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育英才:做天下最优秀的父母
14944600000053

第53章 全力纠正孩子爱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性

有人说“小偷,小偷,小孩大多会偷”,孩子的“偷窃”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人在小的时候都有过拿别人的东西的经历。但它和成人的偷盗又有所不同,对幼儿而言,他还没有财产私有的概念,拿别人的东西并不意味着是一件完全错误的行为;对稍微大一些的孩子而言,偷窃有时并不完全是为了经济上的要求,很有可能是孩子心理上另有需求,却借偷窃表现出来。作为父母,一定要找到孩子“拿别人的东西”的具体原因,对症下药,谨慎处理,帮助孩子及早根除这种极其有害的坏习惯。

偷窃,作为恶习,是一种备受社会谴责的行为。所以当父母看到孩子有“拿别人的东西”的坏习惯时,内心一定大为震惊,甚至担心孩子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父母却由此采取一些非常过激的行动,对孩子大发雷霆,甚至大打出手,效果却不一定会好,甚至有可能适得其反。

有一位父亲,发现刚刚入学的女儿的书包里有同伴的小飞机玩具。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把女儿打了一顿。岂料时隔3天,又发现她的书包里多了一支铅笔,父亲更是火冒三丈,怒不可遏,把她更重地打了一顿。女儿当晚发高烧达40℃,幸亏及时送医院抢救才脱离危险。

这位父亲的出发点是好的,想通过这种严厉的处罚让女儿戒掉坏习惯,但是毒打并没有解决问题,三天之后孩子还是照样拿了别人的东西,严重的体罚还给孩子带来了身心两方面的创伤。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对待孩子“拿别人的东西”的毛病呢?教育专家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首先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会“拿别人的东西。”

对4~5岁以前的孩子来说,他们不知道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不知道什么可以拿,什么不可以拿,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据为己有,因为孩子从幼小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这种心态是完全正常的。作为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慢慢树立起物品所有权的概念,告诉孩子:“飞机是哥哥的,玩具熊是姐姐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平时还可以给孩子划定自己拥有的小世界和小圈子,让他拥有自己的小桌子、小椅子、小储钱罐等,尊重他的财产所有权,这样孩子就会慢慢知道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区分开了。有一个小姑娘老是偷拿家里的钱,父母指责她时,她还觉得挺委屈:“我是拿爸爸妈妈的钱,怎么算是偷呢?”这就是因为父母平时没能解释清楚什么东西属于她的缘故。

年龄稍大些的孩子,已经知道东西各有所有权,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这时如果还有“拿别人的东西”的坏习惯,父母就要注意了。一般来说,孩子并不是故意学坏,偷窃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原因,主要表现为下列几个原因。

①想要的东西父母没有满足

有些孩子看到别的小孩有漂亮的文具或者玩具,就缠着父母要,如果父母没能给他买,他就有可能直接从别的孩子那里拿。因为孩子的道德观念并没有那么强,所以对东西的占有欲很容易压倒做错事带来的心理自责。

②想赢得别人的尊重

有的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只是为了证明给人看,自己有能力做别人做不到的事。甚至还有的孩子拿来别人的东西分给小伙伴,以赢得小伙伴的好感。

③想借此吸引父母或老师的注意

有些父母平时较忙,对孩子的关心不够,孩子就有可能通过做一些出格的事让父母注意到自己,这是情感匮乏的表现。在学校里成绩不太突出的学生就可能出现这种心理。

④通过“拿别人的东西”来表示报复和反抗

有的孩子出于对别人的嫉妒,或是在父母老师那里受了批评和斥责,可能会借拿别人的东西来表示不满。

如果父母不能细致深入地了解这些根源,只是努力去制止表面的现象,常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虽然孩子能暂时听从劝告,但只要源头没有堵死,就避免不了会旧症复发。

(2)对孩子进行及时的教育,让他了解“拿别人的东西”的危害

知道孩子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之后,父母一定要向孩子讲清楚为什么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年幼的孩子还没有形成道德观念,父母可以通过一些活动让孩子理解,比如给孩子讲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或者把孩子心爱的东西没收掉,让他体会一下被别人丢掉东西的感觉。对年龄较大点的孩子,可以直接找他聊天,向他解释偷窃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并说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和积小成大的道理,一旦孩子认识到顺手牵羊是一种错误的行为,会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就会树立起牢固的善恶观念,而且其内心的向善力量会帮助他早日克服“拿别人的东西”的坏习惯。

(3)要以说服规劝为主,绝对不要态度粗暴

父母态度粗鲁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孩子不仅不会改正“拿别人的东西”的坏习惯,还会用“拿别人的东西”当作报复父母处罚的手段,“既然‘拿别人的东西’可以让你们生气,那我就再来一次气气你们。”如此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再想教育就难上加难了。上面所举的那对父女就是一例。有的孩子在受了处罚后还离家出走,后来真的就陷入到犯罪的泥潭之中,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但和风细雨式的说服教育就不同,孩子多易于接受它,而且不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4)不要在别人面前嘲讽孩子的行为,要维护孩子的自尊

孩子“拿别人的东西”被人发现之后,常常会被人说成是小偷,从而给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严重的伤害。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顾及孩子的面子,尽量不要给他安上一个偷东西的罪名。在事情发生之后,一般也不要再在别人面前提及,争取把事件的影响范围缩减到最小。如果别的孩子或者老师有讥讽孩子的行为,使孩子抬不起头来,父母要想办法解决,帮助孩子重新找回自尊。

(5)采取具体措施,协助孩子克服“拿别人的东西”的毛病

孩子知道“拿别人的东西”不对之后,因为自控能力较弱,有可能还会有意无意地再次犯错,父母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及时给孩子提个醒,让他改掉旧习,形成良好的习惯。

有一位母亲,发现读一年级的儿子衣兜里有别人的玩具青蛙。她先询问玩具的原主,得知儿子是向同伴借来玩的,一时忘记归还,母亲就耐心教育儿子。鉴于儿子年幼贪玩的特点,在一周之内,每次上学前都再三叮嘱儿子切记: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借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使他逐渐懂得这些道理。自此以后,孩子明理了,再没有发生类似的事件。

这位母亲的处理方法就比较得当,小孩子贪玩好动,只讲几次道理是没有用的,她在一段时间里每天都给孩子提个醒,让拿别人东西不对的观念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中,孩子就不那么容易犯错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