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二十讲
14936900000012

第12章 《庄子》影响研究

《庄子》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现就其对中国文人的影响作一个简单的探讨,其对中国文人的影响,仅从正负两面来讨论。

首先,庄子思想中进步的积极的方面表现为敢于正视现实、勇于批判社会的品格。在社会动荡,群雄争霸的战国时期,庄子表现出独立的人格,崇尚自由的精神,具有一种超越的品质。这些都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中,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深远。庄子的理想人格主要寄寓在其作品中,他通过其作品塑造了一系列遁世、出世、无为、超越的理想人格。如果说儒家重视君子人格的道德自律,庄子及道家则重视自然本性。儒家的君子现实可亲;道家的理想人格超凡脱俗。《庄子》所塑造的“真人”、“神人”、“圣人”、“德人”、“大人”、“全人”都表现了这一特点。其“真人”特点有四:一是不用心智思虑深化一切事情;二是真人与常人有异,睡无梦,醒无忧;三是等死,齐彭殇,忘是非;四是“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大宗师》,其“至人无己,圣人无名,神人无功”《逍遥游》;其“大人”、“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逍遥游》)。这一系列人物都会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之感,似乎在世俗社会中很难遇到,这与《庄子》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换而言之,《庄子》所塑造的人物是现实社会中难以存在的,也只有超越世俗社会,这些人物才能存在,他们体现了庄子的美好人格的追求,也贯注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追求,表现了其超越世俗社会,超越物欲,超越自我的理想人格。

对后世文人而言,这些理想人格成为了与儒家君子人格并存的文人人格构建的重要元素,儒家主理,主外,道庄主情,主内;儒家“知不可为而为之”,《庄子》“天下莫不以物役为性”。(《骈姆》)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文人其内心也依靠庄子思想来支撑。

同样对于物质的享受,儒家君子人格追求的是道德快乐,如“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志”,这是一种节制的物欲;而庄子则“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田子方》。“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这是一种对物欲的超越。庄子的超越影响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一派,催生了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俨然一个逍遥游。后人东方树讲评两者关系,“大约太白诗与庄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发想无端,如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东方树《昭昧詹言》”此外,后世中如范仲淹等儒家学者也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

庄子理想人格中的自我超越来源于其对人的认识。“人心险于山川”,也就是这“险”造就了人间的一起苦痛。要摆脱世俗苦痛就必须超脱自我,虽然庄子能超脱自我,但那种对世俗不适应的挣扎给后代文人带来了一个心灵方向,于是有了魏晋文人的不羁,有了唐代文人的狂狷人格。

以上三种庄子理想人格建立在对社会的批判和人性负面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其深知人性的弱点和缺陷力图予以超越。建立一个思想的自由王国,他所树立的一系列人格模式,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所开辟的道路。当然这些现实理想人格对中国的影响不如儒家对中华民族文人性格的形成和塑造那么大,但却比儒家君子人格影响深厚。他深藏在中华民族性格的深层,更加隐蔽。

如果说《庄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人格的建立,那么庄子的行为则为后世文人作出了一种示范。庄子以其拒官不做,为后世文人以隐逸提供了先例,从而衍生出了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山林文化,亦称隐逸文化。隐逸乃是道家之特色,从其祖老子没迹,到庄子拒官,都表现了这种无为的特色,庄子则尤为激烈。正始文人嵇康“非汤武而薄孔周”、“越名教而任自然”不与朝廷、不与司马氏合作,表现了一种放荡之态,其本质与庄子为一脉,后世称之为“故有朝廷而不去,入山林而不返”。《晋书·嵇康传》“竹林七贤”之中多为放荡不羁之人。

这种不合作极大地刺激了朝廷的行政者,成为一种隐藏的政治力量,如汉魏晋时期的“清议之风”。庄隐带来了政治上的隐含力量,也衍生出了一种全新的诗派——山水田园诗派,其中以晋朝陶渊明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则是一种庄隐的产物。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故里。从而将中国古典田园诗推向了历史舞台。庄子带给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还有许多方面如养生之道,如天人协调的思想,如勇于批判社会的品质就不一一细说了。

此外,刘承华、宋植友认为,庄子反对绝对化、褊狭化、情绪化、程式化,这种思想对人的整体意识、阔大胸襟、宁静心态和创新思维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周红认为,解决当代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可以仰赖庄子的哲学、美学智慧。比如庄子“保身全性”的人生观可以引导人珍爱生命,以达观心态看待一切;庄子对死亡的思考有助于人运用理性的力量战胜对死亡的恐惧,从而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人生。同时,庄子的逍遥游可以帮助人建构超脱的心境,使人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存的困境。

其次,《庄子》对后世文人的负面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庄子崇古意识是形成文人乃至整个民族的保守心理的因素之一。面对当时的社会动荡和混乱,儒道一样予以批判,而救治的方案无一例外的是让人回归上古社会,儒家言必称三代,语必言尧舜。道家也赞上古为黄金时代,老子有小国寡民,庄子有“至德之世”的描述,人们无知无欲,无仁无义,无忠无信,“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总之,上古社会都是好的,造成了中华民族文人的崇古,产生了中国的考据派,使得中国文人厚古薄今,造成了文人的循古习惯,乃至整个民族的崇古思想。

二是庄子的“缘都以为经”的行为准则与明哲保身的阴暗性格。社会的动荡,战争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立和紧张,父子相残,兄弟相戮,军臣相刃屡有发生,人人自危。庄子也不例外,时刻感到潜在的危机,作为一个智者和一个思想家,他没有停留在对这种现象的谴责和批判上,而是试图给我们找到一条游刃于社会的生存之路,养身全身的方法,即“缘都以为经”。在《养生主》中他提出了“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都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思想”。为善为恶皆不好,只有“中庸之道”才能养身全生。庄子在《山木》中还教导人们要处于材与不材之间,这些都对于后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滋生了曲意逢迎、沉没为金之徒,见风使舵之类。

三是庄子顺世哲学的影响。庄子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自行安排好的,不必费心去改变它,要“顺其自然”“知不可奈何而安其命”(《德充符》),能像至人那样“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外物》),人生在世身若槁木“心若死灰”要做到“寿而不阅,夭而不悲,通达不以为荣。穷固不以为丑”(《天地》),“无以人灭天,无以固灭命,无以得殉名”(《秋水》),不要以人的好恶损伤人性,一切都要顺从自然之道。这一切都影响了中国文人,乃至整个民族,形成了文人的保守心理。

综上所述,《庄子》对中国的影响既有积极向上的超越精神,也有崇古保守、明哲保身的落后哲学,新时代下,我们应注意选择好其思想中的进步因素,去粗取精,借古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