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北仑往事
14941300000011

第11章 做做老板 睡睡地板——城湾村人到上海城隍庙做生意的故事

记者 俞慧娜 通讯员 陈维娜

最近,宁波商帮传奇大戏《向东是大海》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剧中以周汉良为代表的甬商到上海创业的故事一时间成为市民谈论的焦点。近日,大碶街道九峰山社区一位姓陈的女士给编辑部打来热线电话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碶城湾村同样上演了一幕村民到上海创业的故事。

白天,一块木板,一把凳子,摆上一些日用小百货,他们就开始叫卖生意;晚上,一个枕头,一张席子,盖上被子,他们就在五六平方米的阁楼地板上进入梦乡。过去时,他们身上仅有千把元;回来时,大多数人成了令人羡慕的“万元户”,家中盖起了楼房,买进了汽车。陈女士说,他们的创业故事虽没有电视剧里演的那么惊心动魄,却实实在在地体现了城湾村人勤劳致富的顽强精神。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叶德宝兄弟、陈满章等人率先走出山坳,拉开了城湾村人闯荡大上海的序幕

“二十里城湾不出岙”,大碶城湾村党支部原副书记叶虎靖告诉记者,这是当时人们对城湾村形象的描述。那时村民都比较穷,山上柴都砍得光秃秃的了。穷则思变,想致富的愿望使他们不放过任何一次可以致富的机会。

1984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城湾村人叶信宝到上海办事,路过城隍庙一带的小商品市场时,发现那里的客流量非常大,听当地人讲,许多到上海出差、旅游的人都会到那里买东西。细心的叶信宝很快发现了蕴藏其中的无限商机。一回到北仑,他就找哥哥叶德宝商量去上海做生意的事。

“当时城湾村周边洋泡泡(气球)厂有3家,袜子厂又有很多,货源基本不成问题,加上我老婆的舅舅家离城隍庙很近,走路也就10分钟。”叶德宝说,与上海那边亲戚联系好住宿问题后,兄弟俩各带上500元钱就到上海“淘金”去了。

大碶工商所原副所长王文龙回忆说,同年,城湾村人陈满章也到上海城隍庙一带小商品市场摆摊做生意。叶德宝、叶信宝兄弟、陈满章等三四人率先走出山坳,从而拉开了城湾村人到上海创业的序幕。

上海城隍庙一带“生意好做有钱赚”的消息在村里传开,村民陆续到上海“淘金”

“刚过去那会儿生意真的很好做,500双袜子,不到2小时就卖光了。”回想起当时做生意的情景,叶德宝的爱人孙桂英记忆犹新。她说,当时一个营业执照只能经营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只有一米长。但那时做生意的人少,东西比较好卖,钱也比较好赚。去上海前,500元本钱都是东拼西凑的,春节回来时,口袋里就有2000元了。

2000元在当时是什么概念呢?“那时工人工资一个月才三四十元,务农的话,一个月最多也就20元。”叶德宝说,在当时2000元可以买很多东西了,大彩电可以买两台了;加上千把块,房屋也可以建起两间了。

“村里头一个劳动力一年到头只能赚200多元,但到上海做生意,一年少说也有两三千元。”叶虎靖回忆说,叶德宝兄弟、陈满章等人闯上海致富的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叶盈良、陈国存等人怀揣着勤劳致富的梦想,带着辛苦攒下来的千把元积蓄陆续到上海做生意。

1989年夏天,到上海城隍庙做买卖的创业者之一、现任城湾村老年协会会长的叶盈良在北仑办了营业执照后,就带着1700元钱到上海去了。当时,去上海要赶到目前宁波汽车东站附近的宁波轮船码头坐船,路上要花20多个小时。他到上海后,没申请到摊位,就在城隍庙一带的福佑门小商品市场门外搭了张小桌子卖东西,主要卖气球,大约两三个月后,增加了袜子生意。

1990年,当时才20岁出头的陈国存带着500多元就到上海做生意了。“哪里有钱赚,就到哪里嘛。”陈国存说,那时候听说去上海做生意的人一年能带不少钱回家,于是他也跟着去上海了。

“做做老板,睡睡地板”,虽说钱好赚,但很辛苦

“做做老板,睡睡地板”,叶盈良这样形容当年在上海做生意时的艰辛。当时,他和爱人来到上海时,住的是阁楼,面积只有六七平方米,因为高度不够,床也放不进,只能睡在地板上。而这一睡就是五六年。吃的呢?要不从房东那搭伙,要不就“咸齑菜过过”吃点米饭了事。在他看来,吃得了苦的人才能在外面待下去。

目前,叶信宝在福佑门小商品市场内已买下了摊位,经营各类百货用品。说起当时做生意的艰辛,这位已经年过五旬的男人坦率地说:“那时候,哪里有钱赚就去哪里,根本不管辛苦不辛苦。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

“当初去上海,举目无亲啊!”目前经营五金件,在福佑门小商品市场内已有6.3平方米摊位的陈国存向记者感叹道,“睡的是地板,而且每天五六点钟起床摆摊,天黑才收摊。”那时候摊位是露天的,下雨天就搭一个棚子,漏雨了宁可自己淋了也舍不得让货淋湿了。

在陈国存印象中,最辛苦的是进货。比如去义乌进货,他一般是晚上10点从上海出发,第二天凌晨两三点到义乌,眯上两三个小时就到市场进货了,进完货马上往火车站赶,中饭根本没时间吃,要是带饼干了,还能啃点饼干,要是走得急忘带了,就得饿肚子。拿着货到火车站后,还有一道关要过,那就是按时、顺利赶上火车。他一般是迅速找准一节车厢后,以最快的速度将一袋袋货物从车窗扔进去,然后,他再迅速从车窗爬进去。“那时候火车上人很多,动作稍微慢点就有可能赶不上火车。”陈国存说,那时资金也少,每次不能进太多货,因此,隔三岔五就要出去进货,有时候可能两天两夜都睡不上一个好觉。

在创业者艰苦奋斗的同时,政府部门给予了及时有效的帮扶

在创业者们艰苦奋斗的同时,区工商部门也积极开展帮扶工作,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大碶工商所原副所长王文龙介绍说,在当时,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摊位首先要满足有上海户口的经营者,多出部分才会安排给外地人,因此,外地人申请摊位很难。为鼓励和引导村民外出经营、解决部分经营户租用摊位难的问题,1987年春节前夕,区工商局委派王文龙、姚幼妹带队看望慰问那里的个体经营户,并与当地工商管理部门进行协商沟通,希望当地工商部门和城隍庙市场管理所能适当照顾北仑的个体工商户。“那一次走访交流还是比较成功的,我们将叶盈良、叶信宝等30多人和当地市场管理部门的人请到一起,交流了一次,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更进了一层。”王文龙说。

在费用的收取上,工商部门也给予了一定的照顾。按照规定,叶盈良他们除了在上海当地缴纳摊位费、市场管理费之外,还需向区工商部门缴纳个体户管理费。1985年,为减轻他们的负担,在请示并获得区工商局同意的情况下,大碶工商所对外出经营的个体户减半征收个体户管理费;1987年又采取定额收费的方式降至每月10元。

在那时候,营业执照都是区工商局核发的,因此,按照规定,一年一次的验照换照需由个体经营户持营业执照等证件到区工商局办理。当时,就有人提出,回北仑验照换照比较影响生意,但如果不及时,当地的市场管理部门就要查处他们。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大碶工商所就派出工作人员,到上海去为他们办理验照换照。此后,大碶工商所连续3年都派工作人员到上海现场验照,直至他们可以在上海当地申请营业执照。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城湾村外出创业的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并

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

1985年春节前,叶信宝带回了万把元,成为村里令人羡慕的“万元户”。1989年春节前,到上海仅仅半年时间,叶盈良就带回了五六千元。第二年春节回家,叶盈良带回了1万多元,也成了“万元户”。没多久,叶盈良家盖起了占地100多平方米3层楼高的小洋房;叶信宝家的楼房也建起来了。

看到去上海创业的村里人赚到了钱,盖起楼房,一时间,城湾和周边的城联、城东、共同等七八个村的村民到上海创业的热情持续高涨,越来越多的村民涌向上海。

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上海城隍庙一带做生意的村民有130多户。这些出去做生意的人,赚到钱后又都纷纷回乡盖起了漂亮的楼房。

一位已经60多岁的村民叶阿姨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放眼望去,城湾村还是一排排的平房,进入90年代后,一栋栋漂亮的楼房已拔地而起,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善。

不仅如此,随着外出做生意的村民逐渐增多,当地一些社办厂、村办厂也发展起来。王文龙说,那时候,大碶一带的气球厂、袜厂等工厂的产品也被源源不断地销往上海,企业也随之发展壮大起来,尤其是周边的城东村气球厂、霞浦陈华气球厂的不少产品是城湾村人带到上海销售掉的。

做生意,关键在做好进货和销售

虽然从上海回来已经有8年了,但一说起做生意的心得,叶盈良依然十分激动。他说,要做好生意,两头很关键,一是进货,二是销售。产品的市场价一般差不多,利润的多少主要看进货价格的高低。一开始,叶盈良是到义乌小商品市场进袜子的。一看产品标签,发现是上海产的,有些是上海袜子一厂,有些是上海袜子二厂的;而且,标签上厂址也写得明明白白,比如,一厂就在上海吴太路。

“当时我就想,袜子厂就在上海,如果能直接从厂里拿货,价格肯定比外面便宜。”叶盈良说。于是,他想方设法从工厂直接拿到了袜子。“那时候一双袜子卖1.8元,一般进货价格是1.5元,我直接从厂里进是1.3元,前后利润就相差很大了。”叶盈良说。

此外,错点进货也很关键。叶盈良说,贺卡的销售旺季一般在圣诞、元旦、春节期间,多数生意人选择在那个时期进货,进货价格也是水涨船高。叶盈良做贺卡生意的第一年也是那个时候进货的,第二年就尝试在七八月份进货了,叶盈良发现那时进货价格低不少。“我用头一年卖贺卡赚的五六万元,拉了一货车贺卡回来。”叶盈良说,“但放了好几个月没卖出去,我老婆都急哭了,说‘这些积压的贺卡,生煤球炉子都不好用’。”后来,圣诞节过后,贺卡销售慢慢热起来,到春节前夕,全部卖光,赚了10多万元。

那么,在销售上,叶盈良又有什么心得呢?在他看来,做买卖首先要了解市场行情。市场上同类产品多少价位要做到心中有数。叶盈良说,他对自己的产品比较了解,同类产品价格也不比别人高,当有些客户说“某某产品价格比你低”时,他不会轻易降低价格,久而久之,客户反而比较信任他的产品,回头客也比较多。相反,他老婆对客户态度非常好,客户还价,她也一再作出让步,但做成的生意比他要少很多。

除了了解市场行情外,叶盈良说,发展、带动自己的客户,对于做批发生意来说也很重要。那时候,买贺卡的以学生为主,因此,进货前,他总会先少量进些货,给几个学生看看,他们觉得好的,他就多进点货。事实证明,被学生“肯定”的贺卡确实特别好卖。

“学生自然最了解学生市场的需求。”叶盈良说,那时,他就萌发了与学生合作销售贺卡的想法。后来,他留意到,有一个复旦大学的学生,在校园里开有门市,对学生市场很了解,但他缺资金,无法批量进货。于是,他找到这位学生,双方商定:叶盈良负责进货,大学生负责销售,叶盈良先赊账供货给大学生,销售完后,双方再结账。通过这种方式,叶盈良成功打开了校园市场。

另一件事情也让叶盈良印象深刻。他说,有一个上海本地的客户,一开始他总是很谨慎,每次去叶盈良那儿进货总是只进几百双袜子,然后三天两头去进货。“于是,我就跟他说‘我的袜子市场很受欢迎的,你尽管拿去,如果销不掉,你再退给我,我每双贴你0.1元’。”叶盈良说,后来这个客户就一下子买了一货车几万双袜子。事实证明,叶盈良判断得没错,对方很快就将袜子卖光了。

(2012年3月22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