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孙子兵法现代释用
14943100000012

第12章 借别人的钱赚更多的钱

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灵活掌握机会,巧妙借用外力,未尝不可以达到事业的峰巅。

丹尼尔·洛维格,1897年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上镇南海漫,洛维格父亲是个房地产生意的经纪人。洛维格10岁时,父亲和母亲因为个性不合离婚了。这样,洛维格跟随父亲离开家乡,来到了得克萨斯州的小城——阿瑟港,一个以航运业为主的城市。

洛维格对船情有独钟,几乎到了着迷的程度。终于,高中没念完就去码头工作了。他先给一些船主做帮工,拆装修理轮船引擎。洛维格对这一行有出奇的灵气,简直称得上无师自通。

由于他手艺出众,揽的活越来越多,忙都忙不过来。于是干脆辞职,独自开了个修理行。

就在洛维格即将30岁的时候,灵感开始进发了。童年的一个小小的赚钱经历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在他9岁时,他偶然获悉邻居有条柴油机帆船沉在了水底,船主人想放弃它了。洛维格向父亲借了50美元,用其中一部分雇了人把船打捞上来,又用一部分从船主人手里买下了它,然后用剩下的钱请人把那条几乎报废的帆船修理好,然后转手卖了出去。这样他净赚了50美元。他知道如果没有父亲的那50美元,他难以做成这笔交易。洛维格发现,对于一贫如洗的人,要想拥有资本就得借贷,用别人的钱开创自己的事业,为自己赚更多的钱。

洛维格能选择的唯一办法,就是向银行申请个人贷款。在相当长的日子里,纽约的很多家银行里都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得说服银行家们贷给他一笔款子,并且使他们相信他有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的能力。可是银行对他的请求一一给予了拒绝。理由很简单,他几乎一无所有,贷款给他这样的人风险很大。希望一个个像肥皂泡样破灭。就在绝望之际,洛维格突然计上心来。他有一条尚能航行的老油轮,他把它重新修理改装,并精心“打扮”了一番,以低廉的价格包租给一家大石油公司。然后,他带着租约合同等去找纽约大通银行,说他有一艘被大石油公司包租的油轮,如果银行肯贷款给他,他可以让石油公司把每月的租金直接转给银行,来分期抵付银行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经过研究,大通银行的经理们答应了洛维格的要求。当时大多数银行家都认为此举简直不可思议,把款贷给洛维格这样一个两手空空的人,等于是把钱白白扔进大海里。但大通银行的经理们自有他们的道理:尽管洛维格本身没有资产信用,但是那家石油公司却有足够的信誉和良好的经济效益;除非发生天灾人祸等不可抗拒因素,只要那条油轮还能行驶,只要那家石油公司不破产倒闭,这笔租金肯定会一分不差地入账的。洛维格思维巧妙之处在于他利用石油公司的信誉为自己的贷款提供了担保。

他拿到了大通银行的第一笔贷款,马上买下了一艘货轮,然后动手加以改装,使之成为一条装载量较大的油轮。他采取同样的方式,把油轮包租给石油公司,获取租金,然后又以包租金为抵押,重新向银行贷款,然后又去买船,如此循环往复,像滚雪球似的,一艘又一艘油轮被他买下,然后租出去。等到贷款一旦还清,整艘油轮就属于他了。随着一笔笔贷款逐渐还清,油轮的包租金不再用来抵付给银行,而转进了他的私人账户。

洛维格拥有的船只越来越多,包租金也滚滚而来,洛维格不断积聚着资本,生意越做越大。不仅是大通银行,许多别的银行也开始支持他,不断地贷给他数目不小的款项。

洛维格没有就此满足,他有了一个新的设想:自己建造油轮出租。

在常人看来,这是极为冒险的举措。投入了大笔的资金,设计建造好了油轮,万一没有人来租,怎么办?凭着对船特殊的爱好和对各种船舶设计的精通,洛维格非常清楚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类型的船,什么样的船能给运输商们带来最好的经济效益。他开始为一些顾客“量体裁衣”地设计一些油轮和货船。然后拿着设计好的图纸,找到顾客,一旦顾客满意,立即就签订协议:船造好后,由这位顾客承租。

洛维格拿着这些协议,再向银行申请高额贷款。此时他在银行家们心目中的地位已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以他的信誉,加上承租人的信誉,洛维格向银行提出给予他很少人才能享受的“延期偿还贷款”待遇,也就是说,在船造好之前,银行暂时不收回本息,等船下水正式营运后,再开始归还银行贷款本息。这样一来,洛维格可以先用银行的钱造船,然后租出,以后就是承租商和银行的事,只要承租商还清了银行的贷款本息,他就可以坐取源源不断的租金,自然而然地成为船的主人了。整个过程他不用投资一文钱。

洛维格的这种“空手套白狼”的赚钱方式,乍看有些荒诞不经,其实每一步骤都很合理,没有任何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方。

如果说洛维格的初步成功是靠了他的天才思维,那么后来他的事业跨上巅峰,多少还是靠了一定的机遇。

二战爆发时,也就是洛维格40岁的时候,他已经有了规模不小的船厂和码头。随着太平洋战争的开始和加剧,美国政府大量需求船只。洛维格和政府机构很快打上了交道,政府向他定购了大量的船只。洛维格的资本急剧地膨胀起来。

战后,美国经济开始走向繁荣。可是洛维格却逐步陷入了困境。因为政府大大地提高了对造船业的税率,各种各样的税赋山一般沉重地压得这一行业的人喘不过气来。同时,工人工资提高、原材料价格上涨,形势逼人。就在此时,洛维格以他的远见,决定走出美国,向国外输出资本。

机遇总是为有胆识的头脑而存在的。

当时,日本政府积极恢复经济,正急需引进外资,以求发展。野心勃勃的洛维格把目光投向了那里。日本战前的海军重港、从前专门生产其主力舰、航空母舰的地方——吴港,因为战争的缘故,被美军夷为平地。工人们纷纷被遣散,造船厂也关门大吉了。当时日本人一心想重建它,但又不敢惊动美国政府,怕美国把吴港作为美军的军事造船基地。精明的洛维格猜透了日本政府的顾虑,便以私人的身份来到这里,向有关部门进行游说。他很快赢得了吴港地方官员的信任,跟他签订了造船协议,并向他提供了廉价的劳工和平价的钢铁。

洛维格租下了码头,不仅租金低廉,日本政府还给予他免税免赋待遇。吴港的发展给洛维格的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所造的船吨位越来越大,船队也越来越庞大。在世界各地的海域里,都有了洛维格的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