常必要的。病人面临疾病的威胁,对自己失去信心,摆脱疾病是超出病人能力范围的事。如果让病人单独面对,会令他感到无能为力、不知所措,因而心情低落,颓废而缺乏斗志,表现出抑郁的情绪状态。医护人员不仅要做医疗上的帮助者,更要做病人心理上的支持者。

给予病人同情和关注是心理支持的重要环节,医护人员要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在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注意多倾听病人的想法,理解病人的感受,同时还应为病人分析治疗的前景和希望,给予病人恰当的保证,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病人感到护理人员是其最有力的支持者和帮助者,逐渐走出抑郁情绪。

2.自信心训练

抑郁的病人大都缺乏自尊和自信,帮助病人建立自信心,恢复自尊,可以帮助病人消除抑郁情绪。自信心的训练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改变观念。抑郁情绪和病人对自己的不满意紧密相关。不满意是因为现实不能符合病人理想的标准,如果降低病人的期望标准,使之趋近于现实,便可以增强病人的自信。具体的做法是,先分析病人情绪抑郁的原因,寻找导致抑郁的理想化标准并和现实比较,发现其中的差距,通过与病人的讨论修改这个标准,改变不恰当的观念,让病人对现实比较满意而获得自信。

第二,自我恭维。抑郁的病人往往只看到患病后的损失和消极影响以及自己的各种缺点,对治疗疾病积极的一面及自己的优点却视而不见。医护人员应通过深入了解病人,发现病人的优点,并把这些优点写到卡片上,让病人每当心情不好时就拿出这些卡片来阅读,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和暗示,这样可使病人积极的情绪逐渐占优势,进而克服抑郁情绪。

第三,改变现状。增强自信仅从观念上改变还是不够的,还应鼓励病人积极地改变现实,使现实更加让人满意。医护人员可以要求病人积极配合治疗,不仅要遵从医嘱、按时服药、接受治疗,而且要注意饮食调节、情绪调节和适度运动,尽快恢复健康。

(三)恐惧情绪的心理护理

恐惧是人面临威胁、危险时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在疾病的诊断治疗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可以引起病人的恐惧情绪,需要医护人员的帮助,病人才能摆脱这种情绪。

1.解释与说明

一部分病人恐惧的对象并不客观存在,而是病人认为有危险或存在可怕的后果,因而出现恐惧,这和病人缺乏医学知识,缺乏对医院环境和医疗环节的了解有关。这类恐惧可以通过护理人员向病人解释和说明相关知识来消除。例如一些病人害怕药物的副作用,害怕X线会杀死人体细胞等,医护人员都可用正确的医学知识纠正病人的错误认识,使病人的恐惧情绪得以缓解。

2.安慰与保证

对一些病情严重的病人,或是像手术治疗这样确实有一定危险性的病人,应根据实际情况给病人以安慰和保证。对疾病后果严重的病人,可淡化危险的程度,说明不良后果的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帮助病人逐渐接受现实而减缓恐惧。对只是有危险可能的病人,应让病人多看到顺利和成功的一面,并介绍一些成功的病例和可能出现危险时采取的医疗措施,给病人以恰当的保证。

3.放松训练

恐惧本身就是一种紧张情绪,和焦虑反应有一定共同之处,在护理中可以采用放松疗法对抗紧张,消除病人的恐惧。对恐惧情绪还可采用类似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方法,让病人设想危险的情形已经出现,使其产生恐惧情绪,再通过放松训练对抗恐惧情绪。

(四)愤怒情绪的心理护理

愤怒和愿望实现受阻有关。在医疗活动中,护理人员应注意在与病人的交谈中正确地向病人解释病情和治疗后果,不可盲目保证,以免使病人产生过高的期望,在结果不能符合期望时产生愤怒情绪。同时,医护人员还应尽职尽责,满足病人对医护人员的角色期望,这样也可以避免一些愤怒情绪。当病人出现愤怒情绪时,可采用下列方法开展心理护理:

1.心理疏导

了解引起病人愤怒的原因,给予恰当心理疏导。在有些病人因为病情恶化,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时,医护人员应说明具体情况,使病人降低对疗效的期望。如果是因为医护人员人为原因引起的愤怒,应给病人以恰当的补偿,平息其愤怒情绪。

2.适度宣泄

愤怒的病人处于激动、兴奋状态下,常有一些不当行为表现,如攻击行为、尽情发泄等,这些行为虽然对医院的正常秩序有一定消极影响,但对降低愤怒情绪有一定积极作用。医护人员可以设计一些情形让病人宣泄愤怒情绪,既不对他人造成危害,又可以让病人平息愤怒的情绪。经过适度宣泄,病人情绪自然会平静下来。

二、常见行为问题的心理护理

病人的一些特殊行为表现中有些是患病后必然出现的,对治疗没有明显影响,但如果行为表现的程度过强,则可能影响治疗进程,需要予以纠正。

(一)被动依赖行为的心理护理

病人的意志减弱,依赖性增强,行为顺从、被动、依赖。不论疾病对其躯体功能影响程度大小,病人都有缺乏自信、没有激情、主动活动减少的表现,在治疗期间往往对自己的日常生活都不愿自理,事事都依赖于亲属或医务人员。

严重的依赖行为会使病人在治疗中缺乏斗志,自信不足,不利于健康恢复。对被动依赖的病人,可通过心理护理进行纠正。

1.心理沟通,树立信心

被动依赖是在疾病打击下,在一系列消极认识基础上产生的行为反应,通过心理沟通纠正病人的不正确认识,是改善病人行为的有效方法。

进行心理沟通时要让病人了解积极的心态、良好的情绪、昂扬的斗志对战胜疾病的作用,要使其认识到心身是一个统一整体,治疗疾病仅有药物治疗是不够的,只有积极的心态才可以调动自身免疫力,增加战胜疾病的积极因素,而消极依赖则是治疗的阻力,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引发新的疾病。

心理沟通中还要让病人明确自己的心身状态,包括自己患了什么病,病到什么程度,对活动功能有多大影响,要让病人做到心中有数。超出病情许可范围的活动不能做,而在一定范围内的活动,则应鼓励病人自己去做。适度的活动不仅可以促进躯体功能的恢复,而且有利于病人获得心理满足和情绪调节。

在沟通中要鼓励病人多看到优势,多看到希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行为矫正

可应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些治疗方法纠正病人的依赖行为。例如:

示范法。可在病房里挑选一位行为积极、情绪开朗、治疗效果好的病人,将他的情况介绍给有依赖行为的病人,以其作为该病人学习的榜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的病人作为示范对其他病人有较大的说服力,可使其他病人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积极的行为模式。

正负强化法。即在治疗过程中在病人家属的帮助下,对病人出现的积极、主动行为予以表扬、关怀、鼓励,而对被动依赖行为忽视、不予强化,这样可使病人逐渐克服不良行为习惯。

(二)猜疑的心理护理

猜疑是缺乏根据的猜测,是对某些事物缺乏信任的表现。猜疑心可影响病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使病人产生不必要的心理障碍。病人通常会对检查、诊断、预期疗效、预后情况产生猜疑,对有猜疑心病人的心理护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怀疑内容,澄清事实真相

病人常因听到的一些零星的话语、了解的片面医学知识或医护人员的表情神态而引起猜疑。在与猜疑心强的病人交谈时,医护人员的语气一定要肯定,内容一定要清晰,在交谈中鼓励病人讲出所怀疑的内容,然后用翔实的检查治疗结果、丰富的医学知识给病人进行全面的介绍,帮助病人消除顾虑。

2.增强护患交往,争取病人的信赖

猜疑的产生还与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有关,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形成,增加相互的了解,使病人相信医护人员有能力帮助其解除病痛,形成医护人员可以信赖的观念,进而纠正病人的猜疑心。

3.鼓励病人交往和活动

降低对疾病的关注可以降低猜疑心,过分关注疾病会使病人总处于一种探求的、渴望了解的状态,希望医务人员对疾病全面地解释,而在不能完全解释时,往往会用猜疑的内容来补充。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鼓励病人多交往,多参与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以此减轻病人的猜疑心。

(三)否认病人的心理护理

否认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防卫,即拒绝接受易引起伤害或心理上无法接受的事实、感情、愿望或需要。否认是在人受到威胁时产生的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医院中常见引起病人否认的情况包括:(1)诊断结果显示病情严重,如被诊断为癌症、心肌梗塞、艾滋病等;(2)大手术前,如开胸手术、截肢手术等;(3)身体残障引起自我形象的改变,如失去某个器官、截肢、失去某种身体功能等;(4)自己的亲人突然去世等。

短暂而有效的否认可以暂时保护病人免受强烈的心理应激,使病人有心理缓冲的余地,可以帮助病人很好地应对困难及压力。但临床上常见病人在遇到身体残障或诊断为绝症时,无效否认,或非适应性否认,病人不承认自己的疾病、残障或某种感觉,不服从医疗及护理措施,不采用良好的方式应对疾病等。有时无效否认不是病人否认疾病,而是否认将疾病归于自我形象中,无效否认会严重地影响病人的身心康复。

对否认的病人应采取下列心理护理措施:

(1)鼓励病人谈论自己的感受及想法。护士需要鼓励病人及其家属谈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鼓励病人多提问题,如护士可以问“你对自己疾病的感受是什么?”“你知道这种病会产生什么问题?”“你知道如何应对以后所发生的事情吗?”等。通过鼓励性交谈,可以明确病人的感受与事实之间的差距和对疾病及预后的了解程度,并使病人通过交谈倾诉宣泄自己的恐惧不安,平静地接受现实。

(2)向病人提供准确的、详细的疾病信息,使病人能尽快了解自己的疾病,决定自己的治疗及护理方案。

(3)鼓励家属陪伴病人,接受病人的心理感受,解除病人的现实分离感。

(4)如病人及其家属无法承认现实,不配合治疗及护理,或否认心理严重影响了病人的康复,需要邀请有关的心理专家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心理咨询。

(四)不合作及过分要求病人的心理护理

医院中常见一些过分要求及不合作的病人,表现为要求太高、不合作、自怜、说谎、挑拨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敌意、自我伤害,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一般有人格障碍的病人容易产生这些行为。

病人不合作的原因一般为不了解诊断治疗,认为自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认为别人应该为自己的疾病负责,或疾病过分严重使病人产生不安等。由于病人的不合作或过分要求,使护士感到沮丧、焦虑、无助、尴尬,因此,试图逃避或忽视这类病人。

心理危机护理的具体措施有:

1.关心病人,及时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忽视病人的想法及要求会增加病人的不合作,对不合作的病人应采取措施进行心理护理。

2.鼓励病人讲出自己的想法,了解病人不合作的原因。与病人交流时要清晰、简短、有次序,并尽量限制时间。

3.限制病人的不合理要求,并和善地告诉病人限制的原因。不要与病人争执,与病人一起探讨护理计划,如果计划有改变,随时告诉病人。

4.为病人提供参与护理及决策的机会,增加病人的控制感。

5.尊重病人的价值观及人格,尊重病人的自由选择权。

三、心理危机病人的护理措施

(一)心理危机的概念

如果生活中突然发生意外事件,使人不能按照以前的惯用方式应对时,会造成心理失衡,即心理危机。Caplan认为:“心理危机是个人无法应用常规的方法来解决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时所出现的一种反应。”危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重大的心理影响事件,如突然患严重的疾病,突然失去某种器官或功能,突然失去亲人等;

2.有急性情绪紊乱或认知行为方面的改变,但不符合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

3.病人不能用常规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

危机是人的自我受到很大威胁时的心理表现,医院中常见的病人心理危机常发生在病人突然听到某种有威胁的诊断,失去某种器官或功能,身体伤残,或生命突然受到威胁,突然失去亲人时。

(二)心理危机的表现

危机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 创伤性的危机事件使处于危机的人情绪焦虑水平上升,影响日常生活,病人表现为极度的恐惧、激动或悲伤,有时甚至会出现惊呆、茫然,不知所措。病人试图用原有的应对机制来应对危机,以恢复心理平衡。

2.第二阶段 病人不能用常规的应对机制解决心理问题,创伤持续存在,生理及心理紧张加重并恶化,病人的社会适应功能明显受损或减退。

3.第三阶段 病人的心理危机进一步恶化,情绪、行为症状进一步加重,表现为极度的焦虑、紧张、抑郁、失望等情绪。促使病人尽可能地应对或尝试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包括应用社会支持及危机干预措施,一般病人均能解决或暂时消除心理危机。

4.第四阶段 危机持续状态。病人由于应用了不恰当的心理防御机制,或危机影响的范围太大,病人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使心理危机持续存在,会出现明显的心理障碍或产生自杀倾向。

(三)心理危机的护理措施

心理危机的护理是一种短期的心理协助及救助过程,是对处于困境或受挫折的人的一种情绪救助。心理危机护理的目的是以心理支持的方式帮助那些处于心理危机的人更好地应对危机,防止他们出现心理或精神障碍,同时帮助病人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一般对病人心理危机的护理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危机的护理评估 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病人信任的前提下,全面评估病人的危机原因及危机发生时病人的表现,需要明确病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否为严重的躯体疾病或损伤、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病人有无要求帮助的动机、是否需要家属及朋友参与解决病人的问题、病人目前的情绪状态是什么、是否有自杀倾向、是否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等。

2.计划阶段 针对病人所面临的具体情况,病人的功能水平、心理需要来制定具体的心理危机护理计划,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病人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家庭环境、职业状况等,以制定具体、实用、灵活、可评价的护理计划。

3.危机护理阶段 危机护理的最终目的是帮助病人恢复心理平衡,达到或超过原有的心理功能状态。这需要护士严格执行护理计划,采用以下护理措施改善病人的情绪:(1)通过交谈及宣泄等方式疏导病人被压抑的情感;(2)引导病人正确认识及理解危机的发展过程;(3)帮助病人学习解决问题的技巧及心理防御机制;(4)帮助病人建立新的社会交往关系;(5)调动病人的所有应对资源及支持系统;(6)与医生密切合作解决病人的心理危机;(7)必要时请求心理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员的帮助;(8)采取措施,防止病人自杀。

4.评价及随访阶段 评价病人的心理状态,看各种危机的情绪反应是否已经缓解,并根据评价的结果修改护理计划。一般病人在接受了恰当的危机护理后,心理危机能够很快缓解,心理功能逐渐恢复,会自我调整失衡的心理,提高心理适应及承受能力。护士在护理病人心理危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心理危机的护理只是帮助病人自我恢复及调节的过程,护理的结果是要求病人能独立地面对现实,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由护士来解决病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