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中国作协会员,小小说作家网特约评论家,以下简称陈):《窗》写得很好,尤其是道具和对比手法的运用非常巧妙。请谈一下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
乔迁(以下简称乔):我家的楼下是个市场,总是乱哄哄的,让人有不安全感,因此孩子一放假,我就不让他出屋,我不让,他便趴在窗前看下面市场来来往往的人,有一天孩子喊我,我看到了几个小孩在市场里打闹,那是几个商贩的孩子,孩子想出去跟他们玩,我自然没让,孩子失望地看着我,那眼神一瞬间让我感觉特别心酸,我知道,不仅仅是我的孩子,很多孩子都是这样无奈地困在屋里的,我想我应该写点什么的,我就趴在窗前也往下看,我看到了一个卖鸟的人,他的面前放着一堆笼子,里面都装着鸟,我看看孩子,我想我有东西写了的。
陈:你在《小小说也是小说》一文中写道:“小小说是不能像长、中、短篇那样去写生活的”面“但它必须将社会生活内容和自己认识评价凝聚在一个”点“上,而这个”点“必须是”闪光点“是瞬间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只是情节因为有”小“的强力制约而必须”瘦身“多浓缩在一两个场景里。这一两个情节就是”闪光点“在瞬间打动和抓住了读者,一篇小小说才可以说写成功了。”你在生活中如何发现点?在创作中又如何表现点?
乔:小心观察和专注聆听是最容易发现“点”的。生活中的很多情景,在我们的眼前都是一闪而过的,如果不小心观察,是很难让我们发现其闪光点并运用到小小说中的。比如《窗》这篇小小说,我天天在市场经过,那卖鸟的人也天天在,我就从来没有发现过,如果不是我用心去观察,可能还是看不到,也就不能根据此情此景进行联想与勾画,当然也就没有了这篇小小说。专注聆听也是发现“点”的一种有效方式,对他人的话用心听不仅仅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还极容易听到一些点,《儿媳》中稀粥似的米饭,就是我与人在一次聊天中听到的,老人胃不好,儿媳总是把米饭焖得软软的,我听了很受感动,于是就勾画了《儿媳》这篇小小说。发现了点,并不等于就能写成一篇小小说,要把点合理运用,融合到故事中去,通过人物和情节让点闪闪发光。
陈:“一个思想家不一定是作家,但一个作家必须是思想家。”小小说作家也应该是一个思想家。但是,当下不少微型小说思想大于形象,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你认为怎样才能使微型小说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融为一体?
乔:小小说是要有思想的,这是小小说作家应该为之努力的。小小说在有思想的同时,形象也应该立得住,小小说不是理论说教,是小说,小说该有的东西小小说都应该具备,一篇成功的小小说,给读者的印象应该是形象突出且有思想。写作小小说,首先要有可读性,然后再挖掘思想,最后进行艺术加工,按照这个思路来写,一定能够写出好的小小说。
陈:有人说,写微型小说不可能大红大紫。现在看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微型小说参评第5届鲁迅文学奖,就是一个信号。你对此怎么看?你是否对微型小说从一而终?
乔:微型小说参评鲁迅文学奖是对小小说是小说的一种承认。让一篇小小说就能参加鲁迅文学奖评选是小小说作家们应该努力去做的。
对微型小说从一而终我还谈不上,我最初是写中短篇小说的,现在也在写,但因身体原因写的少了。微型小说写作时间比较晚,但我会努力去写,微型小说也是小说,写小说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的最大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