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务员职业道德:恪尽职守
14941600000011

第11章 职业精神的基本要求

根据2011年10月17日国家公务员局印发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规定,公务员恪尽职守,就要弘扬职业精神,勇于创造、敢于担当,顾全大局、甘于奉献,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应对突发事件等考验面前冲锋在前。

以上国家对于公务员职业精神的基本要求,我们要自觉遵守,勇于维护,争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贡献,赢得党和人民的尊重的信任。

一、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

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

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它或者是产品的结构、性能和外部特征的变革,或者是造型设计、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创造,或者是内容的丰富和完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

(一)掌握创新思维原理

创新思维是指运用发散、直觉、想象等思维方式、方法,对新事物和新目标进行思维,从而产生创新性成果。它不只是依靠现成的表象或有条件地描述,而是要在现成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加以构思,才能解决前人所未解决的问题。公务员要掌握创新思维,需要首先掌握其思维原理。

1.整合原理:创新是各种心理因素高度的有机整合的结果,是主体心理的、思想的、思维等意识活动的综合表现。

2.流动原理:创新思维随着人类认识活动的深入而不断运动,表现为按个人自我发展的需要流动、随个人兴趣爱好的变化流动、按思维能力结构层次的变化由低向高流动。

3.调节原理:随着人类认识活动的变化,根据创新活动的需要,不断调整目标,使之更符合实际。

4.信息轰击原理:通过努力学习和多接受新信息,以诱发思维的创新性。

5.群体机智原理:通过争论、辩论、讨论等形式吸取群众的智慧,弥补个人创新力的不足。

6.压力原理:外在压力迫使自我克服惰性,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成为推动创新的巨大力量。

上述前三项原理取决于主体内因,由自身素质与能力的高低来决定;后三个原理取决于社会外因,在外力适度的作用与影响下,主体的创新潜能就会得到激发。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只能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掌握创新的思维方法

基本的创新思维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加法思维。加法思维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说、技术、产品的一部分或全部进行适当叠加或组合,用以形成新学说、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方法。正如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所说:“新的发明几乎都是通过对老发明的组合或改进产生的。”

2.减法思维。减法思维就是将事物的要素进行缩减或分割,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例如:我国对计算机简化中得到的VCD和学习机的问世就是减法思维的运用。将计算机中的光驱与解码部分取出来变成了VCD;将计算机的文字录入编辑和游戏功能取出来就成了学习机,造就了一个利润丰厚的产业。

3.变换思维。变换思维是指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采用灵活多样的改变和转化,进而达到创新的目的。例如:某西方国家有两个教徒在教堂祈祷时想抽烟,其中一个问牧师:“我在祈祷时可以抽烟吗?”牧师断然拒绝。另一教徒换了一种问法:“我在抽烟的时候可以祈祷吗?”牧师说可以。两个教徒所说事实是一回事,但效果却大不一样。

4.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指不采用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是从完全相反的、对立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例如:司马光砸缸。

5.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相似或相同的属性,从而推出其中一个对象可能具有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已经具有的其他属性的思维方法。例如:鸡蛋固化技术。哈尔滨市道里区榆树乡榆树村一位农民,他从鸡蛋想到了奶粉,嘀咕着要把鸡蛋“晒干”,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成功了。“晒干后的鸡蛋”不但能制成蛋黄粉、蛋黄饮料和罐头等食品,还能提取黄油,市场前景非常看好。

6.联想思维。联想思维是指通过一个或一类事物联想到相连、相关或可能相连、相关的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从而达到创新目的的方法。例如:茅以升的“射水打桩法”。桥梁专家茅以升在建造钱塘江大桥时因江中泥沙层很厚,打桩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后来他看到邻家的孩子用铁罐浇花,细细的水流居然把花坛泥土冲出了一个深深的窟窿,他茅塞顿开,立刻想到了射水打桩的好办法,解决了工程进展中的难题。

7.迂回思维。迂回思维法是指回避使用常规的直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采取拐弯抹角的见解、方法来解决问题。例如:有一个领导书房里的大沙发要搬到另一个房间去,因沙发大门小,勤务员们试过几次都搬不出去。领导问:“怎么没搬出去?”勤务员说:“门太小出不去。”领导在沙发左右踱步,时而望望沙发,时而瞥一眼门,思索片刻,慢条斯理地问:“是先摆好沙发后盖房子呢?还是先盖好房子后再搬来沙发呢?”勤务员们听后低下了头。领导便出去散步了。后来勤务员们不时变换方式,终于将沙发搬出了门。

8.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的思考和联想,以探求问题的答案的思维方式。例如:齐白石会客。一天有三个学生上门求教,只见门上写了个“心”字。其中一位学生转身就走。另两位学生却上前敲门,被齐家人劝回。次日他们三人又来求教,发现门上换了个“木”字,头一天先走的学生立刻上前叩门,白石老人笑盈盈的开门迎客。这是什么道理呢?第一次门上写的实际是个“闷”字,说明齐老情绪不好,不会客;第二次门上实际上写的是个“闲”字,说明齐老清闲无事,可以见客。

(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公务员要多途径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一要建立合理而广泛的知识结构,不断丰富实践经验。知识和经验越丰富,思维越宽深;二要增强好奇心以发展想象力,培养高尚的兴趣以增强创新能力。好奇心是发挥想象力、创新力的起点,兴趣是维系恒久创新力的基础;三要培养直觉力以开发想象力;四要培养联想力,有利于新事物的产生;五要培养良好的创新素养和艺术素养;六要建立合理的能力结构,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七要培养人的模糊思维能力。实践证明,许多创新是在想象基础上建立模糊概念,通过模糊思维而逐渐具体化的。

思与行是辩证统一关系。只有想得到才可能做得到,只有想得好才可能做得好。但想得到不一定做得好,其中的关键在于把创新付诸实践。公务员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四种能力。

1.不断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对公务公务员做水平高低的实践检验,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举微知重、敢于承认问题、敢于揭露问题。

2.不断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任何事物都会变化,在公务员的工作实践当中,应当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3.不断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来自于不断地学习,只有坚持理论的学习,才能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

4.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务员一定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好政府管理中的各种问题,使组织能产生更强的凝聚力,激发出更高的工作热情。

(四)注意培养创新人格

创新能力是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能力,要求公务员应具有区别于一般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非智力因素中的兴趣、动机、态度等。创新素质中最重要的要素是创新人格:高度的自我力量和情绪的稳定性;独立自主的强烈需要;控制冲动的高水平;超常的智力;喜欢抽象的思维;对矛盾和障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等。

第一,较强的主动性、好奇心。好奇心是人们由于力争弥补已有知识与未知领域的差距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是对不了解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创新能力强的人,兴趣总是十分广泛,对任何事情总是有一种好奇的心理。他们总是善于在自己接触到的现象,特别是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

第二,敏锐的洞察力。往往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一切都能快速捕捉,能从平凡的事例中找到裂痕所在,找出实际存在的和理想模式间的差距,敏锐的公务员通常能从别人未注意到的枝节中发现十分有用的信息,并巧妙利用这些信息推动事业的发展。

第三,强烈的求知欲。这是知识社会的要求,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同时具有高度的勤奋求知精神,他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变化。具有高度的勤奋求知的精神,就会有广阔的视野,高深的学术造诣,就能解决复杂的课题。学习要贯彻于一个人的整个一生中。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

第四,充满自信。通常具有充分自信的人,才敢于提出自己的创意,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他们有良好的直觉,而且屡屡的成功使他们相信这种直觉。许多公务员大都有奋力向前、永不回头的习惯。无论前景多么暗淡或多么令人沮丧,他们都坚信自己能成功,最终的结果会是十分的美好。这种即使前途未卜仍然满怀希望的习惯,往往能使我们取得渴望已久的成功。信心和信念是成功者应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心态,是公务员必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

第五,具有耐力。一项创造活动的完成,需要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意志。抓住目标后要锲而不舍,不得结果决不罢休,特别是在主客观环境十分复杂、而问题又百思不得其解、寝食难安之时,是否具有耐力对一位创新型人才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第六,具有想象力。思想中的新观点来自合理的联想,有时来自幻想和偶然的机遇。想象力丰富的人,联想多、幻想奇,有利于揭开创新的序幕。

第七,勇气和胆略。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要创新,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要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做到不迷信权威,不固守经验,“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今天的世界需要意志坚定、精力充沛、行动迅速的公务员。这样的公务员不但善于作决定,而且善于执行决定。当面对问题的时候,他会全面考虑自己所面对的情况,果敢地作出选择,然后把它们搁置脑后,转向其他的事情。只有这样的公务员才有超常的管理能力。他不是仅仅制订工作计划,还能够执行工作计划。他不但作出决定,而且还能够将决定贯彻到底。

(五)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

思维的深度决定着工作的力度。公务员应尽职尽责,做到勤于思考,广开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有活力、有作为。实践证明,只有勤于并善于思考,才能学得更快,悟得更深,做得更好。国家公务员必须牢牢把握好思考这个环节,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第一,思考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有些同志学习热情很高,书看了不少,辅导听了不少,可对有关问题仍然是一知半解,既达不到思想上的升华,也无法纠正认识上的偏差。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把握好思考这个关键环节。学习是一个接受的过程,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沟通和建立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使静止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变成自己的财富。

思考,是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提炼、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在深入学习中加强思考,就要深刻领会事物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并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只有这样,学到的理论才是系统的、全面的,学习的效果才会好。

第二,思考是促进运用的必要手段。从学习到运用必须经过“思考”这个桥梁,否则就容易“变形走样”。要解决学习与运用之间的矛盾,克服“学归学,干归干”、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现象。把勤奋学习和积极思考结合起来,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科学的思维方法,转化为对客观现实的准确把握,转化为指导工作的正确思路。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与切入点,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积极探索事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引领实际工作的发展。

第三,思考是转变职业作风的有力武器。对公务员来说,是不是善于思考,不仅是一个学习方法、工作方法问题,也是一个职业作风问题。有的同志整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工作却没有什么起色,为什么?不能、不愿、不会思考,是一个重要原因。

只有深入思考,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工作重点,工作才会有起色、有进步;只有深入思考,形成正确的思路和观点,才不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只有深入调查研究,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思考和分析,才能摸清实际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只有认真思考不断发展的现实,运用创新理论谋划工作,思想才不会僵化,工作才不会被动。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切实改进职业作风,培养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六)努力做到正确思考

公务员应尽职尽责,做到正确思考,广开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有活力、有作为。思维的深度决定着工作的力度,要想工作做得好,就必须正确思考,不断提高思维的敏锐性和洞察力。

第一,要树立前瞻意识。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因此,我们公务员必须要把自己的工作放到整个时代大背景下思考,放到全党全国工作全局中思考,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新时期组织工作,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

第二,要树立辩证思维。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对自己的工作面临的纷繁复杂的情况,要区分主次,要有清醒地认识,多采取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梳理筛选、比较鉴别,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第三,要树立创新理念。对工作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要在改革中创新,自觉从陈旧落后、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习惯做法中解放出来,以新的观察视角、新的调研手段,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提出新思路新办法,力争在一些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上有所突破。

(七)掌握自我创新的技巧

创新其实就是寻找解决问题和将要处理情形的新途径。下面这些技巧可以给予我们的创新以帮助。

1.全身心投入。第一步就是要全身心投入地去发展我们的创新能力。不要放弃我们的努力。设定目标,争取别人的帮助,每天花点时间发展我们的创新技能。

2.变成一个专家。发展创新能力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通过对课题的深入理解,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去思考问题新颖的或者创新的解决方案。

3.奖励我们的好奇心。发展创新能力的一个常见障碍是:感觉好奇是一种胡思乱想。当我们对某事感到好奇时,不要斥责自己,而是要奖励自己。给自己一个机会去探索新的课题。

4.认识到有时创新本身就是奖赏。奖励自己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发展内在的动力。有时,创新的真正奖励在于其过程本身,而不是产品。

5.乐于冒险。当开始发展我们的创新技能时,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我们必须愿意承担风险。我们的努力可能不会每次都最终成功,但依然会增强我们的创新才能和发展未来可用的技能。

6.建立自信。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会抑制我们的创造力,这就是为什么建立自信是如此重要。记录下我们已经取得的进展,表扬自己做出的努力,并且总是设法来奖励我们的创意。

7.为创新投入时间。如果我们不为创新投入时间,我们将无法发展自己的创新才能。每周安排一些时间,集中花在某些类型的创意项目上。

8.克服阻碍创新的消极态度。研究指出,积极的情绪能够提高我们创造性的思考能力。如果你正在做需要有创意的工作,或者在一个智囊团,你会想在一个有好心情的地方。要着重消除那些可能会损害发展创新能力的消极想法或自我批评。

9.克服失败的恐惧。担心我们可能会犯错或者我们的努力将会失败,这会阻碍我们的进步。每当我们发现自己有这样的感觉,提醒自己:错误只是过程的一部分。虽然我们可能偶尔会在创新的道路上跌倒,但是我们最终会达到自己的目标。

10.激发新思路的头脑风暴。头脑风暴是一个在学术界和专业领域常用的技术,但它也可以作为开发我们的创新能力的强有力工具。首先把我们的判断力和自我批评放一边,然后开始写下相关的想法和可能的解决办法。目标是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尽可能多的想法。接下来,重点明确和细化自己的想法以达成最佳的选择。

11.认识到大多数问题都有多个解决方案。下次处理问题的时候,尝试寻找各种解决方案。不要简单地依赖我们最初的想法,花时间去思考下其他可能的办法来处理这种情况。这个简单的举动对于培养我们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都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12.挑战自己。当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创新技能,重要的是要不断地挑战自己,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寻找更困难的解决方法,尝试新的事物,避免总是使用我们在过去使用的相同的解决方案。

13.尝试“六顶帽子”技巧。“六顶帽子”的方法是指从六个不同的视角来看问题。通过这样做,我们就可以产生更多的想法,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我们可能只从一两个视角看问题。

红帽子:带着情感看问题。我们有什么感受?

白帽子:客观地看问题。事实是什么?

黄帽子:使用积极的观点。这个解决方案的哪些部分行得通呢?

黑帽子:使用消极的观点。这个解决方案的哪些部分行不通呢?

绿帽子:创造性的思考。其他变通的想法有哪些?

蓝帽子:广泛地思考。最好的整体解决方案是什么?

14.寻找灵感的源泉。绝不要期望创新偶然产生。寻找新的灵感来源,这将给我们提供新的思路,并激励我们给出问题的独特的答案。读一本书,参观一个博物馆,听我们自己喜欢的音乐或者与朋友进行一次热烈的辩论。利用任何最适用于我们的策略或方法。

15.为创新创造机遇。除了寻找灵感,我们还需要为创新给自己创造机会。这可能包括接手一个新项目或者在我们当前的项目中寻找新的工具。

16.考虑替代方案。当解决一个问题时,利用假设来考虑每种可能的方案。如果我们使用一种特别的方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通过预先注意这些替代方案,我们就能更好地构想出问题的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17.创建流程图。当我们正在开发一个新项目,首先创建一个流程图来追踪该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寻找各种途径或者可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一个流程图可以帮助我们将最终产品直观化,消除潜在的问题,产生独特的解决方案。

18.尝试“滚雪球”技巧。我们有没有注意到一个好的想法常常直接引出另一个好想法?当我们正在为我们的项目构思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滚雪球技巧”来利用这一点。如果这个想法不是很适合我们现在的工作,那就把它放一边等待日后的工作使用或者实施在未来的项目中。

(八)不要惧怕挫折

创新是责任的组成部分,按部就班是不是负责任的积极态度,唯有创造性的工作才能体现真正的负责精神。所以,我们公务员要不怕挫折,勇于创新。

面对有压力的时候,公务员要不怕困难,迎着困难上。面对压力、挑战要毫不畏惧,面对挫折越挫越勇。坚韧是一种优秀的品格,坚韧的人从不会轻易地被挫败。要具备这样的品质,需要我们的历练。其实,人要舒服就要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做自己。我们追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做自己,同时又能够最大限度地与人合作把事情做到最好。

公务员要做勇敢的人,要敢做敢当,敢为天下先,敢于承担责任,再重要的事情都敢一担挑。要不断培养这种勇敢的品质。具有天生的领导能力,办事干脆利落,面对压力越挫越勇,这些都是我们公务员成功的重要因素和基本条件。

创新并不只是某些行业的专利,也不是超常智慧的人才具有创新的能力。创新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每个人都有某种创新的能力。而机关单位中许多人都有一种惰性,没有创新精神,压根儿没有去想创新的事。一切都按固定的模式去做,结果做来做去,平平庸庸,没有丝毫改变和进步。

在工作中,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成功者与平庸者之间的分水岭。别以为我们既不是决策者,也不是精英,就与创新无缘。我们如果能立足自己的本职岗位,找准一个点,将最切合实际的、只是被平日忽略了的小小的改进,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也许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要坚信:创新不只是发明家的专利,我们也能创新!

一些人力资源学家将人才的诸多品质划分为素质和能力,其中,素质包括知识、学历、经验等,而能力则包括执行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我们只有将人才的这些构成因素一一考虑,才能客观、全面地衡量一个人才。但在这些构成人才的诸多因素中,哪个是最为重要的?毫无疑问,是创新能力。

有创新能力才有核心竞争力,它是赢家的第一能力。美国著名心智发展专家约翰·钱斐说道:“创新能力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它能给你的生活注入活力,赋予你生活的意义。创新能力是你命运转变的唯一希望。”

二、敢于担当的职业精神

敢于担当就是不计得失,勇于担负起自己的任务或责任。作为国家公务员,我们要敢于担当。对工作、事业、任务、困难,敢于负责,敢于担当,这是公务员的使命所在,是强烈事业感的表现,是良好精神状态的反映。

同时,能否敢于担当,对公务员来说是一种严峻考验,检验着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党性信仰的强弱。作为公务员必须具备敢于担当的素质,增强敢于担当的意识,提升敢于担当的能力。关于公务员敢于担当的职业精神,我们需要掌握以下方面。

(一)敢于担当是一种境界

有境界自成高格。境界,就是人的“意识形态”,它是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境界的高低标记着对人生意义自觉的程度,和厚实的思想底蕴。只有那些以自身价值赋予社会以价值,给人以灵魂的震撼、鼓舞和激越,使他人产生敬仰和赞叹行为,才称得其壮美和崇高,才是境界的写真。

从这个观点上看问题,境界就是一种风格、一种情操、一种态度。回看历史,荆轲击节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这是一位临危受命、慷慨赴死的义士境界;屈原漂泊吟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一位心忧百姓、惦念祖国、憔悴诗人的境界;范仲淹为民生疾苦“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位襟怀坦白,正直无私的知识分子的内心境界;文天祥金声掷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一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的境界;谭嗣同为变法图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一位跪拜山河,引颈受戮的志士的境界;青年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千万户侯”,这是一位书生意气,动人风采的境界。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说过,“大石拦路,弱者视为前进的障碍,勇者视为前进的阶梯”。面对矛盾、问题、困难,难题,有的勇于攻坚、化难为夷,有的裹足不前、畏首畏尾,关键在于境界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境界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有了它言行举止就有色彩,生活就有滋味、质量,就能在瓮牑绳床中体验到生活快乐,就能在颠前踬后中保持活的尊严,就能在喧嚣中找到宁静,在荒凉中寻找绿洲。

凡敢于担当者,他们的境界是为公、为民,为他人而奉献、献身;凡不敢担当者,他们的境界是为自己,只顾个人利益得失,只会念叨自己的那一点小九九,活得就卑微、渺小。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其境界就是忘利、忘名、忘我,为党担当,为国担当,为民担当,风雨无阻。桥的价值在于承载,人的价值在于担当。担当得越多,价值越大。古代学者范仲淹有一句名言:“为官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这就是为官敢于担当的境界。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担当,以此为己任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敢于担当是一种责任

古人说:“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这讲的就是人的责任。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任何人都不能脱离责任而独自生存。尽责任,体现着生活的价值,映照着人生的意义。“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添价值。”

公务员要担当起事业的发展,担当起历史的使命,担当起民众的诉求。敢于担当的精神,是一种自觉的、自发的理性行为。人生需要担当,政党需要担当,社会需要担当,事业需要担当,岗位和职务赋予了给我们的责任义务,就是担当二字。

国家公务员要敢作敢为,对于应该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干;对于应负的责任,迎着风险也要干好;实践担当的精神,提升担当的能力,要做到敢担当,能担当,会担当,善担当,持久担当。在这里,担当就是责任和尽责。

歌德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责任如阳光,能激发潜能;责任如甘露,能净化心灵;责任如烛光,能照亮人生。敢于担当,源于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没有干事创业的崇高追求,没有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没有舍身忘我的拼搏精神,事业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现实的生活中,有的怕得罪人,怕破坏“团结”,怕关键时刻“拉不到选票”,不愿担当;有的胆小畏难,遇事避难,缩手缩脚,不敢担当;有的即将“到位”,成了“天花板”公务员,做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肯担当。之所以说敢于担当是一种责任,它是相对责任和风险而言的,担当精神只有在任务、矛盾、困难、风险和挑战面前才能显现,相安无事的情况下,担当是无法体现的。

担当靠自我、靠自觉、靠自励、靠自修,是一种积极、主动、争先创优行为,而不是被动的、盲目的、冒险行为。一个人不论职务高低,一旦走上了领导岗位,就意味着肩挑担子,背负责任,所作所为要对人民负责,要对党托付给的责任负责。在一定意义上讲,不愿担当责任就不该当公务员,不敢敢于担当责任就不配当公务员,不会担当责任就不能当公务员。公务员敢于担当责任、使命,是良好精神状态的表现,是求真务实职业作风的折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白薯”。为民担当,是公务员的职责所在。

“在其位、谋其政”,不只是对公务员,也是对所有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要求。想事、谋事、干事,是一名公务员的职责,就像工人做工、农民种地一样自然、顺理成章;而难能可贵的是,在任何时候,公务员都不要忘记自己“敢于担当”的使命。强烈的事业心是公务员敢于担当的动力源。公务员要有履职尽责的强烈愿望、干事创业的崇高追求、舍身忘我的工作热情。

在当前,在改革处于攻坚阶段,担当的责任意识应体现在锐意改革、积极创新、敢于作为的工作干劲上。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争一流”的使命感去工作、去战斗、去奉献,以此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使工作在难中求进、难中求成,难中争先、难中创优,干出人间奇迹来。

(三)敢于担当是一种能力

人品是纯精髓,贡献是硬道理,毅力是铁保证,能力是真功夫。今日,形势逼人,催人、难人、压人,不解难题,不“只争朝夕”,不“争一流”,就有可能被形势落下、甩掉。如果等别人取得了经验,再去行动,就难抢到好的发展机遇。机遇不等人,谁敢闯,有创新,能拼搏,谁能“在没有人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就是一名与时俱进的统领者。世界之大,有能者,普天下皆是发展空间;宇宙虽广,无能者,即使天堂也无立足之地。智者创造机遇,强者抓住机遇;弱者等待机遇,愚者错过机遇。

成功的机遇总是留给敢于担当者、给予能力强者。敢于担当不仅是一种官德,更是越是面对困境,越是挑战面前,越是危机之中,越是需要一种不断有作为的精神状态。在这里,敢于担当是一种本领,一种力量,一种能力。人生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昨天是历史,今天是现实,明天是未来。最为重要的是,总结昨天,认识今天,为了明天更美好。面对明天,懦夫屈服于决定的命运,匹夫变革眼前的命运,强者奋斗未来的命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敢于担当必须有真本事、真本领、真功夫。胸中无数,不知所措,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举措有力,事半功倍,一战就捷,捷报满天。作为公务员,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说明我们是聪明人;知道事物实际上是什么,说明我们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么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我们是有能力的人。

一个人政绩的大小,功劳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能力素质,也就是理想的远度、雄心的高度、信心的深度、行动的力度、决策的科学度,具体表现在对理清思想、创新思路的认识能力;看准问题、找准对策的判断能力;科学运作、提高效率的运作能力;上策下行、确保效果的执行能力;把握形势、驾驭矛盾的应变能力;借助外力、左右逢源的灵活能力。

作为公务员,有多么大的担当,就有多么大的贡献。无悔无怨的担当,是公务员的一种政治品德的情怀。勇于和善于担当,是公务员一种人生价值的取向。坚守担当,就是坚守职责;忠诚担当,就是忠诚使命;奉献担当,就是追求事业的崇高。

(四)敢于担当是一种使命

勇于承担责任是公务员的法定义务,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人生所有的履历都必须排在勇于负责的精神之后。

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公务员要让荣誉证明责任,从而真正获得内心的满足。责任是一种使命,我们对工作负责,就等于对自己负责。公务员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学会珍惜眼前的工作,发现并享受工作的乐趣,把全部的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力争创造出更好的成绩。我们还要坚持原则,严于律己,不断给自己充电,让自己的思想、行为紧跟时代步伐,充分激发和释放出自己的潜能。

对工作责任,才是真正的敬业。要想把工作做得最好,精益求精、尽善尽美,都离不开强烈的责任心,只有用心去工作,才能用成绩换来荣誉,荣誉虽然看不见,但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理,比任何看得见的东西都更加值得我们去珍惜和拥有。只有对工作有了责任心,才是敬业,才能不抱怨工作的苦和累,把心思全部放在工作上,严于律己,不断给自己充电,让自己的思想、行为紧跟时代步伐,充分激发和释放出自己的潜能。

(五)敢于担当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

没有人能够想当然地“保有”一份好工作,而要靠自己的责任感去争取一份好工作。那些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公务员才能在工作中具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更好地体现生命的价值。

工作本身就意味着负责,强烈的责任感是一个公务员实现自我,走向卓越所必备的一种优秀品质。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需要负责任的工作,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工作不会有任何成果。相反,一个人的职位越高、权力越大,所需要肩负的责任也就越重。所以,要想在工作中有一番超乎常人的作为,就必须具备超乎常人的勇气和魄力,肩负起超乎常人的责任和重担。

在日常行为和工作中,每一个公务员都要学会将责任根植于内心,让它成为我们脑海中一种强烈的意识,促使我们表现得更加卓越。因为,在工作中责任能够保证一切。责任保证了敬业,保证了信誉,保证了服务,保证了创造,保证了业绩。正是拥有勇于负责的优秀公务员,才保证了组织的竞争力和高效率。

责任,从本质上说,就是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信守,是人性的升华。当一个人虔诚地对待工作和生活时,必然也能感受到责任所带来的力量。只有那些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能够出色地完成工作,才能更受领导的欣赏和重用。

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工作品质。责任就是自己的工作信条,它在无形中时刻监督着自己的工作,对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不能让任何人提出任何疑虑,否则就是没有尽到责任。一个负责的公务员,才能创造出更加卓著的工作业绩。

(六)敢于担当是体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责任是人类自我能力的伟大开发者,责任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前提,勇于负责任,才有负更大责任的机会,才会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没有责任的人,才华在他身上也会贬值;有责任的人,才华在他身上不仅会升值,甚至会增值到人们难以预料的“价位”上。

第一,承担责任才能优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机关涌现了一批又一批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盼群众之所盼、工作任劳任怨、办事勇于担当的优秀公务员,典型表现之一就是“这事我要管”。与此相对照,也有那么一些公务员:“这事我不管!”一句不冷不热的托词,就把上门询问或求助者推出门外。当来者又怯生生地问:“这事归谁管”时,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我怎么知道”。至此,来者只能选择无奈离开。时下,这种情况在公务员队伍中依然不时出现。“这事我不管”与“这事我要管”两句话,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反映的却是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前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相互推诿、漠然失职;后者高度负责、急公好义,同样是人民公仆,处理同样的事情竟然有霄壤之别,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人身上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使命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第二,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任何职场,没有所谓的“分外”和“特殊”。“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反映出职场对责任担当的理性呼唤。一个人如果不珍惜、不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敷衍了事,不思进取,只想一劳永逸的贪图享受,最终的结果将永远被工作所抛弃,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尤甚。

众所周知,除了少数天才,大多数人的禀赋相差无几。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功成名就,而更多的人则碌碌无为。是什么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距?答案是:对待工作的态度。

对工作负责可以让一个普普通通、毫无背景的人脱颖而出,创造出不凡的业绩。对工作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可以让一个才华横溢、能力过人的人碌碌无为,成为被社会淘汰的对象。常言说得好,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工作态度;没有平凡的工作岗位,只有平庸的工作态度。对工作不负责,工作也不会对我们负责。

(七)要战胜胆小怕事的心理

我们的公务员队伍中,的确混杂着一些避事、怕事、不干事,乃至平庸世故、耍奸溜滑之辈。这些人常常是该说的话不说,一味敷衍;该干的事不干,推诿扯皮;该负的责不负,谨小慎微,生怕树叶掉下来砸破了头。

这样的人是“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保官位子”。这类人不敢坚持原则,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哼哼哈哈,支支吾吾。他们在民主生活会上,根本不去触及那些敏感而重要的、急待解决的问题,“空对空、虚对虚”,缺乏严肃的思想交锋,无病呻吟,不痛不痒,无批评之刺耳,唯颂扬之谐音,在“表扬与自我表扬”中,把民主生活会开成评功摆好的“集体按摩会”。

有的公务员遇事躲躲闪闪,拖拖拉拉,整天看似忙忙碌碌,实则净干些空洞的、无关紧要的、没有实际效用的鸡毛蒜皮之事。更有一些公务员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工作敷衍应付、得过且过,遇到问题皱眉头,见到矛盾绕外头,碰到困难躲后头,该抓的不抓、该管的不管、该改的不改,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满足于当四平八稳的“太平官”。

一些公务员之所以不“以避事为耻”,骨子里是私心杂念在作祟,缺乏一种敢于担当的精神。有的怕得罪人,不愿担当;有的缩手缩脚,不敢担当;有的安于现状,不肯担当;有的推卸责任,不去担当,以致在工作中瞻前顾后,顾虑重重,“瞻”的不是宏图大业,而是个人私利;“顾”的不是肩上重任,而是个人名利;“虑”的不是事业发展,而是个人升迁。“小算盘”误了“大事业”,“小心眼”害了“大发展”。

官场上避事、怕事、不干事的人多了,就会给我们的事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譬如群众上访,这是群众寻求解决自身问题的重要途径,表明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也从一定意义上表明了我们没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但现在我们的不少“公仆”不深入基层“下访”民情,“主人”辛辛苦苦来“上访”,却躲着、推着、压着,直至事情闹大了,新闻媒体曝光民怨载道了,高层领导直至中央领导“批示”了,才去解决。这种“人民公仆”怕见“人民”的现象,简直是对“公仆”的莫大讽刺,也是对干群关系的极大伤害。

领导就是服务,公务员就要干事。顺境逆境看胸襟,大事难事看担当。敢于担当是一种政德。每一名公务员都应树立这样的观念:“不愿担责任就不该当公务员,不敢担责任就不配当公务员,不会担责任就不能当公务员”。

要有“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精神,对分内之事,尽职尽责;对困难之事,攻坚克难;对棘手之事,善于解决;对突发之事,挺身而出;对失误之事,勇于面对,真正做到不避事、不怕事、敢管事、能干事。一句话,应切记:为政避事平生耻,从政必须有作为!

三、顾全大局的职业精神

大局,即全局、全面的形势,或整个的局面、局势。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顾全大局是党中央所倡导的新时期公务员职业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它明确了公务员在工作中处理各种关系时的基本要求,是确保公务员做好各项工作,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创造一流工作业绩的重要前提。

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牢固树立和增强大局意识,正确认识大局、把握大局、维护大局、服务大局,对于做好各方面工作,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顾全大局的基本内涵

顾名思义,大局意识就是指顾全大局的思想认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或一个集体而言,顾全大局就是顾全国家的、地区的、单位的、集体的整体利益。树立大局意识,就是一事当前,先从国家的、地区的、单位的、集体的整体利益着想。它要求一个人爱党爱国爱人民,心里装着单位和集体的事业和工作,以全局的长远的利益为重,以全局的长远的需要为重,以集体和他人为重,要按这个要求来分清轻重缓急,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需要坚持发扬的,什么是要反对摈弃的,由此形成固定的观念性的东西。

对大局意识,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它。

第一,用能动的观点来理解。大局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为时事的变迁、历史的交替、形势的转化都是大局发生转变的动因,这就要求人们必须跳出一时一地的局限,自觉地把本地、本部门的工作放到全党全国工作大格局中,用宽广的眼界和思维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把握现在,透视未来。

如果斤斤计较于眼前利益和个人得失,就会因小失大,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后果。比如,一些地方在抓发展时搞短期行为,有的大上污染项目,有的不讲诚信,坑蒙拐骗,造假售假,有的贪大求洋,举债搞建设,虽然得到了短期的蝇头小利,却产生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损害了一个地方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此类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第二,用辩证的观点来理解。大局意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所谓绝对的,是指党的团结统一,国家民族的发展振兴,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等,对于任何地区、单位和个人来讲,都是大局意识的主体,不能有丝毫的含糊;所谓相对的,是指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也有自己的大局意识,如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维护地方社会稳定等,但是,这个“大局意识”是狭义的,在国家这个大棋盘上,这种大局意识不是至高无上的,或者不可动摇的,在国家需要的情况下,必须退居到局部的位置上。这种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存在,使各个层次的大局意识,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人们只有善于看到这种区别和联系,根据它们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正确决定自己的行动。

第三,用系统的观点来理解。如果把国家比作一台大机器或者大系统的话,那么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就是国家的大机器、大系统中的一个零部件或子系统,零部件或子系统只有在整个国家大机器或大系统中才能发挥其作用、体现其价值,而大机器、大系统必须依靠每个零部件、子系统的各就各位、协调配合,才能正常运转,显示其巨大功能威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局意识也是系统意识,需要我们用系统的观点妥善处理上级与下级、整体与个体、全局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使我们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有一个正确的取向。

上述三个方面,是对大局意识概念上的阐释,就其内涵的外在表现讲,大局意识鲜明地体现出个人服从组织、局部服从全局、全党服从中央以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地区、单位和集体利益之下的崇高思想、政治觉悟,勇于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的精神,以及体谅、理解、协作的优良意识。

其一,大局意识体现的是一种崇高的政治思想觉悟。讲不讲政治,有没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是公务员的立身之本、从政之基,也是确保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衡量一名公务员是否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主要看其能否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能否认真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能否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按党章办事,按党内生活准则办事,按党的规章制度办事,能否真正把群众看成是衣食父母和力量源泉,自觉做到事为民做,利为民谋,业为民创。而这些正是大局意识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大局意识是政治觉悟的一种反映,大局意识越强,政治思想觉悟就越显现,越崇高,越可贵。

其二,大局意识体现的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大局意识对人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摆正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做到不以自我为中心,先人后己、公而忘私,多为别人、为大家、为国家着想。如古人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变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的观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观点等,都属于大局意识的范畴。

还有我们党提出的群众观点,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观点,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观点,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的观点,“四个服从”的观点等,都是大局意识的基本内容。然而,认真地剖析这些观点,无不深刻蕴涵着修身、立德等道德修养的精髓,无不展示出高尚的为人之德,为官为政之德,因此说,大局意识是一种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

其三,大局意识体现的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现实中,一些领导班子之所以不团结,工作斤斤计较,争名争利,丧失凝聚力、战斗力;一些公务员之所以口碑不佳,遭人唾弃,一个突出的原因是不能正确对待个人的荣辱、得失而造成的,这是大局意识缺乏的表现,是人生价值观扭曲的表现,是党的性质和事业所不能允许的。一块手表,它可以装有最精致的指针,镶嵌最昂贵的宝石,但是,如果缺少发条,它就一无用处;同样,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人,如果凡事不从大局出发,专注于个人和小团体利益,那他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只有用大局意识来塑造自己的人生观,才能淡泊名利,自觉地为党和人民服务,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社会,才能真正体现人的社会价值。

其四,大局意识体现的是一种宝贵的团队精神。一个人有大局意识,愿意牺牲个人利益,去维护全局利益,这是他对全局性工作事业的体谅和理解。他认识到当需要牺牲个人的利益而能作出牺牲,才能使工作和事业顺利推进,直至成功。

大局意识还体现了协作的思想,因为讲大局,就有了协调的基础,就能最大可能的解决好各种矛盾和问题,消除分歧和隔阂,使许多事情由复杂变得简单,由混沌变得透明。我们的许多公务员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走到一起的,既是同事,又是战友,如果每个同志都能树立大局意识,都能把个人利益置于本单位本部门、把本单位本部门置于本地区以及把本部门本地区置于国家利益之下,就会做到大事讲党性、讲原则,小事讲友谊、讲风格,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谅解,从而营造出团结、进取、融洽、充满正气、蓬勃向上的工作氛围。就能牢固形成整体工作的一盘棋,全国工作的一盘棋。因此说,大局意识是宝贵的充满团结和协作的团队精神,是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至上的精神。

(二)顾全大局的必要性

大局意识是公务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每一个党员公务员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党和国家整个事业的组成部分,只有胸中有大局,将自己所负担的责任与大局联系起来,认清自己的方位,工作才能有方向、有意义、有章法。

第一,增强大局意识是适应形势任务的客观需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党要领导全国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不仅需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中央领导集体,而且需要有千千万万识大局、讲大局、顾大局、卓有成效工作的公务员。没有这样一支宏大的公务员队伍,就难以凝聚亿万人民的力量,解决错综复杂的矛盾,从而把我们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第二,增强大局意识是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从总体上看,应该说我们的公务员队伍是好的。但在现实中我们也常常看到或听到,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公务员,在工作中往往是从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出发,总是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大局。如有的公务员出发点不对,不顾党、国家和人民整体利益,把部门的发展甚至是个人的政绩当成大局;有的公务员目光短浅,不顾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长期利益,把短期利益当成大局;有的公务员急功近利,既不算环境、资源的账,也不算维护党纪国法尊严的账,一心把增加GDP当成大局等。这实际上是将大局当做了公权滥用的挡箭牌。这样的大局意识是同党、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违背的,是必须彻底抛弃的。

(三)不顾大局的表现

当前,一些单位和个人由于不注意培养大局意识,工作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大局,有的官僚主义严重,影响了大局;有的形式主义盛行,粉饰了大局;有的权力商品化,破坏了大局;有的人和人关系庸俗化,败坏了大局,从而导致这样那样的问题,损害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也给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总体工作带来损害。具体来讲,现实中不讲大局的表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处理上级和下级关系上,搞自由主义。在一些地方或单位,有的公务员对中央、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不学习、不理解、不支持,甚至说三道四,公开反对;对上级、对领导的工作安排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或打折扣地执行;更有甚者,有的不能自觉维护党的权威,散布不满情绪,挑动不明真相的群众上访闹事,破坏了一个地方或单位工作大局。不坚决抵制和消除这种思想行为,我们的行政管理就会陷入僵化,政令就不可能畅通,党的领导就会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出现真空。

第二,在处理党的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上,搞利己主义。有些人在其位,不能谋其政,而是私字当头,我字第一,突出的表现就是做官的意识强,做公仆的意识差;管理人的意识强,服务群众的意识差;追名逐利的意识强,无私奉献的意识差;损公肥私的意识强,公而忘私的意识差。关键时刻,首先想的是自己,是私利,只顾自己吃喝玩乐,不管群众困苦生活;只顾自己荣华富贵,不管群众康乐安危,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背离了党的宗旨,丢掉了公务员的政治本色。利己主义是典型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不加以抵制和批判,任其滋长,就很可能导致公务员蜕化变质,丧失公务员的先进性,破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

第三,在处理班子和班子成员之间关系上,搞宗派主义、个人主义。一些领导班子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班子成员摆不正位置,有的主职独断专行,发号施令,盛气凌人,以个人意见代替集体决定;有的副职对正职不支持、不配合,争位、越位情况时常出现;班子成员互不通气,各行其是,有的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利用职权,搞团伙,拉帮派,封官许愿,对所谓的异己则不遗余力地予以打击排斥;还有的班子成员搞封建主义那一套,互相称兄道弟,交往分亲疏,办事凭哥们义气,拿党性原则做交易,丧失了公务员应具有的资格。

第四,在处理全局和局部关系上,搞本位主义。一些地方为了本地本部门的利益,搞地区封锁、部门垄断,或者不让紧缺的产品流向外地,或者不让外地的优质产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对外地产品采取歧视性措施,人为地分割市场。某些带有资源垄断性部门和市场集中度较高的部门搞价格垄断;有些经济职能部门经常出现“三乱”行为,他们把部门利益、行业利益等同于国家利益,打着维护国家利益的旗号,实际上为本部门本行业牟取利益。

为了部门行业利益,他们对同级寸权必争,寸利不让,相互掣肘,甚至自相残杀。凡是利润较大的领域,一哄而上,掺杂兑假,你争我夺,互相使绊,结果是两败俱伤,砸了牌子,失去了市场;制定涉及不同部门、行业的文件,往往因为利益关系,协调起来难度甚大,结果文件虽然出台了,应该解决的问题却解决不了。

对下级,不是热情服务,不是积极帮助排忧解难,多办实事,多行方便,而是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当作部门、单位的“自留地”,使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商品化,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事乱办事。对外来客商,不讲诚信、不讲原则,招商时好话说尽,招进后能宰就宰。这些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部门、少数单位、少数人身上,但危害很大,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下决心加以扭转。

第五,在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上,搞保守主义。保守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视野窄,眼界低。一些公务员特别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埋头事务堆,不注意收集外部发展变化的信息,不注意更新知识观念,不注意用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管理理念指导工作,造成在梳理本地本单位的发展思路时眼光狭隘,判断不确,定位不准。

在实际工作中,被眼前的事务缠绕,顾此失彼,回避矛盾,使一些早该解决的问题,一拖再拖,长期得不到解决。看似忙碌,却没能忙到根本上,忙而无效。还有的同志只考虑自己任期内的“政绩”,搞短期行为,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结果做出有损于长远利益的事情,教训非常深刻。

第六,在处理共性和个性关系上,搞机械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是辩证统一的,前者寓于后者之中,后者通过前者表现出来。然而,有些地方、部门的负责同志在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决策、指示、部署时,没有很好地运用这一原理,犯了“一刀切”的错误。中央的方针政策具有普遍性,各地各部门的情况千差万别,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本应当结合各地各部门的实际情况,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既具有坚定的原则性,又要有必要的灵活性。但是有些地方和部门,不看具体条件,不分析、研究本地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对上级指示照抄照转、生搬硬套,搞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其结果只能造成工作无特色,无创造,无成效。以上是现实中不讲大局的主要表现,这些都是同我们提倡的大局意识相悖的,都是开展工作的障碍,是影响我们工作的腐蚀剂。它涣散公务员队伍的斗志,削弱党组织的战斗力,损害各项事业的发展,必须加以消除。

(四)加强大局意识的方法

大局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公务员正确处理与上级关系,牢固树立“全局一盘棋”观念,做到小局服从大局、下级服从上级,保证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第一,必须做到了解大局、把握大局。如果连大局都不了解,不认识,怎么增强大局意识?怎么把握大局?了解大局,既要加强学习,对有关政策措施要注重原原本本学习,力争深入理解,透彻理解;又要联系实际学习,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通过协调关系,解决突出矛盾,化解不和谐因素,在驾驭大局中进一步了解大局。事实上,只有全面了解大局,才能更好地把握大局,从而真正做到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都能围绕大局,一切从大局出发。

第二,必须做到思考大局、融入大局。了解大局固然重要,但真正了解大局,是建立在深入思考基础上的;真正把握大局,是建立在融入大局基础上的。思考大局,就是要思考大局形成的背景,思考大局既定的宗旨,努力做到站高一步、看远一点、想深一些;融入大局,就是要合而为一,让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及其个人成为大局的一部分、一分子,成为一个有机的协调的整体。

第三,必须做到心系大局、顾全大局。大局是生命线,心系大局就必须坚持这样的原则:凡事都必须符合大局利益,一切都要在大局范围内转,不能以种种借口脱离大局。保障大局,更需要强调顾全大局,即必须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全局固然要照顾局部,但局部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全局。要知道,“不谋全局难以谋一域”,只有胸怀大局,才能摆正位置,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做好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及个人的工作。

第四,必须做到立足大局、推动大局。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发展一定是大局的主旋律。立足大局、推动大局,首先必须紧扣发展主题,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总体部署上来,落实好中央的方针政策。公务员必须切实转变作风,从实际出发,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争创一流的模范行动,带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更好地立足大局、推动大局。

讲大局就是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一个公务员其大局意识的强弱,折射的是其党性的强弱。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异常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我们必须了解大局、思考大局、心系大局、立足大局,以更加宽阔的视野,以更加振奋的精神,以更加扎实的作风,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大成绩,为维护大局、服务大局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四、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团结协作是日常工作基本规范之一。其要点是:公务员在其工作过程中,要互相支持、互相协作、互相配合,顾全大局,明确工作任务和共同目标,在工作中尊重他人,虚心诚恳,积极主动协同同事搞好各项业务等。

团结协作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个人和集体只有依靠团结的力量,才能把个人的愿望和团队的目标结合起来,超越个体的局限,发挥集体的协作作用,产生1 1>;2的效果。

(一)个人主义是团结协作的大敌

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集中体现,是不正之风产生最根本的思想根源,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投机谋官。权欲熏心,官迷心窍,不是靠提高自我素质取得进步,而是的把提拔的希望寄托于与领导的个人关系上,攀高结贵,有意与领导套近乎,搞感情投资,投其所好,取悦领导,只为领导负责,不为事业考虑,只唯上,不唯实,宁肯事业受损,也盲目服从,以示忠实可靠,四处奔波,上蹿下跳,托关系找门子跑官,更有甚者,公开伸手要官。

2.明哲保身。不做事,只做官;不求进取,只求安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用人只考虑平衡照顾,不考虑事业发展,以求稳怕乱;选人只考虑是否好驾驭,不考虑有利于工作,用庸才,压人才;处理问题只和稀泥,不分是非,处理工作先摸关系网,对于有来头有关系的人和事,一概采取推、拖、压的策略。

3.沽名钓誉。以千方百计树立个人威信为特征,工作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以求早出成果,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作风飘浮,说空话,说大话,甚至欺上瞒下,弄虚作假,一心扩大个人影响,喜欢当“明星”。

4.以权谋私。利欲膨胀,一切向钱看,投机钻营,谋取私利,有实惠的事抢着干,务虚的工作不愿沾,利多大干,利少小干,无利不干,拿职权做交易,我给你办事,你给我好处,搞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名为大家,实为自己,利用职权贪污,受贿,发横财,在管钱管物的关键岗位安插亲信,以便于谋取私利。

5.拉帮结伙。拉山头,搞宗派,培植个人势力,在同志间亲亲疏疏,划小圈子,吃吃喝喝,拉拉扯扯,热衷于搞同学,同乡的特殊联络,增强小团体的凝聚力,以相互利用。

6.以“和”为贵。放弃党性原则,利用手段广交朋友,信奉坚持原则意见多,你好我好选票多的处世哲学,以感情代替政策,以关系代替原则,利用手中职权通人情,甚至不惜向熟人朋友泄露组织机密;讨好人的事抢先干,得罪人的事绕道行,对下级随意许诺,或违反政策;以损害国家利益为代价卖人情,以视体贴,关怀,无中生有,捏造事实;为讨好某些人而伤害他人,取消党内思想斗争,只求一团和气,庇护纵容违纪行为,冠以“给公务员做主”。

7.怯事卸责。以怕担责任为特点,谨小慎微,胆小怕事,工作不主动,遇事不表态,吞吞吐吐,模棱两可,使下级无所适从,处理问题左顾右盼,优柔寡断,久拖不决,出了问题上推下卸,不敢承担责任,回避矛盾,恪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信条,下级遇到非难或不公道的待遇,不敢表态,不敢出面做工作,不敢为其撑腰做主。

8.讳疾诿过。以缺乏自知之明,过高估价自己,护短为特点,一贯正确,容不得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一说就跳,一动就闹,好当“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只看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不能正确处理与周围同志的关系,一有不同意见就结恩怨,一批评就有成见。

9.唯我独尊。只考虑个人权威和面子,不顾及同志关系和群众影响,唯我独尊,唯我为大,只能顺从,不许有不同意见,只许一言堂,容不得民主,一旦意见相反,即耿耿于怀,穿小鞋,图报复,言则喜欢阿谀奉承,动则乐于前呼后拥,反之则大为不悦,怅然若失。

个人主义在我们的公务员队伍中仍有一定的市场,不断侵蚀着我们的肌体,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克服和抵制。

(二)创设良好的人际氛围

心理学认为,如果能与同事、领导之间形成和谐的信赖的关系,那么和同事、领导相处的气氛就会更融洽,更有助于形成相互尊重、理解的工作氛围和友好宽松的工作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和工作热情。

对我们公务员来讲,就是要领悟好领导的工作思路和工作要求,主动请示和汇报工作;虚心向其他部门学习,搞好与其他科室的协作配合,多交流、多协调、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搞好科室内部团结,不盛气凌人,不欺上瞒下,外求支持协作,内求团结向上;协调好内外关系,把工作的主动性与针对性、实效性统一起来,秉承“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共同进步”的宗旨,做到精诚团结,同舟共济,努力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三)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

必要的竞赛活动是保持团队锐气的必要条件,它能促使公务员在学习上更努力、工作上更用心、作风上更顽强,从而加快前进的步伐。我们提倡团队的协作精神和互补精神,就是要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团结起来,携手协作,力争出一流的成绩。同时,要避免恶性竞争,力戒同贵相害,同美相妒,同行成冤家。

(四)充分信任同事和周围的人

信任别人是一种良好的美德。在与同事相处时,一定要给予充分的信任,同时自己要谦虚一点、微笑一点、宽容一点、主动一点。要克服单位人员少任务重的困难,圆满完成既定的各项任务,就是要搞好团结协作,把工作做得更好。

(五)充分发挥单位的主导作用

要强化集中学习。共同学习能够在成员之间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在学习中直接交流,可以加大信息交流量,拓展每个成员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要在内部建立起良好的激励机制,做到奖罚分明。这样,团结协作的凝聚力就会得到巩固,潜在的创造力就能发挥出来。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成功,需要克难攻坚的精神,更需要团结协作的合力。一个单位如果组织涣散,人心浮动,人人自行其是,甚至搞“窝里斗”,何来生机与活力?又何谈干事创业?在一个缺乏凝聚力的环境里,个人再有雄心壮志,再有聪明才智,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只有懂得团结协作的公务员,才能明白团结协作对自己、对别人、对整个单位的意义,才会把团结协作当成自己的一份责任。

五、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

“奉”,即“捧”,意思是“给、献给”;“献”,原意为“献祭”,指“把实物或意见等恭敬庄严地送给集体或尊敬的人”。两个字和起来,奉献,就是“恭敬的交付,呈献”。

敬业奉献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积累与沉淀,先贤云:“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凡能成就一番事业者,无不对其从事的职业敬爱有加,专心致志,有的更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奉献精神历来被视为居官从政应具备的美德。《尚书》中云:“以公灭私,民其允怀”,《逊志离集》中也说“捐其躯有益于天下,君子之所乐为”,这些说的就是奉献,即为官施政要“以公灭私”、“有益于天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体现了官为民仆的奉献精神,抛开时代局限,这种精神是值得称道的。

在革命和建设进程中,我们党形成了与共产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紧密结合的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它有鲜明的阶级内容和时代特色。毛泽东当年盛赞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也是在倡导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在党的旗帜下,无数党的英雄儿女无私奉献,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如今,敬业奉献已被列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党的十六大报告也写进了提倡奉献精神的文字。可见,“弘扬奉献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在全社会“弘扬奉献精神”,尤其是公务员的作用至关重要。关于奉献精神,我们需要掌握以下方面。

(一)奉献精神的基本内涵

奉献即付出、给予,是一种健康的,目的性明确的道德行为。奉献是一种爱,是对自己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对个人而言,就是要在这份爱的召唤之下,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从点点滴滴中寻找乐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善待每一个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

奉献就是满怀感情、不计回报地为人民服务,它与付出相连,与给予相通,与索取相对,以无私为基石,以吃苦为本色,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奉献精神永远熠熠生辉,永远是鼓舞和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巨大力量。

无私奉献是公务员的人品修养。从政、做事,首先要升华境界,学会做人。公务员要首先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刚正气节,无私奉献正是这种高尚的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公务员这种优秀的品格在革命为民的年代表现为率领群众舍生忘死,不怕牺牲;在执政为民的今天,表现为清正廉洁,克己奉公。这种做人的修养来自于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来自于我们党的党性,有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就会有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和优秀品德,就会有为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目标而扎实工作的言行。

无私奉献是公务员的公仆义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绝不可以用来谋私利,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关键。

有了无私奉献的品德,才能在执政的考验面前,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防止“堤溃蚁穴、气泄针孔”,过好权力关、金钱关和美色关,才能像典型人物那样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管得住小节。

特别是中青年公务员,不仅要经受住困难的磨炼,更要经受住成长顺利的考验,正如古人所说:“路当坦处亦防倾。”因此,无私奉献是公务员在思想道德方面拒腐防变的“防火墙”。

奉献为一种社会公德,奉献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无论是物质上的帮助,或是精神上的慰藉,奉献都会让人感受到人性的温暖,生活的美好。奉献能产生出一种亲和力,有利于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关爱的社会氛围,进而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奉献精神的重要性

党的辉煌历程告诉我们,为民奉献贯穿于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全部实践。唯其如此,她才得到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

第一,公务员要有奉献精神,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我们党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从诞生那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党除了为人民谋利益,做奉献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可以说,我们党的价值取向就是奉献为民,与民谋利,为民造福。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说到底,是要通过带领人民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发展先进的文化,而使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公务员要有奉献精神,也是由其在改革和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承担的职责决定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奉献全部光和热,才能在人民群众中间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影响和教育周围的群众,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是否具有奉献精神,是衡量一个公务员觉悟高低,党性强弱,与群众感情深厚与否的重要标尺。很多优秀的公务员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爱戴,在于他们坚持党的宗旨,对自己一无所求,对群众无私奉献。而近些看来受到党纪政纪查处的贪官污吏们,所以走向了人民的反面,最根本的是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不思奉献,索取无度,结果从公仆沦为罪人,教训不谓不深。

第三,要求公务员有奉献精神,还因为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人把金钱和财富看得越来越重要。这本无可厚非,从积极意义上讲,发展市场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尽快富起来。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市场诚信度不足。诚信度是一笔无形资产,直接影响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而奉献品质对诚信意识的养成无疑具有促进作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已经很多年了,能否更好地融进国际社会,利用外部资源发展自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公务员做起,培养人们的奉献意识、诚信意识。

第四,在各级公务员中大力弘扬敬业奉献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是完成新时期各项目标任务所需,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更是树立党的良好形象,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要求。

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队伍中的那种奉献精神是不言而喻的。为了打败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反动派解放全中国,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牺牲生命都在所不辞。革命队伍中之所以有那种整体奉献精神,除了朴素的阶级感情、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等因素外,充分发挥模范表率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公务员的奉献精神如何,同样影响着一个单位、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的群体奉献精神。焦裕禄1962年到兰考任县委书记时,正是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兰考的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很严重,农业产量很低,群众生活很苦……焦裕禄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对公务员和群众进行思想教育、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激起县委领导班子和人民群众抗灾自救的斗志,掀起了挖河排涝、封闭沙丘、根治盐碱的除“三害”斗争高潮。在除“三害”斗争和各项工作中,焦裕禄以身作则,带病实干,严于律己,关心群众。后来,因积劳成疾,以身殉职。焦裕禄诚恳待人,善于团结同志反对公务员特殊化。一次他发现孩子看戏没买票,就对全家进行了一次不能搞特殊化的教育,并把戏票钱给戏院送去。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的无私奉献精神不但在当时激起了县委领导班子和全县人民抗灾自救的斗志,即使40多年过去了,仍像一面镜子激励着后人。

新时期公务员的优秀代表、被群众称为“为民书记”的郑培民,廉洁从政,艰苦奋斗,鞠躬尽瘁,以模范行动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赢得了广大公务员群众的衷心赞誉。不论是当普通公务员,还是走上领导岗位,郑培民都努力工作,无私奉献。他时刻不忘服务二字,处处率先垂范,只要人民需要,他就冲在前、干在前。1998年抗洪抢险,郑培民带头冲上第一线,连续奋战60多天;在湘西任职两年多时间,他跑遍了全州218个乡镇,洒下心血和汗水,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致富路;凡是分管的工作,他都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地作好每一件事,从不搞所谓“轰动效应”。在二十多年的领导工作中,郑培民始终信奉“老百姓比天还大”,把人民当作自己的父母。湘江大地,苗家山寨,哪里贫困,哪里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哪里就有他的足迹。郑培民用自己毕生的心血和精力,给湖南人民、给全国人民留下了令人景仰的业绩、人格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像焦裕禄、郑培民这样带头奉献的好公务员,他们在群众中就有号召力、凝聚力,老百姓也就会真心实意地跟着实干、甘愿奉献。然而,有的人并不是这样,他们把当公务员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滥用手中权力,贪污受贿、吃喝玩乐,根本没有把党的宗旨、公务员的责任放在心上,做的是损害党的形象和人民利益的事。他们当官不是为人民谋利益,而是为个人捞好处。“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他们的行为,不光是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还带坏了一批公务员,带坏了民风,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挫伤了群众的奉献精神,严重影响了所在单位、所在地区的改革与发展。

贪官掌权的单位和地方,民愤很大,怨气难消,必定难以形成无私奉献的大气候、大氛围。成克杰主政广西期间,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就最能说明这一点。当今社会上不时出现的见义不为、见死不救的事件,或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行为,表面上看是人们精神麻木,冷漠无情,缺乏公德。但从深层次分析,不能不说与贪官有关。

因为人民群众看到贪官们数十万、数百万、数千万地将国家和人民的财产贪为己有,他们寒心了、泄气了。但他们敢怒不敢言,否则,得罪了上司,得罪了大人物,随时可能被穿上“小鞋”,别想有好日子过。久而久之,一些人只有以麻木、消极、冷漠来对待周围的事物,尽管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

最后,在全社会“弘扬奉献精神”,公务员的作用至关重要。当然这不是说人民群众就不要弘扬奉献精神了,或者说人民群众有无奉献精神无所谓。而只是说,公务员有无奉献精神,所产生的影响、效应比一般群众大得多、及时得多,起着一种无声的导向作用。

也许有人会说:那不见得,雷锋、徐虎、李素丽等一大批先进人物,不都是平民百姓吧!难道能说他们的影响还不大吗?不错,无私奉献的小人物,一旦被伯乐发现、被媒体披露和宣传后,所产生的影响、效应无疑是巨大的。不过,小人物的无私奉献精神只有在被伯乐发现、被媒体披露和宣传后,才能在较大范围内产生影响;而公务员带头奉献,群众随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即使媒体尚未披露和宣传,也会是“点燃一支烛,照亮半边天”,被群众所仿效。

公务员带头索拿卡要,贪污受贿,群众也会心中有数,“一粒老鼠屎搅烂一锅汤”,定会严重影响一方民风,挫伤群众的奉献精神;至于小人物自私自利,不讲奉献,只图索取,固然不对,但与公务员相比,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则是极其有限的。人民群众最容易把公务员的举止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尺,而对身边的小人物一般是不会投注很多目光的。

我们各级公务员都要像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一批优秀公务员那样,在宣传、教育、组织群众发扬奉献精神的同时,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带头奉献,带出全社会无私奉献的可喜氛围。

(三)坚持奉献精神的方法

大力弘扬敬业奉献精神,必须建立在牢记党的宗旨基础之上。信念是一个组织、一个人的精神之魂。只有树立崇高的信念,才能产生持久的动力。

第一,要牢记党的宗旨。我们公务员必须一如既往地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旗帜和方向,作为干好本职工作的强大动力。必须敬社会主义大业,爱为人民服务之岗,为党的事业、人民的福祉奉献光和热。如果仅仅想着个人的进退得失,工作上必然忽冷忽热,忽松忽紧,更谈不上敬业奉献精神。我们要时刻想到,还有很多群众生活还相当困难,我们应当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为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这才是真正敬业奉献的公务员,工作业绩才能蒸蒸日上。

第二,在服从命令听指挥。大力弘扬敬业奉献精神,必须服从命令听指挥。组织的效率来自组织的执行能力。执行能力的具体表现就是组织的各个成员“服从命令听指挥。”只有内心真正地服从,才会在行动中真正地实干。当然,在组织的决定形成之前也可以向组织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决定一旦形成,就应当无条件执行。因此,敬业奉献精神不仅体现在工作态度上,也体现在服从态度上。只有每个成员都服从组织的统一调度指挥,组织的整个意图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组织的战斗力才能充分地得以发挥。

第三,要转变职业作风。大力弘扬敬业奉献精神,必须体现在职业作风的转变上。作风反映党风,作风体现形象,公务员的作风好了,其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自然就强。实际工作中,我们职业作风的转变,首先应该体现在责任意识的提高上。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发现有很多事情干不好,干不到位,并不是经费的问题,也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责任心的问题。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绝不可能是敬业奉献的人,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干好任何工作的。

职业作风的转变应体现在对工作细节的把握上,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百分之一的错误将会导致百分之百的失败。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从基础做起,从细节抓起,我们现在最缺少的就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缺少的是对各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实际工作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大而化之,而要考虑到各种细节的落实,要追求卓越和完美。

职业作风的转变应体现在工作绩效的提高上,重视过程是为了得到好的结果。作风转变是否到位,不仅要看是否全心全意地扑在工作上,还要看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总之,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大力提倡和践行说实话、听实情、办实事、重实效、看实绩的作风,必须沉下身子,深入实际,触及矛盾,解决问题,必须务实苦干,干就干成,干就干好,干得掷地有声,干得让群众满意。

第四,要有吃苦精神。苦难是一种常态,是一种必然。其实,苦难更是一种历练。生活中有一些不顺利、不如意,也未必都是坏事,人就要有一种吃苦的精神。

倘若贪图享乐、作风飘浮,工作挑肥拣瘦、拈轻怕重,唯利是图、唯钱是举,这实在不是一名合格的公务员。作为新时期的公务员,我们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神圣使命,更要发扬不怕困难、甘于吃苦精神,真正扑下身子,沉下心来,直面困难,以苦为乐,以苦为甜,以苦为荣。

第五,要有吃亏精神。吃亏,是一种风格、一种觉悟,也是一种素养、一种品德。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有一大批仁人志士舍小家顾大家,为了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切。

新时期,更是有一大批优秀公务员不计个人得失,为了党的事业鞠躬尽瘁。相比那些总认为自己沾光少,捞了还想捞,贪了还想贪,占了还想占的人,实在是太渺小了。大力弘扬“吃亏”精神,就是要把“吃亏”当成美德,当作责任,转为动力,多做“吃亏”事,甘当“吃亏”人,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第六,要有忘我精神。领导职务并不只是权力和荣誉,更意味着奉献和牺牲。演员进入角色,是一种“忘我”的艺术境界,公务员进入角色,“忘我”更有其特定的内涵。只有“忘我”,才能超越自我,只有忘掉个人荣辱、得失、恩怨,才能一身轻松、一身正气。

人生能否有亮色,人的价值能否实现,首先在于是否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宏伟大业融合在一起,与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融合在一起。和当年相比,今天的创业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智慧和劳动,创造更多的“高水平”、“第一流”,没有“忘我”拼搏精神就难成其才,更难胜其职。

六、突发事件的职业精神

根据2011年10月17日国家公务员局印发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规定,公务员恪尽职守,一定要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应对突发事件等考验面前冲锋在前。冲锋在前,不是盲目地乱冲,而是要运用正确的策略,掌握恰当的方法,勇敢地面对和处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对于一个公务员,平时最担心工作中最棘手的就是各种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群体上访、重大恶性案件等,都属突发事件。因为发生突然,危害严重,影响恶劣,并且没有按常规程序进行处理的时间,如果不能迅速果断地及时控制局面,使矛盾激化、事态扩大,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现实中,大量突发事件带来的深刻教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提高公务员正确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异常重要。那么,公务员在突发事件面前,如何冲锋在前呢?以下方面需要了解。

(一)突发事件的内涵

广义上,突发事件可被理解为突然发生的事情:第一层的含义是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第二层的含义是事件难以应对,必须采取非常规方法来处理。狭义上,突发事件就是意外地突然发生的重大或敏感事件,简言之,就是天灾人祸。前者即自然灾害,后者如恐怖事件、社会冲突、大量谣言等,专家也称其为“危机”。

根据我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根据影响范围,突发事件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

根据危害程度,突发事件可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突发事件预警级别:一般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影响力大小、人员及财产损失等情况,由高到低划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级别,并依次采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来加以表示。

处理突发事件之所以困难,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事发突然,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准备。准备不足,遇到突然发生又迅速发展的事件,处理起来自然非常困难。

如有些安全事故的突然发生,可能会使人感到目瞪口呆,方寸大乱;有些群体性事件的突然爆发,可能会使人盲目冲动,忘记了有关的政策和法规;有些自然灾害的突然降临,可能会使人顾此失彼,难以周全;有些重大恶性案件的突然出现,可能会使人感觉压力空前,不堪重负。可以想见,在这些突如其来的事件面前,做到临阵不乱、条理清晰、进退有据、稳妥有方,的确十分困难,一般说来难以做到尽善尽美。所以,提高公务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进入新世纪,突发性事件频频发生,从“非典”疫情到南方冷冻灾害,到汶川大地震,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发生无疑是对公务员的挑战和考验,公务员在突发危机事件管理中通常处于领导地位,拥有紧急召集、配置人员和资源的权力,其领导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应对突发危机事件活动的成败。

在整个突发危机事件管理体系中,公务员的危机意识、决策水平、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将对事件管理活动的有效推行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公务员的责任,就在于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激发民众健康的情感和情绪,弱化和消除不正确、不健康的社会心理意识。

(二)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

处理突发事件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危机意识。突发事件在发生前并非没有迹象可寻,这些突发事件也有一个矛盾累积、激化、直至爆发的过程,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能够在平时的工作中去发现这些可能激化的矛盾,以实际行动将其化解,即使没有达到最佳效果,但在心理上也有了相应准备,而不会被打个措手不及。特别是看似细小的问题,如果解决措施不当很有可能引发大的矛盾。

危机意识的培养也是与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措施相联系的,例如制订处理突发事件的预案,进行处理突发事件的演练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其中要特别注意遇到重大问题时要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沟通途径要畅通。

第二,临场心理状态。面对突发事件,必须冷静、理智,不可一味地针锋相对,一时冲动往往会导致矛盾更加激化,错过妥善处理的最佳时机。这种冷静、理智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行为和语言传递给事件参与者,使各方都能够冷静下来,防止突发事件扩散。要认真倾听,很多突发事件都是当事人为了向政法机关表达自己的某些诉求,这些诉求可能是不合理或者不合法,甚至夹杂着由于愤怒而进行的人身攻击,这种情况下,公务员一定要保持克制,冷静地听完、听全当事人想说的话,显示出解决问题的诚意。

第三,神情真诚可亲。结合法律、法规以及党和国家的政策,切合实际地向当事人进行说明,解答其提出的问题,消除其心中疑虑,对于确属工作人员工作疏忽或者错误的,应及时提出补救和纠正的措施。这一过程以说明教育为主,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能急躁。再次,在与当事人的对话中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和举止,要坚持立场,有理有节,举止稳重,既不因当事人的无理诉争而显露不满或不屑,也不可因工作失误而一味退让道歉,始终做到不卑不亢,依法办理。

第三,勇气和责任。处理突发事件容不得半点拖延,在这种情况下作出决策和采取措施的思考和准备时间非常有限,带来的处理结果难以预测,具有一定的风险。可能突发事件没有得到处理,有时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有时采取的措施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种情况下,要求公务员有承担风险的勇气和决心,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对党和国家负责的态度,果断地采取措施控制局势。既要抓住时机敢于冒险,当机立断;又要以一个公务员的立场,本着负责的态度谨慎、小心采取措施,对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仅凭匹夫之勇无益于事件的处理。

第四,统揽大局观。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要原则是要以大局为重,这个大局就是构建和谐社会。处理突发事件要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我国的国际形象为首要目标。在整个过程中要时刻紧紧围绕这个大局,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处理问题。不能因为小团体利益而损害和谐社会这个大局。有了这样的大局观,便能在紧急情况下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做出反应,稳住阵脚,不至于面对复杂的情势畏首畏尾,互相推脱,延误事件的处理,导致事态扩大。

第五,以人为本的理念。处理突发事件要坚持以人为本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关心民生,心系群众。反对“高高在上”的官僚作风。不能仅仅就事论事,要善于把各种消极因素转化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要让人民群众在事件处理过程中有安全感,还要让他们从政法工作中感受到社会和谐。

(三)应付突发事件的原则

突发事件的处理经常被称为一门“艺术”,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镇定自若,当机立断作出正确的决策,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实现游刃有余,这与突发事件处理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分不开的。政法机关公务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注意培养处理突发事件的良好心理状态,妥善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突发事件,切实履行好政法工作者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各项职责。

第一,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的第一个要求是,控制局面要及时。突发事件来势猛,发展速度快,危害大。要求快速控制。1998年元月,发生在山西朔州假酒中毒事件,仅一天时间内,朔州市平鲁区人民医院就先后接诊9名病人,均抢救无效死亡。紧接着,平鲁区、朔城区、大同市灵丘县先后住院的中毒病人达222人,其中又有27人抢救无效死亡。形势严峻,时间就是生命,在党中央的指示下,朔州市委连夜召开紧急会议,五大班子成员紧急分工,分赴各县、区召开乡村两级公务员会议,要求包村包户,责任到人,朔州市电视台,电台两大新闻媒体,采取滚动播放形式连续播发市委、市政府的紧急通知;工商、计量部门立即发出了《关于禁止销售饮用散装白酒的通知》,市卫生局编印了《关于甲醇中毒症状及治疗原则》的宣传材料,巡回宣传的车辆转遍了朔州市的大街小巷。平鲁、朔城两区的领导打破常规,一边向上级汇报,一边安排宣传群众,一边查封散装白酒销售点,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避免了春节前后大批群众开怀畅饮散装白酒的严重后果。

及时性的第二个要求是,开放传播通道要迅速。突变情况出现时,往往会引起新闻媒介和广大公众的关注和瞩目,这时公务员必须做到迅速开放信息渠道,把必要的信息公之于众,让公众及时了解危机事态和组织正在尽职尽责地加以处理的情况。

面对新闻界的竞相报道和社会公众的着意打探,如果这时隐瞒事实、封锁信息不仅不会有什么好处,反而会引起新闻界和公众的猜疑和反感,促使他们千方百计地从各种渠道收集材料,挖掘信息,这就很容易出现失实和不利的报道,从而更有可能给突发事件处理带来麻烦,使事态进一步恶化。这时的社会公众也是最容易产生猜疑、误传或者轻信不良情况,从而造成更为不利的社会影响。因此,明智的做法是,开放信息传播渠道,公布事实真相,填补公众的信息空白,让新闻界传播客观真实的信息,让广大社会公众接受客观真实的信息。然而,传播信息渠道的开放,并非让有关信息放任自流,而是使其有序地传播,这就要求做好信息传播的基础工作。

及时性的第三个要求是,沟通协调要及时。突发事件的妥善解决,往往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孤军作战,就事论事,效果不好。例如,在基层发生的因拆迁安置问题而出现的群众冲击党政机关这类突发事件,仅靠调动警力去压制,不仅无助于问题解决,相反会使事态进一步恶化,这就需要由政府出面,协调拆迁办,开发公司,法律权威部门等多方机构,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标本兼治。

第二,灵活性原则

突发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对组织和成员产生的冲击也颇为严重,在这样特殊情况下,常规的方法都显得无能为力,而此时的机动灵活则是公务员必须把握的重要原则。灵活性的原则在处理突发性事件的各个环节上都有所体现。

首先,在处理事件程序上传统的思路是公务员要临危不惧,迅速查明原因。在这里临危不惧是对的,但迅速查明原因却并不一定现实。原因一定要查,但不是在开始,而是在局面得以控制之后。有许多公务员,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首先关心的是事件如何引起的,是谁的责任,先打官司论长短,使局面日益恶化。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出发,这是处理突发事件灵活性原则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突发事件变化多端,随时会有各种情况出现,处在第一线的公务员执行上级命令天经地义,但决不能成为一架死板执行命令的机器,面对变化了的实际情况,盲目执行上级错误的指示,会给组织带来巨大损失。组织行为学中的权变理论告诉我们,领导的行为若想有效,就必须随着被公务员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把决策权最大限度地放到现场,根据现场情况的变化随时进行符合客观事实的决策。

最后,执行方式要灵活。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虽然强调快速,但也要考虑群众的心理承受度。针对不同群众的需求,采用不同的处理办法。总之,离开了灵活性,突发事件就得不到圆满解决。

第三,全面性原则

突发性事件的处理是十分复杂的,因为事件本身交织多种矛盾,从产生看,既有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现实诱发之因;从涉及的人员看,构成成分杂,思想境界,需要满足各不相同;从问题的最终解决看,需要各方积极配合,齐心协力,求大同存小异,方能得到满意结果。

基于这样的认识,公务员在突发事件处理方案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中,要用辩证思维方式,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既着眼于眼前问题的解决,又要考虑长远,切忌简单从事,为以后工作留下后患。对各方面提出的要求,要全面分析,不轻易许诺,不因一时轻率,给组织今后带来更大损失。

第四,有限理性原则

传统管理理论把人的行为理解为完全的理性,即在作决定时,信息是已知的,确定的;可供选择的措施都是已知的或给定的;有现成的评价标准和价值体系,使可择方案得到准确评价;每种选择实施后果均可估计到。现实生活中很少具备完全理性的假定前提,人的理性是有限度的理性。

突发事件中,人的有限理性表现得更加明显,公务员无法准确快速了解与决策相关的信息,不知道多少可供选择的方案或措施,并且需要自己去寻找、抉择后果无法预料。公务员都是在一定程度上根据主观判断进行决策,采取的对策是否正确,要受决策者的技能,价值观,知识水准及所需材料的完备程度影响。所以,突发事件中,有限理性原则决定了公务员决策的风险性、艰巨性。

第五,满意原则

突发事件的快速性、不确定性、破坏性等特点,使得公务员要追求“最优化”、“最佳”成为不可能。哪一环节,都不具备达到最优的条件,满意标准则具有可行性与现定性。

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公务员不可能想到所有的备选方案,并逐一进行评价比较,然后选出最好。而是一边寻找方案,一边按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评价方案。如果评价结果低于自己的预期要求,就继续寻找方案,如评价结果与预期相近,那么会继续等待进一步的刺激以促成下一个方案。

如果评估结果超过预期水平,也不再容易设计方案,并且这个评价较高的方案“令人满意”,那么就到此为止,这应是遵循的满意原则。这一原则为公务员处理突发事件,运用创造性思维,把握非程序化问题的内在规定性,作出符合组织目标和发展的决断提供了应付自如的行动准则。能灵活运用这一原则,会争取有利时机,把握问题关键,不在细节问题上纠缠,会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使组织获益。

(四)提升公务员应急处置能力

第一,要在思想上、精神上做好充分准备,时刻保持警醒。这要求公务员要有一种常备不懈的精神状态,对自己管辖范围内或负责的工作中,可能突然发生的情况,要有高度警觉,不能有侥幸麻痹心理。当然,这种高度警觉,是在清楚洞察形势、科学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保持的警觉,而不是心中全然无数,整天精神高度紧张,惶惶不可终日,那就变成了有事没事瞎紧张,是盲目的警觉。因为,世界上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有征兆的,我们所说的突发事件,只是说它发生和发展得非常迅速,超过了常规,并不是无端生事就酿成巨变。

其实,只要认真分析现实中的各种突发事件,我们就会看到这些事件的发生、发展以至于激化,都有着可以把握的脉络和规律。如果能科学把握这些规律,就能进行主动的、科学的预防和预警,现实中诸如“消除安全隐患,避免事故发生”,“及早做好准备,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及时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把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理,减少和消除大案要案的发生”等成功经验,都体现着一定的规律。

但是,规律隐藏在现象背后,是事物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它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去把握,如何掌握并遵循这些规律,正是公务员应该具备的真本领、硬功夫。所以,公务员必须站得高看得远,比一般群众研究得深一些,预见性强一些,这需要平时想问题、办事情,善于发现倾向性、苗头性、全局性的因素,锻炼见微知著的能力,真正做到未雨绸缪,始终保持一种清醒的警觉,能够避免时,及时进行预防,在无法避免时,也能够做好应对的准备,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第二,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好各种应急预案。做好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的预案,本来就是领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领导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经常能听到或看到有的地方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报道,这说明我们的公务员正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逐步成熟起来了。像打仗一样,不能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进行足够的准备,制订不出一个完备的因应各种紧急情况的方案,就不是一个成熟的、称职的指挥员,就有可能打败仗。现在做领导工作,也是这个道理。公务员对各种突发事件,必须制订出具体的、周密的、细致的应急方案,并把这种方案付诸实施,才能算是真正有计划、有准备。

应急预案和我们日常所做的工作计划与方案不同,它可能用得到,也可能用不到。例如,我们准备了防洪抗灾预案,但洪水并没有发生,这套预案暂时就派不上用场了。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就有可能认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做的预案没有用处,多此一举。其实不然,就像有些建筑物内设置的消防设备,不能因为没有发生过火灾,就否认安装这些设备的必要性。

公务员千万不能被侥幸心理所支配,应该看到,一种紧急预案这次没用上,可能有多方面原因,或许是因为我们预防工作做得好,消除了产生突发事件的隐患;或许是某些因素发生了变化,阻止或延缓了事态进一步激化,暂时没有爆发。

这就要求公务员对事态发展进行认真分析,看一看可能引发事件的诱因到底消除了没有,不可轻易地下结论,认为制订预案无关紧要,产生麻痹松懈思想。同时,当制订的预案没派上用场时,要做好群众和一般公务员的思想工作,比如,我们已经在群众中作了广泛的动员,并领导群众采取了切实的预防措施,而事件并没有像原先预期的那样发生,就需要向群众作出认真负责的说明,避免群众认为预案根本用不着,只是喊喊“狼来了”,增加以后的工作难度,降低公务员的威信。所以,制订应急预案,不仅仅是准备一种方案,还应该设计好在方案实施时遇到各种情况如何处理,即制订如何执行预案的预案。

第三,要增强群众对公务员的信任,在突发事件面前能够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动员。正确处理突发事件,公务员必须具备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动员、组织和影响群众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没有人民群众对公务员的广泛信任是不行的。一般来说,越是关键时刻,越容易检验出公务员的威信,越能体现群众对公务员的信任程度。群众对公务员的信任,来自公务员在突发事件面前的分析、判断和处理能力,公务员发出的号令和提出的解决办法,能够得到群众的支持和认可,群众自然会信任你。同时,群众对公务员的信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长期的培养,需要平时的积累,我们公务员必须在日常工作中为群众办实事,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群众信赖。

有的公务员遇到突发事件,往往埋怨群众在关键时刻觉悟不高,不能很好理解领导的意图,不能很好地贯彻实施原来的应急预案,其实应该回头想一想,自己在平常的工作中为群众作了什么,为什么在紧急情况下群众不理解、不相信甚至不支持,最终导致处理突发事件捉襟见肘,组织动员能力薄弱。只有认真总结教训,扎扎实实改进工作,才有可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关键时候得到群众的鼎力支持。

有了思想上的常备不懈,各种预案的周密安排,加上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我们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就会顺利得多。而这几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就是我们所说的机制。我们要有效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就需要形成一种科学的预防和处理机制,机制健全了,处理突发事件就不再是随心所欲,不再是毫无章法,不再是临阵磨枪。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机制,首先要责任到位,任务落实,谁管什么事,责权利统一,功过赏罚分明,坚决避免在关键时刻互相推诿,互相扯皮,有利益的都上,有责任的都推。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机制,还在于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工作程序,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如何去做,都要有明确的规范,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紧张有序,不会乱中出错,不会挂一漏万,酿成大祸。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机制,也在于各个公务员、各套班子、各路人马进行密切配合,使整个指挥系统、工作系统能够灵活高效运转,这就需要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形成有权威、有能力的指挥系统和分工明确、善于合作的工作班子。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机制,就要使我们的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把千头万绪的突发事件应急预防工作分门别类梳理清楚,形成一系列规章制度和一套规范的程序,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这既是对公务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一种考验,也是公务员提高处理突发事件能力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七、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爱岗敬业就是认真对待自己的岗位,对自己的岗位职责负责到底,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尊重自己的岗位的职责,对自己岗位勤奋有加。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它看似平凡,实则伟大。

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就是要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敬业可分为两个层次,即功利的层次和道德的层次。爱岗敬业作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一份职业,一个工作岗位,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一个工作岗位的存在,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所以,爱岗敬业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爱岗敬业应是一种普遍的奉献精神。从一个城市来说,没有人当市长是不行的;同样,如果没有人做普通工作也是不行的。想当市长的人多的是,想做普通工作的人肯定不多。但在一个城市里,市长只需要一人,一般工作却需要成千上万的人。无论是心甘情愿的,还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只要是在自己既得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尽心尽力,遵守职业道德,这就是一种普遍的奉献精神。如果我们大大小小的公务员都能够表现出这种奉献精神,人民就会更加富裕,国家就会更加强盛。

一个人取得不平凡的成绩并不是看他所处的职位的高低或岗位的重要。不论我们所处的岗位如何,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努力工作,那么就算是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也能作出不平凡的成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爱岗敬业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工作岗位的安排是根据工作需要而定的。工作岗位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待遇和机会。但是,对责任的要求却是一样的,都必须对本职岗位负责,这是责任意识,爱岗敬业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

爱岗敬业是平凡的奉献精神,因为它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而且应该具备的;爱岗敬业又是伟大的奉献精神,因为伟大出自平凡,没有平凡的爱岗敬业,就没有伟大的奉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正呼唤着我们要做具有爱岗敬业这种平凡而伟大的奉献精神的公务员。具备爱岗敬业这种平凡而伟大的奉献精神的公务员,都是强大民族的脊梁。我们不论走上哪个工作岗位都要干一行,爱一行。

一座桥梁,要有桥墩为之做柱,否则难以流通千车万人。而我们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其支柱是什么呢?是人的精神。作为一个公务员,面对我们的工作和我们的事业,首先要有敬业精神。那么,怎样才算爱岗,怎样才算敬业呢?

(一)做好本职工作

当接到领导交办工作的时候,是讨价还价能推就推,还是尽职尽责努力完成不讲任何理由?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是等待观望半途而废,还是自我激励攻坚克难无往而不胜?当觉得晋级升迁没有达到期望值的时候,是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还是自我反省加倍努力厚积而薄发?

也许有人会说,人之初,性本惰,能修炼到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境界,古往今来能有几人?非也!在我们的时代,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感人的例子。有的公务员几十年敬业奉献,执德守诚,以一个基层干部的身份,全身心投入信息化建设,多次荣获先进个人称号;在业务工作上,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汗水染白了双鬓,病魔折弯了腰椎,赢得了大家的敬仰。这就就是无私奉献的典范,是爱岗敬业的榜样。从他们的广博知识中,我们可以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从他们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中,我们树立了自己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从他们的敬业精神中,我们明确了自己的奋斗方向;从他们的理念中,我们实证了服务至上的宗旨。比比他们,想想自己,我们就有千万个理由珍惜所从事的事业,充分的理由努力地完成本职工作呢?

要爱岗敬业,就要有干一行爱一行、干一事好一事的思想意识,把事业心和责任心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要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决心和信心。其次,我们要思考如何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点什么。这不仅涉及工作态度、职业作风问题,而且涉及个人的工作能力问题。

不要总是书生意气,“站着这山望那山高”,认为“别人的工作比自己好做,别人得到的总比自己多”。其实每个人生活、工作都有目标,但定位定得要恰当,不能太高,个人愿望不要总是高于自己的能力。定目标定方向最关键的应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脚踏实地地做事,耐心细致地做好每一项看似并不重要的工作,不能好高骛远,要把本分的小事做好。在做好不起眼的小事中,培养坚韧的意识、踏实的职业作风、诚实的做人品格。久之,功夫绝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勤奋,一定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单位,要时刻牢记切实履职尽责,完成本职工作,“坚持吃苦方有作为”。在基层工作,有些同志平时工作任务重,经常加班加点。一个人如果吃得苦,苦三至五年能学到本事,不吃苦也许一生都无本事、都无长进,平平淡淡过一生。基层工作虽然辛苦,但能从中体验到快乐,能从领导的鼓励鞭策中感受到快乐,能从群众的褒扬口碑中获得人生价值的升华。

作为一名公务员,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要求,不论被分配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增强责任感,切实履行好职责,这是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必须经常问责:一问职责何在,想想自己承担了哪些职责,组织对自己提出了什么要求;二问有何作为,自我检查履职和职责的落实成效,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如何改进完善;三问自己缺什么需增何能,如何加强学习磨炼,开拓进取,提高自己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要力争做到“尽心尽力而问心无愧,尽职尽责而问责无过”。

(二)坚定理想信念

人活在世上,总要有个人生理想,总要有个发展方向,再说得朴实点,总要有个谋生的依托。既然来到这里工作,就要把自己的理想、信念、青春、才智毫不保留地奉献给这庄严的选择,就像鱼儿爱大海,就像禾苗爱春雨,就像蜜蜂爱鲜花。那么,怎样才能体现这份爱,怎样才能表达这种情呢?自然的选择就是:敬业。

有句口号说得好:不爱岗就会下岗,不敬业就会失业!爱岗敬业说得具体点就是要做好本职工作,把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把一分一秒的时间抓牢。算准每一个数,填好每一张表,接好每一个电话,写好每一篇文稿。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这就是敬业,这就是爱岗,这就是修养党性,这就是实现人生理想。

作为一个公务员我们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担任什么职务,都要坚定理想信念,积极进取,立志成才,要正确对待“权、钱、名”的问题。我们要有上进心、立志成才。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组织和人民的承认、职务得到提升,这是正常的。问题在于怎样摆正个人目标和党的事业的关系?通过什么途径达到这些目的?有人说,升迁须有靠山,有关系。这是错误的。升迁主要靠两条,一是个人条件;二是工作需要。这两条当中,关键还是要看个人条件。工作需要,也可以说是客观机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

如果我们平时不努力工作,不认真学习,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不高,上级不满意我们的工作,同级不认可我们,即使机遇来了也把握不住。当然也不可否认,当前在用人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个别人通过找门道、拉关系达到了目的。但是要看到这只是个别的和暂时的现象。一个有人格的公务员,一个有大志的公务员,决不会也不能受这些风气的影响。

如果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我们要坚信“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坚信在组织的关怀和培养下,通过努力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绩。我们要永远跟党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和目标追求。

(三)充满热情工作

敬业首先要对工作充满热情,这是敬业前提。罗宾斯说,“我们欣赏那些对工作充满满腔热情的人,欣赏那些将工作中奋斗、拼搏看作人生的快乐和荣耀的人。”

如果我们不能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我们将可能沦为平庸之辈。没有热情,军队就不能打胜仗,公务员不能处理随时发生的公共事务,商人不能到全世界做生意。罗宾斯甚至说,“成功与其说是取决于人的才能,不如说取决于人的热情”。所以,唯有热情,方可激发您的潜能,驱使我们兢兢业业地去完成工作任务。

(四)讲求奉献精神

敬业还要讲求奉献,这是敬业的根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这一千古绝唱,是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绵延五千多年,中华民族发展中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层出不穷、史不绝书。

鲁迅说得好,“我们自古以来,都有为民请命的人,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所谓的‘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或许有的公务员会说,那些英雄名人离我们太遥远了。但是如果没有奉献精神,一味地索取,敬业就成了空谈。因此,我们要做到爱岗敬业。

(五)业绩追求卓越

创造一流的业绩,不仅要有很强的执行力,还要追求卓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此,我们既要有开阔的视野、超前的眼光,把握工作大局和科技、产业发展趋势;又要立足实际,把上级的决策部署、政策举措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创造新鲜经验,让各项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追求卓越就是要奋勇争先,争创一流;就是要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就是要艰苦奋斗,锲而不舍。作为一个公务员,追求卓越是我们最基本的要求,要把自己的各项工作做到极致,目标要高,工作要实,素质要强。这方面,脱离了任何一条,都不可能达到卓越的效果。要追求卓越首先要搬掉的“石头”就是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平庸思想。

追求卓越不是领导的“专利”,即时我们是一个普通公务员,如果能把一项工作做到精致的状态,也就是达到了卓越。因此,我们应该具有追求卓越的精神状态,敢于追求卓越的气质,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在问题中寻找办法,在困难中寻找出路,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项工作。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目标的确立,实质上就是追求卓越的一个具体体现。确立了这样的一个高目标,不仅可以提振全国人民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心,检验广大公务员一往无前的拼劲、冲劲和韧劲,也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最切实的行动。只要每一个公务员都有了“追求卓越”的精神和目标,政府的整体工作就一定能争创一流,就一定能达到卓越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