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中国当代微型小说百家论
14941900000109

第109章 第一百〇 注重细节、坚持创新——厉剑童访谈录

陈勇(中国作协会员,小小说作家网特约评论家,以下简称陈):你小说中有一些是写作家生活、工作、事业和爱情的,并且都是正面描写,这一点我很赞赏。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否有你的影子?或者说寄托了你的理想与信念?精神与追求?

厉剑童(以下简称厉):这一点无须讳言。文学创作理论告诉我们,文学是生活的反映,一切文学都是人学。任何一件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有着作者的影子,是作者生活、思想、情感和智慧的浓缩与结晶。我历来赞成“我手写我心”的创作理论。这样避免了作品的空泛和干瘪,使我的那些作品有着较为浓郁的个人生活气息和痕迹。读作品是了解作者走进作者心灵的最好途径。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创作手法多种多样,其中描写是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尽管有正面描写,或者说直接描写,也有侧面描写,也就是间接描写,至于用哪种描写手法,完全是作者个人的喜好和作品表达的需要。我比较喜欢正面描写,这样显得更加真实,更加立体化,质感更强。

陈:你在《我与寓言》一文中写道:“寓言是文学百花园中一朵瑰丽的奇葩,被世人称之为‘智慧的花、哲理的诗、真理的剑、人生的歌’。虽然我从小喜欢读寓言,但那时(上世纪70年代)受阅读条件的限制,接触到的只有小学课本上《农夫和蛇》《赫尔墨斯的雕像》等数篇经典寓言。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寓言,却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和深刻的人生启迪,让我从此喜欢上了寓言,喜欢上了文学创作。”你的寓言情节来自哪里?它是否会贯穿于你一生的写作之中?

厉:坦率地说,我爱好文学,尤其爱好小小说和寓言这两种文体。在这两种文体中,骨子里更喜欢寓言,喜欢寓言体小说。这是因为它们在反映生活上以及表现作者的思想、观念、情感、审美等方面更曲折、更艺术,更耐人寻味。我可以直白地告诉大家,我的寓言情节绝大多数来源于我的现实生活,当然也有一部分来源于我的想象。只有和现实生活亲密结合,歌颂真善美、鞭策假恶丑,寓言才有生命力,才有真实性可言,也才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但是情节来源于生活不等于照搬生活,仍需要作者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进行再创造,再构思,再组合。这里最能体现作者的智慧和想象力以及才气。可以说,在我所有文体的创作中,不管是小小说、寓言还是散文、诗歌等的创作,最初的情节和人物形象都取材于丰富多彩且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我的创作基本上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陈:小小说文体创新喊了多年,真正成功的并不多。你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厉:很久以来,不少作家都在小小说文体的创新方面进行了这样那样的一些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一点不容置疑。但是任何事物的创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耐心和鼓励。要允许探索允许失败。小小说成千上万的作者的共同努力,在不断地探索中才能前进,才能不断发展。创新永无止境。只有创新才能为读者所接受,才能赢得读者赢得市场,才能为小小说的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小小说的创新,应当坚持双管齐下,既要在表现形式上、体裁方面做出新探索,也要在题材和作品反应的深度和力度的提升上作出努力。片面的侧重某一方面都不利于小小说的发展。如果只侧重形式的创新,体裁趋向多元化,读者可能觉得新鲜,但如果内容空洞,作品的深度力度不足,反映问题的灵敏度就会降低,最终会失去读者的认同。相反,如果只坚持内容的创新,坚持题材的拓展和深入,没有更新的思想理念,没有好的形式作载体,那么同样难以让人接受。小小说创新必须坚持面向大多数人,让大多数人喜欢,并且引领大多数人的思想和情感,使之走向成熟,获得更多的感悟和启迪,心灵上得到美的享受。我近几年在创作过程中注重了对读者和小小说文体的研究和探索,边实践边思考,自认为还是有所收获的。

陈:“细节是小说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几个精彩的细节是不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优秀的小小说作品往往都有一个或几个精彩的细节。细节要细,要有个性,要真实可信,要会说话。细节活,则通篇活。细节典型则通篇典型。”这是你在《与小小说的一次通话》中的一段话,很有见地,请结合你具体作品加以阐述。

厉:小小说有五样东西最不能忽视:一是人物形象;二是细节;三是情节;四是语言;五是思想情感。我一直以来坚持这样的观点:一篇优秀的小小说首先要有一个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二是要有一两个或者几个给人印象深刻的细节;三是故事情节要相对曲折,一波三折,沟壑纵横;四是有个性化的语言;五是要有思想。这是小小说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几点,任何一个小小说作者对此都不能视而不见。这几个方面也最能体现作者的功力,是作者驾驭生活和语言能力的最集中体现。它们之间关系非常密切。这里单独谈一下细节问题。细节是小小说出彩的地方,也是小小说的生命力所在。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通过细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细节事关作品的成败。细节要细,更要真实可信。我在创作小小说的时候比较注重细节的刻画。例如,我的《配娘看海》(此文先后被《青年文摘》《读者》等多家刊物转载),这篇小小说的取材来源于生活,里面的人物“明”和“娘”也有生活原型。文中的“娘”一辈子没有走出深山,最大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看看海,而且这是“娘”自己小时候的梦想。但是“娘”辛苦了一辈子,也始终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尽管娘知道儿子所在的大学附近就是大海。为了塑造好“娘”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有着梦想的乡村母亲形象,我在几处运用了细节手法。如娘爱儿子,“一哭娘就抱着他在院子里、大街上走啊走啊,转啊转啊,直到他入睡为止。那时娘会一边走一遍摇晃着明哼着自编的儿歌……”抱着孩子在大街上转、哼儿歌这些细节,让人读了脑子里很容易出现一个抱着孩子不辞辛苦哄孩子的妇女形象。“直到他入睡”娘的舔犊之情跃然纸上。再如,小说结尾部分,“明抱着娘的骨灰,踉踉跄跄,来到海边,跪在娘的骨灰前,磕了七七四十九个响头,然后将骨灰一把一把地洒向大海……”这段文字我写得很细,目的在于刻画明子欲养而亲不在时的痛苦心情,不虚假不造作。相信读者也会心灵受到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