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中国当代微型小说百家论
14941900000163

第163章 爱到地老天荒时——杨列宝访谈录

陈勇(中国作协会员,小小说作家网特约评论家,以下简称陈):“总之,写小小说一定要”精“不管写的篇数多少,只要你掌握了小小说的精华,孕育出来的多是精品,这就说明你和”情人“的爱情结晶,才是一个个完美的”金麻雀宝贝这是你在《我把“麻雀”当情人》一文中的话,很有个性。也很形象。请结合你具体作品加以阐述。

杨列宝(山东省作家协会当代文学院院务委员,以下简称杨):陈老师您说的很对,写小小说的确要“精”,而且要精益求精,宁少勿滥。就好比去找一个可以陪伴你一生的情人,你不能只看中他(或她)的外表,而要发现其真正能够吸引你的内涵。也就是说,外表虽美,不一定能长久;华丽的表象尽管很吸引人,但却有可能是昙花一现。当然,我所说的“情人的内涵”,应该是一个表里如一、精致而又值得珍藏的艺术作品。她必须是耐看、耐读、耐品味的一个“情人”,要用心去爱、去呵护,去珍惜。

陈:你2006年年底才开始写微型小说。时间虽短,成绩却喜人。你成功的秘诀在哪里?

杨:虽然我写小小说的时间比较短,说实在的,自从八十年代中期起,我就开始写短中篇小说和其他题材的作品,可始终是写的多、发表的少。但自从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邂逅了小小说这个美丽的“情人”后,我真是爱之如狂,不能自己。为什么?就因为她精致短小,“含金量”大。不光喜欢她的娇小美丽,而且更爱她的那种万种风情和思想内涵。她摒弃了长、中、短篇的那种“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的缺点,既适合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又给读者留下了一种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一开始我喜欢上她之后,以为字数少好写,可没想到实际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等在“小小说作家网”的“原创处女地”版块发了几篇后,经过版主晓立老师和很多文友的点评后才发现,小小说和短篇小说虽然都是一个“娘”所生的姊妹,但小小说虽小,却是浓缩的精华,精雕细刻的珍宝。根本不是自己原本上那种单纯的理解和认识,我虽然把她看作我的“情人”,可这个“情人”却并不是那么好侍候。虽然从07年在《天池小小说》第二期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起,至今已有一百多篇见诸于各报刊和《年选》,但质量与数量和你们这些许多师友相比还相差很远。凭心而论,我并没有什么成功的秘诀,要说有秘诀的话,也是我在后来创作过程中的每一篇作品,都得益于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阅读的提高。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因此,在善于积累和观察生活点滴的同时,通过大量地阅读和学习名家精品,然后再细致地分析,冷静地思考,提炼出优美的语言,突出自己的个性等等。这些,就是促进和提高我写好小小说的源泉和秘诀。

陈:在我看来,你的微型小说既有生活内涵,又讲究艺术技巧,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在运用技巧时,是刻意为之,还是一种自然而然地流露?

杨:“作者要善于观察生活和热爱生活”,以及“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两句话一点不假,以我在07年第二期《天池小小说》发表的第一篇微型小说《染发》为例,她的灵感就来自于我上班途中的一次和“情人”邂逅的偶然。那天去上班,正巧在家属院遇到一位身患重病的女同事化疗后出院,大家都知道,经过化疗后的头发会脱落的。可当我看到那位曾经是黑发,而此时却是一头金发的女人在丈夫的搀扶下走过去以后,她给我的震撼并不是那头假金发的美丽,而是她和丈夫的那种手牵手的相互依恋和温馨。灵光一闪,我当天马上就构思了这篇《染发》。没想到写得顺手,发表的也快,年底竟还被收入到汤吉夫主编的《年选》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一发而不可收,终于找到了感觉和技巧。当年又在《中国教师报》、《新课程报语文导刊》、《天池小小说》等报刊,相继发表了《绝笔》、《葫芦丝》、《情感问题》等等。尤其在09年首发《贵港日报》后来又被文友推荐到《小小说选刊》上的那篇《捅啥别捅燕子窝》,在得到了许多师友的好评后,又上了杨晓敏等老师主编的几个版本的《年选》。除此之外,虽然在近几年来发表的也不少,但总体看来质量并没有多大提高。

至于写作技巧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有技巧但不是刻意,它是随着作品的灵动性而变化的。一篇好的小小说,如果“刻意求美”的话,就有可能没有自然美的那种感觉。尤其是结尾,就会“画蛇添足”。假如技巧运用自如,又恰到好处,那么,技巧就是一种自然的流露。

陈:在写微型小说的同时,你也写评论,有些评论并且获了奖。你为何对评论产生浓厚兴趣?你认为加强文学理论修养对于微型小说创作有无帮助?

杨:关于近来写了一些评论的事情,这就与你陈勇老师有关了。第一:前几年当我一开始学写小小说走入困境时,就有“中国小小说作家网”上的文友建议说,让我多去看看那些获得过“金麻雀奖”的精品和有关小小说写作的评论文章。从那时起,我不但经常看到你对那些知名作家的作品评论,而且还受益匪浅,非常喜欢,想象着总有一天我也去写一篇评论文章,或者我的作品被你们这些评论家批评指正。正巧今年山东版举办小小说研讨会,于是,我就蠢蠢欲动,最后和你一样,一边写小小说,一边开始写评论文章,没料到还几次获奖。不但得到了好几位在小小说界知名作家的签名赠书,竟然还有幸认识了修祥明、王奎山、袁炳发、周波和你等许多老师。这一来,我更是对写小小说评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在写评论的同时,不仅可以加强文学理论的修养,更能从中学习到很多知名作家在微型小说创作中的很多技巧和精华文章。小小说和小小说评论在我看来,她们就像两个豢养在金丝笼中的“金麻雀”和“金丝雀”,五脏俱全,短小精致。如果等到了我和这两位“情人”的爱情瓜熟蒂落时,她们就会给我生下一窝非常美丽而又可爱的“宝贝儿”。我相信,只要今后有“金麻雀”(小小说)和“金丝雀”(小小说评论)两位“情人”相伴,我会更加努力地去呵护、去爱护她们,一直地老天荒。

陈:我认为,文学创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你下一个起点在哪里?

杨:文学创作对我来说,绝对没有终点。比较笼统地说,各种文学体裁我都喜欢。短篇小说、诗歌、散文、古体诗词我都曾发表过,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微型小说。在着重创作微型小说和评论的同时,我下一个的起点去尝试中长篇。反正在我痴爱的文学“马拉松”跑道上,跑到哪里是哪里。毕竟在我有生之年对她们曾经爱过、恨过、也努力过,追求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