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子,子爵,春秋时期郯国国君。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王室渐趋衰败,诸侯大国之间相互争战侵吞,天下动乱。郯国,虽是区区小国却颇有名气,这其中主要原因是国君郯子的政绩、才华和仁孝之德,赢得了人心。郯子治国讲道德、施仁义、恩威有加,百姓心悦诚服,使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继续保持下来,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郯子死后,后人建郯子庙、郯子墓、问官祠聊以凭吊。据有关资料载,当时郯子庙中塑有“三圣”、“四贤”像,其中“三圣”像为孔子、老子、郯子。
郯子是周朝洛南人,由于家中贫寒,他自小就懂得体贴父母。
然而天公不作美,父母二人的眼睛都染上了病,郯子心中非常着急,便想尽办法为父母治病,但均不见效。一天,郯子偶然遇见了神医王叔和,并请求他为父母医治。
王叔和给他们把过脉之后说:“你双亲的病主要是劳累过度、亏气血受寒造成的。鹿乳有极好的滋补功效,能强筋骨通血脉,对治疗眼疾也极有效,如果能饮一些鹿奶就好了。”郯子一听有机会,就忙跪下向神医问道:“鹿乳怎么个治法?”神医说:“一半点眼一半吃,但必须是三天以内挤出的乳汁,才能让你父亲的病见好,你母亲的眼才能看见东西。”王叔和走后,郯子就赶紧出去找鹿乳。岂不知鹿乳并非易得之物,他找了一天,也没有找到,最后郯子还是闷闷不乐地回家了。
晚上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不能入睡,他不停地琢磨,心想鹿在山里跳来跳去,我一个小孩子,让我上哪儿去弄鹿乳呢?直到天快蒙蒙亮时,郯子忽然想到一个办法,他迅速起身到猎户家去借了一件新剥下的鹿皮,提上瓷瓶到深山里去了。走到半山坡,抬头一看,山顶一大群野鹿正在那吃草,郯子连忙披上鹿皮,两手趴在地上,慢慢往前爬行,群鹿见郯子爬进鹿群,并没有四处逃散。他很快爬到母鹿身边,钻在它身子底下,连忙挤奶。
刚刚挤满一瓶,郯子正兴奋不已时,却听见了一群猎人的声音。有的正在点鸟枪,有的架着黄鹰,引着猎犬,有的骑马带着弓箭,其中一个猎人瞄准鹿群,“砰”的一声,惊吓了鹿群,四处乱窜。郯子一瞬间大呼:“我是人,不是鹿,请大人们手下留情。”说着忙把鹿皮脱掉,冲到猎人们面前。这可把猎人们吓得心惊胆战,以为是鬼怪变成了人。
猎人们拿着武器,对准郯子,大声吼道:“你是不是千年鹿精变成人模样?还是狐狸大仙,出来吓唬我们,如果你不老实,就别想逃过我们的手掌。”
郯子一听,浑身发抖。战战兢兢地哀求道:“各位大叔,我不是鹿精,更不是狐仙,我名叫郯子,家住洛南下河村,因父母亲病重,要吃鹿乳治病,所以才披上鹿皮,混进鹿群来挤它的奶汁,为父母治病。”泣不成声时还不忘连连叩头。众猎人听了郯子这一番话后,非常感动地说:“原来这小子是个大孝子啊。”便放郯子回家去,临走时,猎人把打死的那只鹿也送给了郯子。郯子回家以后,王叔和把鹿做成“全鹿丸”让他父母吃下,并把挤来的乳汁给他母亲点眼。
过了一个多月,父母的病果然好了。于是,郯子还专门请了一位教书先生,每月的十五都给父老乡亲讲学劝孝,又把其余的“全鹿丸”送给村里的每一位老人,很多人的病都得到了治愈。从此,郯子的贤名不胫而走。人们慕名而来,纷纷拜郯子为师,学知识,学做人。有的人为了求学的方便,干脆就在这里住了下来。人越聚越多,郯子的家乡由乡村变成了城镇,又由城变成了邦国,就称作郯国。当地的人们都一致推举郯子做了郯国的第一任国君。有诗为颂,诗曰: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郯子的仁孝之德,历来为海内外称道。在我国历史上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鹿乳奉亲”的美德一直被视为楷模。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的一部分。朋友们,用你们真诚的心播下孝的种子,明天去采集,让父母感到你真诚的孝心,让孝心的花香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让孝成为中华民族一座不朽的丰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