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8
14937800000009

第9章 工业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

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技术进步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科学春天”的到来明确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通过技术引进进行技术改造;体制改革促进技术进步;外商直接投资带来技术转移;强调自主技术创新。我国技术进步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和各项政策的实施,使我国技术进步的步伐大大加快,技术进步投入不断增加,技术进步产出效果明显。从技术进步的投入看,我国技术进口合同数和金额逐年递增;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人员投入保持增长的态势,而反映自主技术创新的R&D投入增长更快;固定资产投资中更新改造投资额逐年增长,但所占比重却处于下降的态势,不过近年来有所回升;技术的装备水平有很大提高。从技术进步的产出看,新产品销售收入所占比重有所提高;单位GDP能耗不断下降;反映自主创新产出的专利数和科技成果转让金额逐年增加;一些国家重大专项已开始实施;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目前我国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偏低;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消化吸收的力度尚待提高。

世界各国在其工业化过程中,都经历了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换。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决定于该国经济发展的成熟程度,以及对科技成果的吸收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规模不断扩大,科技水平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我国的工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制约的因素,资源、环境的约束要求我们要更多地转向依靠技术进步的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我国工业技术进步体制、机制的变化

技术进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中应用而获得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或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广义的技术进步不但包括了狭义的技术进步所指的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化,而且包括了管理水平、服务水平以及各种政策因素在内的变化。本章所讨论的技术进步是指广义的技术进步。

从技术进步的途径看,技术引进、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是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的三条基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利用外资大量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装备、先进工艺和管理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兴建了高新技术产业。同时,我国加大了国内科技投入、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的力度,先后组织实施了“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重大科技项目。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技术进步所经历的阶段和具有的特点如下:

1.“科学春天”的到来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基础落后,为了迅速发展经济,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国以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为目标,走的是一条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的道路,这种增长方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合理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就显出了弊端。而且“文化大革命”又使我国的生产力遭到极度破坏,管理陷入瘫痪。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改革开放前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微乎其微。例如,张军扩的计算结果为,1953~1977年,我国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约为5.98%,其中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86.96%,劳动投入的贡献为12.85%,而综合要素生产率的贡献(通常认为技术进步在综合要素生产率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仅为0.15%。而1978~1984年综合要素生产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达到32.35%,1985~1989年为23.76%。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我国的技术进步实际上是在改革开放后起步的。

1978 年3月第二次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针对“文化大革命”对科技事业的破坏,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明确提出了“科技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和“向科技现代化进军”的口号,认定了科技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大会同时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解决了知识分子的定性问题,同时也解放了从事科技事业的知识分子。1982 年国家各部委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进一步把科学技术列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并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

2.通过技术引进进行技术改造

技术改造是一种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方式,不仅可以带来资源节约、品质提高、成本降低,还能增加生产能力,形成更大的生产规模。为了克服我国在经济增长中的粗放型弊端,将经济增长由外延型转向内涵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在制定经济增长政策时,把技术进步摆在了重要的位置,明确提出技术改造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而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普遍偏低,所以从国外引进技术是技术改造最主要的办法。1981~1987年是我国大规模引进技术的时期,从彩电、电冰箱等消费品专有技术及生产线的引进,到钢铁、化纤等生产类产品专有技术和生产线的引进,使我国在多个领域迅速形成了生产能力,有些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质量也得到提高。

这一时期,国家在技术引进中重点实施了“三千项计划”和“12条龙计划”。“三千项计划”是指1983~1985年国家花30亿美元重点引进了3000项先进技术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12条龙计划”是指1986年国家制定的重点对彩电国产化、数控机床、特殊钢连续铸造、出口船与远洋船设备国产化、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制造、合成氨工业设备、煤炭采掘机组、水泥窑外分解技术、气流纺纱机和箭杆织机、服装加工生产线、啤酒生产线、瘦肉猪生产系列工程共12个重大项目,组织了科研单位、大学、生产企业共同合作,对引进的技术进行了消化、吸收。这两个重大计划的实施,使我国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继续从政策上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比如,在1994年出台的政策就包括“每年拿出80亿美元用于技术引进,其中15亿美元搞技术改造,主要买软件,也可以引进关键设备及仪表”。又如,为配合国家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2000年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审核管理办法》[国税发(2000)13号],对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直接给予税收抵免,其目的之一就是促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加快产品更新换代。

3.体制改革促进技术进步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取得进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工业的技术进步。通过实行技术合同制,开放技术市场,初步建立起技术成果商品化的市场机制;通过改革科技拨款制度,转变了科研机构的运行机制,增强了科研机构面向经济的活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鼓励和引导科技以多种形式进入经济,推动了企业和整个经济建设向依靠技术进步转轨。在这期间,我国投资体制也开始进行了改革,投资主体逐步由政府转向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中,预算内投资的比重不断下降,而国内贷款(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所占比重则不断上升。相应地,在技术更新与改造投资中,预算内投资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而国内贷款所占比重则不断上升。

1999年以来,我国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将开发类科研院所实行企业化转制,社会公益类院所实行分类改革。在这次改革中,国家对原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242个科研机构进行转制,大多数科研机构直接进入企业,一些科研机构转为科技企业并实行属地化管理,一些科研机构转为中介机构,一些科研机构并入高校或划转其他部门,还有一些科研机构合并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这次改革,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改制,即从事业运行机制转变为企业经营机制,从科研机构转变为科技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各阶段的目标与政策措施。

科研院所转制,使大多数转制院所科技人员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普遍增强;研究开发成为企业的常态,研发投入也大幅度增长,有的一年投入量超过了过去多年的总和;形成了人才流动、有进有出的良好局面。科研机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游离于企业之外的局面得到改善,技术创新产出如技术交易收入和申请专利数量比过去都明显增加,在行业技术进步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在产业方面,过去研究院所也兴办企业,但一个院所下可能有上千家小企业,往往出现相互之间争夺院所资源、争夺同一片市场的情况,“小富即安”的情况比较普遍。转制之后,院所本身成为企业主体,把分散的力量整合起来,并且大量引入资本、管理等新的要素,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4.外商直接投资带来技术转移

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制造业面临着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升、需要进行产业升级的压力,很多外国公司把生产基地纷纷移往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改革开放为外国公司进入中国敞开了大门,我国对外商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中国的政治稳定以及低廉的劳动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不断增加。1979~1984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只有97.6亿美元,1991年当年的FDI就超过了100亿美元,2006年则超过2000亿美元,1979~2006年我国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14858.48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了我国自主研究与开发水平,这主要是通过直接的技术转让、示范效应、学习效应、溢出效应、配套效应等。

5.强调自主技术创新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技术水平落后,通过引进、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就成为发展我国工业的快捷途径。通过利用外资,我国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的很多产品产量都已经居世界第1位;通过模仿创新,我国的工业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效果:产业因发展不起来独立自主的技术,难以摆脱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而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大量的重复引进导致有限资源的严重浪费;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我国工业的加工能力虽然很大,但却处于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不高,这不利于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还经常引发贸易争端;在一些核心技术上依靠外国的技术,对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是个威胁;有些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这些问题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工业发展应转向以自主技术创新为主的战略定位。自主技术创新就是以我为主,能够独立地控制和把握创新的目标、方式与进程,这主要表现在研究与开发(R&D)方面的能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自主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在2004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就明确提出“自主创新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在创新方面将有几个方面的动作:一是在发展路径上,要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二是在创新方式上,加强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的集成和突破;三是在创新体制上,要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激励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已逐步建立,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正在加大,国家在税收、财政和投资等方面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正在形成。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务院出台了若干配套政策,在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都有具体的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比如,在税收激励方面规定,“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在政府采购方面规定,“建立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建立认定标准和评价体系……确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必须优先购买列入目录的产品”。

二、我国技术进步的投入和产出

我国技术进步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和各项政策的实施,使我国技术进步的步伐大大加快,技术进步投入不断增加,技术进步产出效果明显。

1.技术进步投入

(1)技术引进支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通过大规模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一些领域迅速建立起了规模生产能力,从为国内市场提供消费者所需的商品,发展到很多产品还可以供应国际市场,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1981年,我国成套设备和关键设备进口合同数只有20项,金额6000万美元,到1990年分别上升到103项和4.98亿美元。据商务部的统计,2005年,我国引进技术合同数达到了9902项,同比增长15.1%;合同金额190.5亿美元,同比增长37.5%;其中技术费118.3亿美元,占合同总金额的62.1%,软技术在我国技术引进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引进技术的质量明显改善。1981~2005年,我国进口合同数和金额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9.5%和27.1%。2006年我国技术引进合同数量和金额又有新的提高,分别达到10538项和220.2亿美元。

(2)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人员投入通常用来反映技术开发的投入力度,而自主创新投入力度通常用R&D经费投入和R&D人员投入来表示。科技经费投入。1987~2006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的数据。从1991~2006年,我国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从388.47亿元上升到5757.27亿元,年均增长19.7%;R&D经费支出从1987年的74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3003.1亿元,年均增长21.4%(其中1991~2006年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1.5%),超过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的增长速度;R&D支出占GDP的 比重从1987年的0.62%上升到2006年的1.42%,说明我国自主创新的资金实力大大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大部分都在2%以上),我国R&D支出占GDP的比重还有很大差距。科技人员投入。近30年来,我国在技术开发中的科技人员投入也逐年递增。科技活动人员总数从1987年的194.5万人上升到2006年的413.2万人,年均增长4%;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从97.45万人增加到279.78万人,年均增长5.7%。同期,R&D人员全时当量从40.84万人年上升到150.2万人年,年均增长7.1%;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从24.4万人年上升到122.4万人年,年均增长8.9%。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增长率高于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增长率,而R&D人员全时当量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增长率又更高一些,说明我国自主创新的人力投入越来越大。

(3)技术改造投资。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政府就针对企业热衷于上新项目、铺新摊子而不重视技术改造的问题,以及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主要原材料消耗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问题,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八五”期间,我国大规模地对现有工业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实现了技术改造投资的快速增长,5年中完成投资超过1万亿元。特别是原国家经贸委实施的“加大技改投资力度,加快企业改造步伐”的“双加”工程,进一步突出了技改重点,改变了过去那种在资金使用上“撒胡椒面”的做法,择优扶强,使资金集中投向国家确定的支柱产业、重点项目及优势企业。我国更新改造投资从1980年的187.01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8624.8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1%。

但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发展期,扩大生产规模能快速见到效益;另一方面,我国并没有对企业粗放型增长方式的有效制约手段,所以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没有真正转到集约型的方式上来。更新改造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比重处于下降的态势,从1980年的20.53%下降到2003年的15.52%,2004年以后,国家相关统计部门不再对更新改造投资单独进行统计,本表中的数据是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改建(包括技术改造)投资所占的比重,2004为10.05%,2006年上升到11.86%。从该指标的趋势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技术改造的力度在加大。

(4)技术装备先进性。生产设备的先进性,尤其是重要、关键设备的技术状况将直接影响生产的效益和产品质量。微电子控制设备占生产经营用设备的比重高,说明设备的先进程度高,竞争力强。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微电子控制设备占生产经营用设备原价的比重,从1991年的6.1%提高到2006年的12.1%,提高了近一倍,说明我国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2.技术进步产出

(1)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新产品是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全新产品,或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比原有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的产品。新产品销售收入所占比重高,说明技术进步的效益好。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从1991年的9.9%提高到2002年的16.1%,但这几年又有所下降,2006年为14.8%。

(2)单位GDP能耗。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通过技术进步,采用先进技术,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使能源利用效率有了很大提高。按1978年价格计算,我国单位GDP能耗从1978年的15.68吨标煤/万元持续下降到2002年的4.64吨标煤/万元。2002~2005年有所上升,2005年为5.13吨标煤/万元。近几年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非常重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解决节能减排问题,2006年的单位GDP能耗比上年有所下降,为5.06吨标煤/万元。

(3)自主创新产出及效果。

第一,专利数。专利、专有技术和论文是自主技术创新产出最主要的成果形式。我国自1984年颁布首部《专利法》以来,专利申请和授权量逐年上升。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1995~2007年,我国专利申请量从8.3万件上升到69.42万件,提高了7.36倍,年均增长19.4%;同期,专利授权量从4.5万件上升到35.18万件,提高了6.8倍,年均增长18.6%。

发明专利是国际通行的反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核心指标。200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24.52件,其中国内申请占62.4%,同比增长25%,说明我国对于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发明专利也愈来愈有能力把握。在国内发明专利申请中,来自企业的申请占48.3%,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得到显现。

第二,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创新的商业收益是通过将产品打入市场来实现的,这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科技成果转让,另一个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1981年出台的《经济合同法》,第一次把合同机制引入科技发展领域,是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对科技社会价值的承认和肯定。1980年8月沈阳市成立了技术服务公司,这是中国把技术成果作为商品投向市场的新尝试;1981年8月武汉市举办的技术交易会,是中国第一次以商品展销形式,把技术成果推向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市场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优化配置科技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1986~2006年,我国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从20.6亿元上升到1818.2亿元,增长了87倍多,年均增长率为25.1%。1986 年,我国技术合同成交数为87084项,平均单项成交额为2.4万元;2006年,我国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为205845项,平均每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88.3万元,是1986年的36.8倍,成为自技术市场统计以来平均每份技术合同交易额最高的年份。

第三,科技成果产业化。目前,我国国家级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主要有“火炬计划”和“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是一项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于198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原国家科委组织实施,其宗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发挥我国科技力量的优势和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星火计划”是1985年由原国家科委提出,1986年经中央批准,委托科委组织实施的中国第一个以振兴农村经济为宗旨的科技计划,它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了技术由城市向乡村的转移。2006年我国“火炬计划”和“星火计划”共9659项,当年落实资金1134.89亿元,其中“火炬计划”5519项,占57.1%,落实资金933.59亿元,占82.26%;“星火计划”4140项,占42.9%,落实资金201.3亿元,占17.74%。

2006年,国家产业化计划项目新增产值3596.89亿元,净利润额407.18亿元,上缴税金253.69亿元,出口创汇74.62亿美元。同年,国家产业化计划项目申请专利7798项,其中发明专利2849项,占36.5%;专利授权数为3950项,其中发明专利1056项,占26.7%。以高科技项目为主的火炬计划项目占专利申请数和专利授权数的80%左右。

第四,一些重大专项开始实施。为了推动我国的自主技术创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对高技术产业工程规划了下列重大专项:集成电路和软件;新一代网络;先进计算;生物医药;民用飞机;卫星应用;新材料。一些体现自主创新成果的重大专项已经开始实施,比如,2007年的2月26日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准大飞机国家重大专项立项实施,使国人能够坐上我国自己研制、生产的大飞机的梦想向前迈进了一步。另外,煤气田、核电、水污染处理、重大新药创制以及下一代移动通信专项也已正式启动。同时,各行各业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

(4)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我国技术进步水平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和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越来越大。199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为6.2%,到2005年上升到了11.5%,提高了5.3个百分点;同期高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上升到3.9%,提高了近一倍。

在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中,“三资”企业所占比重超过了一半,2005年“三资”企业的增加值占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的比重达到65.5%,为5324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十五”期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近30%;2006年虽然该比重略有下降,但仍达到64.3%,为6465.7亿元,比上年增长21.4%。我国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在下降,但其他类型企业的规模在增长,2005年达到1382亿元,比上年增长38.8%,这些企业也是高技术产业中“十五”期间增长最快的企业类型,5年间平均增速高达70.4%。

三、我国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低

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我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较低,R&D强度也低。2005年,我国制造业的R&D强度(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的百分比)为3.2%,而2003年美国制造业的该指标为8.5%、日本为10.1%、英国为7.2%、韩国为7.3%。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按大中型工业企业计算)的R&D强度为5.73%,而2003年美国高技术产业的该指标为29%、日本为25.7%、英国为27.6%、韩国为18.2%。

2.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目前,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依然薄弱,主要是因为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企业缺乏不断创新的动力和压力。主要的原因一个是对企业经营者考核、评价的短视,另一个是产业结构调整还不到位。

自主创新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在短期内难以见到经济效益。但目前我国对企业经营者的考核和评价,关键的是看其在任上的经营业绩,并且将这些直接与经营者的个人收入挂起钩来。难以激励他们对企业从长计议,去主动创新。

另外,尽管我国在宏观上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所引导,但我国的产业结构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还有广阔的市场,不创新照样能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要提高市场准入的门槛,禁止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进入市场。

3.消化吸收的力度尚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大量引进国外的技术,使我国制造能力迅速建立起来。1991年我国大中型企业用于技术引进的经费支出为90.2亿元,2006年上升到320.4亿元,增长了2.55倍;购买国内技术的支出从3.7亿元上升到87.4亿元,增长了22.6倍。与此同时,企业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从4.1亿元上升到81.9亿元,增长了近19倍。消化吸收支出与技术购买支出(技术引进支出与购买国内技术支出之和)的比例从0.04:1上升到0.2:1,有了很大提高,但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3~10:1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与技术购买支出的比例过低,说明企业没有充分利用购买的技术,造成了资金的浪费。

4.展望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工业技术进步取得了不小的进步,自主创新能力也不断提高,从自主创新的投入来看,我国的水平已经不算太低。但我国企业对购买的技术特别是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力度还不够。引进技术确实能很快建立起生产能力,快速抢占市场,但如果不对引进的技术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就会永远摆脱不了对外国技术的依赖,还造成资金的浪费。

高技术产业是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最直接的形式,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已经很大,但我国在很多产品领域还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不高,有的产品利润率还不如传统产业的高。要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附加价值,就要靠自主技术创新。

我国节能减排的任务依然严峻,只有通过技术进步,才能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企业经营者的考核,也要从单纯考核当前经济指标转变到考核长期发展上来,转变到考核技术进步对经济效益的贡献上来。

我国政府采购规模已由2002年的1009.6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3681亿元,年均增长39.5%,2007年达到4000亿元。2002~2007年,通过政府采购已累计节约财政资金1800多亿元,效果非常显著。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鼓励、扶持自主创新产品的研究和应用,规范政府首购和订购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财政部于2007年12月制定并颁布了《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首购产品的认定将按照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于2007年7月联合发布的《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执行;首购产品则由财政部会同科技部等部门研究确定后纳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予以公布,在有效期内实行首购。随着这些办法的实施,将进一步激励我国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相信在全社会都在重视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氛围中,我国的工业技术进步水平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

专栏7—1

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一等奖)

1.高产稳产广适紧凑型玉米单交种郑单958

2.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大面积成藏地质理论、勘探技术及重大发现

3.年产20万吨大规模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及其同系物)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4.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成套生产技术与设备开发

5.铝资源高效利用与高性能铝材制备的理论与技术

6.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7.750kV交流输变电关键技术研究、设备研制及工程应用

8.东海大桥(外海超长桥梁)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

9.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成套技术

10.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

资料来源:科技部,科技部门户网站,2008年1月8日。

专栏7—2

TCL:不懈创新结硕果

26年来,TCL从一个生产录音磁带的惠州小企业成长为品牌价值高达362亿元的大型消费电子企业集团。创新是TCL保持高速成长的秘诀。2005年是TCL国际化迈出最大步伐的一年,同时也是TCL成长以来最为艰难的一年。当年,TCL投入巨资与法国汤姆逊公司联合搭建起国际化的彩电制造、销售和研发平台,初期盈利能力不容乐观,加上集团移动业务的下滑,使得整体经营业绩受到较大影响。但即使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TCL的研发投入依然保持在一个高水平。2005年TCL对产品设计研发的投入占其营业总收入的4%,达到21亿元。2006年,在吸收合资公司彩电技术的基础上,TCL的研发投入依然达到19亿元。

不懈的创新投入,结出了累累硕果。2007年,TCL创新的屏幕菜单式调节方式更是取得了美国电视核心技术领域中的最高荣誉艾美奖。TCL自主设计的液晶电视背光控制芯片采用“自然光”技术,能够自动对屏幕亮度进行调节,不仅使显示屏能耗降低54%,更提高了动、静态对比度和画质。

近年来,在彩电核心技术领域,TCL共取得了液晶电视“自然光”技术、等离子显示驱动与控制技术、I2C快速生产线设计技术、微缝电视屏幕墙技术、丽彩芯片设计技术等10多项创新。从2001年开始,TCL的专利申请数量就以每年约50%的速度在增长,截至2006年专利申请累计超过1000多项。通过自主创新,TCL在彩电、手机和电脑等核心产业都增强了技术竞争力。新产品收入占到集团总收入的60%以上,平均每3天就有2件新品面世。

TCL特色的技术创新系统,是TCL保持持续成长的关键。TCL将它们的创新秘诀归结为“一个模式”和“三大要点”,即逆向创新模式: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从局部创新到全面创新,从外围技术到核心技术。

TCL建立了完备的技术创新保障体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实现了研发项目、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技术类组织、技术交流与合作的统一协调管理。集团先后投资3亿元成立了工业研究院。目前,集团直接参与研究和试验发展人员达1500多名,中高级技术人才占总人数40%以上。国际先进水平的开发软件、仪器、设备5000多台套。

在不断加大对自身研发投入的同时,TCL也积极通过合资、并购增强自身技术实力。TCL大胆走向国际,重组汤姆逊公司的彩电业务,使得企业创新在数字技术方面的能力大大提高。目前,TCL与国际知名公司建立了6个联合实验室,有力地保障了高起点的技术研发。

2007年,TCL的盈利获得强劲增长,实现全年扭亏已然胜券在握。

对创新的不懈追求是TCL成功的关键。业内专家分析,TCL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国际化优势将推动集团盈利继续快速增长。

资料来源:《经济日报》,2008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