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8
14937800000033

第33章 中国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

提要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工业企业所有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已经形成。本文将中国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概括为4先4后的渐进式改革。当前,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日渐呈现出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在步入当前的发展阶段后,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将呈现出两个趋势:一方面,在那些所有制结构调整尚不充分的领域,改革步伐有待适度加快;另一方面,人们用于判断所有制结构是否优化的准绳,将逐步从看重总量上的比重结构的变化与否,转变为对与既定所有制结构相对应的企业制度内涵的关注,相应地,积极创造和培育那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兼容的企业制度实现形式,将成为中国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转变的重要内容。

所有制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30年的努力,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一方面,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主导性地位和作用日益明确;另一方面,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及个体、私营、港澳台资、外资共同发展的主体格局已经确立。

一、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变化经历3个重要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的企业改革是在不触动既有国家所有权的前提下开展的,国有企业自身的改革以放权让利和两权分离为主要内容,集体企业增长势头强劲,除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之外的其他所有制企业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第二个时期是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至21世纪初,这一时期,所有制改革被确定为经济体制改革不可或缺的内容,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造和产权改革以渐进方式推开并逐步深入,集体企业在前一阶段改革中显现出来的企业制度优势日趋弱化,个私经济、港澳台资经济及外资经济等其他所有制企业获得了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第三个时期是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至今,伴随国有经济战略性布局调整的有效实施,国有企业在工业企业经济构成中的占比渐渐趋于稳定,集体企业作为一种过渡性企业制度安排的历史使命基本完成,以股份制为主要实现形式的混合所有制和其他所有制企业日益壮大成为构成国民经济的主体。经过这30年的改革,我国工业领域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已然确立。

1.20世纪90年代之前“一降两升”阶段

这一历史时期处在改革开放的起始阶段。从政策层面看:当时,我国的基本经济形式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在这一发展阶段,国有经济被视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但在巩固和发展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同时不限制和排斥其他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发展;尤其鼓励放手集体企业发展,将集体经济视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共同组成的公有制经济视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个体经济也被视为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企业改革的中心任务是要调整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关系,引导国有企业从行政机构的附属物转变为自主经营的独立法人实体,这些改革基本是在不触动既有国家所有权(常见表述为“不改变企业的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前提下开展的,国有企业自身改革主要是围绕放权让利和两权分离展开的。有“二国营”、“二全民”之称的集体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它们是推动公有制经济内部的所有制结构变化的主要力量。新生的其他所有制企业处于总量非常小的萌芽状态。概括起来,一降(国有)、两升(集体和其他),是这一时期企业所有制结构变动的主要特点。其一,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稳步发展,但增长速度慢于全国工业增长的总体速度。其二,集体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构成了这一时期推动我国工业经济增长及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的主要力量。其三,个私经济、港澳台资经济及外资经济等其他经济类型企业起步发展。

有两组数据为我们揭示了这一时期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情况。一组数据是从企业数量看:①国有工业企业数量稳步增长,从70年代末的8万余家增长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10万余家。②集体企业数量增长明显快于国有企业数量增长,从70年代末的国有企业数量的近3倍增长为80年代末的国有企业数量的近4倍。③其他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数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400余家增长为1991年的超过1万家。

另一组数据是从工业总产值构成看:①国有企业及集体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从1978年的100%下降为1990年的90%。其中,国有企业比重从77.63%降到54.60%,而集体企业比重从22.37%上升到35.62%。②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的零起步,到90年代初达到10%的水平。

2.党的十四大至21世纪初的“一降一平一升”阶段

党的十四大从政策层面上明确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所有制问题上,明确提出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所有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是要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标志性的时点包括: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强调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允许放开国有小型企业;党的十五大明确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改革方向,提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问题,并肯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在上述政策因素的引导下,从20世纪90年代直到21世纪初:①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造和产权改革以渐进方式推进并逐步深入,致使国有企业在经济构成中所占比重迅速下降。这个趋势在90年代中后期表现得非常突出,这期间,国有工业企业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重呈现出显著的下降态势。②个私经济、港澳台资经济及外资经济等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继续保持80年代以来的高增长态势,在工业经济领域主要经济指标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经过这段时期的发展,其他类型企业经济总量的绝对数量低的状况得到了彻底改观。

3.民营、外资企业将进入更多领域,混合所有制经济将得到更快发展

经过近30年的改革,民营、外国资本所组成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政策环境和改革开放早期相比较,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日渐分享到越来越多的与国有资本平等竞争的权益,在未来一段时期,伴随国有经济比重的进一步降低,非国有的民营、外资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从发展途径看,民营、外资企业的地位与作用的提升,可以有多种形式。一方面,是竞争性领域的民营、外资企业的经济实力的自然发展壮大;另一方面,随着不少在以往是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行业和领域逐步向非国有资本放开,民营、外资企业将获得更多的进入这些行业和领域的投资机会,包括参与国有经济的重组与布局调整的机会——这种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相互渗透和水乳交融,必然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4.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将进一步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制度形式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现阶段,大中型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步伐相对慢于小型工业企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明确在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中实行“抓大放小”的方针,重点搞好少数关键性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放活量大面广的国有小型工业企业。国有小型工业企业之所以被选作为改革的先行对象,主要是因为这类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一方面,从单个企业上看,其经济社会影响相对小,改革难度相对小,风险相对低;另一方面,从总量上看,各个企业改革手段创新的空间以及试错的空间相对大,改革的成功实践容易产生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的效应,有助于推动人们的观念与社会风气向适应改革需要的方向转变。在“抓大放小”的政策方针贯彻10年后,国有小型工业企业的改革基本告一段落,改革的焦点日渐集中到国有大中型企业身上。

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方向,当下有两种对峙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改革思路是从“抓大放小”延伸到“抓大放中(小)”,逐层深入;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坚持“紧抓不放”。我们认为,未来一段时间里,带有“国有成分”的企业仍将在规模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占较大比重,同时,这些企业面临着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形式的艰巨挑战。在具体制度设计上,既要看到所有制结构调整后的企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亲和力会更高一些;还要看到从国内外企业制度演进的规律看,大型私有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制度在发展趋势上有一些共通的内容。总体看来,无论是强调在暂不进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前提下完善企业制度,还是强调以所有制结构调整为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具体到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改革实践中,皆应该本着因企制宜的原则,以构建与市场经济规则兼容程度更高的种种制度安排及相配套的运行机制为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