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铜鼓鉴赏及收藏
14946100000024

第24章 民间传说中的铜鼓

铜鼓虽然早在两千年前就进入中国正史,留下丰富的文献记录,但是它毕竟主要流传于一些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这些民族绝大多数没有自己的文字。也不甚通晓汉文,有关铜鼓的历史都只靠口头传说加以保存。几乎所有使用铜鼓的民族都有关于铜鼓的传说。从这些传说中可以看到铜鼓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启发我们探究铜鼓蕴藏的深层内涵。

1981年秋,我到广西百色地区参加文物普查,和我在同一个调查组的王文魁是隆林各族自治县文化馆的干部,他是彝族,家住隆林德峨彝区,他家祖传有一对铜鼓,直到本世纪60年代中期才散失。我们朝夕相处,我从他那里第一次听到了有关铜鼓的传说:

铜鼓是会飞的。它会飞到河里同龙王打架,打完架后又回到原来存放它的地方。铜鼓有时一身水淋淋的,有时还起青苔,就是它刚从河里打架回来的缘故。

隆林县城新州镇东有一座铜鼓桥,相传修桥时有一面铜鼓从外地飞来同新州河里的龙王打架,当它们打架的时候铜鼓跳得有两层楼那么高。有一次,铜鼓的一只耳朵被河里的树根挂住,再也飞不出来。后来树根慢慢生长,逐渐把铜鼓包裹起来,这面铜鼓就永远留在桥底下了。所以这座桥就叫做铜鼓桥。

1982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文学研究会在《广西民间文学丛刊》第8期上摘录了刚刚出版的《铜鼓史话》中的一段话后说道:

铜鼓与广西各民族的文化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瑶族人民观在每年欢度“达努节"时还有打铜鼓的文娱节目。我们希望广大的民间文学工作者、爱好者,积极收集整理有关铜鼓的故事传说寄给我们。

此后,有不少铜鼓传说寄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文学研究会。

就我所知,各民族有关铜鼓的传说,已整理成文,在各民族民间故事选集和民间文学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已不下20种,散见于其他文献中只作故事梗概一提的尚未统计,而停留在口头上,仍无人整理、研究的更不知有多少。将来把这些传说整理出来,大可编成一本铜鼓传说专集,对推动铜鼓研究也是一个贡献(表一)。

铜鼓传说的内容,主要包括铜鼓的来历,铜鼓的神威,铜鼓的人格化等等,折射出使用铜鼓的民族对铜鼓的无比崇拜。

表一铜鼓传说一览表

民族题目流行地区资料出处

壮族

铜鼓的来历①

铜鼓的耳耳为什么穿着黄犭京角广西西林县①

铜鼓为什么埋在地下广西隆林县②

红铜鼓①

布依族

铜鼓的传说黔南、黔西南地区③

铜鼓镇金江④

水族

铜鼓的由来贵州三都县⑤

孔明改铜鼓贵州三都县⑤

端节降龙贵州三都县⑤

铜鼓斗犀贵州三都县⑤

虎鼓伏虎贵州三都县⑤

铜鼓情贵州三都县⑤

苗族

铜鼓的来历贵州黔东南⑥

铜鼓和罗盘贵州丹寨县⑦

打鼓井的传说贵州丹寨县⑧

瑶族达努节的来历广西都安⑨

彝族

铜鼓的神威广西那坡⑧

铜鼓的传说云南文山⑩

其他

山果酒、救军粮和铜鼓川黔边境⑨

阿乾和他的铜鼓川黔边境⑨

资料出处:

①农冠品、曹廷伟编:《壮族民间故事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又蓝鸿思编:《壮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学出版社,1984年9月。

②蓝鸿恩编:《壮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9月。

③《贵州少数民族故事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

④《布依族民间故事》,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⑤《水族民间故事》,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

⑥《苗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⑦《丹寨苗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二集,1983年11月。

⑧《毛南、京、仡佬、回、彝、水六族故事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

⑨人喜:《有关铜鼓的民间故事两则》,《川南文博》1985年2期。

⑩《文山州民间故事集》第三集。

铜鼓的来历

由于铜鼓铸造工艺的失传,铜鼓的来源十分有限,当今使用的铜鼓大都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或者是偶尔从地下出土的,它们的真正来历已无从稽考了。这种非凡神物,在市面上买不到,也看不到如何制造,于是生化出许多离奇的传说。

铜鼓是怎么来的呢?是天上掉下来的吗?是水里冒出来的吗?还是哪个神仙圣人造的呢?各族传说种种,不一而足。

1.铜鼓是天上来的

四川凉山彝族传说,铜鼓是天上居住的神仙造的,以后才降落到人间来。

印度尼西亚卢昂岛的居民传说,该岛上的铜鼓,有一面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居住在隶属开族的库尔岛上的居民也确信那里的铜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巴里岛北定的大铜鼓,传说原是天上的第二个月亮:

天上原来有两个月亮。当一个月亮落山时,另一个月亮从地平线升起。这两个月亮轮番起落,使天空永远保持明亮。两个月亮轮流“值班",有碍于小偷行窃。小偷们很苦恼,有一天聚在一起,想办法对付月亮。有人提议,叫大家排着队,向着月亮撒尿。

果然,有一个月亮被尿浇灭了,坠落下来,就是巴厘岛上的那面铜鼓(罗伯特·海涅·革尔登:《后印度最古金属鼓的来历及意义》,来比锡《大亚细亚》杂志,1932年)。

贵州黔东南苗族也传说铜鼓是天上传下来的,但有一个曲折的故事:

苗族老仙婆务侯也参加开天辟地有功,天王把1面铜鼓作为珍贵的礼物,赠送给她,叫她把铜鼓带回人间,与大家共同享用。谁知道务侯也贪心,回到人间后独自霸占铜鼓,为了看守铜鼓,还特意养了两条恶狗。

有一年的年节,清水江边的龙头寨有一对青年男女成婚,想借铜鼓热闹一场,但务侯也不给借。五谷之王告厅拉、务厅赛两夫妇为青年入出主意,想办法,把务侯也和那两条恶狗支开,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达到目的,把铜鼓背回了龙头寨,让邻近村寨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围着铜鼓跳呀、唱呀,闹了三天三夜。从此,悠扬的铜鼓声便响彻苗岭(《苗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云南富林县木央区彝族传说,铜鼓是天上的仙女送给彝族姑娘拉木帕跳舞用的(《文山州民间故事集》第三集)。

壮族传说,铜鼓是天上的雷公造的,雷公就是靠铜鼓来耍威风的,而天上的太阳是雷王的铜鼓变成的(蓝鸿恩:《历史的脚印》,《广西民间文学丛刊》第2期)。

2.铜鼓是水里来的

贵州南部和东南部的布依族传说,铜鼓是海龙王送的。

远古的时候,平州地区有一个大湖,湖边住着一个叫古杰的孤儿。海龙王的三公主向慕古杰勤劳勇敢,总想同他亲近。有一天,她变成一条鲤鱼,游到湖边,让古杰钓了上来。财主苏海八想把这条鲤鱼抢去,准备做下酒菜。古杰据理力争,把它夺回来,重新养在水缸里。这条鲤鱼很快变成一位漂亮的布依姑娘,为古杰做饭,后来同古杰成了亲。小两口回到龙宫去探亲,龙王送给他们一件宝物,这件宝物就是铜鼓(《铜鼓的传说》,《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故事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

苗族传说,同样认为铜鼓是龙宫的宝物。传说黔东南古州(今榕江县)有个岩壁寨,住着母子2人,老母双目失明,仅靠儿子邱老同砍柴为生。有一天邱老同上山砍柴,回途中遇暴雨,河水猛涨。邱老同因急于回家侍候老母,过河时被浪头打到河底,误人龙宫。龙王为邱老同的孝心所感动,决定送他回家,并赠送他一面铜鼓作纪念。于是苗寨就有了铜鼓(《苗族乐器的传说》,《民间文学》1986年1期)。

3.铜鼓是猴王的

广西南丹白裤瑶族和缅甸克伦族都有类似的传说。

白裤瑶族传说:

很久以前,居住在深山老林的瑶族老人蓝老宠,一天去地里收黄豆,由于劳累过度,躺在黄豆杆堆里睡着了。这时,有一只母猴带着一群小猴来偷吃黄豆,误将睡在黄豆杆堆里的蓝老宠当成它们死去的祖先,按照猴子的传统习惯,老猴死了要敲铜鼓祭丧,母猴传令小猴到山洞里把铜鼓抬出来,替它们的祖先致哀。铜鼓敲响了,所有的猴子都围拢过来跳舞。蓝老宠被铜鼓声震醒,看见那么多猴子打铜鼓跳舞,觉得很有意思。但不知这个舞跳到什么时候。猴子不走,他不敢起来。又等了很久,暗地里把猴子的舞蹈记熟了。突然大喊一声,从黄豆杆堆中站起来,猴子如闻晴天霹雳,母猴尖叫一声,领着猴群四散奔逃,撇下铜鼓,躲回山洞去了。蓝老宠把铜鼓背回村寨,从此世代相传,都有铜鼓敲,都跳铜鼓舞了。

克伦族的传说:

克伦族的神话祖先蒲貌桃在一座有溶洞的小山的山麓开垦了一块肥沃的土地,在他种的庄稼快成熟的时候,山上猴子天天下来偷吃。为了驱赶这些猴子,蒲貌桃东奔西跑,一天到晚疲惫不堪。后来他失望了,躺在地上假装死去。不久,猴子们又围过来,以为蒲貌桃真的死去了。它们议论说:“我们吃过他的谷物,现在他死了,让我们给他举行一个体面的葬礼吧!"根据习俗,他们把蒲貌桃的尸体抬起来,运到山顶上的溶洞口。然后,去找铜鼓。当他们正在敲打铜鼓的时候,蒲貌桃忽然坐了起来,这一意处行动,使猴子们吓得惊慌失措,立即逃之夭夭。蒲貌桃就得到了这面铜鼓,并把它带回家(马歇尔:《克伦铜鼓》,载《缅甸研究会杂志》1929年19卷1期)。

4.铜鼓是人类祖先制造的

壮族传说,铜鼓是壮族开天辟地的老祖宗保洛陀造的:

天上星星多,地上铜鼓多;

星星和铜鼓,给我们安乐。

这是壮家人世世代代流传着的一首歌。

壮家开天辟地的老祖宗保洛陀造了天地和人以后,就在天上安家了。但是他有时打开天门飞下地来倾听人间的意见,继续补造一些东西。

地上的人说:“大地上样样都好,就是缺少星星。"保洛陀说:“对呀,地上应该有自己的星星。"于是马上带领人们挖来三色泥,做成一个个两头大中间小的模子。又采来孔雀石,砍来青钢柴,烧炼孔雀石。经过三天三夜,孔雀石变成了金光灿灿的溶浆。

保洛陀领着大家把溶浆倒进三色泥模子里。眨眼功夫,一个个两头大中间小的,有四只耳朵的东西就造出来了。它一头封顶一头空,封顶的一头还有一个又大又亮的星星。大星星周围还有许多小星星。保洛陀拎起一个来,用拳头照大星星一擂,“抛曼抛奔",“抛曼抛奔"地响起来。保洛陀大声地说:“这些东西叫阿冉,它们就是地上的星星"(农冠品、曹廷伟编:《壮族民间故事选》第一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壮语“阿冉"就是铜鼓,从此壮家就有了铜鼓。

瑶族传说,铜鼓是瑶族始祖密洛陀派他的儿子制造的,传达室说月神把天升得高高的,同时生出12个太阳,把大地烤焦了。密洛陀感到不妙,就吩咐她的孩子们,把山上的石头炼成铜和铁,造一个象太阳那样大的铜鼓,抬到世界上最高的山顶上去猛敲,天上的太阳听到铜鼓声,往下一看,见到铜鼓上的星星闪闪发光,以为是某个太阳掉下地,便一直跑下来营救,密洛陀的孩子们拉开弓箭,接连射下11个太阳。大地恢复了清爽,从此瑶族年年敲铜鼓以致庆贺(《达努节的来历》,《南风》1985年第4期)。

彝族传说,铜鼓是他们的祖先波罗和他妻子罗里芬首先铸造的(《铜鼓王》,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此外,水族传说,铜鼓是水族工匠仿秦始皇皇宫门外的一个铜鼓造的,又说水族原有的铜鼓又笨重又沙哑,后经孔明点化,加以改造,才变得现在那么轻便,那么声音洪亮(《水族民间故事》,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越南芒族传说,铜鼓是奕样帝派人铸造的。奕样帝派人造了成百上千面铜鼓,把最漂亮的铜鼓挑选出来留在库里,派人把差一些的铜鼓拿出去卖,从此到处就有铜鼓了(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第1期,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由于铜鼓本身的神奇性,人们总为它创造一个超自然的来历,回答他们自身没法解释的疑难,满足这种好奇心理。

铜鼓的神威

在民间传说中,铜鼓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法力无边的宝器,只要它想要做的事,它都可以做到。

壮族传说:铜鼓的响声象雷一样,震得四山打抖,那些躲在旯旮角落里的毒兽和妖魔鬼怪,挨震得头昏眼花,肝裂胆破(《壮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贵州布依族传说:铜鼓这件宝物“能呼天唤地,音传万里,吸水成金,装土变银",这件宝物在水里变成一条船,坐上它可以穿越刀山火海,跨过十二层海域(《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故事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

贵州苗族传说:铜鼓一响,妖魔鬼怪,麻疯癞子等一切害人的东西都会被镇住。

四川金阳彝族传说:铜鼓能驱除邪气,保佑人口平安、六畜旺兴。

在四川昭觉县古尼区的只耳耳石座上有一面铜鼓,当地彝族传说,古时敲击这面铜鼓,山林里的獐、鹿、虎、豹等野兽会自己前来献牲,供主祭人毕摩(巫师)念经宰杀(黄承宗:《谈谈凉山彝族与铜鼓》,《第二次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资料集》)。

铜鼓能够降龙、伏虎、斗犀,能够助人克敌制胜。

1.降龙的故事

水族的传说:

水友寨过端了。把一面大铜鼓挂在寨子边的大榕树上,准备美美地过一个年节。

寨前的奈劳河里有条孽龙。端节那天,涌起大水,将奈劳河上的大石桥淹没,把四面八方要来水友寨过节的妇女挡在河对面。第二天天快亮的时候,人们听见奈劳河里波喊浪叫,见一个圆圆的东西在和孽龙打斗,它们从上河打到下河,从桥上打到桥下。那个圆圆的东西腾空而起,放出一道青光,高高地向孽龙砸下去。孽龙惨吼一声就不见了。一会儿河水平静下来,石桥露出了水面,四方八面的妇女顺顺当当地过河来。这时人们才发现,大铜鼓的绳索挣断了,铜鼓躺在大榕树下,周身湿淋淋的。原来刚在同孽龙打斗的是这一面铜鼓(《水族民间故事》,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

彝族的传说:

广西那坡县城厢镇口角山脚有一口深潭,潭里住着一只大母龙。这只母龙,一次可以吃十多二十个人。附近村寨,时时苦之。有一次,两个彝家中年男子从云南普梅买来一只大铜鼓。当他们把铜鼓抬到口角山顶时,铜鼓突然自己发热,把抬杆烧断。铜鼓掉在地上,立刻滚向深潭;潭里的水面突然升向云天。只是铜鼓跃起,将那只母龙砸成七八节,浮出水面。从那以后,附近彝寨乡亲过上平安日子(《毛南、京、仡佬、回、彝、水六族故事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壮族的传说:

广西西林县马蚌平原有两面铜鼓,有一年山洪暴发,农田被淹,有一面铜鼓自已跑到河里去同海龙搏斗,打败海龙,使洪水退了下去。从些这面铜鼓也就没有回来了,如今平寨只剩下一面铜鼓(广西西林县博物馆黄江搜集)。

2.伏虎的故事

水族传说,甲仿寨傍边的芭茅坡上有一只老虎,这只老虎经常出来伤人咬牲口。听说外寨有一面虎铜鼓能吃老虎,甲仿寨的寨老就派人去借。铜鼓借来以后,放在寨老的粮仓地板上。从此以后,一连三天,芭茅坡上的老虎再也没出现过。到第四天,寨老带着大家打开粮仓,见铜鼓死死地扣在地板上,扳都扳不起来。后来找来铁棒穿在铜鼓耳朵里,使劲抬才把铜鼓抬起来。一看铜鼓底下有一堆虎骨,铜鼓身上粘有虎毛。原来铜鼓真的把老虎吃掉了(《水族民间故事》,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

3.斗犀的故事

平寨水族老人翁达家里有一面铜鼓,放在他的床铺下,全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有一年,平寨下坎的阴水潭来了一头犀牛。这头犀牛,白天钻到寨前河兴风作浪,搅起洪水淹翻田土,夜晚回到阴水潭歇息,让洪水浸泡庄稼。全寨人眼巴巴地看着庄稼就要被水吞光。

一天半夜,翁达老人做了一个梦,梦见犀牛掀起的水浪冲过田土,冲到木楼前,木楼摇晃起来。翁达惊醒过来,发现床铺底下的铜鼓不见了。这时,阴水潭里传出“乒乒乓乓"的响声。原来铜鼓逃出去同犀牛打斗去了。翁达误以为铜鼓和犀牛是一伙的,合伙兴风作浪,拿着铁棒守在门背后,待铜鼓回来时,打断了它一只耳朵,用粗棕绳拴住另一只耳朵,把它吊在房梁上。这时洪水退了,玉米杆露出了水面。但没有多久,水又漫了上来。吊在梁上的铜鼓拼命挣扎,把棕绳挣断了,直朝门外滚,一直翻进阴水潭。

阴水潭又响起了“乒乒乓乓"的打斗声。人们追到潭边,看见铜鼓和犀牛打斗。斗着斗着,潭水平静下来,河水退了,庄稼得救了。铜鼓为了永远镇犀牛,再也没有上岸来(《水族民间故事》,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

4.助人作战的故事

傣族传说:

有一男子,夜梦神人相告:有一位将军正在和敌人打仗,兵败被围,若能取得铜鼓助战,遇敌人进攻时,敲响铜鼓,敌人必然溃走。此男子醒来,果然发现身边有一面铜鼓。他立即扛着铜鼓前去助战,见敌人来攻,马上擂响铜鼓,很快打败了敌军(蓝鸿恩:《壮族傣族风习文化关系探讨》,《广西民间文学丛刊》第5集,1982年4月)。

壮族传说:

古时九龙寨有一面威力无边的大铜鼓。土皇帝想破坏这面铜鼓。他派出奸细扮作卖酒佬潜入九龙寨,把鼓手天轰轰灌醉,然后把铜鼓砸成四块烂铜片。第二天天亮,土皇帝又带着军队来进攻,九龙寨由于没有铜鼓,无法召集附近村寨的人一起来抵抗。天轰轰只好重新赶铸大铜鼓。但铜水难熔,他的妹妹锦花花用宝剑割开自己左手脉门让血流进炉里,促使铜汁很快熔化,铸成一面红红的大铜鼓。

铜鼓又擂响了。铜鼓声响彻云霄,远近各寨的人民听见铜鼓声,便一队一队从四面八方向土皇帝包围过来,把敌人打得七零八落(《红铜鼓》,《壮族民间故事选》第1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

苗族传说:

在川黔边境,娄山中段的吊狮岩山上,苗家聚族而居。明朝万历年间,官兵进剿娄山,大家推举力大无穷的阿乾出来,组织抵抗。山上聚起了三千壮士。为了进兵有信号,就把祖传下来的一面祭祖奏乐用的铜鼓搬出来作军鼓。谁知这面军鼓一击就出现了奇迹:三千壮士一听见铜鼓声就个个力大无穷,精神百倍:特别是阿乾,鼓声一响,他的脚下就出现三尺高的金火轮,脚踏金轮,行走如飞。他率领三千壮士,杀得几万官兵大败而逃。后来明军派出奸细潜入娄山,将铜鼓骗走,换下一面铁鼓。再次战斗的时候,奸细擂铁鼓,阿乾脚下的金轮不见了,壮士们的力气也大减了,官兵乱箭射来,苗人大败,阿乾也被乱箭射死。第二天清早,官兵在吊狮岩下庆功,总兵叫擂响铜鼓助兴。谁知铜鼓一擂,响声如雷,打散了的苗兵听到铜鼓声,个个脚下都生出金轮,人人精神抖擞,杀气腾腾,重新杀人官兵大营,把官兵将帅全部歼灭(《川南文博》,1985年2期)。

彝族传说:

在罗罗彝族的5次大规模迁徙中,战争相当频繁,铜鼓不仅有传达号令,统一步骤的讯息功能,还有鼓舞士气,威慑敌人的助战功能,而且还能直冲敌阵,直接参战。史诗《铜鼓王》对铜鼓的描绘是:“生死攸关时,神鼓把灵显。铜鼓一面面,嗡嗡震破天,呼呼腾空起,飞向敌阵前。横冲又直撞,直接来参战,神鼓所到处,敌兵命归天。头烂腰杆断,不死也伤残。"

5.消灾灭病的故事

贵州苗族传说:从前有老两口,只生了一个儿子,对这个孩子爱之如命,但这个孩子经常闹病,甚是苦恼。有个巫师告诉他们,只要用铜鼓将这孩子盖上,就可免灾了。

这对夫妇接受巫师指点,拿一面铜鼓将孩子盖上,果然灵验。从此后,寨里的铜鼓都由独生子的家人保管。

铜鼓通人性

在民间传说里,铜鼓不但为人降龙、伏虎、斗犀;助人征战,消灾灭病,而且还富有浓厚的人情味。

众多的民族把铜鼓分成雌雄两种,这不但是音乐性能的需要,而且是将铜鼓人格化,比之如男女。他们认为,万物皆有灵,铜鼓是神的化身,是有灵性的,神和人一样,有血有肉,有男有女,只有这样,方能和谐相处,繁衍后代。

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南海神庙中的铜鼓原是雌雄各一的,有一次遇到风雨,雌铜鼓飞入狮子海中,再也没有回来,庙里就剩下一面雄铜鼓了。每当雄铜鼓被敲响的时候,远在天涯的雌铜鼓就立刻响应。

四川凉山彝族把铜鼓分成公母两种,他们传说:如果公铜鼓和母铜鼓不在一块,下雨时,公铜鼓会应母铜鼓的呼唤,飞到母铜鼓身边去配对(黄承宗:《谈谈凉山彝族与铜鼓》,《第二次古代铜鼓学术讨沦会资料集》)。

贵州水族的铜鼓也有公母之分,传说公母铜鼓之间有思念之情:

黄土寨有两兄弟,从小死了父母,两兄弟,相依为命,守着两面铜鼓替地主干活,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后来兄弟两商量,哥哥守着公铜鼓仍留在黄土寨,弟弟带着母铜鼓到百里以外的空泥寨另谋生路。时间熬过了两年,哥哥很想念弟弟,有一天敲奏公铜鼓来解闷。谁知当公铜鼓被敲响的时候,远在百里之外的母铜鼓发出了共鸣。弟弟发现母铜鼓不敲自鸣,猜想一定是哥哥有事要召唤他。于是第二天天不亮就起床,背起母铜鼓赶回黄土寨。两兄弟见面后抱头痛哭,两面铜鼓在一起“翁翁"的应和着,也像是在互诉思念之情(《水族民间故事·铜鼓情》,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

贵州布依族《迁徙记》中传说的铜鼓也分公母:在向北逃荒的布依人中,有一位叫阿伍的后生,挑着一对铜鼓。到了金沙江边,当他乘坐竹筏渡江的时候,江面突然狂风大作,浊浪滔天。原来有条黄龙在水里捣鬼。两面铜鼓“翁翁"叫起来,挣断绳索就往江里滚。阿伍手快,一把将母鼓抓住,但是公鼓已滚到江里,同黄龙打斗起来,很快把黄龙镇住。为了不让黄龙再出来兴风作浪,公铜鼓自愿把守龙宫,再也没有回到岸上来。布依人渡过金沙江后,在北岸安家,并在江边祭天地。母铜鼓思念公铜鼓,不时发出“翁翁"的悲鸣,并且表示,愿载主人一起下江底去找公铜鼓。阿伍坐着母铜鼓来到金沙江底,见到公铜鼓,劝公铜鼓回到岸上去。公铜鼓很为难地说:我也很想念母铜鼓,但我一走,黄龙又会出来兴风作浪,为了保卫人间安宁,我还是坚守在这里吧。于是公铜鼓和母铜鼓作了合理分工:公铜鼓在水里镇江龙,母铜鼓在岸上保平安(《布依族民间故事》,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壮族还传说,铜鼓到夜晚会变成英俊威武的后生,到歌圩跟姑娘们对歌,到火塘边同姑姑们谈情说爱。有的铜鼓还爱上龙王的女儿,天天夜晚去幽会,难舍难分,甚至去龙宫上门当了女婿。龙女的手变成树根死死把铜鼓缠住,这面铜鼓就再也回不来了(《铜鼓的耳耳为什么穿着黄犭京角》,见农冠品、曹廷伟编《壮族民间故事选》第1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为了防止铜鼓飞出去乱摘,主人平常总疤铜鼓的耳朵穿绑起来,或者于脆在铜鼓上挖一个洞,把它“阉"了(顾有识:《田林史事札记》,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集刊》1985年2期)。

铜鼓传说,内容丰富,情节离奇,表现了使用铜鼓的民族非凡的想象力,他们常常把铜鼓同神灵联系在一起,赋予铜鼓超凡脱俗的神力,对铜鼓寄以无限的崇敬。这也是铜鼓在两千多年发展历程中饱经磨难而能绵延不绝的重要内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