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军事科技
14933200000044

第44章 古代军事通信技术

通信也称“通信联络”,即用各种通信手段建立的联系。军队中的通信联络是保障作战指挥的基本手段,能使上级的命令、批示及时下达,下级的情况及时上报,友邻部队之间密切协同。通信技术是指将信息从一个人或地点传递到另外的人或地点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古代的军事通信方式主要采用的是简易信号通信和运动通信。

简易信号通信就是使用简单的信号工具、就便器材和简便方法,按规定的信号或记号传递信息的通信方式。军队中常用的工具和方法有:旗帜、锣、鼓、号角、军号、信号灯、信号枪、烟火、喊话、手势等。最初的军事通信最简单的形式,是由指挥员用语言、姿势或通过传令兵下达命令。公元前3000多年前,军事通信中开始出现了简易信号通信方式。相传黄帝在涿鹿与蚩尤大战时就使用了号角,即用自然物质——动物的角吹奏出一定的声响来进行通信联络。以后又有了多种形式的“光”、“声”通信手段,逐渐出现了旗、鼓、角、金等各式传令工具。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841年—公元221年)的著名军事家孙子在《孙子兵法》中称古代战争中:“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这说明简易信号通信在此时已经运用得相当普遍。这种通信方式一直延用了很长时间,直到今天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仍然在运用。

在古代军事通信中,使用最普遍的是烽火狼烟。根据史书记载,约2700年前中国的周幽王时期(公元前781年—公元前770年)就有了利用烽火传递信息的办法。相传周幽王为博得宠妃褒姒一笑,“烽火戏诸候”。中国历代王朝,利用这种烽火来传递军事情报相沿很久。从后来发掘出来的“汉简”可以知道,在两汉时代(公元前206年—公元188年)。从甘肃一直到新疆罗布泊。都有烽火设置,而且规模很大,据说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这种通信方法直到明清时代还有许多地方在使用。用烽火狼烟进行通信的方式在古代其它国家也多有使用。亚述帝国(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为了传达重要消息,通常利用火光(篝火)信号通过驿道的各站来进行传输。这种火光通信的方式在古代希腊(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也加以利用。古代希腊人传达信号主要靠烽火,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在古代希腊的阿提卡和小亚沿岸之间,有一条烽火台通信传输线路。在希波战争时期(公元前500年—公元前449年),希腊广泛地利用过烽火信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04年)的普拉提亚之围时,雅典和斯巴达双方都使用过烽火信号。

烽火传信是利用自然力的通信方式,而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能创造出各种工具来为自身的需要服务。古代简易通信工具中,最著名的工具是金(锣)、鼓。金(锣)是一种铜制的圆形击打乐器,鼓是由绷紧的膜振动而发音的乐器。古代中国在战争中擂鼓为进,鸣金为退,是将帅指挥作战的重要手段。金(锣)作为通信工具的出现,是由于铸铜技术和铜器成形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公元前1200年,中国殷朝青铜(铜、锡、铅等元素的合金)冶铸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青铜不仅用来制作生产工具和兵器,还用来制造乐器。那时曾经出现过一种称作“刁斗”的简易通信工具,它原是一种青铜制成的炊具,样子像钵,由于刁斗的声音特别尖脆震人,就成为军中的报警器。以后,中国的铸铜技术与铜器成形技术不断发展,为古代军事简易信号通信的工具——金(锣)的制作提供了技术基础。鼓作为简易通信的工具,依赖于制革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春秋末年齐国人著的《考工记》一书中记载了皮革加工技术和乐器制造技术。《考工记》中记载了皮革的质量的鉴定方法,进而讨论了得到色泽“荼白”、质地“柔而滑”、各部分缓急均匀的皮革,以及缝制裁整的加工处理技术。《考工记》还记载了鼓的不同形状会给人带来很不相同的声音感觉。这些记载说明在春秋时期我国的皮革加工技术和乐器制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把鼓作为军事通信的工具就非常自然了。

旌旗也是一种重要的通信工具。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旗语通信。商代的甲骨文有关于旗的记载。兵书《六韬·虎韬》记载:“人执旌旗,外内相望,以号相命,勿令乏音”,说明旗在古代已用于军队作战。三国时期旗语通信已运用到战船上,《太平御览·诸葛亮军令》记载:“闻擂鼓音,举白幡绛旗,大小船皆进战,不进者斩。闻金音,举青旗,船皆止,不止者斩”。在战场上,往往以旗色作为信令,如青旗表示木,红旗表示火,黄旗表示柴,白旗表示石,黑旗表示水等。旗与鼓配合还可指挥布阵,《新唐书·礼乐志》记载了这一情况:“东军一鼓,举青旗为直阵;西军亦鼓,举白旗以方阵以应。次西军鼓,举赤旗为锐阵;东军亦鼓,举黑旗以曲阵以应。次东军鼓,举黄旗为圆阵;西军亦鼓。举青旗以直阵以应。次西军鼓,举白旗为方阵;东军亦鼓,举赤旗以锐阵以应。次东军鼓,举黑旗为曲阵;西军亦鼓,举黄旗以圆阵以应”(《中华书局1975年版,(新唐书》(二),第386~388页)。旌旗作为通信工具,得益于纺织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原始的纺织技术,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绝大部分都发现了纺坠。到商周时期,纺织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织出缯、帛、素、练、纨、缟、纱、绢、绮、罗、锦等许多品种,并出现了提花技术。随着编织业的发展,印染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商周时期(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人们已掌握利用多种矿物颜料给服装着色和利用植物染料染色的技术,能够染出黄、红、紫、蓝、绿、黑等色及各种图案花纹。到了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出现手摇纺车、织布机、提花机等纺织机械,纺织品的数量与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纺织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使旌旗作为简易通信的工具成为可能。

西方古代简易信号通信的工具与中国相仿。印度在吠陀时代(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已有了军旗和军乐。军旗和军乐除了有鼓舞士气的作用外,还有联络部队统一行动的作用。到了列国时代(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军乐种类扩展到贝壳、小鼓、罐鼓、铜钹等。公元前1000年,埃及人已用石灰鞣革,制鼓来指挥军队。古代希腊人作战主要的传令工具是牛角和螺号。欧洲制造鼓的年代很早,摩拉维亚出土的一面鼓大约制作于6000年前。最早的鼓是一段中空的树干,一端蒙上两栖动物或鱼的皮,用手敲击,后来用兽皮或牛皮作鼓面,棍作鼓槌。但欧洲军队以鼓作通信工具的年代却较晚,14世纪、15世纪的土耳其近卫步兵用长鼓作为通信工具。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西扩,这种通信方式才传到了欧洲各国,英、法等国的军队曾用双面鼓作为通信工具。17世纪下半叶,俄国将鼓列为射手团、兵士团和龙骑兵团的装备,彼得一世时(公元1682年—1725年)又将鼓装备到炮兵和舰队。欧洲各国军队装备鼓,主要用来鼓舞士气,发挥其通信的功能远远不如古代中国。

取火、用火是古代人生活的必要手段,而锣、鼓在古代社会是人们的一种的生活物品,锣、鼓最初的出现多半是用于娱乐或祭祀,旗在原始时代则用来识别氏族和部落,以后作为城邦和国家的象征或标志。因此,早期军事通信的工具——火、锣、鼓、角、旗都是从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转化而来的。后来出现的军号(简易信号通信的一种吹器,以规定的音调表达一定的内容)、手旗(用于旗语通信,以执手旗的不同姿态代表不同的数码和字母,用一系列的动作组合成语言来进行通信),才从一般的生活和生产工具中独立出来,成为专用的军事通信工具。军号作为军队的简易信号通信工具较晚,大约在公元1750年左右汉诺威轻骑兵开始使用,后来英国的轻骑兵也使用了军号。公元1858年,英国设计的盘绕两次细管体的军号定为正式军号,此后各国军队相继仿效。手旗则是在公元15世纪以后随着大型远洋舰队出现才有的。由于古代军事简易信号通信来自于社会生活,极易掌握,这种通信形式通过人直接的视觉与听觉来接受,在古代战场上实施指挥十分有效。但由于技术简陋,传输的距离有限,且不易保密,距敌远时用不上,距敌近时不能用,因此在军事电信技术出现以后降到了次要的地位。

运动通信是指一种由通信人员徒步,或使用交通工具,或利用驯养的动物来传递信息的通信方式,这种通信方式自古以来就有,由人徒步或使用交通工具的通信方式在修建驿道、设立驿站后形成了有组织的运动通信网。中国是最早出现军事运动通信的国家之一。商朝迁殷(公元前14世纪)后,相距千里的边情报告,12天~13天即可传到殷京(今河南安阳)。中国周朝,诸候自成一个国家,驿马和邮车传递官府文书就已出现。孔子说:“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命令。”意思是他的道德学说,会比邮驿传播得更快。可见春秋时期邮驿已相当普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修筑驰道,“车同轨”、“书同文”,促进了邮驿通信的发展。秦汉时期的驿道每隔30里有一驿站,每驿站都有“传车”和“驿骑”。每10里设一“邮亭”。唐朝(公元618年—896年)的邮驿制度盛极一时。唐朝的邮驿,分陆驿、水驿和水陆兼办3种,共1600多处。驿传的速度达到每天300千米以上。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早宇文判官》诗中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阳发咸阳,暮及陇山头”。诗人杜牧讽刺唐明皇为杨贵妃吃新鲜荔枝,专设长安到四川涪陵邮驿,昼夜悄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公元775年,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一带)起兵反唐,唐明皇正在华清宫(今陕西临潼县境),距离好几千里,6天之内就接到了驿骑送来的情报。元朝时期,由于军事活动范围扩大,通信事业就更加发展,没驿站1496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著的《马可波罗行记》中曾提到元朝每25里必设一驿站,足有1万多处。直到清朝中叶,现代邮政才开始替代古老的驿站。在国外,最早的一条驿道是古亚述王国于公元前11世纪修建的,在驿道上每20千米有一个驿站,急使在此换乘马匹,把国王的命令送到战区,把前线的战报传到皇宫。在亚述驿道的基础上,以后建立了波斯驿道制。从波斯首都苏萨到小亚爱非斯的所谓“皇道”,全程2400千米,国王的命令7大就可从苏萨传到小亚沿岸。古代罗马和占代埃及也有一定规模的军事通信驿道。

在古代军事通信中,除了由人来直接传递信息外,还有利用动物来进行信息传递。一种是用信鸽。信鸽有识别方向的特殊能力,飞翔速度快,可以在数百里间来往传递。把书信插人鸽腿的轻管内,就可以进行远距通信了。人类用军鸽通信的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亚洲、非洲和欧洲一些文明古国已使用这种通信方式。中国在秦末楚汉战争中,就使用军鸽通信。以鸽传书,在中国以唐宋(公元618年—1279年)为盛。宋代将军曲端的军队中驯养军鸽,可与不同方向的部队进行通信。大约在公元5世纪,古代希腊也已经使用鸽子进行军事通信了。19世纪后期,许多国家的军队都设有驯养和掌管军鸽通信的专职机构。另一种是通信犬。经过训练后能传递书信的军犬,嗅觉灵敏,记忆力强,有辨别特定语言、气味、声音、记号的能力,信囊通常系在通信犬的颈环上。用军犬来进行军事通信的年代也很久远。

在运动通信中,信息载体大多是军事文书。军事通信为了保密就需要用密语。密语,亦称“暗语”,通常以数字、字母、符号、单词等代替真实的通信内容。从记载看,最早制定军队秘密通信暗码的是中国周代初期的著名军事家太公望。他制定两种军队通信密码,一种叫阴符,一种叫阴书。阴符使用者事先制定一套尺寸不等、形状各异的“阴符”,每只符都代表一定的意义,只为通信双方知道。阴书把1份完整的军事文书裁成3份,分写在3枚竹简之上,“三发而知一”。公元11世纪,中国军队中出现了第一本真正的军用通信密码。这种密码表在宋代曾公亮、工度等编篡的《武经总要前集》第5卷中。在这本书中用一首五言律诗的40个汉字,分别代表40种情况和要求。这种方法已具有密本体制的特点。在欧洲,公元前405年斯巴达的将领使用了原始的错乱密码。古罗马帝国的凯撒时期(公元前59年—公元前44年)曾采用有序的单表代替密码。之后,逐步发展为密本、多表代替及加乱等各种密码体制。

运动通信作为古老的远距通信形式,得益于建筑技术、动物驯养技术的发展,也需要有严密的组织以及通信人员的健壮体魄和一定的技能。运动通信由于其技术简单、便捷通用、可靠性好,在古代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留下了许多成功的战例和感人的故事。古代希腊著名的“马拉松战役”便是一例。2000年前,强悍的波斯帝国垂涎于希腊雅典城的财富,不惜动用干戈,大举入侵。雅典悉闻波斯大军驶向马拉松平原时,火急向斯巴达求援,使者是一个长跑能手。雅典方面迎战的统帅是名将米太亚德。两军在雅典城附近的马拉松海滨相遇。聪明的雅典统帅避开强大的波斯骑兵,利用马拉松海岸三面环山、一面濒海的有利地形,从两翼迂回包抄,然后从背后闪电般地向入侵者发起进攻。波斯军队猝不及防,遭受到重创,溃不成军……。统帅米太亚德为了让雅典城内及早得到这一捷报,指派士兵中著名的“飞毛腿”裴迪辟去报信。裴迪辟受此重任,一口气跑完了4万2千195米的路程。当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雅典城门口时,只高喊了一声:“我们胜利了!”便倒毙在地上离开人世。为了记念这位为国捐驱的胜利信使,在1896年举行的首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人们就把裴迪辟所跑的路程作为一个竞赛项目,称之为“马拉松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