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8
14937800000037

第37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发展战略的演进

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经历了从计划与市场并存的过渡阶段,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阶段,再到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经济完善阶段。可以说,以改革开放为主线,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行政管理”向“市场竞争”转变,从“政企不分”向“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的转变,是中国企业战略环境变迁的最大特征。同中国企业战略环境的变迁相匹配,中国企业战略也经历了防守型战略阶段、进攻型战略阶段和分析型战略阶段。在计划和市场并存的“过渡型”环境阶段,中国企业更多的是对外部政策环境的被动适应,在政策不断宽松的前提下获得相应的各项权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环境阶段,中国企业面对日益凸显的市场机会,更多的是对外部环境进行积极的回应,采取了主动出击的做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无论是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还是民营企业的战略性转型,都体现了“战略分析导向”这一特征。

从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比较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机制”,并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到1992年十四大正式确立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2002年十六大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重要任务”。可以说,以改革开放为主线,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行政管理”向“市场竞争”转变,从“政企不分”向“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的转变,是中国企业战略环境变迁的最大特征。而中国企业发展战略的演进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展开的。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战略环境的变迁

具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战略环境又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2年)是计划与市场并存的过渡阶段;第二阶段(1993~2002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阶段;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

1.计划与市场并存的过渡阶段(1978~199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在我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是中国企业管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这一阶段,中国企业的经济制度环境、市场竞争环境和金融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探索”和“过渡”构成了这一阶段企业战略环境的主要特点。

(1)从经济制度环境看,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增强企业活力成为这一阶段经济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其中,放权让利,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转换经营机制,探索多种经营方式,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是这一阶段中国企业战略环境的主要内容。在1978~1980年,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总结和展开;1981~1982年,全面推行了企业经济责任制;1983~1984年,实行了两步“利改税”;1986~1990年,进行了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试点、全面推行和完善,并探索了其他经营方式,一些小企业实行了租赁经营,少数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试点;1991年,国务院第十二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必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1992年,对股份制企业进行了规范。同时,这一阶段还对城乡集体工业企业进行了调整、改革、整顿和发展,并发布了《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乡村集体所有制条例》;对非公有制工业企业进行了恢复和发展,并发布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经过一段时期的改革,企业外部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国家计划管理的比重逐步降低。以1984~1992年为例,国家指令计划管理工业产品产值比重由40%左右下降到7%,国家统一分配的物资由60多种减少到19种。

(2)从市场竞争环境看,这一阶段不仅我国的价格形成机制经历了从“计划”向“市场”的转变,同时,“短缺”和“供不应求”也是该阶段的突出特点。就价格改革而言,从1982年价格改革试点,到1985年的“价格双轨制”,到1988年的“价格闯关”,再到1991年的“流通体制和价格改革”,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取向日渐清晰,通过价格机制引导企业行为的外部环境也在逐步形成。根据资料显示,1978年,国家定价项目在我国农副产品收购中占92%,在轻工业消费品中占97%,在重工业产品中占100%;到1988年这三方面的比重分别下降为24%、50%和60%;到1992年这三者的比重下降为12.5%、5.9%和目前,国内企业基本上是沿着上述轨迹,由国际贸易为先导,然后再分阶段、分步骤地将生产、销售和研发环节向外拓展。其中,对于在海外建立子公司,有的企业采取新建的方式(绿地投资),有的企业采取跨国并购的方式。对于众多中小企业而言,贸易方式(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仍然是进入海外市场的首选。该方式具有风险小、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在运用贸易方式进入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应该逐步向直接出口过渡,这不仅有利于控制出口渠道和出口产品的价格,同时还有利于及时掌握海外市场信息,积累国际营销经验,培养国际经营人才。

就国际化的竞争策略而言,企业自身的实力是参与国外企业竞争与合作的基础,国内企业本身也是一个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变迁过程。这一变迁过程,常常是以产品市场的突破表现出来,换言之,就是产品从走出国门,进入国外市场,到占领当地市场,再到全球资源的优化组合和相关行业的发展。这一过程的背后就是国内企业价值链的嫁接、延伸和扩张的变迁,关键在于选择好突破口。作为中国企业来说,利基(Niche)战略常常是一种有效突破国外市场的竞争战略。该战略的实质就是结合自身优势,寻找市场缝隙,集中力量进入,专业化发展,并成为领先者,实现市场渗透,同时建立各种壁垒,不断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