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中国当代微型小说百家论
14941900000007

第7章 爬格子没有“退休”一说——韩英访谈录

陈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小小说作家网特约评论家):我在一些报刊上,经常看到您的一些小小说,还研读了您的几本小小说集子,特别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韩英微型小说百篇》,很有收益。觉得有几个问题,想向您讨教。

韩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九届人大常委):欢迎您风尘仆仆而来。朋友来了,有好酒。咱们以茶当酒。你来访问,互相切磋,回顾一下业余写作情况,对我是一个鞭策。

陈勇:您在繁忙的工作岗位上,坚持业余文学创作二、三十年,难能可贵。问题是如何处理本职工作与业余创作的关系。会不会很累?

韩英:做好本职工作是职责所在,马虎不得;搞好业余创作是良知所在,欲罢不能。本职工作第一,业余创作第二。实在是忙。忙到“走在路上有人随,办公室里有人围,出差外地有人催”。

我从1983年4月起,就实行七天工作制,节假日像往常一样上班。形成的习惯是“三短一快”——开短会、讲短话、写短文,吃快餐。惜时如金,对时间的支配——增加有效的,减少应酬的,避免无效的。写的文章是“三点儿文章”——早起点儿,晚睡点儿,节假日多写点儿。

累是累,也是乐。无穷岁月忙中乐。要紧的是,要把工作与写作结合得好,让二者相辅相成,如影随形。

陈勇:你家里藏书很多。你是不是很喜欢读书?你如何看待读书与写作的关系?

韩英:藏书是为了用书。书是不说话的老师,可以随时请教。四壁图书常为伴,逢到用时还嫌少。买书,读书,是我的嗜好。读书的人不一定做官,但做官的人必须读书。“不读书,不看报,工作起来瞎胡闹”这个顺口溜儿,用得着。

至于读书与写作的关系,那就更为密切。作者,首先应该是读者。创作小小说的人,首先应该是阅读小小说的人。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叫“万、千、百”——需要涉猎万篇、精读千篇、粗作百篇,方能写出几篇佳作。搞自己的,看人家的,相互映照,逐步提高。

陈勇:创作,没有素材不行。巧妇难得无米之炊。你在一千多篇小小说中,写了那么多的人和事,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就像有一眼甘泉,泉水汨汨流出。请问这源头的活水从何而来?

韩英:宋朝诗人陆游,有个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借用这个名句,改动一下——“坐在机关疑无路,下去走走又一村”。

无论在地委机关工作,还是在市委工作时期,经常蹲点、跑面,搞调查研究,接触的人和事比较多。生活是土壤,大众是奶娘,这话确实不错。作家就应该像蜜蜂那样,到各处采集花粉,把花粉酿成蜜。

源头的活水从何而来?从实践中来,从学习中来。

陈勇:很多小小说作家,都生活在群众之中,与周遭的世界,有广泛的联系。他们写出来的东西,有高下之分,有精粗之别,这其中的原因何在?

韩英:生活的底子越厚,创作的路子越宽。作家深入生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与此同时,作家认真学习,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为作家不仅要熟悉生活,而且要认识生活。对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认识得越深刻,对隐藏在生活现象背后的意蕴就发掘得越彻底。没有思想的作品,等于纸扎的花,腊塑的像。对同样的素材,作家各有不同的加工方法。作品水平的高低,是因生活积累的多寡、思想认识的深浅、加工能力的强弱这三个因素决定的。在这三个方面肯下功夫,作品的质量就会上去。

陈勇:文学创作是一项极其复杂、极其艰辛的劳作过程。作家一般都经过探索期、旺盛期、衰退期这些阶段。有人写道,在你的果园里,已经是累累硕果。请问你是笔耕不辍,还是就此封笔?

韩英:作家的创作历程与其生命历程通同相济。小树长成大树,大树终要枯萎。这是铁律。

作家与官员不同。做官有任职年限,写作是终身课业。

作家、书画家,有封笔之说。

搞文字工作的人,常称自己从事的行业是爬格子。

我觉得,学童有开笔时,作家无封笔日。封笔是能够动笔而停笔,是主观人为的;因身体情状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动笔而停笔,这是尊重法则。爬格子没有“退休”一说。

官到退时不恋栈,离开官场,泰然面对,这是一种境界。船到码头又前行,为官一时,为民一世,又是一种境界。

光阴不会倒流,青春不可复返。新的时段,新的打算。出于已愿,不强所难。

读书写作,不亢不卑,继续奉献社会,何乐而不为?

爬格子,你问我还“爬不爬”,我告诉你,我还要爬。只要我能爬,就要在这个格子上继续爬下去。不计较爬得快与慢,不计较爬得优与劣……

(载《华夏文学报》2010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