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终究是一个无可奈何的事情,尽管健康长寿是每个人的心愿,但没有人能一生无病无痛,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是没有人可以避免的。
佛教认为,生老病死是人生所必经历的四种痛苦。《法华经》上说:“生老病死,四苦也。”《百喻经·治秃喻》中说:“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为生老病死之所侵恼,令人欲求长生不死之处。”相传释迦牟尼为太子时,曾于王城四门分别见到分娩、老人、病人、送葬的景象,因而决心放弃继承王位,出家修道,以期超脱生老病死之苦。
人的一生,是由生存和死亡两部分组成。生和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没有生,则无死;没有死,则无新生。就人的个体生命来说,每过一天、一月、一年,也就向死亡逼近一天、一月、一年。人们在享受生活的每一时刻,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死亡。因此,正视死亡并冷静地加以思索,懂得如何去对待死亡,是确立正确人生观的一个基点。如果脱离这个基点,忌讳并且惧怕死亡,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则是苦恼的一生。
简·奥斯丁死于“一种顽固的不治之症”,她哥哥为她所作传略记载:当家人最后一次问她还需要什么时,她回答道:“除了死亡,我什么也不需要了。”这是说得多么苦的话,相对于病痛来说,死反而成了一种解脱。
每个人都曾年轻过,年轻人不能因为年轻而自恃。每个人也都会年老,年老人也不能因为年老而自轻。
快乐感悟
正视死亡并冷静地加以思索,懂得如何去对待死亡,是确立正确人生观的一个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