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北仑往事
14941300000130

第130章 茶叶初制所

李建树

“茶叶初制所”这个名称已经消失多年了。

家乡北仑小门村产茶。记忆中家乡的茶分两种:一种是茶树像庄稼一样种在山地上,由人工认真培植出来的,称为“园地茶”(一般还可在茶园地里间种番薯、土豆或萝卜);另一种是茶树在山林中自然生长着的,俗称为“野山茶”。尚记得小时候上山,钻进灌木丛就可采摘到野山茶,拗到小竹笋。不论是园地茶还是野山茶,加工之后做成的干茶按加工方法不同又可成为绿茶和红茶。

绿茶的做法很简单:将茶树上采摘的嫩叶,经摊晒晾蔫之后,放入洗净了的饭锅中急炒,炒后再用双手反复揉搓,直到将茶叶中的浆水揉出,晒燥烘干就成。

红茶的做法是将茶树上采摘来的已经不很嫩的茶叶(俗称“老茶婆”)一堆一堆地放在一块很长很长的干净的长方形木板上,木板上方已搁好一条长圆木杠(固定在两根屋柱之间),然后由几位精壮男子双臂扶着圆木杠以洗净的双脚用力地将茶叶反复揉搓,直到将茶叶中的浆水揉出,再经摊晒晾干,放入箩筐中压实,上面覆盖茶布(以纯棉粗纺布做成)让它们在那儿自然发酵,待筐中茶叶发出香气颜色转红,再倒出晒干或在炭火上烘干而成喷香的红茶。

有一段时间,父亲忽然不知去向,后来才知道是受村里的委派到绍兴去开会、学习制茶去了。

做茶叶谁都会,还用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开会学习?大家都奇怪。

过不几天,父亲就回来了,他还带回来一台做茶叶的机器,叫“茶叶揉捻机”。那机器就放在我家老屋的堂前,我爬上去仔细观察了一番,原来主体是用实木板做成的像八仙桌一般大的一个磨盘,盘面上呈放射状钉着好几根弯成“S”形的粗铁条,正中间则固定着一根很粗的立柱,立柱上套着一只如水桶般粗大的茶桶,那桶盖又厚又重,顶上还安装着一副可以上下移动桶盖的螺杆与螺母。茶桶内约可放进四五十斤鲜茶叶,放入茶叶之后转动螺母让桶盖紧紧地压实里面的茶叶,然后叫来四五个力气大的男劳力面对面地站定,用双手推着茶桶在磨盘上绕着立柱连续地回转研磨,桶内的茶叶因为受到挤压和研磨很快就被揉出了汁水,并自然卷曲成条条茶丝。

啊,有了这机器之后,男人就再不用站着用双脚揉茶了,还有用这机器揉茶叶只需大力推动茶桶旋转就行,因此只要有力气,双目失明的残疾人和妇女也可上阵,它不仅提高了生产力而且还大大地解放了农村的青壮劳动力。

父亲的茶叶初制所就这么开张了,开始的时候只有一台揉捻机,一到茶叶采摘高峰期,得有4台揉捻机同时开动,才能及时将采摘来的鲜茶叶加工好。此时父亲的工作主要就是收购鲜叶和晾晒鲜叶,然后是将研磨好的带着浆水的茶丝放入箩筐中发酵,揉过后的茶叶因为含有浆水所以堆在一起会自行发热、发酵。只是必须掌握好箩筐中茶叶的温度和时间,才能保证茶叶的质量(色、香、味)。这是很有点技术含量的活,父亲做事一向谨慎小心,所以像这样重要的活计他一般是不会放手让没经验的新人去做的。

烘茶叶的烘房就设在我家老屋的厢房里,先以调和好了的黄泥在泥地上砌成有半尺来高3尺左右宽的矩形矮炕。再在矮炕上面的中间部位挖出一个个的圆孔,等黄泥干透之后,在圆孔中先倒入刚烧红的柴火,再在柴火上铺以木炭或块煤,一会儿炭火就会熊熊燃烧起来,这时专为烘茶而扎制的腰鼓形竹编烘笼就可一只只地罩到那一铺长长的矮炕上去了,烘笼顶部搁着一只呈圆锥形凸起的竹编茶斗,父亲将已发酵过且晒成半干的红茶丝均匀地撒在上面,让它们接受炭火的烘烤,不一会儿烘房内便有浓浓的茶香飘出。不等炭火熄灭,父亲便会将那些烘笼一只只地端出来,然后一翻身将里面烘干的茶叶倒入一只很大的团匾内,凉透后即可装入一只只很大的茶袋,那茶袋用全棉白粗布缝成,因常年装茶叶,所以已看不出原来粗布的本白色而成了一片均匀的茶色,这种茶袋放几年也不烂不蛀,并始终会发出一股好闻的茶香。

那时,我已经上小学读书,因此照时间推算我们小门村茶叶初制所开张的时间大约是在1951年的春末。这在当时的农村,着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创新之举。因为新中国成立前,茶叶在我们家乡是一种不值钱之物,因为农民没有喝茶的习惯,也没有那份坐下来细细品茗的闲情逸致,而且因为上山就能采摘到野山茶,所以逢到过立夏节,要煮茶叶蛋,家人最多也就上山去摘采一把鲜叶来,自己炒制一点红茶就够用了。新中国成立后,供销社开始收购各村土制的红绿茶,村民见拿着茶叶去到收购站就可换回来钞票,这才将茶叶看得金贵起来,父亲的茶叶初制所于是就开始兴旺起来,茶叶初制所一直运行到上世纪的60年代。再后来,随着规模扩大,茶叶初制所就搬到了我们村中心一处叫作上保庙(现为保安庙)的古庙里。规模和技术都大上了一个台阶,光是揉捻机一字排开就安装了四台,且全都用上了电力驱动,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了。

我那时已到浙江大学去上学念书了。放暑假回家,从宁波东站上汽车乘到小门停靠站,再步行到父亲的初制所,然后跟着父亲一起步行上山,一直走到位于中岭脚的家中。一路上听父亲不无自豪地说起我们这种初制的红绿茶国家收购去之后还要送到绍兴的茶厂去进行分选和精制,然后包装成高档的红绿茶。不仅能销到上海、天津,而且还能出口,那创造的价值就与我们初制产品不可同日而语了。

现在,“茶叶初制所”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我们小门村也已经办起了现代化的茶厂,前几年我曾随我的大学老同学、原北仑区常务副区长张嘉梁先生前去参观,看到的是全部机械自动化生产,而且已经能生产用铁盒子包装的高档龙井香片茶了。这进步真是太大太快了。父亲若地下有知,不知有多高兴呢!

(2011年3月15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