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其实不是那回事
14939300000076

第76章 杨虎城死因真相

他在中国近代可算上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他被载入史册。但是他的人生际遇却是非常悲惨,他为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制造了“双十二事变”,他为国民而惨遭厄运,至今仍令人惋惜。他没有死在战场上,却遭到自己人的暗算,死得可谓悲惨!他就是杨虎城将军。

杨虎城本是西北军的高级将领,恰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国土,杨虎城将军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并不认同,又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思想的宣传,在蒋介石视察西安之时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联合共产党抗日,后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平解决“双十二事变”,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后杨虎城一直被蒋介石软禁,直至被迫害。但是杨虎城将军的死因却成了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

历史追踪

杨虎城于公元1893年11月26日降生在陕西省蒲城县孙镇甘北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中。在他15岁的时候,父亲因为被仇家陷害而被官府冤杀,这件事对杨虎城打击很大,从此他对清政府恨之入骨,后来他组织中秋会,结果遭到官府通缉,于是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4年,杨虎城加入国民党,拥护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先后任国民军师长、国民革命军军长、十七路军总指挥等职。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张学良的东北军和处在陕北的中国工农红军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可急坏了蒋介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亲临西安,要求张、杨对他提出的两个方案作出选择和决定,一是服从剿共命令,将两部全部开往陕北前线,向陕北红军进剿,中央军在后面接应督战;二是杨、张如不愿出兵,则将东北军调到福建,十七路军调到安徽,将陕甘两省让给中央军去“剿共”。显然,这两个方案杨、张是不能接受的。于是,二人极力要求蒋氏联共抗日,蒋介石听到两个人的这种违背自己的说辞,十分生气,严厉呵斥张学良,并对其进行了愤怒的责骂。张、杨二人见这般苦口婆心地劝说都没有动摇蒋介石的剿共思想,于是决定采取兵谏的方式来逼迫他同意抗日。而这也就发生了历史上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解读真相

西安事变后,全球的目光都聚集在张学良的身上,关注张学良的去处、关注蒋介怎么处置张学良。可是,杨虎城将军的情况比起张学良更为糟糕。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将军就被停职查看,后被派往国外,美其名曰“考察”,实质就是让杨虎城离远一点,可以理解成古代刑法中的流放。人们普遍认为“西安事变”的主角是张学良,其实杨虎城将军的作用一点也不逊色于张学良,甚至作用要远高于张学良。

1937年11月,杨虎城一家回到国内,然而当他刚刚踏上祖国的国土就失去了自由。1937年11月30日,他在特务的监视下离港飞往武汉,在汉口拜访于佑任,与于佑任进行了3个小时的促膝交谈,特务将这件事告知了蒋介石,结果蒋介石十分生气,于是,蒋介石要在南昌接见他。然而不幸的是,当杨虎城到了南昌之后,立即被囚禁起来,从此伴随杨虎城后半生的就是囚犯生活,蒋介石一会儿将杨囚禁在长沙,一会儿转移到贵州玄天洞,后来又将他押到重庆中美合作所,后来又将杨虎城移到贵阳黔灵山麒麟阁。在1949年时,蒋介石已经意识到自己将要失败了,先逃往台湾,然后又折回重庆,在主持西南地区作战时,蒋介石制订了杀害杨虎城的计划。

1949年9月,特务借口说蒋介石要见他,将其骗到重庆,9月17日,杨虎城和儿子杨拯中及秘书宋绮云等人到达戴公祠。当杨虎城的儿子杨拯中正要进入卧室时,特务杨进兴从杨拯中身后下手了,匕首刺进了杨拯中的腰间,杨拯中一声惨叫:“爸……”杨虎城猛一回头,还未来得及看清自己儿子的被刺惨状,就被刽子手的利刃杀害了,杨虎城年仅9岁的幼女也被杀害。宋绮云夫妇和他们的孩子也一同遇害。

杨虎城将军在回国之前就有人劝他,认为他回国对自身的安全有很大的隐患,但是杨虎城却说:“宁使蒋负我,不能使我负国家民族,个人利害,在所不计。”就这样,一代名将冤死在奸人之手,却没有死在战场上。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杨虎城陵园里的“正气亭”青砖灰瓦,四角飞檐。雕刻在亭外立柱上的这副对联凝结了后人对杨虎城将军的最高评价:“西安义举揭示抗日主张堪称一代名将,华清兵谏促成国共合作无愧千古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