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中国当代微型小说百家论
14941900000190

第190章 耕耘在思维的故乡里——江苏徐习军论

徐习军(1960—),男,江苏连云港人,供职于淮海工学院学术期刊社,国家二级作家。中国矿业大学兼职教授,新亚欧大陆桥(北京)研究中心研究员。在高校主讲过《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商务谈判》、《销售管理》、《公共关系》等主干课程以及《企业文化》、《知识经济》、《大学语文》等选修课程,指导过多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实习和学位论文。

20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作品,1983年开始发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十几年主要从事文学评论和“大陆桥理论”、“企业文化”研究。主持和参与省、市、校级研究课题十余项。目前已发表200多万字文学和学术文章,出版文学作品集和学术专著5部。编导、摄制过电视专题片30多部。策划、组织过大型电视节目和国际性学术会议。成果获得过“全国微型小说年度奖”、“中国乡土文学奖”、“参花文学奖”、“中山文学奖”、“江苏省期刊明珠奖”等全国、省行业协会优秀成果奖以及市政府“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等50多项。获得荣誉:政府系统的有省级“先进工作者”、市级“优秀专家”、“优秀政协委员”;全国行业系统的“优秀编辑”等30多项。

兼职有: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理事、江苏省微型小说研究会秘书长,连云港市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市企业文化协会副会长,民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协委员,市人民检察院特约检察员,市软环境建设监督员,曾担任连云港市首届政府文学奖评委,省、市大专辩论赛评委以及一些企业的企业文化顾问、学术刊物的编委、多家学会理事等。

说起徐习军,大多数人是从报刊上那些署名“徐习军”的作品知道他的,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从当时有影响的许多报刊上都能常常见到他的作品,90年代中期,《微型小说选刊》在封面上刊出“当代微型小说百家徐习军”的照片和简介,才有机会一睹这位全国知名的微型小说家的“尊容”。不认识的仅仅知道他是个作家,其实,文坛和统战界的朋友们称“人缘好、人格好、人品好”的人为“三好”公民,徐习军便是一个。

著名评论家、中国计量学院教授李惊涛先生说过:在江苏的作家中,徐习军身上有许多作家无法匹敌的东西,特别是他在文学之外所涉足的领域以及他在各个领域里取得的成绩是其他作家不可企及的。这,用来帮助我们认识徐习军是至关重要的。

笔者“认识”徐习军,是在微型小说业界兄弟们的口碑之中得以了解和相知相识的。

一、关于徐习军其人

徐习军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六十年代吃过糠(生活艰难),七十年代扛过“枪”(民兵),八十年代进学堂(深造)的一代人。孩提时遭遇“文革”的动乱,使学生时代的徐习军一样成为“被耽误了的一代”。但他没有因此而沉沦颓废,在工作之余,苦读文学名著,畅游知识海洋,终于在文学创作上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崎岖小路。不过,他在淡漠地剖析这个纷繁世界的时候,又是那样的超然和宁静,不为风气所动,一心读书教书,潜心做学做文。他常说,要当好一个作家,必须把心静下来,以创作生产人民需要的精神产品为己任。

30多年的潜心创作,他在海内外100多家报刊发表作品300多万字,数十篇被《微型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鉴赏词典》《中国新时期微型小说经典》《中国微型小说年度选本》《微型小说排行榜》《中国新文学大系》等国内名牌杂志和选本选载。他的许多作品还被推介到海外,在华人社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加拿大、土耳其等国家的大学教材里就选用了他的小说,他还参加过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国际研讨会。

大约十四五年前,在一家报纸上看到风风火火搞了一年的“小小说擂台赛”,共发表来自海内外擂手的小小说50余篇,而擂主,竟是徐习军一人,他每周都要拿出一篇新作。可见他的周围团结了多少小小说作家,也可见他是何等的勤奋和刻苦。若是谁将来编著中国微型小说史,我想有关“徐习军”的条目上会留下这条具有史料意义的内容:因为他是全国微型小说作家中第一个在报上开设小小说擂台,用自己的作品与全国数十位名家高手打擂而且持续了将近一年的人。

阅读徐习军的小小说,丰富多彩,姿色斑谰,或讲究某种境界,或朴素空灵,或诡谲深奥,或者是哲学意义上的,或者是人性意义上的。在这些小小说里,我们会真切地体味到什么叫语境,什么叫人物,什么叫氛围,什么叫底蕴,什么叫内涵。我们会感受到人与人的那份关爱和温情,那种怀旧的晖光和依恋的韵味,那种绵长悠远的少年情结,那种悲悯、怅惘的人生体验。

他的微型小说创作给他带来很高的声誉,先后获得“中山文学奖”“参花文学奖”“第二届中国乡土文学奖”“首届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等奖项40余次,《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月报》等刊物还在封面介绍过“当代百家”徐习军。

其实,为徐习军在全国小小说界赢得声誉的,不仅是小小说,他的中短篇小说和文学评论同样精彩,尤其是文学评论,目前在微型小说界已是中坚力量,他的文学评论获得过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他不仅作品写得好,他的人品也让人赞赏有加。在他的办公桌上,时常会看到全国各地的一些文友的来稿,请他编辑审定,然后,他再根据“各取所需”的原则,批量将这些朋友的文稿推荐到他熟悉的一些报刊。

二、徐习军小小说的特色解析

报刊网络上写徐习军的很多,关于徐习军的小小说,已经有许多作家、文学评论家、大学教授做过评论,有的以徐习军小说来作评论、作论文、作学术研究,因之评上了更高一级的职称。仅我从报刊网络上搜集到的就有:中国计量学院教授李惊涛先生、江苏经贸技师学院吴新丽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张兴龙先生、连云港市委党校伍铁林教授、中山文学院院长陈儒家先生、《江苏盐业报》副总编王震彩先生等学界专家,以及微型小说业界的凌鼎年、谢志强、汝荣兴、陈武、李永康、崔月明等等。这些对我完成《徐习军论》研究和写作十分有帮助,在此现行谢过各位专家学者和业界弟兄们。

(一)徐习军小小说选材、内容的丰富性

由于工作关系,徐习军忙于他的文学评论和他那与文学不搭边的什么“大陆桥研究”“企业文化研究”,近年来微型小说做的很少,十几年前那种一年发上七八十篇的劲头早已被琐事消磨,笔者主要从他在上个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两部小小说集《一片空白》和《心情消费》来切入。《一片空白》是1994年5月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的《中国当代微型小说十佳精品集》之一。

《一片空白》中的小小说,涵盖了历史的、现实的、荒诞的社会现象。内容丰富,集文学性、思想性、可读性于一体。其中的小小说常常是以小见大,以弱胜强,更有甚者,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收入《一片空白》中的《红电话·绿电话》,作为一篇出色的讽刺小说,它是从官本位诱发的怪现状入笔行文的。官本位的现象,由于历史的积淀而显得形态深厚繁复。其间,“心为形设”或“心为物役”,是十分典型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人,不见了,转而成为附属于物的东西。徐习军用适度的夸张,使《红电话·绿电话》取得讽刺性喜剧效果,它不仅给作者带来一举成红的喜悦,也为微型小说的百花园增添了一朵色彩奇异的小花。

《一片空白》中《排斧》便是一篇四两拨千斤的优秀作品。它见微知著,以排斧为契,牢牢地扣住了传统的宗法机制扼制新生的旨归,写得冷静,节制而又有分寸。《排斧》是一篇不露声色的寓言体小说。它做得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在这篇小说的表层,读者可以见到一个引人入胜的行业故事:徐家修船业务如何精湛,门徒如何众多,甚至是掌门人徐老先生的再三动员鼓励下,也不见有旁逸斜出者。为什么?这里隐含了一个悲剧所要求的因素。因此这篇小说深层的寓意就不是三言五语可以说清的。在小说里,作者处理得微妙,读者读得会心。尤其结末的一笔,令人辛酸忧愤,感慨良多。作者将小说做成了一道意旨复杂的门槛,至于你是否跨越了这道门槛,以及跨越之后是否见到了多维度的风景,他是不去过分干涉的。这正是一个优秀的微型小说作家高明的地方。

《心情消费》是徐习军的第三部文集,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入60多篇短小说,分为六个小辑:有描绘当代人复杂情感的《情感季风》;有阐述社会转型期处于难堪境地的《尴尬的文化》;有展示世相百态的《大千世界》;有刻画人生喜怒爱乐的《苦乐人生》、有追忆纯情年华的《岁月流逝》;还有透析市场经济中智慧较量的《商海泛舟》,内容极为丰富。

可以说,徐习军的小小说,尽是一些小百姓、小人物和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反映人与人之间无奈的虚幻出现的矛盾和折磨,刻画社会转型期发展不完善的方方面面,小说总是在最后让读者寻求和领悟小说真正内涵和弹拔读者心弦的答案。已故老作家李岩志先生在一篇评论中说:《心情消费》的全部内容都在竭尽全力的暴露煎熬人生的酸甜苦辣。每一个故事情节和结局的迷人和感人之处并不在于它的情节和结局如何,而在于它字字句句喷放出来的十分强烈的酸甜苦辣,剌激着读者的神经,不由得使你的心不能不沉下去,去用酸甜苦辣剌激下流淌的唾液舔吮生命的创伤。

在徐习军的小说里,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平凡的素材,普通人的命运,却能蕴涵广阔的社会内容,引导读者思考一些重大的问题。

(二)徐习军小小说主题的鲜明性

曾经和徐习军一起执编《中国微型小说》报、《金陵微型小说报》,筹办微型小说研究会的《青春》杂志主任郭迅先生当时评价过生晓清、凌鼎年、徐习军等江苏的几个小小说名家,说他们的作品特色有的是语言、有的是主题、有的是情节、有的是结构,“习军的特色兼具主题和结构,属于典型的学院派风格”。

笔者认为,徐习军小说的基本调子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在《心情消费》中的小说突出地揭示了转型期社会问题的严肃性。文学是人学,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类社会永远是个发展中的社会,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因此,宽泛地说,一切文学作品都以其独特的方式,从某个侧面反映社会问题,尤其是在现实主义小说中,这种问题意识表现得更为显著和激烈。因而徐习军的小说不论从什么角度入手,写的什么题材,但他总是有意识地集中反映了具有时代性、普遍性和严肃性的社会问题,或展示了问题的结症所在,或隐含了社会发展中的曲折与不完善,或者是表现出一种苦苦奋争而不果的迷茫。在他的作品中比较多的是反映小人物与社会的抗争。他对小人物寄予无限的同情,也对一些社会无赖式的小人物给予了无奈的、又是无情的鞭笞。这与其说是对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如说是作家对社会转型期暴露出来的当代社会机制中存在的弊端的急切盼变的心理表征。

徐习军的小说关注社会、关注人性、关注生命。人们对生命意识的深刻体验可以是酒神式的迷狂,也可以是日神式的温情,而如果放在人类永远无法泯灭童年时代群体游戏的欢乐情感的角度上,徐习军的小说《楼梯口没有灯光》就是对生命意识中刻骨铭心的孤独的一种艰深痛苦的体验,荒诞的故事情节勾起人类被驱逐出伊甸园时的酸涩情感。

小说叙述了一位向来严肃的楼科长,因为受到局长的表扬而心里格外高兴,在回家没有灯光的楼梯口上顺手摸了一下“妻子”的下巴,后来他发现昏暗中摸的美女竟不是自己的妻子,而有可能是本办公室的女同事。在“性骚扰”谜团无法解开的困惑和自责无法排解的痛苦中,楼科长精神彻底崩溃,终于住进了精神病院。在暂时放弃了猜谜语似的文本叙述之后,我们无法排遣一个健康快乐的人一瞬间成为一个精神病人的压抑。我个人认为,小说最深刻的悲剧意味并不在于揭示谁制造了这样的荒诞,而是这种荒诞背后说明了什么?换句话说,人进入精神病院不是单纯的生理、心理疾病的问题,而是被驱逐出正常世界进入另一个荒诞世界引发的人生无可排解的孤独体验。

徐习军的小说虽明确地提出了各种社会问题,但没有流于概念化和简单化。他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将重大的社会主题寓于真实客观的艺术描写中。因此,读了他的小说,我似乎能听得到作家那胸腔里强烈撞击和灵魂的剧烈颤动的心音,体悟到作家那强烈的正义感、责任感、社会良知和忧患意识。他的小说,能给读者开阔的社会视野和敏锐的时代感受。

(三)徐习军小小说结构的独特性

徐习军擅长小小说,他也发表过很多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比如他发表在《连云港文学》、《青岛文学》、《南方文学》等刊物上的《陌生》系列短篇小说以及《边缘地带》、《雪地落叶》等中篇小说,虽然有其较大容量、较为复杂的故事情节来反映生活的一个重要侧面,然充其量也只是用主人公生活的一段或全部过程来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揭示社会某一方面的特征。而就其文本而言,我们更喜欢他的小小说。因为就揭示社会某一方面的特征这个创作内涵来说,并非小小说所不能及。相反,在上文说过他小小说恰恰同样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最富典型的东西。那么,他的小说最值得读者推崇的是什么呢?显然是他小说的结构。

他的小说常常是以小见大,以弱胜强,更有甚者,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完全来自于他独具匠心的构思、娴熟运用小小说的文体结构产生的效果。

写作学常常告诉人们:写文章要做到“凤头、猪肚、豹尾”。可徐习军的小说全然不顾这些,他的小说常常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开头,或“无精打采”的叙述、或“娓娓道来”的家常、或“漫无边际”的问题,少有“富有激情”的“煽动”,可随着文本叙述读者不得不开始“紧张”起来,被徐习军“拎着神经”跟着他转,如果转下去就是“悬念”的揭开,并不是高明之举,沿用“欧·亨利”式的结尾只能说是作家的懒惰,徐习军的小说虽然也大多把“戏”做在结尾上,但他在兜出“悬念”或即将兜出“悬念”的时候,往往笔锋一转,来个反转斜升,放大了阅读着的想象张力,扩张了“悬念”,升华了小说意境。

他在结构上突破“悬念”“误会”等情节链,构思上常常将素材进行“反常化”的艺术处理,使原本没有任何形象性、感染性的陈旧故事凸显出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一向注重情节曲折动人的小小说创作,理所当然地把追求“反常化”艺术程序功能纳入自身的价值体系中,阅读徐习军一篇被多家选刊选本选载的小说《小说家是这样走上诗坛的》,很容易被其中“反常化”的艺术程序的精心设置所感染,面对如此熟悉的故事我们会感受到异乎寻常的叙述以及为之拍案叫绝的审美价值。追求艺术技巧上的反常化,并不等于文字的游戏。因为并不是任何反正常化的语言表达、布局方式、程序都可以称为艺术程序,按照什克洛夫斯基的话来说,“只有反常化程序与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延的复杂化形式的程序才是艺术程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把《小说家是这样走上诗坛的》中技艺的显著特征说成是“反常化”程序,其存在的目的首先在于作为一种艺术,在于唤起读者的审美感受。

寓言体小说在中国当代小说的多种样式和可能性里,始终占有重要的席位,就是由于此类作品往往具有思想的穿透力量。徐习军的《心情消费》里就有许多可以归结为寓言体小说的作品。《生命一公尺》便是一篇四两拨千斤的优秀作品。它见微知著,以开金矿为契,牢牢地扣住“发财——破财——死亡”这一现代社会式悲剧的隐喻,写得冷静,节制而又有分寸。作者处理得微妙,读者读得会心。尤其结末的这一笔:“老尧终于没有看到胜利的果实,他的发财梦以及他的生命永远滞留在那还差一公尺的地方。”令读者辛酸忧愤,感慨良多。

(四)徐习军小小说语言意蕴的多样性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从《心情消费》中我看到,徐习军小小说的语言文字为我们开拓了一片如同西部阳光一样透明的审美境域。他的小说语言上既有含蓄隽永的风韵,又有通俗直露的白话。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而存在的。

隐喻之美是徐习军小说语言审美境域的一个鲜明特征。与一般的隐喻或象征不同的是,《心情消费》中的隐喻完全以明确的价值观念方式出现,换句话说,把意义无限丰富的象征明确为一种指代或者符号。虽然这样处理容易造成小说寓意世界朦胧美的丧失,但是,客观上与这篇小说文字呈现的简约而内蕴、质朴而秀丽的美学风格相契合,使得《心情消费》中的象征具有了凸显小说题旨的另一种深度。

语言的朴素简约而非雍容艳丽是徐习军小说的主要风格。素朴淡雅并不等于寒碜简陋,去掉了人为的修饰夸耀保持自然平易的简约风格,相反能恰到好处的运用往往起到了“味外之味”、“景外之景”的妙处。小说中的日常生活话语,却起到了简练中见形象、直观里蕴丰厚的美学效果。《心情消费》的语言审美境域首先体现出来的洗练自然、清爽雅淡的文字之美。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与徐习军小说在语言文字表达上的一贯风格一样,《心情消费》的文字美丽以素朴淡雅为根本特色,于是造就了小说文字上素朴自然中彰显优美、清新爽淡中不失典雅的美学风格。

三、徐习军小小说带给读者的思考

(一)阅读徐习军小小说给读者带来积极的审美快感与享受

连续读徐习军一个人的小小说,并让我没有委顿的倦意,小说中折射出来的灿烂的阳光依然是那样的明媚,被繁杂的世务所腐蚀的五脏六腑七窍八穴都刹那豁然,韩英小说带来的积极审美快感与享受使我走进了清朗。

虽然他的小说取材俱是自己熟悉的生活,但他能够很好地把握“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的关系,因为所有的作家都知道“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并不是一回事。艺术创作照搬生活不可能成功,用生活素材的堆砌企图使之成为作品,是行不通的。真实的生活是一种客观存在;艺术的生活则是客观生活的一个“典型化”的创造。既是一种创造它就不再是客观的生活了,更何况是“典型化”的创造。韩英先生总是在无数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精心提炼出更趋于生活发展规则的更符合生活本质的真实。因而读他的小说总有一股浓郁的生活的芳香气息扑面而来,使读者在韩英营造的生活氛围中久久驻留。读他的小说,面对主人公乃至文中的每一个个性鲜明的角色,你都如同与自家的父兄、好友、邻居在对话,又像和上司、下属、同事在工作之余聊天,跳出局外看世事纷呈,赏社会百态,评人生得失。然掩卷之后在你还没有走出这集乡情、亲情、友情(当然也包括爱情)于一体的情感世界,没有把你的思绪从评析与观赏中收回来的时候,你就已经发现了社会生活是这么美好,无论是偏僻的、落后的、艰苦的德性生活,无论让人痛恨的官场恶习,还是有悖于社会秩序的人事纠纷,徐习军总能经营得出彩,总能在他的艺术世界里找到明显的正义的“标杆”,正是这种“标杆意识”或者说“积极态度”,使韩英小说总是呈现给读者一种积极的、向上的阅读感受。因而,主题积极向上其实也是韩英小说的又一重要特色。

(二)阅读徐习军小小说让读者产生丰富的阅读思考

读徐习军的小小说总要让读者产生丰富的阅读思考,触动读者思考神经的有许许多多触点,但归结起来总不外乎两个方面:

其一是来自对徐习军这个人的思考。写作只是徐习军他的副业,他搞电视、做学术期刊编辑、给大学里上十几门经济学方面的课程,就够忙的了,作为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还要主持作协的日常工作。他还是一位称职的社会活动家,他曾任连云港市首届政府文学奖评委、市历届大专辩论赛评委、多家学校文学社团顾问、指导老师。无论他在那里出现,大家都会被他的亲和力所感染,所折服,乐于和他做推心置腹的朋友,朋友们称他是“人缘好、人格好、人品好”的“三好”公民。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徐习军积极履行职责,做好参政议政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努力搞好民主监督和社会服务。他担任了市软办的监督员和连云港市检察院的特约检察员,积极参与市各机关软环境的暗访,为各机关的软环境测评。他还积极参与访贫问苦、捐资助学、送书下乡,为普及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素质,他奔波为企业培训讲课。

徐习军才华横溢却从不恃才傲物,成果叠出却极其谦逊,忙碌劳累却不知疲倦,一个人干了三个人的活计。广泛接触社会使得他的创作源泉永不枯竭。他经常在小酒馆里和文友们把酒闲话,谈艺说文,藏否人物,纵横古今,评说世事,出语当然是冷竣的,有时甚至尖刻,但又不失讽趣幽默,不知不觉会落入他的套子里,让你忍不住开怀大笑。

其二是来自徐习军小小说文本的思考。他的小小说取材于广泛,这些作品中,有的揭示了一些深层次主题:官本位乃专制者的温床,一个无有监督却少民主的官僚肌体,其病深焉何以疗救;有的能让读者在感受到穿越文本话语功能层面而渗入道德心灵底层的切肤之痛的同时,思考社会生活秩序的重构。他的取材于社会底层井市生活的一些小说,有的能让读者思索世间最宝贵的真挚与情感;有的让读者思索具有时代性、普遍性和严肃性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口危机、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等。徐习军的小说总是鼓起勇气,歌颂那些应该歌颂的事物,鞭笞那些应该鞭笞的东西。不逃避现实而吟风弄月,不随波逐流而粉饰太平,不自视高贵而故弄玄虚。

(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作家的本真

“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的灵魂,有位名人讲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比来比去,最后比的还是文化。著名哲人毛泽东先生十分重视文化,早在战争年代他就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作为大学教师徐习军是自身有文化、又致力于文化建设与文化传承的作家,他在本职之余致力于为社会生产精神文化产品——文学作品,足见他是一位很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作家。这,恰恰是值得作家们认真学习和大力弘扬的。因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问题已经成为目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记得徐习军在一篇论文里说过:写作算得上是一门古老的手艺,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少古老的手艺和手艺人或为时代发展而更新,或为社会所淘汰,或放弃手艺而追随潮流去也。若将手艺的发祥地称之为故乡,无论淘汰或放弃,都无异于背离自己的故乡。惟有固守写作这门手艺的人,始终在思维的故乡里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以时代发展的功利来猜度这群写作手艺人,他们的作为,与工资奖金不挂钩,与名利地位没关系,与创收发财更无缘,与官场升迁还有害。然而,又是什么驱使他们这么执着的固守?这对于读者“认识”徐习军这样一个固守写作这门手艺的人,是很有帮助的。徐习军为什么这么执着的固守?因为他恪守的信仰是:作家明白自己的天职就是要在思维的故乡里耕耘那片不仅仅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