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实,香港作家,文学硕士。1996年获“中文文学奖”评论组优异奖。著有《捕住飞翔》、《片纸谈诗》、《我捉住了飞翔的尾巴》、《刘半农诗歌研究》、《福永书简》等。秀实善于从西方文学中吸取营养,并有机地融进东方文学的神思中,他的散文诗有他的视角和语言。在他的每个精心构筑的文学意象中,都寓有深刻的哲理和思辩。意境隽永,耐人寻味。他的微型小说写得极富诗意,可以当作诗来读。
意识流微型小说,在微型小说界尚不多见。在首届全国微型小说百篇获奖作品中,秀实《午后五时三刻》是唯一一篇意识流小说,因此,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小说没有什么完整的故事情节,它向读者展示的是,男主人公从傍晚时分至夜暮降临这一时段意识的流动。
在作者笔下,城市是陌生的,人物是骚动不安的,飞蛾也是骚动不安的,连窗帘、阳光、空气、向日葵、POST—IN这些东西,也是骚动不安的。
男主人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小说未作交待,留下空白读者遐想更好。令人欣慰的是,男主人公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决定回去了。我想,那里肯定有他的事业与理想,有他的憧憬与向往。人一旦有了精神寄托,便会义无返顾地去追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活在希望里。
凌鼎年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微型小说作家存在的弊端:长于叙述,疏于描写。
这篇小说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它通篇基本上是描写,既有对人物内心世界细致入微的描写,也有对环境氛围浓墨重彩的描写。
语言上也很有讲究。形容词用得很多却又恰到好处,动词运用十分鲜活。常用拟人化来描写物品,以此衬托男主人公复杂的心态。如“阳光像一群狮子般扑进屋内”,“花瓶内一束向日葵颤颤抖抖,”“书桌平滑的玻璃上漂浮着一本已翻开的书,如流动的小舟”,“有一组句子发出了金色的亮光”,“贴在书架上的一张枯黄的POST—IN哆嗦着”。等等。
小说飘逸、空灵、朦胧、梦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读者的审美需求是多样化的,微型小说界要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小说存在。如此,才会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秀实《午后五时三刻》的成功,给我们艺术上诸多启示。
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微型小说卷》的《两个女孩》,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画家王丰听说有人想生儿子便将女孩溺死的消息后,非常震惊,决定撕下他原先画男孩的画稿,铺上新的稿纸,凝神地、细意地、逐笔逐笔地描绘起两个女孩那两对空洞的大眼睛来。
小说将香港社会重男轻女的现象,揭示得触目惊心振聋发聩。
每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那些杀死自己女儿的人,生命对他来说,其实是一种惩罚。连自己亲生女儿都杀掉的人,如同行尸走肉,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美德是它自身的回报,邪恶是它自身的惩罚。在邪恶中度过一生的人,他的生命加倍地短暂。
画家是有良知的,他要用两个女孩的大眼睛,唤醒泯灭的人性使悲剧不再重演。
作家是有良知的,他要用这篇小说,唤醒麻木不仁之徒的良知,使天下所有女孩的眼睛,都变得明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