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14935200000009

第9章 晁错——穿朝衣弃东市的汉代忠臣

在西汉文帝时,与贾谊同时代的还有另一位文学家晁错。文学史或文学史学家往往喜欢把他们两人并列,因为,他们俩有很多相似之处。一是他们都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当时的政治;二是他们都有渊博的学识,都用自己渊博的学识为当时的政治服务;三是他们都有一支健硕的笔,用这支笔写出雄辩的文章为统治者出谋划策,而且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赏识;四是他们都没有得到好下场,贾谊是抑郁而死,晁错就更加悲惨了。当然,他们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其中作为文人的不同之处,是他们文笔的不同,贾谊的文笔铺陈灿烂,而晁错则更加平稳实在。

晁错,颖川人(今河南省禹县一带)。有人说他生年不详,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和郭预衡的《中国散文史》都说他生于公元前200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他比贾谊长一岁。但贾谊只活了33岁,而晁错多活了几年,在公元前154年死于非命。不过,《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Ⅰ卷》对他生于公元前200年之说打上问号。晁错生活的时代是西汉文帝到景帝年间,史称“文景之治”,是汉朝的鼎盛时期。但这个时代汉王朝也有两大问题令人担心,一是匈奴的入侵,一是诸侯王的叛乱。晁错生活在这两大矛盾之中,他的政治与文学的才干也发挥在这两大矛盾之中。

晁错少年好学,广学博采,以儒家思想为主,兼学百家,是个博古通今的人物。他少年时代跟随当时的大学问家张恢学习申、商(申屠嘉和商鞅)刑名之法。文帝时以文学才干当上了太常掌故,主管“故事”,即旧事或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等。后来,因为跟随伏生学了《尚书》,上书讲述《尚书》的意义,被文帝看中,命为太子舍人,掌管太子宫中的事。他的才干很得太子赏识,被太子家上下称为“智囊”。不久他又升迁为博士和太子家令,管理东宫的刑狱、钱粮、饮食等事宜。在“举贤良文学”的对策中,他成绩极佳,深得文帝嘉奖。他所服务的这个太子,就是日后的景帝。景帝在做太子时,曾因博弈失手打死了吴王濞的儿子,引起吴王的忌恨。

在匈奴南侵和诸王叛乱两大矛盾中,晁错不遗余力地为汉室出谋划策,立下功劳。文帝十一年十一月,匈奴又一次南侵,晁错上书文帝,在对付匈奴事宜上提出很多军事、政治、经济方面的策略,如招募百姓屯兵守边及“入粟输边”等,深得皇帝嘉奖,晁错进一步得到皇上的宠爱。可是在诸王叛乱的问题上,晁错就成了一个可悲的牺牲品。这事情还得从头讲起。

景帝即位后,对晁错仍是言听计从,朝廷法令,只要出自晁错之口,就没有不照着实行的。一时之间,晁错的地位几乎要压倒九卿。这就引起了众多朝臣的不满,特别是当时的丞相申屠嘉。但晁错仍然我行我素,有时竟还有些忘乎所以,比如在他升迁为内史后,就私自在太上皇庙的围墙上开了一个门。太上皇是汉朝开国之君高祖刘邦的父亲,当今皇帝的老曾祖父,随意挖开这里的围墙是犯大罪的。申屠嘉企图用这件事整垮晁错,就告他一个大不敬罪,想借皇上之刀杀死晁错。但景帝对于这件事,却看得无所谓,说这是他的意思,袒护了晁错。申屠嘉碰了一个软钉子,耿耿于怀,回家称病,没几天竟活活气死了。

这时,诸王势力强大,尤其是吴王濞,不仅占地广袤,而且独领了东边沿海的煮盐和铸币的事业。晁错为汉室着想,上书给景帝,建议削减诸侯土地,特别是吴王濞的权势。其实,这也是景帝的心思,因此也就同意了晁错的主张。但吴王濞非同一般。他财大气大,又与景帝有过杀子之仇,晁错竟然要从他开刀,他不会甘心受削。于是他暗中联络了楚、赵等国,准备发难。

这样的形势引起了晁错家人的担心。一天,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来到京城洛阳晁错府内,见了晁错,破口骂道:“你莫非是找死不成!”晁错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晁父说:“我在老家,听说你要侵削王侯,疏远人家的骨肉,外界已经怨声载道了,你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今天特来问你!”晁错说:“外界有怨声是难免的。但是,今天不这么做的话,恐怕天子的尊严难以保持,刘氏的宗庙也不能稳固了。”晁错的父亲听完这话,长叹一声说:“只怕刘氏得安了,我们晁家就该得危了。我已年老,实在经受不起祸患临头的痛苦了,不如归去吧!”说着,摇头顿足地离开了晁错的家门。晁错还想挽留,但哪里挽留得住?只见父亲驼背弯腰,连连摇头,连头都没有回一下就走了。晁错见父亲远去,心里很不是滋味,踌躇多时,但感到箭已在弦,不得不发,只好违背父命,径直做了下去。

吴国暗中联络楚、赵、胶东、胶西等七个诸侯国准备反叛朝廷。消息传到京城,最高统治者汉景帝慌了手脚,找来大臣商议。晁错力举征讨,并谏请景帝御驾亲征。这条建议已叫景帝十分不满,又加上平时晁错位压公卿,引人嫉恨埋下了祸端。而晁错一心为汉,书生气十足,不知考虑个人得失,为自己留条后路,得罪人太多,以致引来杀身之祸而不自知。

晁错的死,当然是统治者利益的需要,但也和一个具体的人有关,那就是当时身居相位的袁盎(《汉书》作爰)。

晁错为人“峭直深刻”(《汉书》)。在汉景帝时期,晁错一心维护刘汉的利益,直陈其言,得罪过三位重臣。这三位重臣一是前面说过的申屠嘉,因弹劾晁错不成而活活气死,一是身居相位的袁盎,一是身居詹事后拜为大将军的窦婴。晁错素与袁盎关系不好,两人甚至拒绝出现在同一场合,晁错在场,袁盎就躲开,袁盎在场,晁错就避席。晁错曾在景帝面前弹劾袁盎,说他接受过吴王的贿赂而为吴王隐匿谋反的事,袁盎对晁错就更加怀恨在心了。但是,袁盎又与窦婴(窦太后侄子,景帝表兄弟)交厚,而窦婴在削翦诸王的问题上和晁错持不同意见。此时袁盎想除掉晁错,就找窦婴支持,两人一拍即合。于是,袁盎想置晁错于死地的计划就更加有恃无恐了。

一天夜里,景帝召集大臣们计议对付诸王谋反的事,久久没有结果,大臣们都一一散去了。这时袁盎突然来到,说自有妙计,但没有想到晁错也在场。袁盎对皇帝说,请屏退左右。景帝屏退了一些大臣,但晁错以为自己不在应退之列,也就没有退出。袁盎说,今天我所要说的话,不管什么人都“不宜得知”,景帝才使晁错暂退了,他退到了东间之内。谁知一条毒计就在这一板之间定了出来。原来袁盎说:七国谋反,是吴国不轨,但是晁错激成。要平诸侯,其实简单,只要罪斩晁错,以谢诸侯,复还他们的权利与土地,就不须费一兵一刃之力了。景帝本来对晁错御驾亲征的建议就心怀不满,一听此说,更觉晁错用心叵测,于是,暗中同意了袁盎的计策。可悲的是,这样的决定是在晁错转身之间做出的。这个单纯而天真的晁错,并不知道有人掌握着他的生杀大权,而他的生命,就决定在这一瞬之间。计议定出之后,晁错回到议事之处,虽见袁盎行为诡秘,但景帝声色如常,也就不再多想了。谁知,一个阴谋正在秘密地进行着:景帝已暗中布置了大臣弹劾晁错,说他议论乖谬,大逆不道,应当腰斩,家属株连并且弃市。可怜一个忠心耿耿、一心为刘氏天下设想的晁错,还一直蒙在鼓里。而皇上的一纸密令却已经发出,他密诏中尉,准备行事。

一天深夜,中尉带领车马来到晁错住处,叫他赶快登车。晁错还以为是皇上召唤,宫中有事,急忙换上朝服,登车前往。一路走来,晁错也未加注意。谁知车行一段之后,晁错偶一举目外望,发现所经之地,全是街市,不是去皇宫的道路,以为走错了方向,正要向中尉提醒。谁知中尉下车,催促道:“晁御史快下车听诏。”晁错一看正是东市,是向来杀人的地方,还在纳闷,为什么到这里来听诏?莫非要杀我不成?纳闷间,兵役上前,反绑了他的双手,拉到法场,叫他长跪听诏。当听到“腰斩”一语时,晁错的头颅已经滚落到了地下。可怜忠诚一世的一个文人书生,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最高统治者献计献策,就这样冤死在他为之服务了一生的最高统治者的屠刀之下。由于是未经审讯的秘密处死,晁错还以为是朝廷传唤,因而穿着朝服,所以史书上说“衣朝衣弃东市”。这种“衣朝衣弃东市”的做法,不能不使人感到皇权政治下,生命的卑微,无论你职位多高,贡献多大,终究只是皇权手中的一只蚂蚁,什么时候想把你捏死,你什么时候就得死。穿着朝衣而死,就是统治者最大的恩惠了。第二天,景帝派遣爪牙去到晁错家乡,除了晁父在半个月前服毒自杀外,其余人等,一一拿获,送至京城,尽数处斩。文人“智囊”,也斗不过至高无上的皇权。晁错是如此,给皇上出主意杀害晁错的袁盎,最后也落得个身首两处的下场。

晁错死后,有谒者仆射邓公令兵攻打吴楚叛军,回京汇报军情。景帝问:“我把晁错杀了,吴楚还不罢兵吗?”邓公说:“吴楚以杀晁错为名而反朝廷,其实他们的意思不在晁错。我恐怕天下的志士仁人从此不敢说话了。因为晁错是顾虑诸侯强大了不好控制,才请求削减他们来维护京师。这是万世的大业啊。他的计划刚刚行使就遭到了大戮,这样做,对内,杜绝了大臣的口,对外,帮诸侯报了仇。我以为陛下您这件事做得不可取。”一番中正之言,使景帝思忖良久,略表后悔,但一切都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