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二十讲
14936900000030

第30章 荒野密林中的自然美景

谢灵运出身在东晋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的一个显赫的世族之家。祖父谢玄是东晋名将,叔曾祖谢安则是名相。大约在18岁时谢灵运即袭封康乐公(入宋后降为侯),后人称之为谢康乐,有《谢康乐集》。谢灵运出身高第,幼便颖悟,又博览群书,文藻艳逸,故为人狂傲;政治上缺乏资质和手段,又不甘心侍奉曾是他祖辈属下的老兵——刘裕,所以在当时尖锐复杂的争权夺利的纷争中往往失手。少帝时,他因卷入刘义真、刘义隆的权力之斗,被当权者以“构扇异同,非毁执政”的罪名,出为永嘉(今浙江温州)太守。不久,即称病去职,回老家始宁隐居。文帝即位后,对他猜忌很深。谢灵运虽再度被召入朝,授为秘书监,迁侍中,却仅作一些整理秘阁书籍和修纂《晋书》的工作,他不满于文学侍臣的地位,经常托病不朝,文帝对他更加不满。诸臣为迎合文帝意,多次上表奏劾,谢灵运又不得不再次回归始宁。后来,文帝又任他为临川(今江西临川)内史,他却不改傲性,仍疏于政务。不久,即遭弹劾而被徙广州。至广州后,谢灵运便遭谋逆罪名被杀。其时为元嘉十年(433年),谢灵运49岁。

谢灵运在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和罢官家居始宁时,常不理政事,难以安心养性。他时时带领一帮人,或四出探奇寻胜,或闭门整治庄园。于其游赏荒野密林、田园别墅时的所见所感,又凭借其高才妙笔,吟咏玩味。钟嵘《诗品》评价他:“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曲新声,络绎奔合”,把他列为上品。

可以说,正是由于谢灵运政治上的失意和失败,才使他转向荒野密林、庄园别墅,从而完成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变化,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诗的著名诗人。

谢灵运的山水诗,表现了他对自然景物美的前所未有的敏感力和表达力。如历代传诵不衰的《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其妙处就在于能够抓住早春时节园林景物中特有的而不易为常人所察觉的细微变化,并通过情景交融、声色并作的诗句表现诗人情绪的转换。对于这种空前的敏感和表现能力,就连作者自己也感到吃惊而不知所从来,于是以为“语有神助”当然,这类平易浅近、清新自然之句在谢灵运的诗中只占少数,更多的是“经营惨淡、钩深索隐”,穷力追新,千锤百炼后而获得的精美如画的名章迥句。谢灵运的这种善于再现山水景色的特点,钟嵘《诗品》概括为“尚巧似”,评价十分恰切。

谢灵运诗中的山水,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自然风光的逼真再现,同时也是作者思想感情、人格个性的恰切体现,它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客体和主体的相互交融,是人格化了的自然。这和作者常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有关。“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野》);“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白芷竞新苔,绿嗃齐初叶。”(《登上戍石鼓山》);“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合还湖中作》)。谢灵运笔下的这些名句所刻画的自然之物,如白云、幽石、绿嗃、清涟、海鸥、春岸、天鸡、和风、乱流、孤屿、中川、白芷、新苔、初叶、林壑、暝色、云霞、夕霏等,本来是无知的,不会产生抱、媚、戏、和、趋、竞、齐、敛、收等意识的,然而,由于注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于是这些自然之物,便有了人的意识、动作、感情。如本来是白云围绕着幽峭的山石,绿竹夹清流而生,谢灵运却用一个“抱”字,一个“媚”字,将白云、绿竹拟人,以表示自己的流连山水之情;又如本来是暮色渐浓使人看不清林壑,而夕霭也使晚霞退尽了五彩,谢灵运用了一个“敛”字,一个“收”字,又顿时让“暝色”、“夕霏”带上了诗人的意念。不难看出,这种拟人手法的关键在于动词的选用。两个互不相关的自然之物,经作者选用的一个动词的勾连,便使诗句产生了魔力,不仅物物之间彼此相关,而且物我浑然一体。对谢诗的这一特点,前人也有省察,如清代陈祚明的《采菽堂古诗选》就称谢灵运所用的动词为“响字”。

从荒野密林中获得诗趣的谢灵运对荒野密林之色泽特别敏感。荒野密林的基本色泽是绿色,所以诗人用“绿”字特别多。“原隰荑绿柳,墟囿散红桃”(《从游京口北固应诏》);“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残红被径隧,初绿杂浅深”(《读书斋》);“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陵隰繁绿杞,墟囿粲红桃”(《入车道路》);“铜陵映碧涧,石磴泻红泉”(《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同写绿色,即有初绿、碧绿、青翠等深浅浓淡的不同,其观察之细致,令人叹服。而和绿色相配搭的皆是红色、白色,绿色、红色、白色相杂构成一种色泽上的反差和对比,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谢灵运山水诗遣词造句颇讲对偶和声律。如《登池上楼》即是通篇对偶。其形式大概有两种情况:一似“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联,极为工稳自然,不板滞晦硬,而富于变化。四句中,有近景,有远景,有音响,有画面,虽是有意为之,却不显刀削斧凿之痕。另一如“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等联,则有为对偶而拼凑词句之嫌。谢灵运山水诗的有些偶句在声律上也大体和谐。如“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石壁精舍还湖中》);“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野》)等联,其平仄几乎和律句的要求相同。至如“嗃萍泛沈深,孤蒲冒清浅”(《从斤竹涧越岭溪行》),上句双声叠韵,下句叠韵双声,恐怕也不是无意识写出的。

由于谢灵运山水诗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故鲍照说它“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汤惠休说它“如芙蓉出水”(钟嵘《诗品中》)。这既是一种客观评价,也是一种主观感受。而这一切归根结底应是谢灵运以一颗官场失意的心,全力拥抱荒野密林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