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护理学
14936700000013

第13章 诊法

诊法是指中医诊察和了解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种,简称四诊。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从神、色、形态及五官、四肢、体表等各个方面反映出来。四诊正是依照此理通过对病人病情的表现,收集症状和体征来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质及其与内脏的联系,从而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正如《丹溪心法》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

一、望诊

望诊是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一种方法。

因为望诊的直观性与便宜性,故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四诊之首。其内容主要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头颈五官、望皮肤、望舌、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

(一)望神

神是以先后天之精及其所化生的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并通过脏腑组织的功能表现出来,神与精、气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通过望神可以了解病人精气的盛衰、精神的好坏,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按神的旺、衰和病情的轻、重可划分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四种。

1.得神又称“有神”。主要表现为病人神志清楚,两目灵活,言语清晰,活动自如,反应灵敏,面色荣润等,被称为有神,提示正气未伤,精气充盛,脏腑功能未衰,机体功能正常,为健康表现或即使有病也属病轻,预后良好。

2.少神又称“神气不足”。主要表现为病人精神不振,两目少神,少气懒言,活动迟缓,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机体功能受损,为患病较轻或恢复期病人,也可见于素体虚弱之人。

3.失神又称“无神”。主要表现为病人精神萎靡,目光晦暗,面色无华,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见神至昏迷,言语错乱,循衣摸床,或卒倒目闭口开,手撒遗尿,提示正气大伤,精气亏虚,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4.假神是危重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主要表现为病人本已失神,言语低微,神志不清,突然神志清楚,目光转亮而浮光外露,言语不休,两颧泛红如妆,提示脏腑精气极度衰竭,阴阳将绝,属病危。因此也叫“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

(二)望色

望色,又称“色诊”,是观察全身皮肤(主要是面部皮肤)的颜色和光泽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因为面部血脉丰盛,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面,故面部皮肤色泽能反映脏腑气血盛衰变化。面部的颜色,可以反映血液盛衰和运行的情况,属血,属阴。面部的光泽是脏腑精气外荣的表现,属气,属阳。

1.常色了解正常的面色才能区别异常的面色。对于中国人来说正常的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明润是指面部皮肤光明润泽,提示人体精充神旺,气血充足,脏腑机能均正常。含蓄是指红黄隐隐,不特别显露,提示胃气充足,精气内含不外泄。

知识链接:

皮肤的常色又分为主色与客色。主色是人生来所具有的基本面色,一生基本不变。古人把人按五行来分,金形人肤色偏白,木形人肤色偏青,水形人肤色偏黑,火形人肤色偏红,土形人肤色偏黄。客色是因外部的条件变化而肤色随之变化的颜色,比如季节、气候等。春季肤色偏青,夏季肤色偏赤,长夏肤色偏黄,秋季肤色偏白,冬季肤色偏黑。

2.病色异常面色即病色,是因疾病而发生异常改变的面色,也是色诊的重点。

(1)白色主虚证、失血、寒证。面色发白,多为气血不荣之候。见面色淡白无华,多属血虚或失血之证。见面色晃白而虚浮者,多属阳气不足之证。见面色苍白者,多为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肝病面白无华多难治。

(2)黄色主湿证、脾虚。面色发黄,多为脾虚机体失养,湿邪内蕴之候。见面色萎黄,即色淡黄,枯槁无泽之状,多属脾胃气虚之证。面黄虚浮者,多属脾虚有湿。面目一身俱黄者,为黄疸。阳黄者,色黄鲜明如橘皮;阴黄者,色黄晦暗如烟熏。肾病面黄无华多难治。

(3)赤色主热证。面赤多因面部脉络扩张,气血充盈之候。见满面通红者,多为实热之证。见午后颧红者,多属阴虚之证。肺病面红无华多难治。

(4)青色主寒证、疼痛、惊风、气滞血瘀。面青多因气血不通,经脉受阻或筋脉拘急之候。见面淡青或青黑,多属痛证或寒盛。见口唇青紫,多属气滞血瘀之证。见小儿眉间、鼻柱发青者,多属惊风。脾病面青无华多难治。

(5)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寒证。面黑多因阴寒水盛或气血凝滞之候。见面黑面淡,多属肾阳虚证。见面黑而干,多属肾阴虚证。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多为血瘀所致。心病面黑无华多难治。

(三)望形态

1.望形体望形体是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和活动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1)形体强弱体质强壮,表现为肌肉充实,皮肤润泽,骨骼粗大,发育良好;体质衰弱,表现为肌肉瘦削,皮肤枯槁,骨骼细小,发育不良。

(2)形体胖瘦体胖而肌肉松软,气短乏力,多为阳气不足;体瘦颧红,皮肤干焦,多属阴血不足,内有虚火。

(3)体质形态按体质分人可分为阴脏人、阳脏人和平脏人。阴脏人多矮胖,喜热恶凉,大便多溏;阳脏人多瘦长,喜凉恶热,大便多燥;平脏之人也即阴阳平和之人,体型介于两者之间,无寒热喜好,大便不燥不溏。

2.望姿态望姿态是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和肢体的异常来诊察病情的方法。人的动静姿态与机体的阴阳盛衰和病性的寒热虚实有密切关系。喜动者属阳证,喜静者属阴证。蜷卧而喜加衣被者,多属寒证;仰面伸足,掀去衣被者,多属热证;坐而不卧,卧时气逆者,多属咳喘肺胀;卧而不坐,坐则眩晕者,多属气血大虚。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多为血瘀痰阻;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多为动风之象。

知识链接: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髓,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骨者髓这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四)望头面

1.望头部头为精明之府,为元神之所居。故望头部可诊察脑的病变及脏腑精气的盛衰,尤其是对小儿而言。

(1)头形与囟门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并伴有智力低下,多因先天不足,肾精亏虚所致。小儿方颅,亦属肾精不足,可见于佝偻病、先天性梅毒患儿。小儿囟门突起,多属实证;囟门凹陷,多属虚证;囟门迟闭,多属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2)头发发为血之余且与肾气盛衰密切相关,故望发可以诊察肾气的强弱和精血的盛衰。头发稀疏干枯,多属精血不足;突然片状脱发,多属血虚受风所致。

2.望面部面肿者,若兼见面色白,多由脾肾阳衰,水湿泛滥所致;面肿者,若兼见面唇青紫,心悸气促,多属心肾阳衰,血行瘀阻,水气凌心所致。腮肿者,多见于小儿,为外感温毒所致。口眼歪斜者,多属风痰阻络或中风。

(五)望五官

1.望目望目是望神的重点,因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并与心、肝、肾关系更为密切。目赤肿痛者,多属实热;白睛发黄,多为黄疸的标志;眼睑淡白,多因失血或血虚所致;目胞浮肿,多属水肿表现;眼窝凹陷,多因伤津耗液;瞳仁缩小,多见于中毒或肝胆火炽;瞳仁散大,多属精气衰竭,为病危之象;小儿昏睡露睛,多属脾胃虚衰。

知识链接:

五轮学说:瞳仁属肾,为水轮;黑睛属肝,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为血轮;白睛属肺,为气轮;眼睑属脾,为肉轮。

2.望鼻望鼻主要是诊察鼻的外形与鼻的分泌物。鼻形变大并生红色粉刺,为酒齄鼻,多因肺胃蕴热多所致;鼻柱溃陷,多见于梅毒病人;鼻流清涕,多因外感风寒;鼻流黄色浊涕,多因风热;鼻流脓涕且腥臭者,属鼻渊,多因胆经蕴热上攻于鼻所致;鼻腔出血,属鼻衄,多因肺胃蕴热灼伤鼻络所致。

3.望耳耳为肾之窍,且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耳郭上有全身脏器和肢体的反应点,因此,耳与全身均有联系,尤其与肾、胆关系密切。耳轮淡白,多属气血亏虚;耳轮红肿,多因热毒上攻;耳内流脓,为脓耳,多因肝胆湿热熏蒸所致。

4.望口唇望口唇主要是可以诊察脾、胃的病变,主要是观察口唇的色泽和形态的变化。唇色淡白,多属血虚或失血;唇色深红而干,多属热盛;唇色青紫,多属血瘀;口唇干裂,多属津亏之证;口唇糜烂,多属脾胃有热;口开而不闭,多属虚证;牙关紧闭,多属实证;口角流涎,多属脾虚湿盛。

5.望齿龈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望齿龈可以诊察肾与胃的病变。牙齿干燥,为胃阴已伤;牙齿光燥如石,多因胃热炽盛;牙齿燥如枯骨,多因肾阴枯竭,真水不能上承;龈色淡白,多因失血或血虚;牙龈红肿疼痛,多因胃火上炎;牙龈出血,为齿衄,多因胃火上炎,灼伤龈络。

(六)望皮肤

皮肤为一身之表,有保护机体的作用。感受外邪或内脏有病,皆可引起皮肤发生异常改变而反映于外。望皮肤主要是观察皮肤色泽形态的变化,如斑疹、痘疮、痈疽等。

1.色泽与形态

(1)色泽皮肤发黄,且身目、爪甲俱黄为黄疸;皮肤黄黑晦暗,多由劳损伤肾所致。

(2)形态皮肤虚浮肿胀,按之有凹痕者,为水湿泛滥;皮肤干瘪枯槁者,多为津液耗伤;皮肤甲错,状若鱼鳞,多因血瘀日久所致;小儿骨弱肌瘦,皮肤松弛多为疳积之证。

2.斑疹

(1)斑点大成片,色深红或青紫,平铺于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为斑。色多红紫,兼身热烦躁为阳斑,多因外感温热邪毒;色多青紫,兼面白肢凉为阴斑,多因脾虚失统或阳衰寒凝气血所致。

(2)疹色红、点小如粟,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为疹,分为麻疹、风疹、隐疹。麻疹多因外感风热所致,为小儿常见传染病;风疹多因外感风邪所致;隐疹多因外感风邪或过敏。

3.痈疽疔疖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火热疼痛,属阳证;疽,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或晦暗,局部麻木,多为气血亏虚,阴寒凝滞所致;疔,形小如粟,顶白根硬而深,麻木痒痛,多因外感风邪火毒,毒邪蕴结而发;疖,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出脓即愈,多因外感热毒或湿热蕴结所致。

(七)望舌

望舌是通过观察舌象,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别系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挟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因此,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可以测知体内脏腑的病变。一般认为,舌尖反映心肺的病变;舌边反映肝胆的病变;舌中反映脾胃的病变;舌根反映肾的病变。

观察舌象,一般先看舌尖,再舌中、舌侧,最后看舌根部。望舌时需要充足的自然光线,请病人充分暴露舌体,还要排除染苔的干扰。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与舌苔的变化。正常舌象的特征是:淡红舌,薄白苔。正常舌象提示脏腑功能正常、气血津液充盈、胃气旺盛。

1.望舌质

(1)舌色①淡白舌:较正常舌色浅淡,白多红少。主气血两虚、寒证。舌色淡白而舌体胖嫩,多属阳虚有湿;舌淡白少津,多为阳虚津亏。②红舌:舌色较深,呈鲜红色。主热证。舌尖红赤破碎,多为心火上炎;舌边红,为肝胆火旺;舌红无苔或有裂纹,多因虚热证。③绛舌:较红舌为深而呈暗红色。主热极。舌绛无苔或少苔,多因胃、肾阴虚火旺;舌绛有苔,多因脏腑阳热偏盛,为实热证。④青紫舌:舌色呈青色或紫色或舌中有青紫色。主热证、寒证、血行不畅。舌淡紫或紫暗而湿润,为寒凝血滞;舌紫红,苔少而干,多因营血热盛;舌面有紫色斑点,瘀斑,属血瘀证。

(2)舌形①胖大舌:舌体较正常为大,伸舌满口。主津液输布失常,体内有湿。舌胖而嫩,色淡,多属脾肾阳虚,水湿停留;舌胖而色深红,多属心脾热盛;舌肿胀,色青紫,多属中毒。②瘦薄舌: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主津伤、气血虚弱。舌瘦而色淡,多属气血两虚;舌瘦而红绛且干,多属阴虚火旺,津液亏损。③裂纹舌:舌面上有明显的裂纹。主精血亏虚、阴津耗伤。舌红绛而见裂纹,多属热盛伤津;舌淡而有裂纹,多因气血不足。④齿痕舌:舌体边缘有齿痕,常与胖大舌同见。主气虚、脾虚湿盛。舌淡而有齿痕,多属寒湿壅滞。舌淡红而有齿痕,多属脾虚水湿内停。⑤芒刺舌:舌乳头增生和肥大,高起如刺,摸之棘手。根据芒刺所生部位,可辨邪热所在。舌尖生芒刺,多属心火亢盛;舌中生芒刺,多属胃火炽盛。

(3)舌态①痿软舌: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回旋。主伤阴或气血俱虚。久病见舌淡而软,多因气血虚极;舌痿软而红绛少苔,多因邪热伤阴,阴虚火旺。②强硬舌:舌体强硬不灵活,失其柔和,卷伸不利。外感病见舌强者,多因热入心包或高热伤津,邪热炽盛;内伤杂病见舌强者,多为中风先兆。③颤动舌:舌体不自主的颤动,动摇不定。舌淡白而颤动者,多属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舌绛而颤动者,多属热极生风,肝风内动;舌红少苔而颤动者,多属阴虚。④歪斜舌: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一般舌体偏的对侧为病侧,一般为中风或中风先兆。⑤短缩舌:舌体卷缩、紧缩,不能伸长,严重者不抵齿。主病情危重。舌淡或青紫而湿,并见短缩者,多属寒凝筋脉或气血虚衰;舌短缩,色红绛而干者,多属热病伤津。⑥吐弄舌:舌伸出口外,不即回缩为吐舌;伸舌即回缩如蛇舔,或反复舔口唇,为弄舌。主心脾有热,多见于小儿。

2.望舌苔

(1)苔色①白苔:主表证、寒证。苔白而薄,为正常舌象或表证初起;苔白而厚,为里寒证;苔薄白而干,为风热表证;苔白而腻,为湿浊内停或食积;苔白如积粉,多为外感温热或暑湿之邪内蕴。②黄苔:主热证、里证。薄黄苔主风热表证;深黄苔主热重;焦黄苔主热极;苔黄而腻,主食积或湿热内蕴;苔黄而干,主邪热伤津。③灰黑苔:主里热证、寒湿证。黑苔主热极、寒盛。黄腻灰黑苔,为湿热内蕴;苔焦黑干燥,为热盛伤津。

(2)苔质①厚薄:主要反映病邪的深浅和重轻。透过舌苔能见舌体为薄苔。不能透过舌苔见舌体为厚苔。薄苔提示胃有生发之气;厚苔主邪盛入里,或痰积、食滞。②润燥: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盈亏和输布功能。润苔主体内津液未伤;燥苔主体内津液已伤或津液输布失常。③腻腐:主要反映中焦湿浊及胃气盛衰。苔质细腻质密,紧贴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易脱落,为腻苔;苔质颗粒粗大,像豆腐渣堆铺舌面,揩之可去,舌底光滑,为腐苔。腻苔主湿浊、痰饮、食积;腐苔主胃气衰败、湿邪上泛。④剥苔、类剥苔:主要反映胃气的有无和病情的轻重。舌苔全部或部分剥落、舌面光洁如镜为剥苔;舌苔剥落处,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苔或乳头为类剥苔。剥苔主胃阴枯竭,胃气将绝;类剥苔主血虚或气血两虚。

3.舌诊的临床意义

(1)判断邪正盛衰正气盛衰、气血的充盈、胃气的衰败、津液的盈亏均能在舌象上反映出来。

(2)区别病邪性质风、寒、热、燥、湿、痰、瘀、食等都能从舌象上辨别出来。

(3)分析病位与病势病邪的轻浅、病情的深重可从舌苔舌体的变化上区别出来。

(4)估计病性预后多舌象的正常与否可判断病情的预后如何。

(八)望排泄物

望排泄物是指通过观察病人的分泌物,包括痰涎、呕吐物、二便、涕、泪、白带等的色、质、量及相关的变化情况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1.痰涎

(1)痰是由肺和气道排出的黏液。通过观察痰的变化可以判断脏腑的病变和病性,尤其是肺脏的功能变化。痰白而清,多因寒邪内侵或脾阳不足,聚湿生痰;痰黄而稠,多属热痰,因邪热犯肺所致;痰少而黏,多属燥痰,因燥邪犯肺,耗伤肺津所致;痰白而量多,多属湿痰,因水湿内停所致。

(2)涎由口腔分泌,有帮助消化的作用。通过观察涎的变化可以诊察脾胃的病变。流涎量多而清者,多属脾胃虚寒;吐黏涎者,多属脾胃湿热。

2.大便望大便主要可以诊察脾、胃、肠、肝、肾的病理变化。大便清稀水样,多属寒湿内侵;大便燥结,难以排出,属肠道少津;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属脾虚或肾虚;大便排出有脓血,属痢疾,多因湿热蕴结大肠所致。

3.小便望小便主要可以诊察肾、膀胱、肺、脾、三焦的病理变化。小便清长,多属虚寒证;小便短黄,多属实热证;尿中带血,见尿血或血淋病人;尿中有砂石,见石淋病人;小便浑浊如米泔水,见膏淋病人。

(九)望小儿指纹

望小儿指纹是指观察小儿食指掌侧前缘浅表络脉的形色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适用于3岁以下的小儿。

1.望指纹的方法指纹按部位可分为三关,即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诊察时小儿向光,医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握住小儿食指末端,再以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掌侧前缘从指尖向指根部推擦几次,用力要适中,指纹即可显见,然后在三关的部位上观察指纹的形色变化,诊察内在的病变。

2.望指纹的内容主要是观察指纹显现的部位、浮沉、色泽等情况。正常指纹为浅红微黄,隐现于风关之内。

(1)三关辨轻重一般说来,指纹显于风关,是邪气入络,邪浅病轻;指纹达于气关,是邪气入经,邪深病重;指纹达于命关,是邪入脏腑,病情严重;若指纹直达指甲端,叫做“透关射甲”,则病属凶险,预后不良。

(2)浮沉辨表里指纹浮显者,主病在表,多见于外感表证;指纹沉隐者,主病在里,多见于内伤里证。

(3)色泽辨病性指纹色泽鲜红,主外感表证;色紫红,主内热;色青紫,主风、主惊、主痛;色紫黑,主血络闭郁,病情危重;指纹色淡而细,多属虚证;指纹色浓而粗大,主邪盛病重;若指纹增粗、弯曲、多支,多属热证、实证;若指纹变细、单支、斜形,多属虚证、寒证。

二、闻诊

闻诊就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听声音是指听包括病人语言、呼吸、咳嗽、呃逆等各种声响的变化;嗅气味是指嗅病人发出的各种气味,包括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的气味。

(一)听声音

1.声音

(1)正常声音正常声音是宗气充沛、气机调畅的表现。一般来说,男性多声低而浊,女性多声高而清,儿童声尖利而清脆,老年人多浑厚而低沉。

(2)异常声音语声高亢洪亮有力,声音连续,多言而躁动,多属阳证、实证;语声低微无力,声音断续,少言而沉静,多属阴证、虚证。声重,多因外感风寒,肺气不宣,鼻窍不通所致。失音,实证多由肺气不宣;虚证多由津液不能上承所致。

2.语言听语言主要是分析病人语言的表达与应答能力有无异常。异常的语言主要有:

(1)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为“谵语”,多属热扰心神之实证。

(2)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为“郑声”,多因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3)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言语不续的症状,为“独语”,多因心气不足或气郁痰结,多见于癫证、郁证。

3.呼吸呼吸主要与肺肾病变有关。呼吸气粗,疾出疾入,多属实证、热证;呼吸气微,徐出徐入者,多属寒证、虚证。病态呼吸主要有:

(1)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实证多因风寒袭肺或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所致;虚证多因肺肾亏虚,气失摄纳所致。

(2)哮呼吸气促,喉间带有哮鸣音。多因宿痰内伏,复感外邪所诱发。

(3)少气呼吸微弱,气少不足以息,多因气虚所致。

4.咳嗽咳嗽是肺气上逆的一种症状。有声有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嗽。咳声重浊有力,多属实证;咳声低微无力,多属虚证。咳声短促,阵发,终止时做鹭鸶叫声,称为“顿咳”,又称“百日咳”,多见于小儿,多因风邪与痰热搏结所致。

5.呃逆、嗳气呃逆,胃气上逆,从咽喉部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击声。呃声高亢而短,响亮有力,多属实证;呃声低沉而长,气弱无力,多属虚寒。

嗳气是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多由宿食不化、肝胃不和、胃虚气逆所致。

(二)嗅气味

1.口气口中散发臭气,口臭者,多因消化不良或口腔不洁;口出酸臭之气,且食欲不振,多为胃肠积滞。

2.二便之气大便酸臭难闻,多因胃肠有湿热;大便泄泻臭如败卵,矢气酸臭者,多因宿食内停,消化不良。小便黄赤且臊臭者,多因膀胱湿热;小便中有烂苹果味,见消渴病人。

3.经带之气月经臭秽者,多属热证;月经气腥者,多属寒证。白带黄稠,伴恶臭,多因湿热下注;白带清稀,臭味轻者,多属脾胃虚寒。

三、问诊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有目的的询问,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目前的症状及既往病史的一种方法。问诊的范围很广,包括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问经带、问小儿。

知识链接:

张景岳《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一)问寒热

问寒热是指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凡病人感觉怕冷,得衣或近火取暖仍觉冷者,为恶寒。怕冷,但得衣或近火取暖可有缓解得,为畏寒。发热则为体温升高,或患者自觉某部发热的感觉。

1.恶寒发热恶寒发热指病人同时有恶寒和发热两种情况,多为外感表证的初起阶段。恶寒重,发热轻为表寒证,多因外感寒邪所致;发热重,恶寒轻,为表热证,多因外感热邪所致;发热轻而恶风,为太阳中风证,多因外感风邪所致。

2.但寒不热但寒不热是指病人只感怕冷而不觉发热的情况。新病恶寒,脉沉迟而有力者,多因寒邪内侵,阳气受遏所致;久病恶寒,脉沉迟无力者,多因阳虚衰,形体失于温煦所致。

3.但热不寒但热不寒是指病人只感发热,不觉寒冷,反恶热。多属里热证。

(1)壮热病人高热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称为壮热。为里实热证。

(2)潮热发热有定时,按时发热,称为潮热。①日晡潮热:即阳明潮热,下午3点至5点发热。多因胃肠燥热内结所致。②湿温潮热:午后热甚,身热不扬。多因湿邪黏腻,湿遏脾胃所致。③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发热,伴盗汗、五心烦热症状。多因阴虚所致。

(3)微热发热不高或仅自觉发热。多因阴虚潮热或气虚发热。

4.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是半表半里证的特点。寒热往来,发无定时,主半表半里证;寒热往来,发有定时,主疟疾。

(二)问汗

汗是因阳气蒸化津液出于腠理而成。正常汗出能调和营卫、滋润皮肤。问汗主要是询问汗的有无、出汗时间、多少、部位等。

1.汗的有无表证有汗,为中风表虚证,多因外感风邪所致;表证无汗,为伤寒表实证,多因外感寒邪所致;里证汗出,为里热证,多因里热炽盛,阳气过亢,迫津外出所致;里证无汗,见于久病之人,多因阳气不足或阴津亏虚所致。

2.汗出时间日间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称为自汗,多见于气虚证或阳虚证;入睡汗出,醒时即止,称为盗汗,多见于阴虚内热证或气阴两虚证;病危之下,出现大汗不止,称为脱汗,多可致亡阴或亡阳。

3.汗出部位汗出于头部者,可因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蕴结或阴寒内盛,虚阳上越所致;半身汗出,无汗半身为病变部位,多因风痰或风湿、瘀痰之邪阻滞经络所致;手足心汗较重者,多因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熏蒸所致;心胸汗多见于虚证患者。

(三)问疼痛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问疼痛主要是了解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等。

1.疼痛的部位

(1)头痛头痛的部位与经络分布有关。头痛及项,属太阳经头痛;头两侧痛,属少阳经头痛;前额及眉棱骨痛,属阳明经头痛;巅顶头痛,属厥阴经头痛。

(2)胸痛胸居上焦,内藏心肺,心肺病变均可引起胸痛。胸闷痛而痞,为痰饮所致;胸胀痛而走窜,为气滞所致;胸痛彻背,多为心阳不振所致;胸闷痛如刀绞,为心血瘀阻所致。

(3)胁痛胁为肝胆之所,故胁痛多与肝胆病变有关。胁部胀痛,为肝气郁结所致;胁部灼痛,伴面红目赤,为肝火郁滞所致;胁部隐痛,为肝阴不足之象。

(4)脘痛脘为胃之在,故脘痛多与胃脏病变有关。进食后疼痛加剧,拒按者为实证;得食后缓解,喜按者为虚证。

(5)腹痛腹分为大腹、小腹、少腹。大腹为脐以上,为脾胃所居;小腹为脐以下,内有肾、膀胱、大小肠入女子胞;少腹为小腹两侧,为肝经所在。故各部疼痛均与各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6)腰痛腰为肾之府,腰痛多见肾脏疾病。腰脊或腰骶疼痛,多属寒湿痹阻,瘀血阻络;以腰两侧疼痛为主,多见于肾虚;腰痛连腹,状如腰带,多为带脉受损。

(7)四肢痛是指四肢、肌肉、筋脉的疼痛,多因风寒湿邪的侵袭阻碍气血运行或是由脾胃虚弱,水谷精微不能充养四肢而起。若独见足跟或胫膝酸痛者,多因肾虚所致。

2.疼痛的性质询问疼痛的性质可以了解疼痛的病因、病机。

(1)胀痛疼痛且有胀的感觉,是气滞疼痛的特点。

(2)刺痛痛如针刺样,是瘀血致痛的特点。

(3)隐痛疼痛不剧烈,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常见于头、脘、腹等部。多因气血亏虚,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机体失养所致。

(4)重痛疼痛并有沉重之感。多因湿邪困阻气机。湿困头部,头部多有头重如裹之感。

(5)空痛疼痛并有空虚之感。多由气血亏虚,机体失荣。

(6)冷痛疼痛并有冷感,得暖可缓。多因寒邪阻络或为阳气不足,脏腑经络失养所致。

(7)灼痛疼痛并有灼热之感,喜冷恶热。多因火邪窜络,或阴虚阳热亢盛。

(四)问饮食口味

询问饮食口味主要是了解食欲的好坏、食量的多少、口渴饮水、口味等情况,以了解体内津液的盈亏、脾胃及相关脏腑功能变化。

1.口渴与饮水口渴与否反映人体内津液的盛衰和输布情况。口不渴,不欲饮,为津液未伤,多见于寒证、湿证;口渴而欲饮水,是伤津的表现,多见于燥证、热证;渴喜冷饮,为热盛伤津;渴喜热饮,为寒湿内停,气化受阻;渴不多饮,水入即吐,为痰饮水湿内阻,津液不能上承所致。

2.食欲与食量了解食欲与食量,可以判断脾胃功能以及疾病的预后转归。食欲减退,饮食减少,为脾失健运所致;厌食者,多见于食积之证;厌食油腻,并伴胁肋胀痛,为肝胆湿热所致;多食易饥者,多因胃火炽盛所致;多食易饥,大便溏泄者,属胃强脾弱;饥不欲食者,多因胃阳不足,虚火内扰所致;嗜食异物,为虫积,多见于小儿。

3.口味口味是指病人口中有异常味觉或气味。主要反映脾胃功能的改变或其他脏腑的病变。口淡,多为脾胃气虚或寒证;口苦,多因肝胆火旺、胆气上逆;口甜,多因脾胃湿热;口酸,或由消化不食,食滞脾胃或由肝胃不和所致;口咸,多见于脾胃湿阻。

(五)问睡眠

通过询问病人睡眠质量及异常改变,可以了解机体阴阳气血的盛衰、心肾等脏腑功能的强弱。

1.失眠失眠,又称“不寐”,是以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或睡而不酣,时惊易醒,甚至彻夜不眠为特征,并伴多梦。失眠是阳不入阴、心神不安的表现。原因有二:一是营血亏虚,不能上荣以养神,或阴虚火旺,内扰心神;二是邪气干扰。

2.嗜睡嗜睡是指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入睡。实证多因痰湿内盛;虚证多因阳虚阴盛或气血不足。

(六)问二便

询问二便可以了解消化功能和水液代谢的情况,主要是向病人询问二便的色、味、量、质的情况。

1.大便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称为便秘,多因热结肠道,津亏液少所致;泄泻多因脾失健运,小肠失司,大肠传导失常所致;黎明前泄泻,泄后则安,伴见腰膝酸软,称为五更泄,多因肾虚所致,见于老年人;大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多因脾胃虚寒或命门火衰;大便不能控制,滑出不禁,多因脾肾虚衰、肛门失约所致。

2.小便小便清长量多,多因虚寒证;小便量少,多因热盛伤津,水湿内停,水肿病人;小便频数,且短赤而急,为下焦湿热;小便频数,且量多色清,多因下焦虚寒;小便失去控制,多因肾气不足,下元失固。

(七)问经带

问经带是通过询问妇女月经、带下的异常来了解妇科疾病和其他疾病的情况。

1.月经问月经主要是了解月经的周期,行经的天数,月经的量、色、质,有无闭经或行经腹痛等表现。

(1)经期月经先期是指月经提前八九天以上,多因气虚不能摄血或血热迫血妄行所致;月经后期是指月经错后八九天以上,多因寒凝气滞或营血亏虚,血源不足所致;月经不定期,多因气机郁滞或瘀血阻滞所致。

(2)经量月经过多,多因血热,冲任受损或气虚冲任不固所致;在行经期间,阴道内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称为崩漏,多因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或脾肾气虚,冲任不固所致;月经量少,多因营血亏少、肾气亏虚或寒凝痰阻所致;停经在3个月以上为闭经,多因气血亏耗或血脉不通所致。

(3)经色、经质正常月经为正红色,正常经质是不稀不稠,不夹血块。若色淡质稀,为血少不荣;色深红质稠,为血热内炽;色紫暗,且有血块,为寒凝血瘀。

2.带下带下是指妇女阴道内的一种少量乳白色、无臭的分泌物,具有润泽阴道的作用。带下色白量多,质稀,多属脾肾阳虚,寒湿下注;带下色黄,质黏,多属湿热下注;白带中混有血液,多属肝经郁热。

(八)问小儿

小儿科古称“哑科”,主要通过询问陪诊者来得到相关资料,主要是了解出生前后,预防接种、传染病史等情况。新生儿主要是询问母亲在妊娠期及产育期的情况;婴幼儿发育快,脾胃功能弱,主要询问小儿喂养及生长发育情况;5个月~5周岁的小儿,主要询问预防接种、传染病接触史的情况。

四、切诊

切诊,就是指运用手指或手掌的触觉,对病人体表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它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

(一)脉诊

脉诊,是指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它是中医四诊中最独特的一种诊病方法。

1.诊脉的部位目前,临床普遍运用“寸口诊法”来诊察脉象,即切按病人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的搏动形象,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腕后高骨即桡骨茎突内侧定关部,前部即腕侧定寸部,后部即肘侧定尺部。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故称六部脉。分候脏腑是:左寸候心,左关候肝,左尺候肾;右寸候肺,右关候脾,右尺候肾(命门)。

知识链接:

其他脉诊方法

(1)三部九候诊法:《素问》三部九候法,又称遍诊法,是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动脉。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在上、中、下各分为天、地、人三候,故称三部九候法。

(2)人迎寸口诊法:《内经》中采取人迎与寸口脉相对照来进行分析的诊脉方法。

(3)仲景三部诊法:张仲景采用寸口、趺阳、太溪三部诊法。寸口候脏腑、趺阳候胃气、太溪候肾气。

2.诊脉的方法诊脉时,环境安静,患者气血平和。患者手掌向上平放,手与心脏要在同一水平上,以保障气血通畅,腕下可垫脉枕。医生中指按在桡骨茎突上定关部,食指定寸部,无名指定尺部,三指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脉体,三指的疏密,应以病人的高矮适当调整。

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多用“一指定关法”,而不用细分寸、关、尺三部。

切脉时常用三种指力体察脉象,即用较轻的指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又称“举”;用中等指力按在肌肉上为“中取”,又称“寻”;用重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又称“按”。根据临床需要,可用举、寻、按反复触按体察脉象。寸、关、尺三部,每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三部九候。三指平布同时用力诊脉,称为“总按”,是诊脉的常法。为了有重点地了解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这叫做“单诊”。

3.正常脉象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正常的脉象也称为平脉,其脉象应是: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和缓有力,节律均匀。在脉学里称为有胃、有神、有根。

4.常见的病脉及主病疾病反应于脉象的变化,即为病脉。不同的脉标志着不同的病证,来诊断疾病不能单纯依靠脉象,需四诊合参。

(1)浮脉

脉象轻按即得,重按所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特点是脉象显现部位表浅。

主病主表证,亦可见虚阳外越之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2)沉脉

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脉象显现部位较深。

主病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3)迟脉

脉象脉来缓慢,一息不足三到四至。脉象缓慢,1min不满60次。

主病主寒证。亦见于邪热结聚的里实证。有力为寒实,无力为虚寒。

(4)数脉

脉象脉来急促,一息五到六至。脉象快,1min90以上。

主病主热证。有力为实证,无力为虚热。

(5)虚脉

脉象举之无力,按之空虚,应指松软,是无力脉的总称。

主病主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6)实脉

脉象脉来充盛有力,三部举按皆有力,是有力脉的总称。

主病主实证。

(7)滑脉

脉象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为流利脉。

主病主痰饮、食滞、实热。亦是妇人孕脉。

(8)涩脉

脉象脉细行迟,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为不流利脉。

主病主气滞血瘀、精伤血少、痰食内停。

(9)洪脉

脉象脉形宽大,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特点是脉阔、波动大。

主病主热盛。

(10)细脉

脉象脉细如线,应指明显。特点是脉窄,波动小。

主病诸虚劳损,又主伤寒、痛甚及湿证。

(11)濡脉

脉象浮而细软,应指少力,轻取可得,按之不显。

主病主诸虚,湿证。

(12)弦脉

脉象端直而长,如按琴弦。特点是脉本身硬度大。

主病主肝胆病、诸痛、痰饮。

(13)紧脉

脉象脉来绷急,应指紧张有力,状如牵绳转索或按之弹手。特点是搏动的张力大。

主病主寒证、痛证。

(14)代脉

脉象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间歇,间歇时间较长。特点是节律、形态和脉力参差不均。

主病主阳气衰微、风证、痛证、惊恐、跌仆损伤。

(15)结脉

脉象脉来迟缓而有不规则的间歇。特点是脉率慢、节律不齐。

主病主阴盛气结,痰滞血瘀。

(16)促脉

脉象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特点是脉率快,节律不齐。

主病主阳盛实热或邪实阻滞之证。

5.相兼脉与主病数种脉象同见的,称为相兼脉。相兼脉象的主病,往往是各脉象主病的总和。如浮脉主表证,数脉主热证,浮数脉相兼即主表热证;又如沉脉主里证,细脉主虚证,数脉主热证,沉细数相兼即主虚热证;弦脉主肝胆病,数脉主热证,滑脉主痰湿,弦数滑脉相兼,其主病为肝胆湿热或肝火挟痰。余可类推。

(二)按诊

按诊是指用手直接触摸或按压病人的肌肤、手足、脘腹及其他病变部位,以测知局部冷热、软硬、压痛、痞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的病位、病性和病情轻重的一种诊病方法。

1.按胸胁按胸胁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有目的地对前胸和胁肋部进行触摸、按压或叩击,以了解局部及内脏病变的情况。前胸高起,叩之清音者,为肺胀或气胸;按之胸痛,叩之实音者,多因痰热气结或水饮内停。

2.按肌肤按肌肤主要是审察肌肤的寒热、润燥及肿胀。凡阳证、热证多肌肤灼热;阴证、寒证多肌肤清凉;皮肤润滑,多属津液未伤;枯燥或甲错者,多属津液已伤或有瘀血;肌肤肿而发亮,按之凹陷为水肿。

3.按脘腹按脘腹是通过触按胃脘部及腹部,了解其凉热、软硬、胀满、肿块、压痛等情况,以辨别不同脏腑组织的病变及其寒热虚实的诊断方法。病人感觉脘腹疼痛,按压反觉舒服,局部柔软,多属虚证;按之局部坚硬疼痛加剧,甚至拒按,多属实证或瘀血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