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出一个聪明宝宝
14936500000004

第4章 果断的性格

让宝宝做事“快”起来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苦恼:怎么我的宝宝不管做什么事,都是慢吞吞的,经常拖延时间,就是火烧眉毛了也一点不着急?不管是动之以情,还是晓之以理,还是厉声呵斥,一点效果都没有,到底怎样才能让宝宝改掉这个做事拖拉的毛病呢?

有的宝宝做事情拖拉,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在因素的影响。比如宝宝贪玩、受到不应有的干扰、因为问题难以解决而犯愁犹豫,这都可能养成宝宝拖拉的习惯。这时,父母要帮助宝宝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多给宝宝一些鼓励和奖赏

表扬和鼓励比批评和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宝宝的积极动机,宝宝受到的表扬越多,他对自己的期望也就越高。

宝宝都较为看重来自外界的承认或认同,因此,要想让宝宝不再那么拖拉,父母改变对宝宝的评价是必须的。如果父母能经常对宝宝说:“你如果再快一点儿就更出色了”“你现在比过去有很大进步了”“你看你做得多快”“做得真棒,加油啊”“真好,现在用不着老提醒你了”。宝宝便会受到正面的外部刺激,而这些真诚的鼓励是能够打动宝宝的,宝宝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下次做事就会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快点儿。

另外,为了使宝宝更有动力,当他做事的速度比以前加快时,父母还可以适当地给予一些物质奖励,比如给宝宝加一个小红星,带宝宝到公园游玩,给宝宝买他想要的玩具等等,这样常常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让宝宝知道拖拉要付出代价

很多宝宝早晨起床非常拖拉,父母急得不得了,总是帮着宝宝穿衣服、系纽扣,但是宝宝却一点也不着急,最后,父母还得赶紧开车把宝宝送到幼儿园。其实,父母这种做法正是促成宝宝拖拉的原因之一。宝宝会觉得,慢点没关系,反正迟到不了,还有爸爸妈妈呢!

当宝宝拖拉的时候,父母正确的做法是不要急,让宝宝自己急。妈妈不要帮他穿衣服、洗脸,可以站在一边说:“再不快点可要迟到了,我可不帮你。”这种提醒的话只说一遍即可,不要反复唠叨。

如果宝宝迟到,老师肯定会问迟到的原因。如果宝宝说“妈妈没帮我穿衣服”之类的话,老师肯定会采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宝宝进行教育。宝宝以后就会认识到拖拉给自己带来的害处,第二天他就会自己加快速度。

让宝宝了解拖拉的后果

家住河南省郑州市的一位家长反映,自己的儿子冰冰今年五岁了,上幼儿园小班,他做什么事情都很拖拉。

早晨闹铃响了,妈妈对儿子说:“冰冰,快点起床,你爸爸的车正在修理,不能送你,迟到了老师要批评的。”

儿子没事似地说:“爸爸一会儿就能修好车,来得及。”说完,冰冰蒙上被子,又睡了一会。

过了一会儿,冰冰说:“妈妈今天我能不能不上幼儿园?”

妈妈说:“不行,赶紧起床,再不快点可要迟到了,妈妈送完你还要去上班呢!”妈妈赶紧把冰冰拉起来。

冰冰终于起床开始洗漱了,可他一会儿说:“妈妈刷牙杯里的水太多了,撒了我一身,我不想刷牙了!”妈妈说:“那你就把水倒出来一点,再刷牙。”

冰冰一会儿又说:“妈妈我不想先洗脸,我要先洗手!”妈妈不耐烦地说:“你赶紧洗吧!把手和脸洗干净就行了!”说着妈妈赶紧用毛巾给冰冰擦了脸。

这时,爸爸打电话说:“车子还没修好。”这下他急了起来,动作立刻快了几倍,等他到幼儿园时,早已迟到了……

父母应改善评价角度,少说“慢”

父母给宝宝“动作慢”的评价,会让宝宝忽略时间的利用,长期被说成“慢”,宝宝会认为自己每次做事情的时间都很漫长,自然而然地出现太多的“小插曲”:发呆、玩耍等。因此,在幼儿园里老师有意识地夸他,今天进步了,速度比昨天快了;在家里,家长也要有意识地表扬他,并告诉他,你可能够“快”起来。父母可与宝宝玩一些小的竞技游戏,如比赛看谁穿衣服快,看谁洗澡快等。

通过这些比赛,家长可以随时教给宝宝穿衣、洗漱、收拾玩具等自我服务的技巧,教给宝宝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后顺序,来提高效率、安排时间等。

·亲子心经·

宝宝的磨蹭行为还可能和父母自身的行为有关。有的父母平时喜欢边吃饭边看电视或书报,有的父母也会因疲倦或懒惰做事拖时间,这些行为影响着宝宝,非常容易使宝宝养成注意力不集中、办事拖沓等不良习惯。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宝宝做个优秀的榜样。

培养宝宝自我决定能力

听父母话、听老师话的宝宝虽然能让人省心,可是大家是否曾想过,如果一旦遇到需要宝宝自己做决定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你的宝宝是不是已经习惯了让父母帮着做决定呢?

生活中大人常常有意无意地以自己的决定代替了宝宝的想法,很多本该宝宝自己做的事情,父母也许出于疼爱宝宝,也许是嫌宝宝麻烦,于是就自己包办代替。其实,让宝宝自己做选择却是一种极有益的锻炼,它可以锻炼宝宝的观察、分析、权衡、判断、综合等思维能力。宝宝每经历这样一次机会,其做决定的能力也慢慢随之提高。

注重培养宝宝的自我决定能力

宝宝的自我决定能力,只有在自我决定的过程中才能培养起来。这是父母必须知道和遵循的规律。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宝宝去做选择,总是忍不住要替宝宝做选择。于是,宝宝只能按照父母的决定去做。

当宝宝有了自主意识,就不再愿意什么事情都听父母的,有了自己做决定的需求。如果宝宝的这种需求长期不被满足,自主意识就会被抑制,自信心会受到打击,影响宝宝对自己的评价,很可能导致宝宝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而这一点可能会深植于他的内心。长大以后,宝宝可能会缺乏判断力和选择的能力,缺乏责任感,凡事依赖,缺乏主见。到那时父母再想让宝宝自己做主就很难了。

让宝宝自己做决定的好方法

●放手让宝宝自己做决定

要提高宝宝的自主意识,最好的方法就是“适当放手”,让宝宝自己做决定,即父母给宝宝制定一个基本的底线——认真生活不做坏事,然后放手让宝宝去决定自己的人生,只有在非常有必要的时候才去帮宝宝。

●让宝宝敢想、敢说、敢做

宝宝有不同意父母的意见的权利,在对他们有影响的决定上,有发言权,同时,宝宝也有提出有见识的不同意见和发挥自己才能的职责。父母要让宝宝行使自己的权利,让宝宝敢想、敢说、敢做,而不是一味地顺从父母。

让宝宝自己做决定

静静是个乖巧的小女孩,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忙,静静便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奶奶每天接送静静时,都会把宝宝的吃穿安排好,就连喝牛奶插吸管这样的事,她也不让宝宝做,总是自己做或请老师做。于是,每天早晨静静来幼儿园后,从不主动去玩玩具或进行户外活动,而是四处游荡,非要等老师指定她去玩什么,她才去;每当老师请她进行选择时,她便犹豫不决,事事都要由别人做决定,自己没法做选择。

妈妈认为这样不行,同静静爸爸商量后,他们把静静接了回来。爸爸妈妈既不过多地干涉静静做什么,也不催促她做什么。当静静特别想要自己脱衣服或者穿衣服时,父母就放手让她自己去做;静静洗澡时,爸爸妈妈让静静有充足的时间在澡盆里玩耍;吃饭时,爸爸妈妈让静静自己吃,而且不催促她,吃饱以后就不再让静静留在饭桌旁了;到了该睡觉、该外出散步或者该回来的时候,都让宝宝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静静妈妈说:我们的目的既不是把她娇惯成说一不二的“小皇帝”,也不是要成为连个什么都自己不能决定的“小木偶”。现在,静静已经是个5岁的“小大人”了,她有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判断,不再是先前那个绝对听话,叫她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小木偶”了。

·亲子心经·

父母在让宝宝做决定的时候,要多给宝宝一些表现的机会,这样可以提高宝宝对事物的决断力和选择的能力,可以提高宝宝的责任感,知道怎样果断地做出选择,从而养成一种果断做选择的性格。

●尊重宝宝的意愿

做父母的应尊重宝宝,要尊重宝宝在家庭中的地位,把他当做家庭中平等的一员来对待,任何涉及宝宝的事情,应尊重或听取宝宝的意见。要尊重宝宝的见解,甚至当你不同意时,也要以商量的口吻表示对宝宝的尊重。例如,在和宝宝对话时,不要中断或反驳宝宝,不要干涉宝宝自己喜欢的方式等。

让宝宝做事更有效率

在生活中,很多宝宝做事总是慢吞吞的,父母催一催,宝宝动一动,为此父母很着急,究竟宝宝为什么总是慢吞吞的呢?有些宝宝先天气质就是属于慢吞吞型的,这种类型的宝宝并不容易去转变,反而是父母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来关注他的需要。

宝宝做事慢吞吞通常会表现为:起床、吃饭、穿衣等速度慢;喜欢赖床,起来了又躺下;把任何事情都与玩结合起来;洗脸时喜欢玩水;刷牙时喜欢玩牙刷牙膏;穿鞋时喜欢拿着鞋子在客厅里跑一圈;喜欢撒娇、希望等人帮忙等。

做事情比较慢的宝宝,做事谨慎细致、从容不迫。但如果宝宝做任何事情总是慢半拍、跟不上别人的速度,一定有某种原因存在。可以教宝宝做事更积极些、机灵点、加快速度。

找出慢的原因,明确指示

当宝宝做事情慢吞吞的时候,父母首先要了解宝宝慢的原因。如果发现宝宝是缺乏兴趣,就不要勉强他,而是要设法引起他的兴趣。

如果宝宝故意慢吞吞的,想要拖延时间,很可能是父母的压力造成宝宝的反抗心理,父母就应该调整宝宝的情绪,给宝宝明确的指导,非常明确地示范给宝宝,让宝宝明白事情进行的步骤。

交给宝宝有效率做事的方法

宝宝做事速度慢,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方法不当,正确的方法是提高做事效率的基本保证。父母要注意观察宝宝做事的过程,找出做事慢的原因,及时教给宝宝正确的方法。例如宝宝穿上衣总是不能把胳膊伸到衣袖中,翻来覆去,越穿越慢,这时父母就应该告诉宝宝穿上衣的正确方法和顺序,让宝宝按正确的要领去做,这样就会提高穿衣服的速度。

给予正面的赞美

父母在平时要给予宝宝正面积极的赞美,让宝宝有充分的自信心。负面、否定的语调,比如“你怎么动作那么慢,像个蜗牛在爬一样。”“你真笨,笨得像猪。”这只会使得宝宝更加惶恐。只要宝宝有一点进步,就给予他适当的赞美及鼓励:“加油哟!妈妈相信你会做得到。”让宝宝更有信心且主动的把事情做得更好。

不要对宝宝用否定的言语

聪聪小朋友在山西省太原市的一所幼儿园里上学,幼儿园老师发现每次吃午餐的时候,聪聪和三四个小朋友总是慢吞吞的,老师用眼神暗示他们加快速度。

只见几个小朋友马上快速地嚼起饭来,只有聪聪一个人仍慢吞吞地、不着急地、自顾自地悠闲地进餐,不时还玩一会儿手中的玩具……

聪聪小朋友在班级中做任何事总是慢吞吞的,吃饭慢、穿衣慢、做作业慢……

他从不争第一,有的小朋友甚至叫他蜗牛。

父母反映聪聪在家也是这样,似乎任何事也引不起他的兴趣。不过,他做事较仔细,不慌不忙,不易冲动,比较冷静,喜欢思考、观望,考虑的事情较多。

有一次聪聪在家慢吞吞地吃早餐,妈妈着急,说:“聪聪,快点,我要迟到了。再不快,妈妈被开除怎么办?”

聪聪好像真的不关心妈妈似的,仍在慢慢地“品尝”那点粥。

“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聪聪妈妈在叹气。

晚上,聪聪的妈妈生气地把聪聪的事告诉爸爸。爸爸更加生气对聪聪说:“早知这样,不如不生你。”虽然父母很着急,但是宝宝却一点也不听话。

培养宝宝的自理能力

宝宝做事总是慢吞吞并非故意,也许是小肌肉没有发育成熟。此外,有的父母由于溺爱,就凡事代劳,而使孩子失去锻炼成长的机会,比如总是担心宝宝吃得少、吃得慢,就主动喂他吃饭;急着出门时,干脆帮宝宝将袜子、衣服、鞋子都穿好。父母要多给宝宝自己动手的机会,在稳定的情绪下学习生活自理能力。

增加与同伴相处的机会

宝宝们在一起玩,可以互相刺激学习。可以找邻居的宝宝,彼此年龄差距不大,让他们一起玩,并从中观察宝宝的反应如何,然后在互动过程中,找出谁最快?谁最努力?谁最勤劳?每个人都替他找出一个优点来。千万不要说谁第一名,谁最后一名,这样会让速度快的宝宝更快,而速度慢的宝宝更有挫折感。

·亲子心经·

宝宝做事慢吞吞并非说改就能改,养成一种好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通过多次反复的练习,才能实现。父母要有耐心、有信心,相信宝宝能够和其他宝宝做得一样快。要根据宝宝的特质,耐心地去协助他,调整家长自己的行为。

培养宝宝的时间观念

时间是人一生中非常宝贵的东西,让宝宝从小有时间观念,这对宝宝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宝宝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不拖拉的好习惯,应该从小开始。

培养宝宝的时间观念,是宝宝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重要基础。良好的时间观念有利于宝宝及早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以及未来的学校生活。时间概念对宝宝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宝宝很难理性地掌握时间概念,这时,父母一定要根据宝宝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利用其生物钟的规律进行启发式的指导。

为宝宝制定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父母要根据宝宝的发育情况,为宝宝制定科学而又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引导并帮助宝宝依照时间表上的内容有条理地完成,养成宝宝作息规律的习惯。

父母在和宝宝做游戏的时候,可以让宝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游戏,让宝宝在快乐中学会合理分配时间。例如,父母和宝宝进行比赛,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把玩具摆的又好、又快,这些小游戏都有助于让宝宝明白时间概念,并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

让宝宝认识时间

0~6岁宝宝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他们的头脑中,还很难正确认识时间的概念,父母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情,让宝宝感知时间的存在。也可借助宝宝的成长以及通过比较不同阶段人的外貌特征,让宝宝体会时间流逝在人身上发生的变化。

父母要帮助宝宝养成严格遵守时间的习惯。例如,玩玩具、画图、做游戏等都要按时进行,按时结束,让宝宝从小要养成遵时、守时、惜时、对时间有紧迫感的好习惯。当宝宝在思想上有了时间观念之后,做事就不会太拖拉。

时间有的是,为什么要抓紧

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阳阳今年5岁,上幼儿园大班了。阳阳天生就是个慢性子,做什么事从不着急。

早晨起床,只要妈妈没顾上管她,她穿衣服能用一个小时。吃饭时,一家人都吃完了,她还边玩儿边慢腾腾地吃。每次幼儿园的老师要求大家7点50分到校,可是阳阳早上7点40还在家里玩。

妈妈可着急了,不停地对阳阳说“几点了几点了,”可她一点也不急,天天早上磨磨蹭蹭,让人着急。因为她这慢性子,妈妈总跟她讲浪费时间等于浪费生命的道理,可每次阳阳总是说:“时间有的是,为什么要抓紧?”

后来,为了让阳阳能按时上幼儿园,妈妈就让阳阳早上起来锻炼身体,希望能早点起床,可她起早了也磨蹭,后来还是拖到快到点了。她不会看表,只认识整点,没有时间观念,有时让她做什么事,她就说“马上,就一分钟”,可一拖又是很久。妈妈问她“一分钟”是多长时间,她就说不知道。

妈妈真是无可奈何,怎样才能让阳阳明白时间的重要性呢?

●教0~2岁的宝宝认识时间

0~2岁的宝宝,没有具体的时间概念,父母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活动,让宝宝感受时间的概念。例如,每天宝宝起床的时候,父母可以指着衣服说:“现在,早晨6点了,宝宝该穿衣服了!”等到宝宝穿好衣服以后,妈妈可以指着香皂说:“现在,早晨7点了,宝宝该洗脸、洗手了。”慢慢地,宝宝会对每天固定的活动形成条件反射,进而为以后养成做事遵守时间的好习惯打下基础。

●教3~4岁的宝宝认识时间

对于3~4岁的宝宝,可以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来感受时间。3岁的宝宝已经认识不少数字了,父母可利用数字,让宝宝了解时间流逝的感觉。例如在捉迷藏时,请宝宝数到10再睁开眼睛,让他感受到时间如何在数数的过程中就流逝了。此外,父母还可以让宝宝感受时钟指针的转动,并运用时钟来限定活动时间。例如,告诉宝宝,当分针指到7时就可以玩玩具了;当分针指到9时,就该结束了。这样,在日常生活中让宝宝按时开始并按时结束各项活动,以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5~6岁的宝宝认识时间

5~6岁的宝宝,对时间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已能理解时钟的作用,并乐意认识时钟。此外,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宝宝即将进入小学学习,需要为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准备。因此,结合认识时钟,引导宝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些任务或活动,是培养宝宝时间意识的重点。

·亲子心经·

培养宝宝的时间观念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情,父母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态度要平和,言语要温和,行为要耐心。日积月累,宝宝就会形成规律、秩序、稳定且有效的时间观念,这是一个对宝宝终身有益的好习惯。

让宝宝拥有自己的主见

大部分父母都非常喜欢听话的宝宝,对宝宝也极为关心,凡事都替宝宝想好,凡事也都替宝宝做好,宝宝们只有听从安排的份儿。可是,这样的宝宝长大后,很可能会是一个优柔寡断、遇事毫无主见的人。一个没有思想和主见的宝宝将来又如何适应社会呢?

一个听话、乖巧的宝宝的确可以让父母省很多力气,而且不用操心他在外面和小朋友闹矛盾。但是,如果宝宝表现得过于顺从,凡事总是模仿别人,没有自己的主见,就不是一种好现象了,这对宝宝今后果断性格的健康发展是没有好处的。对宝宝的成长来说,有思想、有主见才是最重要的。

宝宝缺乏主见的原因

一般说来,宝宝缺乏主见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宝宝本身的天性就是喜欢模仿,容易盲从。

第二,父母、教师本来就是宝宝心目中的权威,再加上有些父母总是习惯于帮宝宝设想一切,所以很容易造成宝宝唯命是从,不敢做甚至不敢想违背家长或教师意愿的事情。

第三,有些父母因为工作忙,和宝宝之间缺乏沟通,不理解宝宝,往往造成宝宝的畏惧心理,不敢说、不敢做想做的事情。

为什么宝宝做事情总是没有主见

家住山东省泰安市的玲玲今年4岁了,现在妈妈正在为玲玲没有主见的性格而发愁。

玲玲妈妈说:我一直为孩子这种没有主见的性格而发愁,孩子的性格可能有遗传的因素,因为我自己就是个没有主见的人,在生活中尽量迁就别人,认识到这种性格的苦恼,所以我想培养孩子果断的性格。在平时,尽量让她自己作决定,比如穿衣服时让她自己挑选,买东西时征求她的意见,去哪玩时也问问她,只要她说了,我就会按照她的想法去做。可孩子却总是说妈妈说怎样就怎样,我听妈妈的。

有一次,我问玲玲:“是爸爸好,还是妈妈好?”她回答:“爸爸好,妈妈也好!”我听了非常高兴,觉得宝宝非常的乖巧可爱,可是时间长了,我发现每次问玲玲两样东西哪样好时,她总是回答这个好,那个也好。

玲玲妈妈说:“玲玲特别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比如,幼儿园小朋友摔一跤,她也会跟着摔一跤;幼儿园的老师问玲玲这个东西好看吗,她不回答,结果别的小朋友说这个东西好看,她就跟着说好看;小朋友喜欢什么动物,她也喜欢什么动物。我觉得孩子没有主见,老师也说这孩子没主见。可是她为什么没有主见,老是喜欢跟着别的小朋友学呢?”

怎样让宝宝有主见

●教宝宝敢说“不”

父母要使宝宝有主见,必须破除宝宝对权威的迷信。比如,可以和宝宝一起玩“说不”游戏,父母有意出错,让宝宝挑出错误的地方。比如,父母说:“椅子、桌子、床头柜、毛巾被都是可以用的东西,都是家具。”宝宝说:“不对,毛巾被是可以用的东西,但不是家具。”你可以告诉你的宝宝,无论大人还是宝宝,都可能出错。

宝宝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模仿别人了。

●训练宝宝的发散性思维方式父母可以找出一个主题或者难

题,让宝宝想出多种方法解答。例如,人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口渴?小兔子不小心掉进猎人为抓大灰狼而设的陷阱里了,它该怎么办呀?引导宝宝进行发散性思维,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在做游戏时,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宝宝的答案越奇怪越新鲜越好;不要对宝宝的错误滥加指责与批评;想的办法越实用越好。这样可以使宝宝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自己原来也有很多好主意。这样做不但能增强宝宝的自信心,同时也能提高宝宝的主动性。

●尽量让宝宝做主

家中的一些“大事”,也要给宝宝提供参与的机会,例如,房间的布置,父母可以和宝宝一起筹划设计方案,鼓励宝宝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果可行,则尽量采纳宝宝的建议。

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尽量放手让宝宝自己去安排。例如,过生日,到商店买什么样的衣服,选择什么玩具等。

鼓励宝宝自己拿主意

一般父母对宝宝做事都不放心,不管是购物、外出,还是遇到其他事情,多是父母代劳。

想要宝宝学会自己拿主意,父母要做到绝不代劳,让宝宝亲自去体验,自己能拿的主意让他自己拿。如果他遇到举棋不定时,父母就会在一边当参谋,给宝宝讲明道理,而后仍然让他自己决定。多让宝宝自己拿主意,宝宝就能快速成长,遇事就能有自己的主见。当宝宝能自己处理事情时,会让父母更加的放心。

父母要经常鼓励宝宝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就算是错误的,也不能用压制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而要积极引导,寻找原因,父母更不可包办代替。当宝宝盲目模仿,追随别人时,父母应表示不满:“我不喜欢没有主见的宝宝。”要鼓励宝宝自己提出几种方案,父母帮助他从中选择最佳方案。

·亲子心经·

学龄前的宝宝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作为父母,不要过分要求宝宝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那样只能让宝宝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父母应该体察宝宝的内心世界,尊重宝宝的自主要求,采用各种方式发挥宝宝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