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孙子兵法现代释用
14943100000035

第35章 以信为本王永庆声誉日隆

不少成功人士在谈及自己的成功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奥秘,只不过因为“诚信”而已。“诚信”是为人处世的根本,但究其根源,也是“投其所好”,投了世人对诚信的爱好。

塑胶大王王永庆祖籍是福建省安溪县。王永庆的曾祖父早年离乡背井,飘洋过海到台湾寻找生路,后来便定居在台湾省嘉义县的新店镇直潭里。王家几代都以种茶为生,只能勉强糊口。1917年1月8日,王永庆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贫苦的茶农家中。

小永庆9岁那年,他的父亲不幸卧病在床,全家人的生活重担都落到了母亲的肩上。懂事的王永庆看到母亲日夜不停地操劳,就主动地帮着挑水、养鸡、养鹅、放牛……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他都尽量多做。他勉强读到小学毕业,就因家庭贫困而告别了学校。

王永庆的祖父希望孙子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对王永庆说:“种茶这一行,看来是难以为生的,就是饿不死,也吃不饱。你是读过书的人,希望你不要再困在这里,还是出门闯天下吧!”

15岁的王永庆,听了祖父的话,决心走出山区,挣到钱,帮助母亲养活一家人。他一个人赤手空拳地来到台湾南部的嘉义县县城,在一家米店里当上了小工。聪明伶俐的王永庆,除了完成自己送米的本职工作以外,处处留心老板经营米店的手段,学习做生意的本领。第二年,他觉得自己有把握做好米店的生意了,就请求父亲帮他筹了些钱做本钱,自己在嘉义开了家小小的米店。

米店新开,营业上就碰到了困难。原来,城里的居民都习惯到熟识的米店买米,而那些米店也总是想方设法拴住这些老主顾。王永庆的米店一天到晚冷冷清清,没有人上门。16岁的王永庆只好一家家地走访附近的居民,好不容易才说动一些住户同意试用他的米。为了打开销路,王永庆努力为他的新顾客做好服务工作。他主动送米上门,还注意收集人家用米的情况:家里有几口人,每天大约要吃多少米……估计哪家买的米快要吃完了,他就主动把米送到那户人家。他还免费为顾客提供服务,如淘出陈米、清洗米缸等。他的米店开门早,关门晚,比其它米店每天要多营业4个小时以上,随时买随时送。

王永庆的努力获得了回报。几年下来,他的米店的营业额大大超过了同行店家,越来越兴旺。后来,他又买了设备办起一家碾米厂,自己买进稻子碾米出售,这样不但利润高,而且米的质量也更有保证。

抗战胜利后,台湾的经济也开始复苏,建筑业起步最快。王永庆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便抓住时机,抢先转向经营木材,结果大发了一笔。这个一无所有的农民的儿子,居然成了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商人。

后来,经营木材业的商家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王永庆看到这一点,便毅然决定退出木材行业,准备另选一个行业大干一场。

他选择了塑胶业。

其实,王永庆作出这个大胆的决定,并不是心血来潮,一时冲动。他事先进行了周密的分析研究,虽然他对塑胶工业还是外行,但他向许多专家、学者讨教,还拜访了不少有名的实业家,对市场情况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甚至还渡海到日本考察过!他认为,烧碱生产地遍布台湾,每年有70%的氯气可以回收利用来制造塑胶粉。这是发展塑胶工业的一大优势。

1954年,他和商人赵廷箴合作,筹措了50万美元的资金,创办了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3年以后建成投产,但立刻就遇到了销售问题。首批产品100吨,在台湾只销出了1/5,明显地供大于求。按照常规,供过于求时就应该减少生产,可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扩大生产!这一来,连他当初争取到的合伙人,也害怕得不敢再跟着他冒险了,纷纷要求退出。精明过人的王永庆,决心背水一战,毅然变卖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买下了公司的全部产权,使台塑公司成为他独资经营的产业。王永庆有自己的算盘。他研究过日本的塑胶生产行情,当时日本的塑胶粉产量是3000吨,而日本的人口不过是台湾的10倍。所以,他相信自己产品销不出去是暂时的,并不是真的供过于求,而是因为价格太高。要想降低价格,就只有提高产量以降低成本。

第二年,他又投资创办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工厂,直接将一部分塑胶原料生产出成品投放市场。

事情的发展,证明了王永庆的决策是正确的。随着产品价格的降低,销路自然打开了。台塑公司和南亚公司双双大获其利!从那以后,王永庆塑胶粉的产量不断增加,从最初的年产1200吨,发展到现在100万吨,使他的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塑胶粉粒生产企业。

当台湾企业界竞相涌入木材行业时,王永庆果断地转向了塑胶行业。可是,当他在塑胶行业站稳脚跟之后,却又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去关注他当初借以发家致富的木材行业。

王永庆看到,由于台湾木材销路好,商家大量砍伐,可是他们要的只是树干部分,有大量树枝丫杈,都被白白地抛弃而浪费了。王永庆想,台湾的棉花产量严重不足,一直靠进口来补充,如果利用这些废弃的树枝丫制造人造纤维来替代天然纤维,一定会有广阔前景!经过考察论证,1964年,王永庆开始创办台湾化学纤维工业公司。两年半以后,台南新化八卦山下矗立起了一座当时世界首创的连贯作业的人造纤维工厂。它使大量过去被抛弃的木材废料变成了纺织纤维,既节省了外汇,又降低了成本,为台湾纤维工业发展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而台塑、南亚、台化三大企业,使王永庆在当时台湾50家大厂商中名列第三!进入20世纪90年代,王永庆的产业已发展成一个跨行业的企业集团,包括16家大企业公司,拥有员工4万多人,股东10万人,每年的营业额高达1650万新台币!

王永庆在企业界声誉日隆,连一贯以经营业绩傲视世界的日本企业家,也对王永庆衷心钦佩。把他与被称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电器的创始人相比,称他为台湾的“经营之神”。

在生活上,身为亿万富翁的王永庆,对自己和家人要求严格。有人说,王永庆可能是世界上最节俭的亿万富翁了!他公司的一位职员,花了1000美元为王永庆的办公室更换新地毯,结果惹得王永庆将他狠狠批评了一顿!他对于吃的原则是“简便”,最爱吃的是家常的卤肉饭;他对于穿的原则是“整洁”,每天早上跑步穿的运动鞋,一双总要穿上好几年,而一条运动时用的毛巾据说用了近30年!

但是,对于社会公益事业,王永庆从不吝啬。他曾一次就捐助2.5亿美元巨款给一家医院。

1988年,美国权威杂志《福布斯》报道,在全世界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富豪中,王永庆以40亿美元居第16位。

正是因为王永庆迎合了世人对“诚信”的爱好,王永庆才声誉日隆。

在商战中,要处于不败之地,首先要注意“修道保法”。其实质是消化内部管理,从各方面修明不被战胜之道,建立制胜的内部机制。任何一个经营实体,都由人、财、物、信息四大要素构成经营活动的全部内容,而经营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项职能管理全部经营活动。

其次,要“因利制权”,根据环境、资金、技术、人才、设备、原材料等条件来综合考虑,制定生产计划、营销策略,有效组织各种经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