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其实不是那回事
14939300000018

第18章 烽火戏诸侯,褒姒无责

历史上著名的“烽火戏诸侯”事件让后世人记住了周幽王与他的宠妃褒姒,并把他们捆绑在一起承受着千古的骂名。周幽王因此成为昏君的典范,褒姒也不可避免地成了祸国殃民的“狐狸精”,并成为流传千古的反面教材。

有关西周幽王是不是昏君,答案肯定是毋庸置疑的,那么褒姒是不是祸国殃民的“狐狸精”就存在争议了。

历史追踪

褒姒,西周幽王的宠妃。褒人所献,姓姒,故称为褒姒。有谓她是龙沫流于王庭而变玄鼋使女童怀孕所生女,弃于路被一对夫妇收养于褒。她甚得周幽王宠爱,生下儿子伯服。当然这显然带有某种神话色彩在里面,关于褒姒的生身父母无从考察,我们只知道褒姒是一名弃婴,被一对夫妇收养,其实身世也算是蛮可怜的。

公元前781年周宣王去世,他的儿子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昏庸无道,到处寻找美女。大夫越叔带劝他多理朝政。周幽王却革去了他的官职。褒响来劝周幽王,却被周幽王一怒之下关进监狱3年。后来,其子将美女褒姒献给周幽王,周幽王才释放褒响。自从得到褒国进献的美女褒姒后,周幽王整天沉溺于其中,朝政荒废。褒姒生性不笑,幽王欲睹褒姒笑容,大臣们想尽千方百计始终不得效果。

礁石父对周幽王说:“从前为了防备西戎侵犯我们的京城,在翻山一带建造了20多座烽火台。万一敌人打进来,就一连串地放起烽火来,让邻近的诸侯瞧见,好出兵来救。这时候天下太平,烽火台早没用了。不如把烽火点着,叫诸侯们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些兵马一会儿跑过来,一会儿跑过去,就会笑的。您说我这个办法好不好?”

周幽王决意一试,遂命点燃烽火。各路诸侯见烽火报警,以为京城出现敌情,赶紧带着兵马跑到京城。却一个敌人也没看见,君臣安然无恙,且游兴正浓,感到莫名其妙。问其原因,对方笑而不答。

看到这种场面,褒姒忍不住开怀大笑。看到褒姒终于开了笑口,而且笑时姿态更美,周幽王很高兴,赏赐了礁石父。诸侯们这才知道上了大王的当,十分愤怒,各自带兵回去了。隔了没多久,西戎真的打到京城来了。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们因上次受了愚弄,这次都不再理会。周幽王叫苦不迭。犬戎兵一阵乱杀,只剩下周幽王、褒姒和伯服3人。犬戎兵见周幽王穿戴着天子的服饰,知道就是周天子,就当场将他砍死。又从褒姒手中抢过太子伯服,一刀将他杀死,只留下褒姒一人做了俘虏。至此,西周宣告灭亡。

解读真相

褒姒在历史上与之联系在一起的总是“亡国妖妃”、“红颜祸水”、“狐狸精”之类的字眼,好像她的罪行和妲己等人一样都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可是如果你翻查一下史书,就会发现,褒姒的罪行除了她不爱笑以外并没有什么了,她既没有干预朝政,也没有陷害忠良,就更没有导致周朝灭亡了。历史总是喜欢把昏君和美女写在一起,好像是因为美女才导致昏君。同样,褒姒与周幽王捆绑在一起背负亡国的骂名。其实在褒姒没有进宫的时候,周幽王已经引起人们的怨声载道了,他不理朝政,整天喝酒吃肉,与美女们一起开心。

《史记·周本纪》中记载:“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周幽王才想方设法逗褒姒笑。再来说说“烽火戏诸侯”一事,首先并不是褒姒提出来的,而是周幽王的大臣礁石父提出来的。要承担灭国的责任,礁石父的责任要远远大于褒姒,而历史却把褒姒推到了责任人的最前方,这实在是不公。

其次,褒姒的不笑也是和她的身世有关系,褒姒的身世并没有传言的那样是某种妖孽所化,目的就是灭亡周朝。褒姒也是一个生活在农村的普通女子,只是长得太漂亮了,在周幽王让大臣寻找美女的时候,被褒响的儿子发现并买下献给了周幽王。从此就老皱着眉头,褒姒的不笑正是因为她不想笑给周幽王看,用现在的话来讲,一看到周幽王就愁,怎么能笑得出来呢?同时也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用愁眉来反抗。褒姒从心里面就不想得到周幽王的宠幸。

褒姒在“烽火戏诸侯”之后笑了,应该是实在没办法了,笑周幽王是个笨蛋。所以“烽火戏诸侯”和美女褒姒并无关系,她只是一个被动的承受者,即使没有褒姒、没有“烽火戏诸侯”,周朝在周幽王的手里也会灭亡的。所以请给褒姒平反,不要再让一个无辜的人背负王朝灭亡的责任,沉冤得雪,那么,褒姒也会在九泉之下笑得更开心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