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孙子兵法现代释用
14943100000073

第73章 未雨绸缪本田走出困境

要想在某一行业中获得绝对优势,就必须面对瞬息万变的商情与众多的对手,掌握行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国际的有关全面动向,这就是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

公元1906年,在日本滨松市磐田郡光明村,一个名叫本田仪平的铁匠家里响起了婴儿的啼哭声。这个婴儿,就是日后在日本被誉为“摩托大王”的本田宗一郎。

1922年,宗一郎的父亲由于劳累过度,损伤了肩膀,不能抡锤打铁了,于是改行买卖自行车。活儿多,16岁的宗一郎就去帮忙。他和父亲收留的几个徒弟一样,也遭到过斥骂,但是父亲又不得不佩服儿子的手艺。

宗一郎小学毕业后到了东京,应聘在一家名叫技术商会的汽车修理厂工作。后来,宗一郎回乡办了一个自己的汽车修理厂。

宗一郎27岁那年,和一位小学教师佐智结婚。结婚那天,他启己驾车去接新娘,在当地引起轰动。

就在婚后的第二年,宗一郎突然关闭了生意兴隆、有50多名工人的修理厂。他认为修理业发展有限,应该向制造业这一领域迈进。

当时,日本出兵侵占了中国东三省,又扶植了一个伪满洲国。国际联盟一致通过决议,谴责日本的军事入侵。日本以退出国联来对抗。此后,日本在国际上迅速陷入孤立局面。于是,日本政府奖励国产汽车。本田宗一郎这时候开始搞汽车工业,可说是赶上了机遇。

但是,资金和原料都存在不少问题。于是宗一郎决定改做活塞环。这是汽车发动机中的关键零部件。

1937年,宗一郎终于如愿以偿地制造出了活塞环。这一年,丰田汽车工业公司成立,以生产卡车为主。宗一郎给自己的公司起名为“东海精密机械公司”,简称“东海精机”。东海精机的活塞环主要卖给丰田汽车工业公司。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政府出于侵略战争的需要,对汽车的生产、配给和价格都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宗一郎的公司曾有2000人被充当征用工或义务劳动工。由于征兵,为了弥补男工被驱赶上战场后的人力不足,当局就征用大量女工顶替。乐海精机被征用为军需工厂。

停战后,作为彻头彻尾的军需工厂,东海精机陷入了僵局,一筹莫展。

宗一郎将自己拥有的股份全部卖给了丰田汽车工业公司。钱到手后,他曾考虑过干一番事业,但当时几乎所有物资都受美国占领军控制,若贸然从事必然失败。

深思熟虑后的宗一郎决定制造纺织机器。他盖了座160平方米的房子,并挂起了“本田技研所”的牌子,着手改良织布机。但是,很快就陷入了僵局。由于投资太大,卖股份所得的一笔资金已所剩无几了,而新织布机还没试制出来。他于是想到了汽车,但汽车比织布机更费资金。他把目光投向了摩托车。

当时,陆军通信设备上的微型发动机已经派不上用场了,都堆在仓库里。宗一郎立即廉价把它买来,作为动力安装到自行车上,推向市场。

当时交通十分混乱,火车和公共汽车又少又拥挤。机动自行车,虽然开动起来噪音极大,黑烟直冒,但仍然很受欢迎,顾客从各地蜂拥而来,产品供不应求。不到10人的技研所,可月产300辆机动自行车。

机动自行车的月产量后来增到700辆,买来的微型发动机用完了,宗一郎就自己开始制造。

宗一郎终于制造出型发动机。型发动机的问世,使机动自行车月产量高达1000多辆。本田宗一郎只花了1年时间,终于崛起于战争的废墟上。

1947年底,宗一郎的本田技研工业总公司宣告成立。

恰在此时,本田宗一郎认识了藤泽武夫。人称“技术的本田宗一郎,经营管理的藤泽武夫”终于开始合作了。从此,奠定了公司飞跃发展的基础。

当时面对的困难是:尽管产品供不应求,产量不断扩大,却没赚到钱,原因是不能如数收回货款。原来主顾是一些小自行车店和黑市投机商,还有一些是想骗钱挥霍一把的退伍军人。一些商店昨天还在营业,今天就关门倒闭了。店主和家人出逃,赖账者屡见不鲜。因此,宗一郎感到,产量越大,自己破产倒闭的可能性就越大。虽然有精良的技术,但没有经营管理和销售服务等方面的经验是不行的。

藤泽果然具有真才实学,不久公司各项业务就走上了正轨。

宗一郎放手把管理的事让藤泽去干,自己则埋头和河岛共同研制出顶阀式发动机。两个月后,划时代的“理想正型”摩托车终于试车成功了。不久,又推出了“奔利”、“天使”和“佳普”号,其中“佳普”型摩托车十分畅销。藤泽一方面扩大国内市场,一方面打开出口渠道。

到1952年止,本田宗一郎共获得一百五十多项专利。日本政府为了表彰他在技术研究上的重大贡献,授予他蓝绶褒章。

宗一郎和藤泽“双剑合璧”,生产蒸蒸日上。本田技研工业总公司不断扩大,到1953年,公司职工人数已超过2000人,拥有两座大工厂。

一天,宗一郎向外界宣布,他的公司将参加在英国马恩岛上举行的世界著名摩托车大赛(简称大赛),并且明确表示:“既然参加,就要获胜。”

TT大赛是国际超一流水平的比赛,汇聚了世界各国超一流水平的驾驶员和机械师,以及名牌厂家的摩托车大展身手,跑完420公里赛程。摩托车制造厂家和运动员能在大赛中夺魁,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也是最好的广告宣传。

虽然比赛名落孙山,但宗一郎却大大开阔了视野。他访问了英、德、法、意等摩托车先进国家,并偷偷购买了比赛用的摩托车轮子、汽化器和轮胎,供回国后研究用。

一回到国内,宗一郎立即配备研究人员,完善研究机构,开始研究。到1958年,双缸125CC、四缸250CC的第1号赛车终于研制成功了。1959年,本田公司参加大赛,获得第6名;到1961年终于获得了冠军。

宗一郎终于如愿以偿,这意味着本田公司的技术水平获得了迅速提高,在世界上获得了信誉。

随后,宗一郎又把全部精力转到汽车上。在汽车大赛上夺冠已成为他的新奋斗目标。

1965年,本田赛车在欧洲赛程顽强拼搏,终于夺得第一名。这一胜利,意味着日本的汽车制造技术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本田佳普”高级摩托车到1983年产量已突破1500万辆。

20世纪70年代初,正当本田牌摩托车在美国市场上畅销走红时,总经理本田宗一郎却突然提出了“东南亚经营战略”,倡议开发东南亚市场。

此时摩托车激烈角逐的战场是欧美市场,东南亚则因经济刚刚起步,摩托车还是人们敬而远之的高档消费品。公司总部的大部分人对本田宗一郎的倡议迷惑不解。

本田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他拿出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向人们解释:“美国经济即将进入新一轮衰退,只盯住美国市场,一有风吹草动我们便会损失惨重。而东南亚经济已经开始起飞,按一般计算,人均年产值2000美元,摩托车市场就能形成。只有未雨绸缪,才能处乱不惊。”

一年半以后,美国经济果然急转直下,许多企业的大量产品滞销,几十万辆本田摩托车也压在库里。然而天赐良机,与此同时,东南亚市场上摩托车却开始走俏。本田立即根据当地的条件对库存产品进行改装后销往东南亚。

由于已提前一年实行旨在创品牌、提高知名度的经营战略,所以产品投入市场后如鱼得水。这一年,和许多亏损企业相比,本田公司非但未损失分毫,而且创出了销售量的最高纪录。

总结这一经验,本田公司从此形成了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经营策略。每当一种产品或一个市场达到高潮,他们就开始着手研究开发新一代产品和开拓新市场,从而使本田公司在危机来临时总有新的出路。

本田公司经过深谋远虑,从最激烈的欧美市场转移出来并开发东南亚市场,避免了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冲击,又取得了东南亚市场的先机,从而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