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孝心:父母之爱比海深
14944700000052

第52章 孝,是做人的最基本道德

《礼记·乡饮酒义》日:“民知尊老、敬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孝,是“立身之本”、“人伦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是中华伦理持续发展的基本,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说,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是教化产生的基础。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诗经》上说,父母生我,养我,出入抱我,一切照顾我,长大些又教育我,父母对我的恩德无以言表。正是因为父母对儿女这般牵肠挂肚的爱,所以儿女长大懂事后,就要想着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就是孝。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受恩不忘,知恩必报,这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更是一个人的良心所在。一个人如果对赋予自己生命、辛勤哺育自己长大的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知报答,不知孝敬,那就丧失了人生来就该有的良心,是没有道德可言的。《论语》上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就是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可见,孝是所有爱之本源。立身之本在于孝,孝是世间一切美德的基础。

先有孝而后才有忠、有仁、有义、有悌,不孝乃人之大恶。孝,作为一种基础道德,它与公民道德的各个要素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一点,我们应该很清楚。试想一下,一个人若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爱,怎么能指望他去爱别人呢?人世间一切的爱都需要从爱父母开始。正如《礼记》所云:“仁爱、守礼、正义、信实、自强等行为,皆本于孝道”。中国的孝道,是“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是家庭美德的核心,社会公德的根基,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总之,从敬爱父母,进而尊敬长上,爱护人民,以至于爱护万物,这也是孟子在《尽心章句上》所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意思。而宋代张载在《西铭》中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种伟大的胸襟就是从敬爱父母开始培养的。

据说在清朝道光年间,松山集有个叫张六子的屠户,一生屠牛无数。46岁那年,张六子从邻村很便宜地买来一头母牛和一只小牛犊,打算当天就把牛杀了。

可是,当他要杀牛时,却发现那把已经磨好的屠刀不见了。无意中,他看见母牛的眼里流着泪,像人一样惶恐不安地看着对面坐着的小牛犊,脖子一伸一伸的,极其难受,张六子觉得奇怪,并有了几分感动,回头看了看小牛犊,那牛犊像个小孩似的坐在墙角一动不动,眼泪汪汪地望着母牛。张六子看到这一幕被感动了。他杀牛已经几十年了,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情景,今儿是怎么了?他去赶牛犊,小牛犊根本就不起来,于是他找了一根棍子去打,牛犊还是不动。张六子抓起牛犊的前腿,提起牛犊,朝旁边一甩,这当儿,张六子忽然看见怎么也找不到的屠刀竟在牛犊的屁股下。张六子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小牛看他磨刀要将母牛杀了,于是趁他不注意的时候,把屠刀衔来藏在自己的屁股下!这幕牛犊救母的情景感动了他,他用颤抖的手给母牛解开绳索。被摔在一旁的小牛犊从地上爬起来,走到母牛面前,用脖子蹭着母牛。母牛也不断地舔着小牛,低低地哀鸣着。就在这时,小牛突然前腿一屈,朝张六子跪了下来。张六子感觉到身体在剧烈地摇晃着,这个男子汉竟然哭了起来……自此以后,张六子再也没有杀过牛,而且终身都食素,且他一直养着那两只牛。在母牛死后,小牛一直陪伴着他。张六子在86岁时去世,小牛也从此不吃不喝,七天之后活活饿死。

随着生活步伐的加快,不少人与父母的感情逐渐疏离,尤其是如今的人们,他们不愿意和父母之间有过多的沟通和交流,更不愿每天守在父母身边,他们从小就接受父母无限的爱,把这看成天经地义之事,而忘记要怀着感激的心来接受父母对他们的爱。这是对亲情的背弃,对爱的扭曲,是对人性的背叛。

曾经有这样一则新闻:记者发现一位有六个子女的八旬老人竟然无家可归、夜宿街头。原来是本不孝敬的六个子女在村委会的干涉下终于达成协议:轮流赡养,每家吃住五天。那天老人家之所以流落街头,是因为该月有31天!

人性沦落至此,实在令人感到悲哀。但是,这种情况在社会上并不少见,老无所养,老无所依成了常事,作为子女不知有何感触。孝,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朴实的情感,是最基本、最普遍的道德,谨守孝道是一个人的道德底线。对父母不孝,对下则会不尊,其内心更是无人伦道义,所作所为之事全凭个人喜好,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如此没有豁达的胸怀,又怎会有成就呢?

所谓“孝”,是爱心的表现,孝是对亲人一种至真感情的流露,孝是每个人都应有的一份责任,孝是人伦之际的一种密切关系,是长幼有序、父母子女世代相承的美德,孝是对生命的挚诚感谢,更是无悔无怨的回馈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