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二十讲
14936900000058

第58章 引言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的词集共有两种版本:第一种是四卷本《稼轩词》,分甲、乙、丙、丁四集,编于辛氏生前,现有涵芬楼影印本。第二种是十二卷本《稼轩长短句》,编于辛氏去世后,传世的有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广信书院翻刻的宋信州本刻本,现有中华书局影印本。后又在辛启泰、朱祖谋、梁启超和启勋兄弟及唐圭璋的缉佚、增补的基础之上,研究辛弃疾的专家邓广铭先生撰成《稼轩词编年笺注》一书,共收辛词626首,是现在流传的辛氏词集中较为完善的本子。孔凡礼又缉得3首,则辛词现存共有629首,是宋代词人中存词最多的一家。据王兆鹏与刘尊明两位先生合写的《历史的选择——宋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一文可知,自1912-1992年,国内外有关辛弃疾的研究专著及单篇论文共有893项,而且从表中有关辛弃疾的数据可以得知,辛词一直是学者和大众关注的焦点,并且关注的力度随着时代的推移有增强的趋势。另据刘尊明与王兆鹏两位先生合写的《本世纪唐宋词研究的定量分析》,辛弃疾的生平、思想、作品考辨等背景资料研究以及作品的整体研究和名篇的个别研究都极为兴盛。程继红的《辛词八百年接受史实与分析》,从选本和点评两个途径勾画出了辛词在八百年的流传史中被世人接受的大致轮廓,极见功力。孙华娟的《20世纪辛弃疾词研究论辩》从宏观的角度认为20世纪辛词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辛氏生平、苏辛词异同、辛词艺术渊源和辛词的影响。周炫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稼轩词艺术研究综述》则是从辛词艺术研究角度进行的综述,分为用典特色、以文为词、美学风貌等五个方面。程继红的《辛弃疾研究的新趋向——2003年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三大热点述评》总结21世纪辛词研究的三大重点:苏、辛词派是否存在;稼轩体的内涵;辛词的接受美学。其实前两点都是在更深的层次探讨辛词的艺术风貌,第三点则是试图运用接受美学理论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辛词的艺术渊源、对后世的影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前者以木斋(王洪)的《稼轩词本质特征新论》为代表,认为稼轩词的本质特征是“悲壮沉郁”。后者如朱丽霞的《阳羡派对稼轩的接受》一文,分析了辛词在清代被推上词坛至尊的原因。自2003年以来,研究辛词的硕士论文仅学术期刊网就有七篇,涉及其思想、艺术、地位、题材等多个方面。有关辛词的研究专著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现已达50多部。刘扬忠的《辛弃疾词心探微》把辛词研究从传统的作品研究转向作家主体的内心世界研究,程继红的《辛弃疾接受史研究》则从读者接受的角度进行研究。这两部专著角度新颖,在辛词研究史上有开创之功。辛词研究整体上已经从笼统、泛泛而谈的概说向具体的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从片面的、单纯的一偏之见向全面的、复杂的纵深方向挺进。

辛弃疾并非一般的草莽英雄,也不是纸上谈兵的柔弱文人。他是一个胸襟开阔、胆略过人的顶天立地的英雄,又是一个笔力生风、风流儒雅的杰出词人。他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具有雅量高致的英雄文人。仰望群星闪烁的历史天空,他是璀璨夺目的一颗。纵观他的一生,他是现实社会叱咤风云的统帅,无论是从军或是从政,都显示出超凡的智慧和才干。然而冰冷的社会现实一次次把他燃烧的激情扑灭,于是悠闲自得的陶渊明成了他跨越时空的精神伴侣,他们都在宁静的田园寻求一片心灵的栖息地。但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使辛弃疾没有真正地忘却尘世,成为一个与世无争的超脱隐士。在热望与失望的交织中,在愤懑与无奈的心境下,他创作出一首首不朽的词篇,实现了人生另一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