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14935200000029

第29章 王羲之——以书法著称的文学家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王羲之是一个大书法家,殊不知,他还是一位享有盛名的文学家。他的书法名作《兰亭集序》,其实也是他的文学名作。那篇传世之作是这样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古人为消除不祥之事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常在水边举行。在阴历三月三日上巳修禊更为流行)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古代风俗,每年三月上旬巳日——后改为三月初三,在水边结聚宴饮,以除不祥),列座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胜,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文章是为一些诗人在兰亭宴集而作,“写得极有情致,不同于寻常应酬文字。”

王羲之,字逸少,西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生于公元303年,卒于公元361年。他的伯父王导在东晋时被晋元帝司马睿拜为司徒。司徒在东晋是属于三公之列的官职。这个官职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是一种名誉的待遇,但在朝野享有很高的地位。因此王家和谢家一样,是南京(当时称建康)乌衣巷的名家首户。王羲之的祖父名正,是西晋的尚书郎。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曾任淮南太守。司马睿渡江南迁建立东晋,王旷是“首创其议”者,所以,功劳不小。

王羲之幼年时代“呐于言”,因此,不为人所看重。13岁时,曾去拜谒过周凯,周凯发现他是一个人才,则另眼相看。当时,宴席上讲究吃烤炙的牛心,一般人都不敢吃,周凯割了一块给王羲之,王羲之吃下去了,从此人们就知道了他的名字。等到他长大一些之后,展露出了他的一大才能,那就是辩论。他的论辩不但条理清楚,而且理由充足,往往把对手逼至绝地,这就又提高了他的声望。王羲之的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渐突显。后来人们又发现他善于书法,尤其擅长隶书。他的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一时间,王羲之名声大振,被视为“王氏三少”之一。

王羲之少有美誉,家世显贵,才学又高,所以仕途很顺畅。他一开始就担任秘书郎,掌管宫廷大内的图书和秘籍。此后不久,他又被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为在郡府掌管军马的长史。庾亮临死前,向皇帝举荐他,这样,他又升迁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来又因为他的声誉很好,朝廷公卿都爱他的才气,多次征召他为侍中(晋时相当于宰相一职),还征召他为吏部尚书。可是,王羲之都没有就任。后又授他为护国将军,他又推辞没有接受。扬州刺史殷浩诚恳地劝他就任,他写信给殷浩说:“吾素志无廊庙(朝廷做官),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同纳)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自儿娶女嫁,便怀向子平之愿,数(多次)与亲知言之,非一日也。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就是说,他向来没有在朝廷做官的心志。自从办完了儿女的婚嫁之后,他就不问家事,放情山水。假若非要他做一点事不可的话,那就是关陇巴蜀一带。放着朝廷的官不做,而愿意去到边远落后的地区,这不能不说是王羲之的一大特点。不过,后来,王羲之接受了护国将军的官职,最后又担任了一个右军将军和会稽内史的职务。

关于王羲之,有许多传说。其一是东床袒腹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当时太尉(属于三公一类的中央级官职)郗鉴有一个待嫁的小姐深居闺中。郗鉴需要寻找一位门户相当,才貌双全的女婿,于是派门人到王导府上相看。王导见太尉求婿上门,也是求之不得,所以,叫所有子弟在东厢静候,等人相看。王府子弟也是一个个风流倜傥,才学满腹。选谁为好呢?门人拿不定主意,只好回去复禀郗鉴,说王府少爷,各个都好,听到我们去相看女婿,各个都很矜持,只有一个,在东床光着身子吃东西(一说在东床袒卧),好像没有听到我们去相看一样。郗鉴说:“这正是我所看中的佳婿啊!”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另一传说是王羲之爱鹅。他一生写了很多“鹅”字。在今天,浙江绍兴(旧时称会稽)的兰亭,还矗立着王羲之的“鹅”字碑。有人说,鹅的形状像王羲之的“之”,所以他爱鹅。这都是附会,不足为信。不过,王羲之爱鹅的故事,史有记载。《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性爱鹅”,并且还记载着一段动人的故事。说会稽有一位独身孤居的老妇人,养了一只鹅,这只鹅很善于鸣叫,拿到集市上去卖,但没有人买,王羲之就带着亲友前往观看。这位老妇听说王羲之要到她家来,就把鹅宰杀了用来招待王羲之。王羲之知道后,叹息了好多日子。

据说山阴地方有个道士,很善养鹅,王羲之特地跑去观赏。他看到那些鹅后,极为高兴,恳切地要求买下来。道士说,可以,不过,您得帮我把《道德经》全部抄写下来,我才把鹅全部送给您。王羲之听到后非常高兴,欣然展纸命笔,把《道德经》全部抄完,然后提着鹅笼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王羲之爱书法,也爱书写,他经常造访门生家。有一次,他去一位门生的家里,见到门生家的几案光滑洁净,突然动了书写的念头,于是,提笔写将起来。可是这位门生的父亲不认识它的价值,误将它抹了去,使那位门生懊丧不已。王羲之在蕺山见一位老姥,正在卖一种六角形的竹扇。王羲之见到后,就在那些扇子上各写了五个字。老姥开始有些生气,王羲之就对老姥说:“你卖的时候,只说是王右军书写的,人家就会用一百钱来买你的扇子了。”老姥按照他所说的去做,果然人们都抢着来买,扇子一会儿就卖光了。

王羲之对自己的书法也很得意。他常说:“拿我的书法比钟繇,能与他抗衡。拿我的书法与张芝的草书相比,我也可以走在最前面。”他曾与人说,“张芝临池学书法,池水都变黑了,这个说法使人看来像真的一样。未必后之也。”但是,现在浙江绍兴兰亭王羲之纪念馆倒有一个洗笔池,据说,也是当年王羲之练笔时涮笔用的。还说那池水当年也是黑的。王羲之的书法,最初不如另两位书法家庾翼和郗愔,但到他年长之后就逐渐走入佳境。他曾用章草写信给庾翼的哥哥庾亮,庾翼见到后深为叹服,因而给王羲之写信说,我曾有伯英的章草十张,后来丢失了,非常痛惜,但见到您给我兄长的书信,“焕若神明,顿还旧观”(灿烂得像神明一样,顿时还给了我旧时的观感)。可见王羲之书法之高超。

《晋书》的王羲之传中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名叫王述的人,与王羲之齐名,但是,王羲之十分看不起他,因此两人关系不好。但是,王述的官做得比王羲之高。王述先当了会稽县令,后因母亲去世而辞了职务,这个职务就由王羲之接替。王羲之接替了王述的官职后,只在吊唁王述母亲时去过王述家一次,从此再也没有登门拜访了。王述十分希望王羲之造访,只要听到门前有动静就洒扫庭除等而待之。这样,有一年左右,可是王羲之就是没有出现。王述深以为恨。后来王述升迁为扬州刺史,在他即将就任的时候,遍行周围县府,一一作别,就是不与王羲之告别。王羲之曾对别人说,王述本可以当尚书、仆射一类的大官,现在当了个县令就飘飘然了。这时,王述当了他的上司,他很以为耻,于是派人到朝廷要求把会稽分到越州的治下,意思是不当王述的下属。但消息走漏了,这件事情遭到了时人的耻笑。王羲之为此更加不满。后来,王述到会稽检查工作,王羲之手下的人又回答不出他所提出的问题,弄得王羲之脸上很无光彩。于是,他在父母的墓前发下毒誓,再也不当官。他说,自己蒙受了父母兄长的养育之恩、国家的荣宠之幸,但是自己没有做到忠孝之节和推贤之义,内心深深地惶恐,深怕自己玷污了祖上的清名和高德。所以从今天起,不再做官。并且设下酒宴,躬请父母,告誓先灵,从今之后,如果敢违背这个誓愿,就是没有敬重父母的心,也就不是人子了。不是人子的人,天地将不再容载他,名教也不再承认他。因为他的誓愿发得太狠,后来连朝廷也不好再命他为官了。

王羲之本来就“雅好服食养性”,又爱好山水,所以筑庐会稽。离职赋闲之后,他便放情山水,每天以弋钓为乐,过上了隐逸的生活。他“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他常常感叹地说:“我卒当以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