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心理战——争夺心灵与思想的战争
14930700000001

第1章 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战争彻底摧毁了欧洲这个世界政治和经济中心,战前欧洲的四大强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失去了主宰世界事务的地位,其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一落千丈。在欧洲急剧衰落的同时,美国一跃成为真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大国。苏联作为唯一可以与美国抗衡的对手,虽然在战争中受到了重创,但仍然以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力量与美国共享霸权。不幸的是,由于美国和苏联的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两国在战时结成的同盟关系迅速破裂。从此以欧洲为中心的多元国际关系体系进入了美苏对抗的两极体制。

在这种两极对抗中,欧洲,尤其是西欧在美苏的战略意图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欧洲的地缘位置关系到美苏两国重大的战略利益和政治利益,而位于北大西洋东岸的西欧则更加具有地缘战略优势。就苏联来说,要想保证其国家安全,就必须控制中欧,而要想控制中欧,必须首先控制德国,因为统一的、强大的德国势必使整个欧洲不安:一旦德国东侵,必然会令波兰、苏联和东欧不安,而其一旦西侵,则会威胁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英国也会不安全。因此,苏联不能仅仅局限于守住东欧,还必须控制中欧,进而稳定西欧。一旦形势发生变化,苏联就可以进入西欧与美国争夺大西洋。对于美国来说,其全球战略是既要占据陆地,又要守住海洋。而西欧是美国的前沿阵地,一旦失去西欧,美国则只能困守大陆,孤立无援。因此,美国必须首先遏制苏联对欧洲的野心,坚守西欧这块阵地。其次,从全球战略来看,美国必须从经济上和政治上扶植西欧,以实现与西欧结盟、进而共同遏制苏联的战略目的。因为尽管美国很强大,但要遏制战后在政治上享有很高威望,军事上又有相当实力的苏联,光靠美国的实力是不够的,只有与西欧结盟,才能确保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再次,战后西欧的主要问题是经济问题,在东欧已经成为苏联的政治势力范围的情况下,如果西欧经济持续恶化,必将成为各国革命的催化剂,这将有利于苏联插手西欧事务。美国若不对西欧采取措施,便有可能失去西欧,从而在对苏冷战中处于孤立无援的困境。因此,帮助西欧摆脱经济困难,以增强美国对抗苏联的实力,就成为战后杜鲁门政府对欧政策的核心内容。

西欧各国受到二战的打击,经济形势非常严峻:工厂生产停滞、农村土地荒芜、粮食及生活必需品供应紧缺。英国的工业生产不到战前的80%,法国则更低,只达到战前的60%,而德国的情况更为严重,西占区的工业生产只有战前的30%。战前欧洲主要粮食生产国法国1946年小麦的产量只有战前的1/3,法国政府不得不实行面包配给制。严重的经济困难使英国政府在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继续推行战时的消费品和燃料配给制。意大利和德国作为战败国,情况则更加糟糕。严重的经济困难引发了各国的社会动荡,衣食无着的群众对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情绪不断增长,群众斗争和工人罢工时有发生。各国共产党和左翼势力的实力在不断加强,直接影响到了资产阶级政党政府的统治。战后法国初次大选,法国共产党获得了1/4 的选票,成为国会中第一大党。在意大利,共产党获得了超过1/3的选票。在1945年至1947年间,在西欧先后有8个国家的共产党进入了本国政府。共产党和左翼势力的发展引起了西欧国家和美国的极大不安。

对于美国来说,一个稳定的、联合起来的西欧不仅意味着美国商品的出口市场有了保障,意味着“德国问题”的最终解决,更重要的是,西欧将成为对抗苏联的坚强堡垒。因此,美国的当务之急是要重建欧洲,复兴欧洲。在经济上,美国采取了“马歇尔计划”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使西欧各国恢复经济实力,从而振兴西欧,坚定资本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且增强西欧各国在经济上对美国的依赖。在政治上,美国积极支持西欧联合,组织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将西欧国家和美国在政治上、军事上联合起来。而在文化方面,美国更是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宣传马歇尔计划、组织文化自由代表大会、宣传美国的生活方式和大众文化、努力在西欧民众中树立美国的正面形象,宣扬美国的消费主义和消费文化,一方面增强西方世界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增强美国对西欧的吸引力,以便使西欧紧密地联系在美国周围,从而以合力对抗苏联,并以此加强美国作为世界领导的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西欧成为美苏利益的“核心”之地,美苏双方都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向西欧施加影响。

但是随着冷战引起的紧张气氛加剧,尤其是美苏双方都具有核威慑的能力,双方都希望避免全面战争,因此其竞争主要局限在非军事领域,主要采用经济战、隐蔽行动和宣传活动等来影响国际政治,而不是通过直接军事行动。随着大众交流技术进一步发展,美苏双方都非常重视利用大众传媒来进行宣传,动员国内民众,争取国际支持。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外交成为战争的延续,意识形态成为美苏对抗的主要因素。政府机构、私人团体、宣传媒介等都积极地投入到冷战当中。心理战成为这场新战争的主要武器,其不仅仅局限于宣传活动,而是包括了任何能够影响公众观点或者达到外交目的的非军事行为,包括隐蔽行动、贸易、经济援助、教育交流项目等等。在某种程度上,心理战成为冷战的同义词。

1947年11月,美国国务院下属的一个特别行动小组提交了一份题为《心理战》的报告,详细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报告指出,“苏联正在进行一场轰轰轰烈烈的、主要针对美国的宣传运动,并且综合运用心理的、政治的以及经济的手段,以期瓦解具有反苏能力的国家中的非共产党力量……目前的世界形势要求美国立刻采取协调措施,以便达到美国的目标,抵消反美宣传的效果。”该报告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心理战的建议,包括心理战的机构设置、政策制定等等。

1947年12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在经过反复讨论之后,批准了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实行隐蔽心理战的第一份重要文件,NSC4-A文件。文件中指令美国中央情报局“开展并指导隐蔽的心理战,以反击苏联及其支持的威胁世界和平和安全,或者旨在诋毁败坏美国热心促进的世界和平安全事业的活动”。

针对1948年4月的意大利大选进行的心理战活动是美国进行心理战活动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美国尚未实行全面的心理战。由于意大利共产党在西欧影响巨大,在意大利民众中支持率也很高,很有可能赢得大选,而如果意大利共产党在大选中获胜的话,将会影响整个西欧的共产主义运动形势以及西欧的政治局势,因此美国对意大利民众展开了大量的公开的和隐蔽的心理战活动,最终取得了成功,阻止了意大利共产党上台。

在意大利大选中进行的心理战极大地鼓舞了美国。1948年6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NSC10/2文件,题为《国家安全委员会关于特别项目署的指令》,文件指出“为了世界和平与美国国家安全利益,必须用隐蔽行动补充美国政府公开的对外活动”。这些“隐蔽行动”包括美国政府实施或赞助的一切活动,包括反对敌对国家或集团的活动以及支持友好国家或集团的活动,包括宣传、经济战等等。这些活动必须不能透露其与美国政府的联系,万一活动败露,美国政府则可以巧妙地推卸责任。

1950年,杜鲁门总统发动了“真理运动”,向苏联展开强烈的心理攻势,并且在西欧进行了大量赤裸裸的反共宣传。此后,美国的公众讨论,国会以及报纸杂志也开始用“心理战”一词来指称和平时期政府的文职部门采取的类似行动。1951年,杜鲁门总统下令成立了心理战略委员会(PSB),负责制定并向从事心理战的部门传达国家心理战的总体目标、政策和计划,并且协调和评估国家的心理战等等。至此,心理战开始由心理战略委员会来具体负责,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也开始接受和平时期进行的心理战这个概念。

自从艾森豪威尔1953年上台以来,一直在强调冷战是一场全面战争,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为赢得这场战争而服务,每个人在这场战争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在艾森豪威尔执政期间,美国针对西欧采取了新的、也更加复杂的心理战方式。艾森豪威尔提倡将宣传的信息隐藏在貌似客观的报道中,而且使用独立的新闻媒体来掩盖政府的参与。除此之外,媒体宣传的主题也从杜鲁门政府时期激进的反共主题转换为宣传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以及宣传美国的生活方式,从而使西欧民众接受美国的文化和社会生活,接受美国式的自由与民主作为共产主义之外的另一种意识形态,并且增强西欧对市场经济的信任,以及稳固美国在西欧的领导权。艾森豪威尔相信,在与苏联的意识形态之战中,所有可以提升美国形象的行动和政策都具有心理战的意义,因此心理战不仅塑造了美国的外交、经济和军事政策,而且还影响了科学研究、文化交流、旅游、出版业,甚至是日常生活。在这场争夺思想与心灵的战争中,美国政府、私人团体、普通公民都参与其中。通过媒体的宣传、政策的引导以及一些机构和组织进行的隐蔽行动,美国直接影响了西欧的思想、价值观、信仰、观点、行动、政策以及文化。但是在艾森豪威尔的告别演讲中,他仍然认为“我们面临着一个敌对的意识形态,其范围广泛、信奉无神论、目标残忍、手段阴险”,“它带给我们的危险是没有期限的,为了成功应对这种危险,要求的不是面临危机时情绪化的或者短时间的牺牲,而是能够使我们执著地、坚定地、毫无怨言地承担起复杂的长期斗争的牺牲”。

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战是美国的冷战战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意识形态之战和说服“心灵与思想”的战争中非常重要,在官员们的讲话中以及政府文件中,大量提到进行“心理战”、“意识形态战”、“政治战”、“思想的战争”,开展“说服活动”,“接触目标人群”,以便赢得“思想与心灵之战”。如果冷战是一场战争的话,那么,友国、盟国和中立国家便是美国争夺的目标。在这场战争中,武力是一种威慑,是心理的力量,打赢这场战争更重要的是靠非武力的方式,因此,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贸易和援助、文化交流、科学研究、教育、外交、意识形态等等都被纳入了冷战的范畴,都成为冷战的重要武器。“作为一场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竞争,所有要赢得‘心灵和思想’的因素都被包括进来,从体育竞赛到音乐表演,从宗教信仰到科学研究,美国针对共产主义展开了一场全面的心理战争。”

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冷战已经结束了十几年,在这期间,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冷战结束的原因,以及导致苏联解体和东欧共产党政权最终崩溃的原因,现在学者们已经达成共识:除了苏联东欧国家内部原因之外,美国及西欧在苏东进行的文化渗透和和平演变也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国内外研究冷战的诸多著作中,历史学家和学者们更多关注的是美国对于苏联和东欧各国进行的心理战活动,而往往忽视了美国在西欧进行的心理战活动。但是,在这场对心灵与思想的争夺中,美国不仅向敌国,也向友国以及本国的民众传达自己的信息,削弱敌国的意识形态,巩固友国的团结,赢得国内民众的支持,从而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更为重要的是,这场“争夺心灵和思想的战争”实际上是冷战的主战场之一,因此研究冷战期间美国对西欧的心理战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美国的冷战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清冷战期间美国对西欧的战略。此外,在后冷战时代,美国并没有放弃“心理战”这个外交战略,尽管其已经不仅仅是“心理战”,但是却与几十年前的心理战一脉相承。在国际关系日益错综复杂的今天,如何提高美国在国外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以促进美国的国家利益在“9·11”事件之后对于美国来说更加重要。因此通过考察冷战期间美国对西欧国家进行的心理战的内容、发展、变化以及其在美国冷战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我们理解美国政府的公众外交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