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人人都爱经济学:最妙趣横生的经济学教科书
14930900000013

第13章 小小排队隐含大大经济学

多则价廉,万物皆然,惟独知识例外。知识越丰富,则价值就越昂贵。

——马戈

2007年,《南方都市报》有这样的一篇报道,题目叫做《银行排队3小时客户分11次存49.1元泄愤》,说的是关于银行排队的事件,内容大概是这样的:到银行汇1000块钱排队却等了将近3个小时,昨日,一位客户为表示对银行服务不满,将身上的一张1毛、四张1元、三张5元、三张10元一张张分开办理存入银行户头,占据窗口30多分钟。

事发广州东川路的某家银行。某日中午1时30分,在该银行外,客户王先生说,上午10时30分左右,他到这家银行向别人汇1000块钱,当时拿到的号码是222号,前面排着130位。等候过程中,王先生发现银行内5个窗口却只有3个窗口有营业员在办理业务,其中一个还是贵宾窗口。“看着他们在里面优哉游哉的,我心里的火都冒起来了”。王先生抱怨说,银行大厅内坐满了等待办理业务的客户,可是将近3个小时过去了,没有一个银行的职员出来对客户进行疏导、解释。

中午1时左右,王先生终于坐到了4号窗口前。他先向别的账户汇了1000元钱后,然后从身上拿出所有的零钱,一张张地往自己的账户内存,前后存了11次。“奇怪了,营业员也什么都不说,拿过钱一张张帮我办理”,王先生说,知道自己的行为很不当,中间很希望营业员出言阻止,并对他解释一下让客户等待时间太久的原因,“可是始终没有一个人过来跟我解释一下”。

那天下午,在银行内,几位正在排队的银行客户对王先生的行为发表议论说,王先生的行为虽然不可取,但银行的确需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对排队客户进行合理的疏导。

在这篇报道中,首先客户王先生的做法肯定是不可取的,他这样做,不仅耽误了自己的时间,也耽误了在他后面排队的市民的时间,当然,对于银行肯定也是有损失的,这样对大家都没有任何好处的行为,必然是不可取的,可是,他既然采取这样的行为,肯定是有一定原因的,我们从反面来看这个问题,也许会有一些发现。是的,排队的时间太久了,汇1000块钱竟然用了3个小时,这位先生生气了,才有了这样的行为。无独有偶,我们再看看下面这些报道。

据《北京晚报》报道,因为对银行的服务不满,一位客户在北京市远大路的一家银行内,先是将汇款分为13笔办理,然后又向账户中存了92次1元面值的现钞,占据窗口3个多小时。

2007年4月11日,广州云景花园旁某银行由于人太多,银行职员有所疏忽,错帮客户取款9000元。苦等了将近3个小时才轮上的这名男顾客气不打一处来,要求银行职员存入多取出来的4000元,并坚持要求100元一次分40次存款,让本来就繁忙的窗口更加忙乱。银行有关人员和男子争辩十多分钟后,该男子终于妥协。

2007年3月8日,深圳罗湖区一男子在银行排队时突然走出队伍,冲着一边的银行保安说:“既然你们这样(因让他长时间排队),我也要整整你们。”说完该男子走到大厅左边的垃圾桶前,神态自若地脱下裤子在众目睽睽之下撒尿。

不知道是谁说过,我们不在排队,就在去排队的路上。不仅是银行,还有超市,广州某超市经理说,在最繁忙的时候,每个收银台前一般会排队10~20人。统计显示,64.7%的顾客认为,在超市不愉快的购物经历主要由收款队伍太长引起。除了银行和超市,还有人人尽知的黄金周排队,甚至有的人把黄金周戏称为排队周,排队似乎已经成了黄金周里每一个出门人必然面对的一道无奈风景。

改革开放使我们早已告别了短缺经济的年代,依稀记得的是小时候家乡小镇上百货店门前墙上刷着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大字,供给不足的年代完全是卖方市场,才需要人们排队去争夺短缺的资源和服务。而黄金周里出现的到处排队现象,似乎又大有卖方市场的味道了,但细细咀嚼,却是五味杂陈。

外出旅游,哪个稍稍有点名气的景点都会有人慕名而来,人满为患,买票,排队;进门,排队;坐个游船,排队;好景留影,还得排队。拿南京来说,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在某一次黄金周中一天接待了25万人次,这个数据据旅游部门的统计是全国第一名。很多外地人都说南京夫子庙是他们来宁的必游之地,这个时候,南京市民如果也都想着去凑一把“摩肩接踵”的热闹,那你基本上是处于被人潮推着走的状态,连排队都省了。不去景点吧,逛逛商场,精明的商家哪个放得过黄金周,各项优惠促销逼得你试衣试鞋排队,付款刷卡排队。买东西现金不够想去银行取个款,排队;去餐厅合家老小节日聚个餐,没预订啊,排队,等翻台吧。

这一切的排队景象,平日里绝大多数时候并不是这样的。只在黄金周出现的大量排队因此就耐人寻味,不由得要让人追根溯源寻思黄金周的本质。黄金周的设立,本意是一种将放假时间拉长的新休假制度,但在黄金周制度实施第八个年头后,这项制度越来越演变为一种消费模式,“黄金周”这个字眼就是最好的注解。作为旅游休闲六要素的吃、住、行、游、购、娱所涉及的产业全面激活,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种“超负荷的繁华”,因为黄金周在有限的时间(七天)和有限的空间(接待能力有一定限度的景点、商场、酒店、交通、餐厅等)内,一下集聚了太多的人流,太多的消费,种种资源的供应在骤然增大的需求面前,就变得“短缺”了,大量的排队,正是这段时间里针对资源短缺的无奈而有效的解决方案。

我的好几位朋友在这个黄金周选择哪里也不去,就待在家里,他们补觉的补觉,或者攒足了好几部美剧闭门独赏,以此避开出门就得排队的困扰,他们似乎回归了休假制度的本意。但这项制度可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待在家里休假,看来,排队的人们啊,可别抱怨排队本身,谁让这七天是从八年前诞生之日起便注定了要流金淌银的“黄金周”呢。

我们还是回到刚刚说的银行问题上,银行问题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最开始的时候,“一个窗口一个队”,这样的制度就造成有的人早来,可能排了“错误”的队伍,这个窗口也许是银行的新手业务工作人员不熟练,或者是前面有一位客户办的业务很麻烦,必然会慢一点,这样的结果可能是要比自己晚来的人还要晚办到业务,以前,在实行这种“一个窗口一个队伍”的制度下是必然会出现的,相信大家都有在学校打饭的经历,这种情况就更有可能出现了。后来,银行实行了新的制度,“一种业务一个队”,这就是所谓的电子叫号机,每个人进到银行,第一件事不再是找一个看起来最快的队伍,而是走到电子叫号机前面,按照自己所要办理的业务,获得一个号码,这样一来,顾客就不用像以前那样,辛苦地站着排队,而是可以很惬意地在银行的大厅中吹吹空调,看看报纸,只要等着叫到自己手中的号码然后就可以很从容地去自己应该去的窗口办理业务。

好的排队方式体现在两方面——高效和公平。想想开始的时候,去银行,每个窗口外都有人排队,一般你看哪队最短就排哪队。但如果有的人的运气不好,前面总有人办理特别麻烦的业务时,整个队伍走得非常慢。在这种情况下,公平性就出了问题:总有人因自己运气不佳选了不好的队而受惩罚。问题出在一个人只能选一个队去排,这种风险根本没法控制。作为一个讲究效率和公平的经济学家,“一种业务一个队”这种制度的变革无疑是正确的。中国很多银行开始采用叫号机这种方法既公平又高效,避免了“一个窗口一个队”的风险。

经济学家的工作是要使生活更高效、更公平。

首先,我们说说效率的问题,说到效率问题,就要提到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帕累托最优是以提出这个概念的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雷托的名字命名的,维弗雷多·帕雷托在他关于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中使用了这个概念。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也称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帕累托最优和帕累托改进,是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并且在经济学、工程学和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是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一方面,帕累托最优是指没有进行帕累托改进余地的状态;另一方面,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例如,一条溪流之水终年不断,外来至此的人从溪流中取点水饮用,从正常供水的角度看对附近居民并无任何影响,那么,这种外来人员的取水饮用就是帕累托改进。再如,一辆有30个座位的客车,有序地一次性安排满载运行,即是帕累托安排。在没有满载之前,每增加一个乘客,即是一个帕累托改进。车辆达到30位乘客满载运行,即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一般来说,达到帕累托最优时,会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交换最优:即使再交易,个人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者,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

生产最优:这个经济体必须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生产者的产量同时得到最大化。

产品混合最优:经济体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

如果一个经济体不是帕累托最优,则存在一些人可以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境况变好的情形。普遍认为这样低效的产出的情况是需要避免的,因此帕累托最优是评价一个经济体和政治方针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一家生产企业,如果能够做到不损害对手的利益的情况下又为自己争取到利益,就可以进行帕累托改进,换而言之,如果是双方交易,这就意味着双赢的局面。

我们看一个三国的例子来理解一下帕累托最优的概念。

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北方后南下,从此也就拉开了孙、曹、刘三方在荆州博弈的序幕。荆州刘琮不战而降,刘备在逃亡中被曹操击败退守江夏。曹操为了阻止刘备与孙权结盟便派人给孙权送了一封信:“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江表传》)这是曹操犯的一个错误,他本不应该在给孙权的书信中对其恐吓。这封信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威胁虽然吓倒了当时孙权身边的谋士,却将孙权推向了刘备这一方。刘备方面也深知光凭自己一定对付不了曹操,在刘备等人到达夏口后立即派出诸葛亮出使江东。最终,在周瑜、鲁肃、诸葛亮等人的努力下,三方实力对比,曹操最强,孙权次之,刘备最弱。孙、刘联盟无疑是成功的,他们在赤壁之战中大胜曹操。“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吴主传》)

由于曹操这一威胁长期存在,孙权和刘备就有长期合作的必要。基于这一点,孙、刘两家继续联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这三者中,孙权是曹操的头号敌人,因此曹操一定会首先攻击孙权。而对于孙权来讲,曹操同样是他的头号敌人,他不可能首先去对付刘备。孙权与刘备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曹操,在表面上双方达成了一种同盟的关系。但这种同盟是极不稳固的,由于曹操一定会攻击孙权,所以孙权是这个同盟的忠实执行者,而刘备没有来自曹操和孙权两方面的压力,只要有利可图他便随时可能出卖孙权来换取自己对曹操的先手之利。所以赤壁之战后孙权对巩固联盟不遗余力,不但“进妹固好”(《先主传》)而且将南郡出让给刘备,增加其实力。

曹操在重整旗鼓后首先攻打的是孙权,因为他的实力比刘备强。“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武帝纪》)

在曹操攻打孙权的时候刘备忙于扩充自己的势力,不但没有对孙权施以援手,反而以此为理由趁机向刘璋宣战。站在同盟的立场,刘备这么做就是没有履行义务。让孙权独自对抗曹操也就意味着把孙权送上危险的境地。这是由于处境不同而导致决策的差异,孙权是曹操的头号敌人,因此曹操一定会攻打他,刘备则趁此机会发展壮大。

当刘备入主益州并在汉中击败曹操后,形势发生了变化。在三国实力对比中刘备的实力比孙权的实力要大,于是刘备取代了孙权。由于孙权和刘备的角色发生了互换,双方的决策也发生了变化。想要积极消灭曹操的就不再是孙权而是刘备,此时,孙权则扮演起原来刘备这个随时可以为利益出卖盟友的角色。这种变化很微妙,也为孙、刘联盟最终破裂埋下了伏笔。

关于帕累托最优我们这里还有一点要说明,通过下面这个例子来理解一下。

打个简单的比方:假设有A、B两人,两个人分别做同一样工作时收益分别为4,若两人合作,每人收益都为10(假设平均分配)。很显然,这两人合作所得利益要大于两人单独行动所得,我们就称两人合作所得(10,10)相对两人单独行动所得(4,4)具有帕累托优势。(10,10)是一个理想状态下的结果,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资源、地理、能力、运气等等)两人合作所得并不一定是平均分配,有可能出现(14,6)或者(15,5)等情况。

但无论如何分配,只要合作两方的所得收益都大于两人单独行动所得收益4,两人就有合作下去的动机。所以4就是两人合作,也就是帕累托优势的临界点。我们称(16,4)这个状态为帕累托效率,一旦有一方的收益低于4,虽然两人合作的总量10+10仍然大于两人单独行动的总量4+4,但双方合作却是以损害一方利益作为代价的,因此合作就无法进行下去。

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帕累托改进不在于总量增加的多少,关键在于每个人都从中得到改善。

我们用这一观点去考察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占领荆南、孙权攻取南郡。在孙权出让南郡后,刘备又得到了益州和汉中,孙权则将势力拓展到交州。在这一系列扩张过程中双方都有利可图,因此孙、刘联盟尚可以维持。但在孙权占领交州之后,东、南两面临海已经没有再发展的余地,西方则是刘备的地盘,因此孙权只有北进这一条路。孙权曾多次试图在合肥打开一个突破口,但却屡屡无功而返。

“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张辽传》)

“合肥未下,彻军还。兵皆就路,权与凌统、甘宁等在津北为魏将张辽所袭,统等以死扞权,权乘骏马越津桥得去。”(《吴主传》),这就是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

孙权与曹操在淮南交战的过程中失去了陈武、董袭、公孙阳等将领却占不得半点便宜。此时,孙权面临这样一个情况,北进无法突破合肥,甚至由此损兵折将。而刘备则不然,在孙权与曹操激战的同时他的实力突飞猛进般的增长。帕累托优势讲的是共赢,所谓“大家好才是真好”。但在孙、刘联盟中,双方的收益分配比率已经降到帕累托最优之下,因此孙权再也没有与刘备合作下去的动机。这就是孙、刘联盟破裂的根本原因。

效率的问题说完了,接下来就是公平的问题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讨论的公平问题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问题,不是关于出身等等的公平,那些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重点,我们所要讨论的是,经济学中的公平,正如排队中的公平,早到应该早得服务这种公平,是在付出相同的情况下,得到应该是相等的公平。我们就从下面分粥的故事开始。

一位叫阿克顿(1834~1902)的英国历史学家讲过一个分粥的故事。

有七个人组成的小团体,其中每个人都是平凡而且平等的。他们没有凶险祸害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

他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制定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要分食一锅粥,但并没有称量用具或有刻度的容器。

这里有几种不同的分配方法,不管哪一种,当然前提都是希望达到最公平的状态,使每个人分到的粥是一样多的。

第一,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阿克顿的结论是:权力会导致腐败,绝对权力绝对腐败。

第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为自己分粥的权利,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其余六天都饥饿难挨。

第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了。

第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

第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七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用那份最少的。

对我们的启示是: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当然是最后一种分配方式最公平,所以,如果想得到公平,就需要有制度的保障,一个企业有了好的制度,就可以保证多做多得,少做少得,这样可以保护雇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那么企业的生产力必将提高。

最后,关于公平与否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小故事,供大家思考。

小母鸡在谷场上扒着,直到扒出几粒麦子,她叫来邻居,说:“假如我们种下这些麦子,我们就有面包吃了。谁来帮我种下它们?”

牛说:我不种。

鸭说:我不种。

猪说:我不种。

鹅说:我也不种。

“那我种吧。”这只小母鸡自己种下了麦子。

眼看麦子长成了,小母鸡又问:“谁来帮我收麦子?”

鸭说:我不收。

猪说:这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牛说:那会有损我的资历。

鹅说:不做虽然饿一点,但也不至于饿死。

“那我自己做。”小母鸡自己动手收麦子。

终于到了烤面包的时候,“谁帮我烤面包?”小母鸡问。

牛说:那得给我加班工资。

鸭说:那我还能享受最低生活补偿吗?

鹅说:如果让我一个人帮忙,那太不公平。

猪说:我太忙,没时间。

“我仍要做。”小母鸡说。

她做好五根面包并拿给她的邻居看,邻居们都要求分享劳动成果,他们说小母鸡之所以种出麦子,是因为地里找出了种子,这应该归大家所有,再说,土地也是大家的。但小母鸡说:“不,我不能给你们,这是我自己种的。”

牛叫道:损公肥私!

鸭说:简直像资本家一样。

鹅说:我要求平等。

猪只管嘀嘀咕咕,其他人忙着上告,要求为此讨个说法。

村长到了,对小母鸡说:你这样做很不公平,你不应太贪婪。小母鸡说:怎么不公平?这是我劳动所得。村长说:“确切地说,那只是理想的自由竞争制度。在谷场的每个人都应该有他该得的一份。在目前制度下,劳动者和不劳动者必须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从此以后他们都过着和平的生活,但小母鸡再也不烤面包了。

针对这个故事,你如何看待“公平与不公平”?

知识链接:

帕累托法则

帕累托法则又称80/20法则、二八定律、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不平衡原则。此法则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80/20的法则认为: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本来存在着无法解释的不平衡。一般来说,投入和努力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多数,它们只能造成少许的影响;少数,它们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响。

一般情形下,产出或报酬是由少数的原因、投入和努力所产生的。原因与结果、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报酬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不平衡的。若以数学方式测量这个不平衡,得到的基准线是一个80/20关系;结果、产出或报酬的80%取决于20%的原因、投入或努力。例如,世界上大约80%的资源是由世界上 15%的人口所耗尽的;世界财富的80%为25%的人所拥有;在一个国家的医疗体系中,20%的人口与20%的疾病,会消耗80%的医疗资源。80/20原则表明在投入与产出、原因与结果以及努力与报酬之间存在着固有的不平衡。这说明少量的原因、投入和努力会有大量的收获、产出或回报。

80/20关系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准。一个典型的模式表明,80%的产出源自20%的投入;80%的结论源自20%的起因;80%的收获源自20%的努力。80/20原则包含在任何时候对原因的静态分析,而不是动态的。使用 80/20原则的艺术在于确认哪些现实中的因素正在起作用并尽可能地被利用。80/20这一数据仅仅是一个比喻和实用基准。真正的比例未必正好是80%:20%。80/20原则表明在多数情况下该关系很可能是不平衡的,并且接近于80/20.

80/20原则极其灵活多用。“它能有效地适用于任何组织、任何组织中的功能和任何个人工作。”它最大的用处在于:当你分辨出所有隐藏在表面下的作用力时,你就可以把大量精力投入到最大生产力上并防止负面影响的发生。

80/20法则专家告诉我们,要遵守下列事项:

鼓励特殊表现,而非赞美全面的平均努力;寻求捷径,而非全程参与;选择性寻找,而非巨细无遗的观察;在几件事情上追求卓越,不必事事都有好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找人来负责一些事务,我们可以让园艺师、汽车工人、装潢师和其他专业人士来发挥最大的效益,不需事必躬亲;小心选择事业和雇员,如果可能,就自己当老板;只做我们最能胜任且最能从中得到乐趣的事;从生活的深层去探索,找出那些关键的20%,以达到80%的好处;锁定少数能以80/20法则完成的目标,不必苦苦追求所有机会。当我们处于创造力巅峰,幸运女神眷顾的时候,务必善用这少有的“幸运时刻”。

80%的人是穷人,20%的人是富人。

80%的人掌握世上20%的财富,20%的人掌握世上80%的财富。

80%的人用脖子以下赚钱,20%的人用脖子以上赚钱。

80%的人是负面思考者,20%的人是正面思考者。

80%的人在卖时间,20%的人在买时间。

80%的人想找一份好工作,20%的人想找一位好员工。

80%的人受别人支配,20%的人在支配别人。

80%的人在做事情,20%的人在做事业。

经济学家说,20%的人手里掌握着80%的财富。

心理学家说,20%的人身上集中了人类80%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