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中国当代微型小说百家论
14941900000056

第56章 有特色才有生命力——王孝谦访谈录

陈勇(中国作协会员,小小说作家网特约评论家,以下简称陈):再现生活不易,提升生活更难。在写作过程中,你是如何处理再现与提升之间关系的?

王孝谦(中国作协会员,以下简称王):写小说不是写通讯报道,也不能仅用标准镜头照相,而要经过艺术加工和后期制作,才能成为艺术品,理论上用“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概括了这个过程。所谓“再现”生活应该是一些不一般的生活细节或一些让人有“同感”的现象的描述,而“提升”实际上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及把握构制的一种“产品”,而产品质量的好坏源于制作者人生体验的深度和制作技巧,后者决定产品外观,而前者则被产品内涵所体现。所以我把在生活中有所触动的素材“再现”出来,又不断翻新,提升其内涵,打磨其外观,让作品更趋完美。

陈:《永远的标记》堪称同类题材的佳作。小说在描写军人的内心世界与精神世界上有所创新,值得关注。请谈一下此文创作过程。

王:荒岛上的边防战士的使命是神圣的,作为是伟大的,但其生活是枯燥的,《永远的标记》只是从人性的角度客观透视出军人作为“人”的正常心理需求和精神寄托,并选择了“厕所”这个独特的视角来表现各色人等的言行举止,从而展现出荒芜世界里军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陈:你的官场小说写得有自己的特色。人物是否有生活原型?是否有自己的影子?故事情节细节是来源于现实生活,还是艺术虚构?

王:实际上官场小说我写得不多,即使写了部分也选择了自己的独特视角,身在其中恐有误解,所以往往选择与“厕所”(应该是中性或者叫没有阶级性吧)相关联的题材来表现。我坚信作品要有特色才有生命力。

多数人物应该有生活原型,或多或少有自己对官场人物的理解,有自己的一些体验,但不一定就是自己的影子。

故事和细节应该是想象多于现实,几乎都是虚构的。比如本人获第七届全国微型小说(小小说)年度评选一等奖的《不知不觉》,就是看了报纸上的一篇报道然后突发奇想编出来的。

陈:作为官场中人,在创作时如何做到既入乎内,又出乎外?

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官场中人写官场中事也有利有弊,有切身体会写出来的东西应该让人更信服,但作为官场中人难免要走上“主观引导”的情节路径,所以我写官场时,我只把自己当作家,作家就要客观描述,在生活中我又尽量“去作家化”,该干啥时就干啥,便少了很多矫揉造作。

陈:你的人生经历很丰富,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创作财富。希望你带给读者更多地惊喜与精神食粮。

王:就创作而言,经历丰富是一笔财富也可能是包袱,有的人经历坎坷得太丰富反而无从说起,而一些小青年没有多少经历却佳作迭出,声名远扬,所以经历丰富不一定就能出大作品好作品。

我经历过的生活不会很快搬入作品,而总是让其沉淀,象一甁酒变得陈香之后再打开,味道总是更好。

我似乎总有种社会责任感,在作品中或明或暗总想承载点故事之外的东西,这就是我的小说个性,所谓“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是一种不易达到的境界,但我总在攀沿,我希望有人记住曾经读过某篇东西,记住一丝动人的亮光,而不必记住我这个人。

(载《自贡日报》2010年11月30日《作家文汇》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