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务员职业道德:恪尽职守
14941600000006

第6章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本章学习重点

1.深刻理解和谐发展的自然观

2.深刻理解科学协调的社会观

3.深刻理解正面积极的人生观

4.深刻理解服务人民的价值观

5.深刻理解辩证唯物的历史观

6.了解权力观的基本内容

7.深刻理解正确的地位观

8.深刻理解正确的利益观

9.了解事业观的基本内容

10.掌握事业观的树立方法

11.深刻理解正确的工作观

12.深刻理解正确的政绩观

根据2011年10月17日国家公务员局印发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规定,公务员恪尽职守,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良好的世界观,是公务员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基础。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和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作为社会主义的公务员,我们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坚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地跟着党中央的步伐,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

一、世界观的基本内涵

世界观是人对世界总体的看法,包括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又称宇宙观。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世界观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和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任何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都要利用先前遗留下来的现成的思想材料,这样,新世界观和旧世界观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的继承关系。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的态度和采用的方法最终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正确的方法,错误的世界观则会给人们的实践活动带来方法上的失误。

世界观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逐渐形成的。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首先形成的是对于现实世界各种具体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形成了关于世界的本质、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等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世界观。

一般说来,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并以此来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在阶级社会里,世界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阶级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各种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彻底的科学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世界观建立在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之上,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历史观。

世界观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等。例如,共产主义世界观就不仅仅包括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和知识,还包括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精神和积极地行动等。

对于一个人来说,世界观总是和他的理想、信念有机联系起来的,世界观总是处于最高层次,对理想和信念起支配作用和导向作用。世界观也是个性倾向的最高层次,它是人的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制约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直接影响人的个性品质。

世界观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包括对人的生存和生活意义即人生观的看法,它是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价值观的含义很广,包括从人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到个人对具体事物的态度。人生观被认为是对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根本观点。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身为国家公务员,必须坚持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二、世界观的主要意义

世界观不同,人生追求与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因此只有科学的、理性的、客观的世界观才能帮助人们真实地认识这个世界以及指导人们进行正确地行动。只有拥有正确的世界观,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才能有正确的是非观念、爱憎观念、善恶观念、美丑观念、得失观念、苦乐观念与荣辱观念,才能使自己变得精神高尚、眼界开阔、胸怀坦荡与生活充实,也才能做到淡泊名利、克己奉公、无私无畏、勇往直前,毫无保留地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

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在这种世界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科学世界观具有主要的意义。

(一)世界观具有总开关和总闸门的作用

世界观关乎人生价值取向与党的事业发展。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体的和根本的看法,决定着人生追求与价值取向,指导和支配着理想信念、思想境界、道德操守与行为准则,具有“总开关”、“总闸门”的作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决定和处理一切问题的具体看法和观点,都是由其世界观所决定的。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目的、价值和道路的根本观点和态度。人生观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不论自觉与不自觉,总是受某种人生观的指导。价值观是人们衡量不同事物价值标准的基本看,也就是以什么样的标准去判断事物是否具有价值及价值的大小、优劣。

在上述“三观”中,世界观带有根本性,对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大和关键性影响。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对人生的理想、态度、人生道路等问题的基本看法。三者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决定着人们的理想信念,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境界,指导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关系着人们的价值判断。

世界观这东西,正确的时候,往往感觉不出来,有时候还显得有点傻气。但世界观出了问题,人迟早要出问题。所以,我们周围就出现了这么个怪事:人好好的,不觉得世界观有多么重要;一旦出了事,痛心疾首地后悔没有好好改造世界观,声泪俱下地表示要让世界观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对世界观重要性的认识,可谓刻骨铭心。这种情形,恰如健康,能吃能喝、不痛不痒时,不觉得健康的宝贵;一当大病临头,才猛醒:只要还我健康,什么都无所谓了。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健康的人生来源于健康的世界观,扭曲的人生产生于扭曲的世界观。对公务员来说,世界观还决定领导观、权力观、政绩观、群众观、发展观等。如认为“领导就是服务”,那么公务员就是“公仆”,如认为领导就是当官,就可能争权夺利,就可能走向腐败堕落。总之,世界观是人的总开关、总钥匙,是人的全部精神和行为的总导演、总指挥。这么重要的东西,我们怎么能轻视呢?这么重要的东西,轻视它,怎么能不产生严重后果呢?

无论我们做公务员还是不做公务员,世界观都很重要,我们都要注意世界观,因为世界观是我们精神和行为的总开关、总指挥、总调度,它出问题,我们的行为、思想都会出问题。

无论我们做什么工作,世界观对我们都很重要。请大家千万不要把我们讲世界观的改造当成是套话、大话、空话,绝不是,世界观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毛泽东讲了一句很著名的话,“这个思想,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必然去占领。”

我们人的精神状态这个世界观容不得空白,你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去占领,必然别的世界观要去占领这个大脑,这个大脑不可能是空白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健康的东西占据我们的大脑,从而使我们的总开关、总指挥都是健康的、有益的、正确的东西,从而保证我们的人生和工作不犯错误。

(二)只有掌握正确的世界观才能看清政治形势

首先,只有掌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对当前的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作出正确的评估,进而选择正确的立场。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共运的变化,资本主义的“西化”,给人们思想带来很大的影响,以至有些人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产生了怀疑。如果我们不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去分析这些变化,不坚定共产主义必定代替资本主义的信念,那就会犯政治上的错误。

其次,只有掌握正确的世界观,才能对一些重大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才能战胜形形色色的错误理论和思潮。曾猖獗一时的“法轮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就这么一套愚昧粗俗的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歪理邪说,竟然让那么多人上当受骗,而且不乏我们的公务员,甚至是高级公务员和高级知识分子。在中央取缔“法轮功”后,还有相当的人执迷不悟,究其原因,就是这些人的世界观出了问题。

(三)只有掌握正确的世界观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才能对人民群众及其利益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立场。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言行向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公务员的政治立场和态度,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过去在战争年代,这方面我们做得很好,涌现出许多“军民鱼水情”的感人事例。随着共产党的执政,有些公务员忘记了这些,当官高高在上,不把群众疾苦放在心上,甚至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使老百姓对一些公务员产生不满情绪,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追其根源,就是一些公务员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丢在了脑后。

(四)正确的世界观可以促进人们不断前进

人的思想往哪个方面思考,人的步子往哪里迈,人的努力往哪里去,都是由世界观在支配。汽车的方向盘出毛病,汽车一定要出事;人的世界观如果出问题,我们的行为一定会偏向。所以,世界观是管方向的,而且是自动挡。在你不知不觉当中在支配你的思想、行为往哪边走,所以很重要。

世界观跟人生观密切相关,扭曲的人生就来自于扭曲的人生观,所以这很重要。同样的现实世界,有的人整日无所事事、浑浑噩噩、碌碌无为,但是有的却能够斗志昂扬、发愤图强、有所作为;有的人意志薄弱,一点的挫折和困难便可以将其一举击败,潦倒终生,而有的人却能够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精神振奋、百折不挠。究其根本原因,前者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而后者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是导致两者存在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之一。树立科学的、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可以帮助我们端正人生态度,为我们战胜一切挫折和困难提供坚强的精神动力;反之,我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会显得软弱无力。

(五)正确的世界观可以帮助人们立志成才

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证明,在公务员时期确立的远大志向是此后事业成功的关键。而一个人志向的卑微和高尚,则是由他的世界观所决定的。世界观支配着人生的方向和生活道路的选择。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一不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以朱德为例,曾在旧部队带过兵、打过仗,对旧军队中的那套军阀作风深恶痛绝。三十六岁时,他放弃国民党的高官厚禄,留学德国,并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一参加革命就对创建新式的人民军队始终抱有坚定的信念。在整个长征中,他对红军、对革命无限忠诚,而且随时注意教育战士,鼓励他们坚定长征必胜的信念、克服困难,鼓舞全党全民为独立和平而奋斗到底,最终成为一名坚定的勇敢的共产主义战士。

(六)正确的世界观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处理问题

看形势,究竟满眼都是今不如昔,还是好大喜功,到处都是莺歌燕舞。我们规划未来,究竟是想入非非、异想天开,还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甚至走上另外一个极端,保守、守旧、故步自封。所有这些思维方式上的差异,都是由世界观决定的。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观点,在本质来说,就是自身世界观的体现。暂且不论这种观点是否科学正确,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人们就会采取一定的行动,这又涉及方法论的问题,但是方法论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与之相应的方法论,因此,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便有了正确的方法论。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为例,它是科学化、理论化和系统化了的世界观,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进而更好地处理遇到的一切问题。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们遇到问题时便可以进行科学和正确地观察、分析以及处理。比如我们想方设法地去过河,或者造桥,或者找船,或者摸着石头过河,这样就有了办法。当然,不是说世界观正确了,什么办法都有,就能修电冰箱,就能修计算机,不是这个意思。然而,世界观正确了,我们就会有找到正确方法的正确思路。比如我们可以去找专家,可以去走访群众,可以去征求广大公务员的意见,而不是自己想当然、拍脑袋、关起房子苦思冥想。世界观不正确,就没有找方法的正确思路。

(七)正确的世界观能指导正确的行动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每个公务员来说,都是首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牢靠,不论搞革命还是搞建设,都不可能作出什么成绩来。我们国家公务员,只有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从中获得思想指导、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

当前,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些年来的大量事实表明,广大公务员在我国体制发生根本变革,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条件下,能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改革,开拓进取,并经受住了种种严峻的考验,就得益于我们具有正确的世界观。

同时,也有少数公务员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意识所腐蚀,经不住金钱、权力、美色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引诱,搞钱权交易,行贿受贿,有些甚至违法犯罪,腐化变质,自我毁灭。这些情况虽然各有不同,但审视其思想原因,归根结底,都是从世界观上被打开思想缺口而迷失了方向,发生蜕变走向堕落的。

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越是迫切要求我们公务员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

三、和谐发展的自然观

随着时代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党中央适时推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已经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科学发展观包括科学发展的自然观,因此,我们公务员在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一定要树立科学的自然观。那么,树立科学自然观,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把握现实情况

在史前社会、原始社会时期,人与自然还是比较和谐的。自从有了私有制,人们就开始变得贪婪、无耻、不清醒,乃至于疯狂,完全无视于自然的痛苦和反应。特别是西欧进行工业化革命后,人类的工具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自然的攫取、破坏、毁灭的速度和程度也随之发生了惊人的巨量的变化,尽管这种变化远远超出了人的初衷和本意。在错误的认识的指导下,在极端自私地追求个人财富的利益驱动下,在技术进步、大生产、人及社会的物质化这三大主要因素的影响下,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消耗、高污染”的折腾,原本美丽的自然受到了惨不忍睹的破坏。换言之,当人类处于野蛮时代时,自然是文明的、是兴盛和谐快乐的;后来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时,自然却渐渐被逼进了野蛮时代,自然开始痛苦、萧条、乃至愤怒了。

(二)树立全新自然观

自然不是没有生命、可以任人宰割的、冰冷的“物质世界”。自然界除了动物、植物等有机生命外,还有无机物,这些无机物之间也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和相互作用的。

自然是系统性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不能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思维方式来看。自然界由两大部分组成,一类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物种组成的有生命的有机世界;另一类是由岩石、水、土壤等物体组成的无生命的无机世界。这两类世界既相对独立存在,又都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人与自然也是相互作用的、相互影响的。

自然的资源是可以被人类所利用的,但是也存在着限制性条件。这个限制条件就是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自然物质再生的速度、人对自然的破坏速度和程度低于自然自我修复的速度和程度。

自然是有生命力的。人类的进步史就是自然逐步丧失生命力的过程。社会在从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过程,就是自然遭受严重破坏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和信息化是两个加速器,更加加强了这种破坏的程度和速度。

人类的发展始终是伴随着对自然进行的破坏的过程,只是这种破坏在人类发展初期尚表现得并不那么突出,但是随着到了近代社会,特别是进入信息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全球化全人类化、各国普遍大工业化的当今后,这种破坏和这个矛盾就显得尤为突出和尖锐了。人的生存与发展与自然的矛盾是始终存在的。

自然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地震等各种自然现象都伴随着自然界各种能量的交换和能量方式的转换,同时也都产生了新的物质种类或新的物质运动以及新的物质形态与状态。这些自然现象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自然在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在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候必然要产生和发生的质变行为与现象。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一定范围内是温和的、良性的,但当它遭到人类长期的、超大规模的、超高速度的“改造”时,自然的修复能力就会爆发演变成愤怒的、超强度的甚至是恶性的自然灾害事件。并且,自然的这种自我修复能力不是无限制的,并不是人类所有的“改造”所造成的恶果都能被自然修复。有些被破坏了就永远也恢复不了了,例如沙漠化、毒化、物种灭绝、农作物减产、极端气候或地质性灾变得频繁性突发性出现等。人类逼迫自然的很多行为已经让自然不堪重负、不能承受之重了。

树立新型的科学的自然观,能进一步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使得人们对环境保护等问题的认识从技术层面、生产层面上升到哲学层面;能进一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导人的社会实践,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协调,使自然的生态保持平衡状态,为人类的长久存在和健康发展铺就环境条件和奠定物质基础。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马科学发展观,使得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更加科学、更加协调、更加可持续。

(三)建立和谐关系

我们必须要适应自然。我国古人很早就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适应自然这一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是首要的并且无条件的。物质第一、自然第一,人类第二。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对待自然就要如同子女对待母亲一样,要有敬畏之心,要学会“关怀”自然。

我们必须敬畏自然。要把人定胜天的“胜天”观念转变为敬天、畏天的观念。人们必须明白两个原则:第一,自然力无论何时都远超于人力;第二,自然规律的变化总是决定人类的规律、人类社会的规律,与人相关的各种规律都必须服从于自然的规律。

我们可以适度地利用自然。但绝不能是无条件、无限制的疯狂的、贪婪的行为。“杀鸡取卵”和“竭泽而渔”的过度滥用自然只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我们可以适量适度地改造自然。因为人是有能动作用的,有能力改造自然。但绝不能无条件、超高速度、超大规模地改造自然。自然生态系统的“履约率”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那么快、那么好。

人是由物质组成的,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类如果不限制自己的需求,即便是在解决了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的后面,人类也马上就要面临生态危机和由生态危机所带来的人类生存危机。人的欲望及需求、人口数量、人的消费方式、人的生活方式、人的行为方式等都需要进行限制,而不是片面的膨胀、毫无节制和过于全面。只有这样才能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不超出自然所能承载的范围。

人的劳动也必须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才不会对自然造成无序地破坏。人类的发展模式需要减速、需要减少内容。当前全球都不同程度地陷入了一种“美式”模式中,以过度依赖外部市场、过度消耗资源、过度浪费产品等为特征。

我们要积极预防恶性迫害自然的事件的再度上演。作好重要防范或进行全球性禁止破坏性的事件的发生,特别是核利用、战争、不知节制的发展性开发等。

总之,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建立在新的、科学的自然观的基础上的,即坚持人与自然的相互限定、相互依赖和相互包容,坚持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不可分割和内在统一,以承认自然价值的多样性为基础,对自然资源的消费不仅要支付其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价值,还要支付其生态等其他价值。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科学的自然观才会引导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

四、科学协调的社会观

公务员必须坚持牢固地树立科学、协调、服务的社会观。

(一)树立科学发展的社会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概念提出,充分体现了新一代党的领导人富有卓越胆识、政治勇气,非凡智慧,战略眼光,对世人作出了庄严的承诺。这是大快人心、大得人心的盛事。这一历史性时代命题,揭示了强调治国理政的必经之路。改革、发展、创新既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基础及先决条件,又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有效载体,还是检验执政能力的首要标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目标下,进行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配套改革、发展、创新,清除社会体制性障碍,用改革的举措,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整合大社会资源,激活社会活力,全面推进政府主导型经济社会发展。

要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城市跨越,首先要抓住创新主题。在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思路与发展战略规划上,要按照“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把经济与社会同步建设和发展,人的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科技进步协调发展贯穿于经济建设全过程。要运用产业政策与规划引导优化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推动循环产业、经济,做到科学统筹城乡规划,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实现经济与社会互动发展,互动建设,走资源节约型、生态型社会发展之路。与此同时,要全面理顺社会关系,整合社会资源,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形成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社会秩序正常,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社会风气健康向上局面,进而实现现代化城市跨越。

(二)树立协调发展的社会观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要求,在这伟大执政实践中,既要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又要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揽子推进,防止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失重失足状况发展,加速现代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到位,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协调发展。

第一,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理顺社会关系,整合社会资源,最广泛地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集、融入到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洪流中去。

我们要要坚持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观,要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发展作用,本着充分地发挥经济利益机制的原则,积极调整社会政策,充分地调动自然人、法人等各种经济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各行各业各阶层的创造能力,最大的优化实现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我们要提供机会平等,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社会公平问题是关系到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在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时,要本着“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要发挥政府调节再分配政策的作用,实现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结构、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力求控制和缩小贪富、城乡差距,从政策、制度上提供均等竞争机会,要消除城乡一元结构所固有的“户籍、就业、身份”等制度性障碍,为实现统筹城乡就业创造先决条件,进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我们要化解社会矛盾。要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发挥其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提高快速处置能力水平。要明确要求地方各级领导,尤其县级领导教育、引导好本地党员、公务员,运用疏导、沟通、协调、调解以至行政法律等文明形式,有效地进行解决和处理,要积极引导、示范,在全社会营造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扶贫济困的新风尚;讲诚信、讲责任的新风尚;为民办实事、做好事的新风尚。

第二,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改进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公共安全体系。依法行政、科学执政、管理好公共社会事务,不断提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水平。

提升现代公共管理水平是摆在各级公务员面前一个崭新的课题,这就要学会、研究社会发展规律,探索公共管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把握新动态、新趋势,要抓住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有的放矢,掌握主动权。

从当前形势看,我国各项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体制改革处在攻坚阶段。如村民选举、企业改制下岗失业职工安置、储金会兑付、土地承包、城市拆迁补偿、建设用地补偿、环境污染治理等。因此,要求公务员要从执政的政治高度,认清复杂多变的形势,提高驾驭复杂形势能力与本领,为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真正在全社会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正参与”的社会管理控制的和谐社会管理格局。

我们要创建安全保障网络,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除对城市下岗工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就业及再就业以外,要引导、鼓励全体公民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竞争,脱贫致富;通过政策为弱势群体或行业,创造必要的条件,增强他们的致富能力;还要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对极度贫困、丧失劳动能力的城乡弱势群体,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线做到应保尽保;还通过政府作用,制订和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互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社区合作医疗制度等多元化覆盖的社会保障政策措施以及对建设用地采用土地换社保等硬性措施,全面加快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障机制。还积极倡导“送温暖、献爱心”、访贫问苦等扶贫济困的活动,并引导共朝着政策化、常态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我们要发展社团、行协服务组织,建立公共良性运行机制。政府加大对法律、公证、仲裁服务、经纪中介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专业人才服务、市场服务、生活服务、评估、注册会计、商务代理、财产保险、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培植和监管,并通过它们提供服务,反映诉求,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和公平竞争有序的社会环境,进而强化现代服务理念,主动服务意识,放大公共服务功能。

我们要组建大信访系统,构建社会协调运作机制。随着社会形势日益变化、社会矛盾日益增多,迫切地改变过去“单一”信访向“大信访”转变,由“平面”信访向“立体”信访转变,建立快速地收集、分析、筛选、处置机制。

在推进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要继续发挥市信访办局主导作用,纪委、人大、政协信访等辅助作用,各部门各战线各乡镇信访的协同作用,要坚持分级负责,归口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要抓好排查调处,不断地研究分析信访工作中出现新情况、新动态,尤共抓好一些敏感地区、部门、行业和敏感问题,热点难点问题,从源头抓起,解决导致信访产生的各种问题症结,增加工作主动性、针对性,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防患于未然。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依托市信访办,尽快地组建市级诚信维权中心,为建立稳定、有序、和谐的社会,提供机制保障。

总之,除上述以外,还要加强教育、文化、环保等社会公共事业建设及相关体制、机制、制度建立或完善。从而,从根本上建立稳定、有序、和谐的社会。

(三)树立服务公共管理的社会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重大时代命题,又是一项极具挑战的现实社会课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和本质要求,就要求各级公务员努力做到把服务意识与服务本领有机地统一起来,二者不会偏离。作为社会系统中最基本单元,必须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过硬作风的崇高责任心的执政者队伍,担当起现代公共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为创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政治、社会、组织保证。

第一,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工作,又是县市级领导的重要职责。

一是依法行政,提高政府依靠法律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保持社会管理的连续性、稳定性。大力推进建立健全民众参与本地事务管理,政治生活决策,防止人治代替法治、政策失理及违法违规行为发生,提高决策科学性、减少盲目性。与此同时,从源头上消除化解基层矛盾,杜绝、防止腐败行为发生。

二是法制行政,不断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把社会控制、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纳入法制化轨道。通过多种措施,建立起稳定与发展,有序与和谐的社会大格局。

第二,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扎实的社会基础。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要不断地研究,探索新时期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规律,提升服务理念和服务本领。

要切实做好群众工作,协调关系,凝集人心,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首先着眼于关心群众疾苦,关注群众生活,多办、办好群众关心的实事,为群众排忧解难;要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等有效直观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细、实,并行之有效地宣传、组织、教育,服务群众,凝集、激励群众,调动群众积极性、创造性,投入到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来。

第三,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据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要加强对公共卫生、信息、能源、粮食、金融等方面安全问题调查研究和应对策略。

二要健全完善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组织体制、机制,建立完备的突发事件管理制度,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要求公务员在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和风险时,有处变不惊,迅速反应,果断处置的本领。从而,建立和谐社会强有力的预警网络体系,为对外开放、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营造一个政通、祥和、安定、和谐的大环境。

五、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它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其具体表现为幸福观、苦乐观、生死观、荣辱观、恋爱观、理想观、职业观、成才观、金钱观、名利观、道德观、公私观、义利观等。

在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公务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人生一世,主要不是为了索取和享受,而应该把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做贡献放在首位。就一般而言,就是要有集体主义思想,并努力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每个公务员必须做到的,也是一般社会成员应该做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关系。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以这样的思想去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那么,我们的人生就是非常有意义的。

人生观决定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这“三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正确认识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世界观是基础,是起决定作用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正确处理干群关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核心问题是,要处理好干群关系,就是要求我们公务员要摆正自己同人民群众的位置,时刻提醒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满腔热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人民群众,坚定地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是公务员对待群众的正确态度。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我们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改革越深入,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作为社会的管理者,我们公务员应该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这种人生观是以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根本宗旨的。共产主义人生观的人生目的和人生理想是最崇高的。一个树立了共产主义人生观的人,应把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我国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有制还将存在,各种剥削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将长期存在,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公务员来说,强调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那么,我们应该树立哪些人生观呢?

(一)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幸福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或一个方面,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幸福是指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中,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幸福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反映。由于人们的生活价值目标不同,人们的幸福观也就不同。尤其是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幸福观。

资产阶级的幸福观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认为物质享受与个人私欲的满足是衡量幸福快乐的尺度。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每个人都在谋求幸福,个人的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分不开的。最重要之点在于把幸福的创造和幸福的享受结合起来,并把创造幸福作为前提,然后才谈得上享受幸福。因为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幸福可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社会劳动才是创造幸福的根本途径。只有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才是人生的最大幸福。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观是整个历史发展的产物,各个阶级的幸福观是由不同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幸福的关键是人的志向、生活目的。真正的幸福在于铲除剥削制度,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创造崭新的合理的社会主义制度。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紧密结合。强调集体幸福,但不否定个人幸福,把个人幸福融于集体、民族、阶级和人类的幸福之中。

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幸福观的核心。共产主义幸福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看成是最大的幸福,坚持把追求个人幸福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

幸福既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当前,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该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以指导我们的工作生活和人生走向。

幸福必须依靠工作才能创造,不能靠歪门邪道。医生治好了病人,对病人尽到了责任,他会感到莫大的幸福,教师培养出了高才生,对公务员尽到了责任,他会感到莫大的幸福。自然,我们公务员办出事情,伸张正义,惩治邪恶,为民理政,同样感到莫大幸福。幸福就在身边,就在自己的岗位上,只要去奋斗,幸福永远伴随着我们。有一首民谣:“星星和月亮在一起,珍珠和玛瑙在一起,庄稼和土地在一起,劳动和幸福在一起”。

一个人想获得欢乐,绝不像摘果子那样轻松,而是要付出辛勤的汗水。一个不能吃苦耐劳的人,肯定是与幸福和欢乐无缘的人。正像一首诗里说道:“哪里有勇敢的创造,哪里才有幸福的留步;哪里有艰苦的奋斗,哪里才有幸福的永驻”。

作为新时代的公务员,我们既要有20世纪60年代的“老黄牛”精神:听话、吃苦,更要有时代精神:解放思想、干事创业、与时俱进,有胆、有识、有魄力。

(二)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苦乐观是人们对痛苦和快乐及其关系的基本见解,属于人生观范畴,是人们在精神和物质生活中产生的不同感受和认识。苦乐观是由人生观决定的,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苦乐观。在阶级社会,它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处于不同阶级地位的人,人生观也截然不同。

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都把在政治和经济上压迫和剥削被统治阶级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把生活上吃喝玩乐、穷奢极欲作为自己最大的快乐,以达不到这个目的或失去这种快乐为最大的痛苦。

无产阶级的苦乐观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消灭一切剥削阶级,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使人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和平与幸福的生活。如能在这个伟大的事业中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即使需要历尽千辛万苦,也是快乐的;如不能实现这个理想或不能为实现这个理想贡献力量,则是痛苦的。

苦与乐是辨证的统一,“苦”是手段,“乐”是目的,乐必须通过苦才能达到,即“苦尽甘来”。我们公务员的苦乐观提倡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强调在实践中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为人民苦在前头,乐在其中;还强调把个人苦乐与民族、阶级、国家和集体的苦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民族、阶级、国家和集体的苦乐为苦乐,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困苦并不是坏事,它能够造就人也能够考验人。“谁英雄,谁好汉,困苦面前试试看。”人的面孔就是“苦”字组成的,双眉是“艹”头,眼鼻是“十”字,下面是“口”字,加起来就是个“苦”字。怕苦畏难就做不好人,也干不成事。可以这样讲,所有的成功是“苦”出来的,所有的进步是“苦”出来的,所有的幸福是“苦”出来的。

屈原不苦写不出《离骚》,孔丘不苦写不出《春秋》,司马迁不苦写不出《史记》,勾践不苦,就没有最终的灭吴复越。

人们常说:“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挫折虽然影响人们前进的步伐,但它却能磨炼人们的意志。成功伴随挫折,挫折使人成熟。时下,有的公务员爱听表扬,不爱听批评。一被批评,就认为领导和他过不去。这些公务员脑子里缺少辩证法,不知道批评是“强身健体的蜂王浆和球蛋白”。

(三)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生死观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不同的人生观,对生与死有不同的价值评价,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死观。

在我国历史上,不少思想家对生死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看法。孔子谓“杀身成仁”。孟子曰“舍生取义”。司马迁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庄子认为生是偶然,而死是必然,不必过于悲哀。

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民族解放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革命英雄主义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四)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与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受一定社会的风尚、习俗和传统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又受一定阶级的思想影响。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是最大的光荣;损害社会主义祖国的利益、尊严和荣誉,是最大的耻辱。

普遍意义上的荣辱观的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和作用:一方面,它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评价。即它通过社会舆论的力量,用光荣和耻辱的概念,表明社会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从社会评价的意义讲,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荣辱观。

凡是符合一定阶级利益的行为,一定的阶级就给以肯定和奖励;反之,给以否定和谴责。这种荣辱观念普遍来自个人在社会经济、政治中的地位。荣辱观念尽管与社会风尚、习俗、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它们并不是产生荣辱观念的决定性因素。

任何一种荣辱观念,都反映了一定阶级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要求。人们只能从自己的经济政治地位中,主要是从决定人们基本生存条件的经济地位中,形成自己的荣辱观念。如封建地主阶级以具有高贵的门第、显赫的官爵、成群的奴仆、穷奢极欲的生活为最大的荣耀;资产阶级一方面看不起封建地主这种门第观念,一方面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化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变成为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在资产阶级眼里,最大的荣耀是金钱,钱袋可以决定一切,也可以改变一切。金钱的价值,就是货币所有者的价值,金钱越多,价值越大,尊严越高。另一方面,它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后果的关心,它表示个人力求通过自己的活动,希望从社会得到荣誉,并努力避免耻辱的一种愿望。这种自我评价意义上的荣辱观,在一定条件下,会显得特别重要。如在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总是把荣辱向个人的狭隘方面来引导,说成是个人的事情,这就形成了在封建社会,人们长期以金钱地位作为个人荣誉的评判标准的问题。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个人荣誉观念有它全新的标准,即社会给予个人的荣誉是与个人对社会所作的贡献相联系的,个人对社会所作的贡献越多,他得到的荣誉就越多。反之,耻辱是社会对违背公共利益行为的一种惩罚,也是人们对自己过失所形成的痛苦的内心体验。当人们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了损害,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他就会感到耻辱。

(五)树立正确的理想观

理想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是一个人的政治立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集中表现。在马克思看来,理想是建基于人的自由自觉实践之上对未来的向往、设想和追求。马克思的人生理想观是实践的理想观、共产主义的理想观,融理想与现实、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坚持马克思的人生理想观对公务员的人生具有重要的启示。

如何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归纳起来就四个字,即:爱国、信党。

爱国,就是珍爱中华民族。我们中华民族是有骨气的民族,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每个公民、每个炎黄子孙都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为之奋斗,公务员更是责无旁贷。这是正确理想观的“基”和“本”,追求的远大目标,必须长期培育和积累。举行升旗仪式,对公务员来说,可能不会有太深的感受,但至少在国歌奏响的一瞬间,在向国旗行注目礼的一刹那,自然会多一点健康向上的东西,少一点私心杂念。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去培育、去激励、去养成的。

信党,就是坚信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是政治信仰,是理想观的核心内容。唯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带领十三亿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绝不能以偏概全,绝不能看到党内出现几个腐败分子,社会上出现腐败现象,就动摇对党的信念。

(六)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职业观就是择业者对职业的认识、态度、观点,如对职业评价、择业方向等的认识,是择业者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正确的职业观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职业观。择业要以国家需要为重。追求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职业和个人的前程是正常的,但要清楚地认识到美好的生活来自于奋斗,个人理想和前途根基于国家的前途、人民的事业。因此,个人择业,首先要服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要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择业同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并以此为己任。要提倡无私奉献的精神。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是要珍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对从事的职业有一种自豪感、神圣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始于足下,从爱岗敬业做起。切忌这山望着那山高,身在“曹营”心在“汉”,横攀竖比,老想跳到好“槽”。

许许多多公务员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业绩。“职低位卑未敢忘忧国”,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人生目标迈进。人们常说,无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然而职务越高,责任越厚重。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一要志向远大;二要执著追求;三要不懈奋斗。只有这样,我们公务员才能上不愧党,下不愧对百姓;才能对得起组织,对得起职位,对得起待遇;才能活得充实,有滋有味有价值,无愧于人生。

(七)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说到成才,要搞清怎样去“成”。知识和才能是通过学习取得的,离开实践就谈不上运用,离开运用也就谈不上真正掌握。这些正是成才的过程。读过书,仅仅是具备了成才的较好基础,肯不肯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是决定是否成才的关键。

人之所以成才,不仅因其拥有较多的知识,更是因其在实践中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换句话说,未经实践检验,充其量是个“准人才”,还远不能说已经成才。一个科学合理运转的社会机制,就是为准人才们提供更多更宽广的实践平台,帮助准人才们最终走完成才的过程。

说到成才,还要搞清一个相关概念,就是成就。许多人以职业和岗位来看成就大小,这是十分错误的。我们要清楚,社会不仅需要专家学者,也需要各种各样的建设者;不仅需要高端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社会分工千差万别,新的行业层出不穷。我们不能再以职业和岗位的区别断言成才与否。

说到成才,还要一个志气的问题。一个国家要有朝气,一个民族要有骨气,一个单位要有士气,一个人要有志气,公务员更应有远大的志向。常言说:无志之人常立志,立志又立行者事竟成。也就是说有了立志成才的决心,还要付诸行动,这是关键中的关键。人的智商差不多,区别在于勤与不勤。

光想好事不干实事,光想成才不愿苦干,嘴上说得好,行动不兑现,这实际上是自己糊弄自己,自己耽误自己,自己欺骗自己。“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是这个道理。

(八)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金钱观是对金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和人生观紧密相连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金钱的本质和历史作用,认为金钱作为物质财富,是人类创造的,并为人类服务,人类应当是金钱的主人,而不是金钱的奴隶。名著《茶花女》书中有一句名言:“金钱是好仆人、坏主人。”是做金钱的主人,还是做金钱的奴隶,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金钱观。

大家知道,金钱具有两面性,它既能使我们快乐,又能使我们苦恼。生活中不能缺少钱,但如果把钱看得过重,就必然为金钱所累,被金钱牵着鼻子走,成为金钱的奴隶、拜金主义的俘虏。作为国家公务员,我们应该采取一种淡泊的态度,无论钱多钱少都不应影响自己的追求,不影响人生的态度和工作热情,始终保持公务员应有的本色和气节。

钱是可以放弃的。当然,有了钱就可以有许多东西,就能建立一个在物质上比较富裕的家庭,也就能过较为舒适的物质生活。但是,我们的生活绝不是只要拥有高档的物品就一切美满了,因为幸福的生活除了物质享受之外,精神上的愉快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更为重要。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侨居海外的科学家,舍弃洋房、汽车,回国住集体宿舍,骑自行车,他们的薪金少了,物质生活水平降低了,然而他们却感到更幸福。可见,一个人即使缺少钱,但他为了某种高尚的理想而活着,那么他是幸福的。

金钱在促进商品交换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金钱并非万能,世界上有比金钱更重要、更宝贵的东西。一个人即使有很多钱,但他的精神世界如果是空虚的,或者生活并不自由,那么就决不会有幸福,有时甚至是痛苦的。

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凭借工作和知识得到金钱是无可非议的,但不能不择手段地攫取金钱。要当金钱的主人,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穷要穷的有志气,穷则思变;富要富的堂堂正正,富而思进。不论贫富都应成为精神上的富有者。人们依靠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获取财产,金钱是光荣的,而那种用剥削、掠夺欺诈的手段不劳而获,则是可耻的。

我们透过金钱的魔力,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就会发现钱不过是一种商品,如果丧失了那种能够交换商品的能力的话,那么纸币不过是一些废纸,金属币也只不过是一堆破铜烂铁。对钱的态度正确,理解得透彻的人是不会被钱所动的。

(九)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道德观是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所处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道德观是对社会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的整体认识和系统看法。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紧密相连。个人道德观是指用来指导个人行为的原则或规则。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无形的巨大力量。道德增值,人人自爱,社会和睦;道德贬值,良知泯灭,必生祸乱。那么我们该怎么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呢?

第一,要树立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在当今社会,树立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就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指导方针。

第二,要政治上成熟,听招呼,守规矩。一要一级服从一级,一级支持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政令畅通。能够站到全局干好局部,干好局部为全局负责。执政为民,秉公用权,真正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二要堂堂正正做官,老老实实为人,胸怀豁达,与人为善,诚信相待;三要洁身自好,慎微、慎独、慎言、慎行。

第三,要切实牢记“两个务必”,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管好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地方不去;管好自己的嘴,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吃的不吃,不该端的酒杯不端;管好自己身边人,不能因小失大,影响自己声誉;管好自己的“尾巴”,始终谦虚谨慎,夹着尾巴做人。要自信,但不能自傲,以平常心态对事对待自己对待同志。

第四,要深谙“公生明,廉生威”的至理名言,始终不忘身后有上百双眼睛在看着,每时每刻都在接受来自方方面面的监督。任何时候都不能干那些让人指脊梁骨的事,不能干那些丢份子、掉价的事,不能干那些提心吊胆,吓得睡不着觉的事,不能干那些一旦被举报,被调查情况属实,就被“双规”的事。作为公务员我们就要“人人一扇窗,个个树形象”,通过自己的具体言行,折射出公务员队伍的整体形象,密切干群的血肉联系。

(十)树立正确的公私观

公私观是对公与私的关系根本看法,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该如何树立正确的公务员观呢?

第一,我们要继承优良传统。自古以来,人们都把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及先公后私当作精神的楷模。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当作人生境界的追求。这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传统美德。

第二,我们要应坚持公私和谐观。具体来说,就是坚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德标准。“我为人人”,就是要求每个私人,能为公共社会服务、着想,奉献自己的爱心与力量;“人人为我”,就是公共社会要为每个私人,提供服务与关怀,伸出援助之手。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公私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任何一个公共社会,都是由无数私人组成的。公本身就包含私,没私哪有公?社会关系本质上就是公私关系。唯有公私关系和谐了,这个社会才能和谐。

(十一)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我们公务员一定要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社会主义义利观即是把权利与义务结合起来,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社会主义义利观是一种科学的义利统一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第一,在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上,社会主义义利观不仅肯定利益是道德的基础,而且强调道德对社会物质利益关系的调节作用。所以,社会主义义利观充分肯定人们重视和追求正当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彻底抛弃旧社会封建道学家所崇尚的空谈性命、空谈道德、利字不出口、君子不言钱的虚伪说教,鼓励和保护公民追求正当的合法利益。与此同时,社会主义义利观强调人们要讲道德、讲理想,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

第二,在公利与私利的关系上,社会主义义利观强调“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社会主义义利观中“义”的基本内涵,是最大的义。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也就是把义放在首位。这一点树立起来了,每个公民追求个人合法利益的行为就有了准绳。在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要充分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鼓励和引导每一个公民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合法利益。每一个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增加了,同时也就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增加了。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根本不同于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义利观,而且既区别于历史上重利轻义、尚利去义的义利观,又区别于历史上重义轻利、尚义去利的义利观。

第三,社会主义义利观强调义利的统一,还体现在以义导利、以义取利、见利思义等要求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人们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与监督、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做到公平竞争又相互协作,自主经营又接受监督,讲究效率又兼顾公平,努力先富又促进共富,追求经济效益又讲究社会效益,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以及各种形式的不道德的和非法的谋利行为。

社会主义义利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本精神,两者是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政治关系所决定的,它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辩证地统一起来,在肯定每一个人追求正当的合法利益的同时,要求每一个人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国家利益最为重要,集体利益次之,个人利益再次之。个人利益只有在不违背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才是正当的,才是受到保障的,才是可以追求的。这就逻辑地要求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同时要求尊重公民个人的正当、合法利益,主张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基础上,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义利观所要求的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

社会主义义利观所指的“国家和人民利益”,就是集体主义原则所指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社会主义义利观所指的“公民个人合法利益”,就是集体主义原则所指的“个人利益”。

社会主义义利观是针对从义利关系方面违背集体主义原则的现象提出来的,它的内容是借用被改造过的传统“义利”范畴所表达的集体主义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就是坚持义利统一、义利并重,反对以利害义和以义害利。

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就是主张义利统一、义利并重的社会主义义利原则;集体主义原则所内含的关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以及关于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社会主义义利观。

六、服务人民的价值观

价值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在同外界发体联系的过程中,事物那种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对人有意义的客观属性。因此价值有客观性、主体性和社会历史性。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我们公务员的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服务人民的价值观。

在价值理想上,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信仰,坚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作为价值理想。在价值目标上,我们要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正,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上,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最根本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评价标准上,我们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在价值规范方面,我们要与党始终保持一致,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宪法和法律,坚持依法行政,做到公正廉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和自身职业道德。我们公务员怎么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呢?

(一)培养基本的价值观取向

随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逐步完善,公务员的价值观培育日益受到重视,中央提出,要努力在实践中培育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公务员价值观,才能有助于我国政府向服务型转型。

公务员价值观是公务员的政治修养、思想作风、道德情操、工作态度、精神风貌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公务员队伍一贯的严格要求。如何培养公务员的价值观的取向呢?

首先,加强公务员自身的学习,开展培训班,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一种执政为公,立党为民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世界观,免受腐败思想的侵蚀,时刻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力争与党和政府的步调保持一致。

第一,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进行群众监督和内部监督,可设立检举电话,便民服务信箱,一把手接待日,通过群众对公务员进行有效的监督,政府部门应把公务员的行为与年度考核,晋升相挂钩,并将制度落实到具体,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一些制度的有效执行的参照标杆,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激励监督作用。

第二,加大惩罚的力度。对一些思想上落队,行为上出轨的公务员进行严惩,以此对其他也有同样思想的公务员起到了警戒作用,杜绝以身试法现象。在这样的原则下,公务员才能以正确价值观要求自己,不脱离队伍,抱有侥幸心态。

第三,通过新闻媒体宣传一些优秀公务员的先进事迹、优秀品质和高尚精神。激励广大公务员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向这些人员看齐学习,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端正公务员的思想,使一些思想上出轨的同志悬崖勒马,从岔路走向正道,同时也让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国政府的执政人员充满信心,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应该是有效政府、责任政府、透明政府、服务型政府,公务员是代表政府办事,代表了整个政府的形象。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公务员来说,是必要,也是必需的,它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公务员本身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推广

加强理论武装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被公务员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成自我意识,才能为公务员自觉遵守和奉行。

有关部门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公务员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要注意总结、宣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一些新鲜经验,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教育培训机制。

应该看到,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和人类交往方式,互联网、手机等正在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所以,加强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工具,拓宽原有的宣传载体和阵地。特别是要精心打造一批覆盖全国的标志性、公益性、开放性的理论人文知识宣讲品牌载体,努力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核心价值理论传播体系。因为现场讲授毕竟受众有限,可以考虑网上讲座与在线交流等方式。

要注重核心价值观的讨论沟通认同。目前理论宣传与政治学习方法上几乎都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性说教,互动性不够。再好的理论如果仅仅限于外界信息的狂轰滥炸,与现代人更倾向的理解沟通的认知方式是不相适应的。所以要由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沟通交流,可以围绕一些社会现象、事件和道德行为开展社会讨论、辩论,在讨论中释放情绪,辨明是非,鞭挞假恶丑,倡导真善美。

第一,要扩大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受众面。目前的理论宣传重上轻下,公务员会议多、学习多,而普通公务员和群众处于“会荒”状态。所以,要克服理论宣传、价值观教育只停留在公务员这个层面,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引领群众,将意识形态工作的视野拓展到各个阶层、群体,特别是关注流动人群、新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等。

第二,要广泛开展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然教育普及要区分层次、各有侧重。要尊重认知规律,青少年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人农民要注重社会主义荣辱观、时代精神、公民意识教育,公务员要突出理想信念、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教育。

第三,要加强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调查表明,人们在核心价值观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疑虑,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融合、趋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工人的主人翁地位弱化问题,社会贫富差距拉大问题等。所以,当代我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研究,要从人们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出发,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用党的创新理论科学回答人们关心的热点、难点与焦点问题,要敢于直面现实,作出有针对性的理论解释,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大主题”转化为群众急切关注和乐于接受的“小切口”。

第四,要把握机关文化特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为核心,构建新时代的政府机关文化,使公务员真正形成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竭力服务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同时要善于发现典型,大力培养典型,广泛宣传典型,用孔繁森、郑培民、张云泉等典范,激励广大公务员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开拓进取、扎实工作,自觉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三)强化价值观的实践养成

强化实践养成,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要把培训作为基本手段常抓不懈,全面提高公务员执政素质和执政本领,有效解决公务员队伍中存在的“知识恐慌”和“本领危机”问题。具体操作上,要针对当前公务员队伍状况,对公务员的意志品行、处理问题能力等进行项目锻炼。从方案制订、计划实施到目标落实,培养公务员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

一是,要大力提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进取精神,不畏艰难,奋力拼搏,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地做好本职工作。

二是,要终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在思想感情上贴近人民群众,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注意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做到同人民群众心连心。实践表明,精神文明建设是在实践中培育养成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

近些年来,我国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传统文化、区域文化相结合传播核心价值理念,不断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归属感。

充分发挥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的示范作用,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加强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通过开展先进典型的评选,大力宣传一批具有道德示范作用的普通人、普通事,让群众从身边的凡人小事上感受到不平凡的精神境界,用先进榜样激励和引导人们向善、向真、向美,帮助人们从较低层次的价值观念向高层次转化,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另外,我国自古就有以吏为师的传统,公务员的言行对百姓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群众对政治理想、价值观念的认同。加强公务员的核心价值观践行是重中之重。

三是,仅靠学习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要提高学习活动的效果,关键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公务员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规范和考核机制,并且与干部的政绩考核挂钩,促使公务员带头学习践行核心价值观,成为整个社会的道德楷模,为群众作出表率。

(四)加强核心价值转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不能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人民群众活生生的实践,因此,要在“感”字上下工夫。

第一,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虚实结合。有人说,“故事比理论有力量得多,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经典几乎都在讲故事”。这话不全对,但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核心价值观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宣传、号召这个层面,还需要渗透转化为文化产品;不仅是要融入文化事业,还要渗透物化到文化产业之中,因为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道德情操、文化心理和思想性格,它比震耳欲聋的号召、呼唤来得自然和深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第二,核心价值观必须渗透到文学艺术中。实践表明,一部好的作品往往会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文化艺术工作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戏剧、电影、图书等文化产品中,通过多样化的题材体裁、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群众,感染群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要从不同角度、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讴歌工作生活中的真、善、美,激发人们的共鸣,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感染、得到启迪。

第三,核心价值观必须融入到民间传统文化中。应当高度重视民间文化元素在群众中的深厚基础,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元素为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服务,并力求创新,使特色更明显,参与更广泛,影响更深远。要把爱国爱家、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等核心价值理念渗透到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中,在欢天喜地、欢歌笑语的活动中接受好的理念、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

七、辩证唯物的历史观

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思想,是对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观点的运用和发展。

每一个公务员都必须牢固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断增强群众观点和党的宗旨意识,修人民公仆之身,养廉洁奉公之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公务员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坚持从人民的立场出发观察思考问题,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才能树立起公仆意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一)承认客观历史

承认历史,认为历史正是所有事物的来源,这解决了事物的来路问题。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必然有其前身或者前因,而我们的现今都是前身或前因的变化或后果。也许大家要问:这个问题简单,难道现实中还有不承认历史的情况么?怎么没有呢,事实上是有的,比如我们有时就批判某某数典忘祖,甚至有怀有阴暗丑恶的目的的人不但不承认历史、而且还歪曲篡改历史。那些不承认台湾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一心要把台湾分裂出去的人不就是数典忘祖吗?日本国的某些别有用心之人不承认历史上的侵略、篡改历史的行为不就是不承认历史吗?还有现实中有的人达到一定的地位后,就羞于提及原来的穷困状况,甚至在众人面前和自己老实朴素的亲人不敢相认,这也是不敢面对历史的一种表现。看来承认历史有时还是需要勇气、正气和骨气的。只有首先承认历史,才能够尊重历史。

(二)尊重客观历史

尊重历史有很多表现:承认历史的真相,承认曾经的错误、承认先人的功业和成果、承担应有的历史责任、享受应有的历史权益等。科学家牛顿曾经谦虚地说:“我可能比笛卡尔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许多巨人肩膀上的缘故。”这既是一种美德,也是坚持了历史的观点。难道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和条件不是从先人那里继承而发展的吗?

天才也是需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的,而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承认曾经的错误,那是流氓和无赖;不承认一个国家既有的领土和主权,就会有侵犯别人的借口;不承认法理上的顺承关系,就会有逃避承担责任的行径……看来,不承认和尊重历史,不仅是态度上的问题,还可能会产生严重而错误的后果。

尊重历史,肯定祖先的丰功伟绩,发扬先辈的光荣传统,才能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今天有不少人,从生活富裕的狭隘角度出发,加之对本国的某些缺点和不足存在不满,有着比较严重的崇洋媚外思想,缺乏爱国爱人民的崇高品格,民族根性彻底失去,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哀、人性的悲哀。

(三)多了解历史状况

公务员不论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从中吸取智慧和营养。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提升领导工作水平。

公务员读历史,首先应读中国历史,重点读中国近现代史,尤其应读中国共产党党史,其次应读世界历史,通过读历史来提高历史素养。公务员的历史素养是指公务员应当具有的历史意识与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能从以往的经验教训中吸取养分,并自觉地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公务员提高历史素养的前提,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公务员提高历史素养的基本要求,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是公务员提高历史素养的升华。

读历史有助于树立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再发展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我们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就是基于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公务员只有认真读历史,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读历史有助于学好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神学的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从神的意志和抽象的人的角度观察历史,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神的意志,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历史唯物主义找到了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并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懂得或不承认这一点就不可能学好马克思主义。只有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才能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揭示决定社会性质变化和历史发展方向的根本原因;才能以深远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世界眼光,对自己的经验教训作出科学总结,对他人的成败得失作出科学判断。

读历史有助于增强廉洁从政的自律意识。历史上的腐败现象,为害最烈的是吏治的腐败。各级公务员应自觉学习历史,从中吸取教训和营养,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清正廉洁作风,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高历史素养能够帮助公务员在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之间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

读历史有助于公务员追求高尚精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自觉做到廉洁自律。这样,才能经得起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的考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多作贡献。

读历史有助于提升执政水平。公务员提高历史素养,不只是为了提高自身或公务员队伍的素养,更是为了党的事业的长远发展、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史为鉴,重在发现和把握执政规律。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

从执政的角度看,读历史就是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认真学习我们党的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深入思考,科学分析,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按规律办事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四)联系历史来观察和分析问题

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在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就会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智慧、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

第一,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就会有更强的理解力和包容性。有一句话:“历史造就英雄”,这也是历史的观点。这就是什么样的历史环境造就什么样的英雄人物。有很多历史人物造就的历史事件,我们今天很多人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实际上只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就可能很好理解了。比如: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而发动玄武门事件。古代人为了争夺皇位竟然杀掉自己的兄弟,多么的残酷!其实只要了解了当时的两种势力的形成、差异和水火不容的情势,就会知道发生这样的事情也是身在江湖,身不由己,势所然也。

第二,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就能更加准确地判断形势,分清利弊,从而有针对性开展工作。有一句话,叫“审时度势”,这也是一种历史观点。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开展什么样的工作,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不是乱来的。在国家危亡、民族患难的时候,我们就要把保家卫国、解决民族危机当成首要任务。在我们贫穷落后、饥寒交迫的时候,我们就要把发展生产、解决温饱当成工作的重心。在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就要解决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如果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时候发动群众闹革命,那就是民主革命、进步的革命,是大英雄;如果在国泰民安、政治清明的时候,发动群众“闹革命”,那就是反革命、疯子,这样的道理,大家是很容易理解的。运用到一般的问题上,也是这个道理。

第三,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才能谦虚吸收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少走弯路。被前人通过实践而证明了的理论和经验,我们要毫不怀疑地加以吸收和借鉴。古人曰: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为人民服务等这些都是革命前辈用生命和实践换来的经验,一定要加以坚持和发扬。国兴于清明,毁于腐败,兴于团结,衰于分裂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无数次证明了的不变真理,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不能蹈前车之覆辙。有一句话叫做“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也许可以忘掉仇恨,但决不能忘掉教训和敌人。

(五)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

运用历史的观点,归根结底还是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是接受还是摒弃、是褒是贬、是全盘否定还是有选择地利用,这是我们必须作出抉择的。纵观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认为:借鉴历史经验、立足历史条件、顺应历史趋势、做人类历史发展的推进者,做最崇高的理想的实践者,这就是一个革命者应该采取的科学的态度。

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我们要坚持同一切非历史唯物主义者作斗争,这就是:有选择地继承、发扬历史理论和经验,反对全盘否定。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继承不断发展的连续的动态过程,割断历史去看待和处理问题,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非常有害的。凡是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理论经验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凡是被历史证明有错误的和有害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抛弃和改正。否则我们就会重犯错误,重蹈覆辙,白白浪费大量的时间甚至人力和财力。我国就发生过也许仍然存在着“全盘西化”、“否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潮,这是非常有害的和危险的。

坚持实事求是,反对脱离历史条件的空谈蛮干。实事求是,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主义和唯物主义是有机联系、浑然一体的。坚持历史主义,必然坚持唯物主义,必然反对官僚主义、主观臆断,反对虚无主义、神秘主义,反对一切形式的空想和蛮干。尊重客观形势、尊重客观实际,才能制定出符合规律的方针路线,我们的事业才能胜利,我们才能尽可能地少走弯路。“吃大锅饭”就是过高地估计了当初人民群众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在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科学的预算和纪律要求的保障下,采取了过于理想的社会模式,从而使得很多道德水平低下的人消极怠工、投机取巧,使得许多管理水平低下的人走上公务员岗位,加上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煽动、破坏等因素,从而给我们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失。

认清历史形势,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时机,敢于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也要防止那些教条主义、保守主义等呆板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行为。不能清醒地认清形势和历史发展趋势,不敢变革或不愿变革,也可能坐失发展良机,给以后的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比如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形势日趋复杂、能源日益紧张、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腐败势力十分强大、道德认识存在多元化矛盾化等情况下,如果不能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及早采取加强国防、反腐倡廉、利民惠民、统一思想、加强德育、发展周边关系等一系列果断措施,必然会给我们将来的事业带来难以控制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