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14935200000053

第53章 黄庭坚秦少游——才艺丰瞻的宋词双雄

黄庭坚生活在北宋中期,主要历经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个皇帝。而这一时期宋代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就是王安石的变法。北宋朝野因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分为新党和旧党两派。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是为旧当。他们代表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的的利益。新党当然是变法派。这两派在朝在野都各有势力,各有斗争,而最高统治者宋神宗态度动摇不定,这种动摇影响着改革派和保守势力地位的涨落。黄庭坚由于与在朝廷身居要职的苏轼兄弟关系密切,属于旧党中人。但他的态度比较超脱,对变法的态度比较客观。新党执政时,他执行新法,一旦旧党当权,否定新法,他也为此而惋惜。不过,政治斗争是残酷的,并不因他态度的客观而对他有所宽待,因而他也受这种起落的影响。他的一生就在这时代的大潮中起落飘摇,最终,竟作了政治报复的牺牲品。

黄庭坚的家族都有很高的文学修养。父亲黄庶以杜甫为师,舅父李常不仅善于写诗,而且还是一个藏书家。黄庭坚有两位岳父,一位是当时很有名的学者孙觉,即孙莘老,他对秦观有过很大的影响。另一位谢师厚也是知名的学士。所以,黄庭坚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教育。他又爱好佛老,所以,他学识广博,涉猎成趣。读书,数遍能诵。一次舅父李常到他家,随便从书架上取下书来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这使他的舅父很为惊讶,以为他读书很快,能够一目十行。他七岁时就写了《牧童诗》,使他远近都有了名气。他不仅爱读书,善写诗,还擅长书画的创作和鉴赏。他的书法能与苏轼、米芾、蔡襄齐名,成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黄庭坚早年宦途还算畅达。22岁的时候,他参加了宋英宗设的礼部考试得登进士第,1072年学官考试中,升任大名府(今北京)国子监教授。1078年,他与当时任徐州太守的苏轼取得了联系,得以后来投身于苏轼门下,开始了和苏轼长久的友谊。又过了两年(1080年)他出任吉州太和县知县,后又移监德州德平镇。从这些官职来看,都不算高,好在,黄庭坚淡薄名利,内心倒也平和。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他被召回朝廷任秘书省校书郎,第二年,升任神宗实录院检讨官、集贤校理,再升迁为著作佐郎、起居舍人,进入了他一生中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他成了苏门四学士之一,而此时的苏轼兄弟,在朝廷正受重用,地位显要。这“四学士”都同居馆阁任职,常常诗酒应答。

但是好景不长,他也受到了官司的困挠。章惇、蔡卞当政,新党得势,哲宗元祐时代的大臣遭到排挤,黄庭坚被诬所修《神宗实录》失实和诋毁朝政,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徽宗即位后,任他为鄂州监管关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后以吏部员外郎的名义召他回京,他没有接受。奸相蔡京当政之后,大兴党祸,1102年黄庭坚接受了太平州事的职务,但仅仅九天,他就被罢免而流寓(其实就是流放)鄂州。此时,黄庭坚正一步步走向人生的末途。当年他在河北时曾与赵挺之有过嫌隙,这时,赵挺之升为执政,赵就罗织罪名,叫一个名叫陈举的转运判官上书告发黄庭坚的《荆南承天院记》有“幸灾谤国”的内容,就以这个罪名把他流放宜州。到宜州后,又不准他在城中或寺院居住,他无所居处,借住在宜州的古城楼上。三年之后,也就是1105年,他病死在那座寄居的古城楼上。享年六十岁。

黄庭坚极孝。母亲病卧经年,他昼夜守护,仔细观察母亲的颜色,衣不解带。母亲死后,他筑庐在母亲的墓旁悲伤得病,几乎丧生。守孝期过了之后才再去任官。黄庭坚重节义,贵友情。王安石的变法,遭到斥责,但他正直地肯定王安石的人品与功绩,称他为“一世之伟人”。他虽然一生受打击,但他始终和苏轼兄弟站在一起。黄庭坚的思想,以儒家为主,但也兼收佛道,他极讲操守,又很放达。在生活和写作中,他疾俗,所谓“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什么是不俗呢?“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黄庭坚就是这么一个不俗之人,对待王安石变法和对待苏轼的情谊都可资证明。

黄庭坚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既善诗,又能文,既善著,又能评。他的诗作,被称为宋诗的代表。他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和鉴赏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创作和鉴赏的理论。他的创作和鉴赏理论便于学习和掌握,因此,引起了很多后学者的追随。这就逐渐形成了一个诗派,这个诗派就以黄庭坚的故乡江西命名,人称江西诗派。黄庭坚还长于书法。他“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他的创作理论的精髓是强调不俗和独创。他提出“文章忌为人后”。这些理论,对今天的作者都不无教益。

黄庭坚有《豫章黄先生文集》30卷、《山谷诗集注》、《山谷词》等存世。他的乐府诗作,也能“云韶众工”,谐于音律。

秦观,字太虚,改字少游,别号淮海居士、邗沟处士,人称淮海先生,江苏高邮人。他的故里在今苏北里下河地区。秦观生于公元1049年,卒于公元1100年。据他在《淮海集》中的《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所说,他的先祖是南唐的武将。他的父亲元化公曾从当时著名学者胡瑗学于太学,受到严格的儒家教育。元化公对子女也有良好的教导,可惜他在秦观15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史书上说“秦观早孤”。失去父亲之后,秦观随母亲戚氏夫人生活。家中有“敝庐数间”,“薄田百亩”。少时秦观的家是聚族而居的,四十多口人集居一处,平常年景,田产出息可供全家生活的十之六七,饥荒之年地产就不够开销。好在他伯父当官,薪俸聊可贴补一二。所以,平常年景,家中仍可“呼奴使婢,室居而舆出,一燕费十余万钱。”

秦观少年豪俊,但常应试而不中,因此“终以疏荡不检,见薄于世。”他喜欢和一些滑稽幽默人士交往,也爱读一些兵家书籍,以期报效国家。他的文词,慷慨之气溢于言表,志强气盛。

秦观的故事中,最让人感兴趣的就是他与苏轼妹妹苏小妹的故事了。俗传秦观的妻子是苏小妹,在他们的洞房花烛夜时,苏小妹三难新郎。其实,这是上了小说家的当。秦观的妻子根本就不是苏小妹,而是当时宁乡主簿徐甫成的长女徐文美。苏老泉虽然生了三男三女,但三个女儿都在苏轼兄弟未得第之前就早卒了,那时,秦观等苏门四学士还没有与苏轼兄弟交往,怎么会与苏小妹有什么来往呢?又怎么会有洞房花烛夜三难新郎的故事呢?

所以有这样一种杜撰,也许是出于《东坡问答录坡妹与夫来往诗歌》的文章,该文说“东坡之妹,聪慧过人,博学强记,尤工为文,有欲以秦少游议婚者,妹索其所业(指文章),视之曰‘秦之文粗,足以敌吾子由之才。’遂得偕伉俪。”这篇文章中还录了两人来往的回文叠字诗。秦少游的回文叠字诗是,“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忆别离时闻漏转。时闻漏转静思伊。”苏小妹的回文诗是《采莲歌》,歌词是:“采莲人在绿杨津,在绿杨津一阕新,一阕新歌声漱玉,歌声漱玉采莲人。”但这些诗歌,被一些批评者看作是“词义鄙陋,亦出委巷小人之所为”,不是苏东坡的作品。因此,它所承载的故事也就子虚乌有了。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大概就依据这个因由杜撰出《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作为小说,它表达了作者的一番才子配才女的佳情美意,也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一番美好祝愿,这并无可厚非,只是不要把它看成了真正的历史。

秦观虽然有这么浪漫的故事传于后世,但他的一生却是运途多舛。他一岁时,相传故乡高邮甓社湖现珠——湖中有明珠出现。据说有一天,孙觉(即孙莘老,此人对秦观颇有影响,他年长秦观21岁)在高邮讲学,一天夜里,忽见“月光入窗隙”,就与人前往观望光源之所在。直行了二十余里,“见大珠浮游湖面上,其光属天,旁照远近”,于是就叫人追赶。追赶的人只看见一只巨蚌浮游水面,“一壳如张帆状,其疾如风”。追赶者飞驾小船,但始终也没有追上。徐培均的《秦少游年谱长编》记录了此事。这个故事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也有记载,但稍有出入。

在秦观出生的第一年河北闹大水,灾民流入京东。第二年又闹“饥谨”。三岁时“开封府民又饥寒,死于道路”。四岁时,“东南多水旱蝗虫之灾”。除了天灾之外,还有人祸,如他四岁时,“广南侬智高连陷数州”等。这些事件,对他家那种聚族而居的生活肯定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他七岁开始念书。这年冬天,他父亲回家省亲,在言谈中多次称赞一位名为王观的人好学上进,使得秦观极为羡慕。这种赞扬对少年秦观产生了很强的激励。秦观少时聪明,他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自己暗自疏通讲解,也没有太多的失误之处)”,因此,他有些自负,有些放纵,经常和一些“滑稽饮酒者游”,一月之中,读书的时间不多。他喜读兵家书,立志报国。但青年秦观,报国无门。他直到34岁还应试不第,35岁发奋读书,37岁才登进士榜,授了个定海主簿、蔡州教授的职务。

哲宗元祐初年,“苏轼以贤良方正荐除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清张思岩、宗《词林纪事》,以下简称《纪事》)。被命为太学博士、校正秘书省书籍,不久“迁正字”,复为兼国史馆编修官,很得皇上赏识,常有研墨器币之类的物品赏赐。这是秦观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期。

此时,他已逾而立,长得一脸大胡子,被人戏称为髯秦。为这胡须,人们讲过很多笑话。“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有诗说“高才更难及,淮海一髯秦”。秦观在苏轼家就座,有人调笑他多须,秦观说,“君子多乎哉!”苏轼笑着说,“小人樊须也!”(樊须是一个人的名字,此也指秦观胡“须”之“繁”)可见这一时期,秦观的心情和生活都是比较惬意的。可是好景不长,不久他就开始走上了人生的末路。

他人生的末路开始于绍圣初年。章敦惇排斥元祐党人,秦观因与苏轼兄弟关系密切,受到牵连,这就是所谓的“坐党籍”,结果是“出通判杭州”。后因为御史刘挰告他增损了《实录》,贬他到处州监督酒税。不久,有人告他写佛书有罪,他遭到削减俸禄,贬迁郴州、衡州、雷州的结果。一贬再贬,一迁再迁,直到宋徽宗即位,他才获得放还的机会。但是命运不济,在他回京途中,游于华光亭,一路上为人们讲述梦中的长短句,如“醉卧古藤花下,杳不知南北”(《好事近》)。果然,当他路过藤州(今广西藤县)之时,竟由于讲话太多,唇干口燥,向人索要水喝,等泉水汲到之时,他却“笑视之而卒”了。时年51岁。秦观死前,自己曾作过挽词,“其语甚哀,读者悲伤之。”

苏门四学士中,苏轼最善待秦观。苏轼听到秦观的死讯后,叹息道:“少游不幸死道路,哀哉!世岂复有斯人乎!”秦观有文集四十卷,名为《淮海集》。

秦观以词闻名历史,不过他的诗“亦工”。《宋史》还说他,“长于议论,文丽而思深”。他还善画,是一个文学艺术上的多面手。不过后世学人多以词推崇他。关于他的词在《淮海集》中保存下来的,大约有九十多首。他的词,内容多是对自己生活的抒写,正如《中华文学通史》所说,他的词只写了“情”、“愁”两个字。在这些词中,他创造了优美的艺术形象,表达了真挚的思想感情。关于他的词章,也有一些小故事。据《词林纪事》所载,秦观有一首《南柯子》词赠官妓陶心儿,词中有句说“天边一勾残月,带三星。”这“一勾残月,带三星”其实就是陶心儿的“心”字。秦观还有一首《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对这首词,人们的说道很多,有人认为它是千古绝唱。苏东坡曾把它书写在扇面上,说:“少游已矣(死了),虽万人何赎。高山流水之悲,千载而下,使人腹痛。”可见东坡对秦观的感情之深。

对于秦词历来有佳评。《长编》作者说秦观,“所为小词,淡雅清丽,得《尊前》、《花间》遗韵,并上承柳永,近开美成(周邦彦),发展长调慢词,世称词家之正音,婉约之代表”。张炎《词源》中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蔡伯世说,“苏东坡辞胜乎情,柳耆卿(柳永)情胜乎辞,辞情相称,兼受人称赞者,唯秦少游而已。”

历来词家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秦观的词,属于婉约一派,而苏轼词属豪放派。这两位历史上的词坛好友,风格竟是那样不同。但这种不同,又不影响他们的相容。这种现象在文坛上也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