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孙子兵法现代释用
14943100000048

第48章 力挽狂澜周亚夫智破敌计

虚实交错,最容易让人眼花头晕,为此这一“兵法”,常被人利用。“虚”可不露声色,不露家底,不露实力,让人掉以轻心;“实”可显锋芒,显功夫,显力量,让人吓破了胆。如果以虚掩实,往往能置人于最绝望的心理折磨之中。此为《孙子兵法》“虚实篇”之精髓。

【本篇导引。

本篇主要讲述“以实击虚,避实击虚”的作战原则。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虚实也像“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一样只有善于把握它的变化规律,才能变己之“虚”为“实”,变敌之“实”为“虚”,即使敌完全陷入“无所不备,无所不寡”的窘境,而自己则可以“出其所不趋”,“攻其所必救”,从而以己之“实”击敌之“虚”,真正实现“以实击虚,避实击虚”。

本篇的主题词: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

【智慧之源。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胜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为分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长短,月有死生。

【经典诠释。

孙子说:凡先占据战场,等待敌人的就主动安逸,而后到达战场仓促应战的就疲备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能够使敌人自动进到我预定地域的,是用小利引诱的缘故;能够使敌人不能抵达其预定领域的,则是设置重重困难阻挠的缘故。敌人休整得好,就设法使它疲劳;敌人粮食充足,就设法使它饥饿;敌人驻扎安稳,就设法使它移动。

要出击敌人无法驰救的地方,要奔袭敌人未曾预料之处。行军千里而不劳累,是因为行进的是敌人没有防备的地区;进攻而必定能够取胜,是因为进攻的是敌人不曾防御的地点;防御而必能稳固,是因为扼守的是敌人无法攻取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能使敌人不知道该如何防守;善于防御的,能使敌人不知道该怎么进攻。微妙啊,微妙到看不出任何形迹!神奇啊,神奇到听不见丝毫声音!所以,我能够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

前进而使敌人无法抵御的,是由于袭击敌人懈怠空虚的地方;撤退而使敌人不能追击的,是因为行动迅速而使得敌人追赶不及。所以我军要交战时,敌人即使高垒深沟也不得不出来与我交锋,这是因为我们攻击了敌人所必救的地方;我军不想交战时,据扎一个地方防守,敌人也无法同我交锋,这是因为我们诱使敌人改变了进攻方向。

要使敌人显露真情而我军不露痕迹,这样,我军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人兵力却不得不分散。我们的兵力集中在一处,敌人的兵力分散在十处,这样,我们就能以十倍于敌的兵力去进攻敌人了,从而造成我众而敌寡的有利态势。能做到集中优势兵力攻击劣势的敌人,那么同我军正面交战的敌人也就有限了。我们所要进攻的地方敌人很难知道,既无从知道,那么他所需要防备的地方就多了;敌人防备的地方愈多,那么我们所要进攻的敌人就愈单薄。因此,防备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左边,右边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右边,左边的兵力就薄弱。处处加以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兵力之所以薄弱,是因为处处分兵防备;兵力之所以充足,是因为迫使对方处处分兵防备。

所以,如能预知交战的地点,预知交战的时间,那么即使跋涉千里也可以去同敌人会战。不能预知在什么地方打,不能预知在什么时间打,那么就会导致左翼救不了右翼,右翼救不了左翼,前面不能救后面,后面不能救前面的情况,何况想要在远达数十里,近在数里的范围内做到应付自如呢?依我分析,越国的军队虽多,但对于决定战争的胜负又有什么补益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造成的,敌军虽多,可以使它无法同我较量。

所以要通过认真的筹算,来分析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和得失;要通过挑动敌人,来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要通过佯动示形,来试探敌人生死命脉的所在;要通过小型交锋,来了解敌人兵力的虚实强弱。所以佯动示形进入最高的境界,就再也看不出什么痕迹。看不出形迹,那么,即使是深藏的间谍也窥察不了底细,老谋深算的敌人也想不出对策。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运用战术,即便把胜利摆放在众人面前,众人仍然不能看出其中的奥妙。人们只能知道我用来战胜敌人的办法,但却无从知道我是怎样运用这些办法出奇制胜的。所以每一次胜利,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适应不同的情况,变化无穷。

用兵的规律就像流水,流水的属性,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而攻击敌之弱点。水因地形的高低而制约其流向,作战则根据不同的敌情而制定取胜的策略。所以,用兵打仗没有固定刻板的态势,正如水的流动不曾有一成不变的形态一样。能够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机动取胜的,就可叫做用兵如神。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固定的常胜,四季轮流更替也没有哪个季节固定不变,白天有长有短,月亮也有圆有缺。

【现代释用。

事物有强有弱,弱者有强的方面,强者也有弱的方面。如果以强者对弱者,结果可想可知;如果以弱者之强对强者之弱,情况自会大为改观。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避实击虚”,必将取胜。当然,强者也可以利用弱者的方面,一击而就。

在商品社会中,“实”和“虚”表现在饱和与需求、密集与稀疏、优质与平庸、先进与落后、昂贵与价廉、充足与短缺、知名与无名、灵活与呆板、新潮与旧式等方面。“避实击虚”要从市场调查入手,了解市场的消费结构、消费趋势、消费变化、消费心理以及竞争对手的商品信誉、销售手段、商品价格、市场覆盖面等。然后,以自己的质量优良击败对方质量优劣,以自己新潮样式击败对方落后样式,以自己品种、花色齐全击败对方单一、短缺,等等。总之,“避实击虚”是要尽量避开对方长处,而以己之长击其短,也就是“以实击虚”。

“以实击虚”,大有妙用,可以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使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在经营操作中,谁掌握了主动权,谁就会取胜。领导者作为一实体的决策者,要善于临机决断,以便掌握主动权。

经营过程中,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敌变我变,关键在于一个“快”字。领导者必须抢在敌方“变化”之前,改变已经“过时”的作战计划,掌握主动权,先发制人。

能够识破敌计,并在敌计变化前巧妙实施己方的计策,就能够掌握主动权,从而大获全胜。

汉景帝即位不久,吴王刘濞勾结早已蓄谋造反的六个诸侯王,统率20万大军,势如破竹地杀向京城。汉景帝任命中尉周亚夫为前线统帅,火速赶往前线,挡住刘濞。

周亚夫情知战事险危,只带了少数亲兵,驾着快马轻车,匆匆向洛阳赶去。行至灞上,周亚夫得到密报:刘濞收买了许多亡命之徒,在自京城至洛阳的崤渑之间设下埋伏,准备袭击朝廷派往前线的大将。周亚夫果断避开崤渑险地,绕道平安到达洛阳,进兵睢阳,占领了睢阳以北的昌邑城,深挖沟,高筑墙,断绝了刘濞北进的道路。随后,又攻占淮泗口,断绝了刘濞的粮道。

刘濞的军队在北进受阻之后,掉头倾全力攻打睢阳城,但睢阳城十分坚固,而且城内有足够的粮食和武器。守将刘武因为得到了周亚夫的配合,率汉军拼死守城,刘濞在睢阳城下碰得头破血流后,又转而去攻打昌邑,以求一逞。

周亚夫为了消耗刘濞的锐气,坚守壁垒,拒不出战,刘濞无可奈何。

渐渐地,刘濞因粮道被断,粮食日见紧张,军心也开始动摇。刘濞害怕了,他调集全部精锐,孤注一掷,向周亚夫坚守的壁垒发起了大规模的强攻,战斗异常激烈。

刘濞在强攻中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略,他表面上是以大批部队进攻汉军壁垒的东南角,实际上将最精锐的军队埋伏下来准备攻击壁垒的西北角。但是,周亚夫棋高一着,识破了刘濞的计策,当坚守东南角的汉军连连告急请派援兵时,周亚夫不但不增兵东南角,反而把自己的主力调到西北角。果然,刘濞在金鼓齐鸣之中,突然一摆令旗,倾其精锐,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壁垒西北角发起猛攻,而且一次比一次更猛烈。

激战从白天一直打到夜晚,刘濞的军队在壁垒前损失惨重,将勇气和信心丧失殆尽,加之粮食已经吃光,只好准备撤退。周亚夫哪肯放过这一大好时机,他命令部队发起全面进攻,只一仗就把刘濞打得落花流水。刘濞见大势已去,带着儿子和几千亲兵逃往江南,不久就被东越国王设计杀死。周亚夫乘胜进兵,把其余六国打得一败涂地。楚王、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和越王先后自杀身亡,一场惊天动地的“七王之乱”就这样被平息了。

周亚夫以其大智大勇,力挽独澜,为汉朝的兴盛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