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凯勒,这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一个降临人世仅十九个月就因病丧失听觉和视觉的人,是怎样成长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的呢?翻开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一《语文》教材第一册海伦写的《我的老师》,追逐其成长的历史,就不难发现:伟人是站在她恩师的肩膀上摘取桂冠的。这位恩师就是:安妮·沙利文。
海伦的成功,实际上就是沙利文科学的教育方法的硕果。纵观沙利文老师的教育教学,委实受益匪浅。
不幸的海伦先是失去了听力和视力,后来又成了哑巴,加上父母的宠爱,她愚昧、乖戾、暴躁,甚至拒绝一切外界的新事物。
这从海伦与沙利文的第一次见面就可以知道。“像头小蛮牛的海伦不甘示弱地向陌生人冲过去,动作猛得几乎把对方撞倒”。
面对这样的学生,沙利文老师没有放弃,而是根据海伦生理和心理的特征,采用了特别适合海伦的教学方法──将手语字母按入海伦掌心,教她各种物体的名称;将海伦的手指放在自己(沙利文)的喉头,让她“听”其振动说话。
正是老师这种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开启了海伦封闭的心灵,使她迈出了探索世界的第一步。
为了使海伦从机械的模仿中走出来,理解字母的意义,增强学习的兴趣,开始主动的、自我发现式的学习,沙利文老师殚尽竭虑,制作道具,创设意境,就是最常用而又最有效的方法。
有一次,她们在田野散步,有人在井边吊水,沙利文老师立即把海伦的手放到水里,当清凉的水涌到海伦的手上时,沙利文老师在海伦手心中拼写了“water”(水)这个字,而且越写越快,这种奇妙的清凉的从海伦手上流过的东西,立即唤醒了海伦的心灵,她由此学会了用“触摸”来观察事物,领略每一件东西的生气与活力,领悟到每一种事物的特性,进而领会了一个又一个抽象的概念。这种以意境来引导学生,以大自然为启蒙课程的学习,对一个健康的孩子就充满了无穷的情趣,更何况是一个长期生活在黑暗与封闭之中,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的盲、聋、哑儿童呢?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激活,学习的效率自然事半功倍。
沙利文小姐和人通信时说:“我们经常在旷野中进行散步活动,什么词需要用就教什么词。当某一行需要用某一短语或句子去叙述的时候,她学这个短语或句子就像学一个单词那么容易。”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教法,海伦懂得阳光和雨露能使植物生长,鸟儿会为自己筑巢,松鼠、鹿、狮子等动物会为自己觅食做窝。这正如海伦在自传中所说:“她的到来,使我周围的一切充满了爱和欢乐,并富有意义。她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使我了解一切事物的美!”
海伦这个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人,有幸遇到了一位好教师,智慧得以开启,意志得以锤炼,情操得以陶冶,知识源源注入心田,从而完成了从一个残疾人到伟人的转变。
点评:让爱注入心田,这是一个残疾人转变到伟人的根本原因。沙利文用自己博大的胸怀,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于“润物细无声”中创造了奇迹。沙利文老师是在用行动书写“爱”,是在用行动传播“爱”,有了这样深厚的情感,还有什么“朽木不可雕”、“顽童不可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