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藏在手心的秘密
14948600000038

第38章 真心英雄

洛杉矶市莫特熟食店的柜台前,一个孩子踮起脚,把学校发的勤工俭学卡递给柜台后的一位高个子男人。他红红的脸膛儿,头戴一顶挺括的厨师帽,系着干净的白围裙。

没等孩子开口,他已皱起眉头,直摇脑袋。“这里的活儿太重,”他说,“我需要个子高,身体壮的。”

那年,这个孩子16岁,但看上去要小得多,充其量有1.5米高。

“我去年就在夏令营洗碗了,”孩子说,“水烫,碗脏,搬重东西,我都不在乎。”

“真的,我需要大一点儿孩子,”他说,“你还是去找点儿轻活儿干吧。”

当时孩子家刚刚迁居到加利福尼亚。孩子父亲是轧钢工人,在当地公会中资历很浅,一周最多只能找到两三天工作。全家人连最低的生活水平都难以保证。作为6个孩子中的长子,只有能帮助父亲养家糊口。孩子曾申请去零售店工作,但没有当地的介绍信,商店老板不肯让孩子接触现金。

“您听我说,”我恳求说,“让我这星期干干看,如果您不满意,就别付给我工钱。”

高个子男人凝视了孩子一会儿,点点头说:“我是莫特·鲁宾。你叫什么?”

在莫特熟食店,肮脏的炊具、托盘、瓶瓶罐罐源源不断地送到洗碗池。孩子不停地洗呀,刷呀,涮呀,整整站5个小时,一个班儿干下来,双腿针刺般地疼痛。随着周六的临近,孩子越发坐卧不安,不知莫特是否给工资。那天快下班时,莫特把孩子叫到跟前问道:“勤工俭学卡写的这种工作工资多少?”

“1小时1美元。”我小声说,“最低工资。我情愿挣这么少。”

“对你这么肯干的人来说工资太少了,”莫特说,“我破例给你125美元。”

一个月过去了,孩子对莫特了解了许多。他比孩子父亲岁数大,有一个与孩子同龄的女儿。店里的事不太忙时,他常常讲起他在部队里的事。二战期间,他在新几内亚地区的一场激战中几乎丧命,头部重伤很久才得以痊愈。星期日熟食店不营业,因此每到周六晚,莫特就让孩子把卖剩的汤放在一个大罐子里带回家。这种汤由火鸡、大米和蔬菜熬制而成,浓浓的、糨糨的,足可以当饭吃,对孩子这种终日为填饱肚子而奔波的家庭来说,就像吃宴席一样。每到这个时候,父亲下班后就让我搭乘他的汽车回家,因为用我的自行车很难把汤带回家。

不久的一个周末,父亲让孩子把这辆车开走。下班后,孩子回到家,把车停好,抱起热乎乎的大罐子穿过草坪。路过起居室的窗户时,孩子往屋里瞥了一眼,差点儿把罐子摔在地上。孩子父亲的椅子上坐着一个大块头,正在用轻蔑的口吻咒骂父亲。弟弟妹妹们吓得呆若木鸡,父亲毫无表情,母亲抽泣着。孩子蹑手蹑脚地走进厨房,把汤罐放在柜子上,从门缝中听到父亲答应那个人325美元欠款分三次还清,而那人要求一次还清,否则就把孩子家的小轿车开走。在洛杉矶生活的这段日子里,孩子已经懂得汽车的重要性。

孩子偷偷地溜出家门,把小汽车推到拐角处才发动起来,在住房附近转了一圈,一边生气一边想:谁能有325美元呢?谁肯借给我一笔这么大数额的钱呢?孩子想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莫特先生。他驱车直奔熟食店,急匆匆地敲响后门。等了一会儿,一扇窗子的百叶拉开了,一支枪筒正对着我。“谁,你要干什么?”莫特喝道,同时压低了枪口。

孩子结结巴巴地把事情讲了一遍,最后说:“您能借给我325美元吗?”话一出口,我又觉得我的话听起来太不合情理。莫特盯着我的脸,似乎要把我看穿。

看他手里仍握着的枪,孩子不由往后退了一步。这时,莫特笑了:“我不会打你。”说着他把枪放在小桌子上,然后跪在地上撬起一块红色的旧瓷砖,一个保险箱露出来。他对好保险箱上的密码,拿出钱来数了两遍,放在一个旧信封里。“这是325美元,”他说,“你中学毕业后可以全天上班。我从你的工资中扣除一半还款,直到完全还清。”

“谢谢!”孩子说,同时我为自己的偿付能力而担心,“要我父亲签个字吗?”他摇摇头说:“不用,孩子,我相信你。”孩子像个庄园主一样从后门进家,父亲急忙把孩子迎进厨房,大块头紧跟过来。

“快!”父亲喊道,“快把车开走!”

孩子平静地把信封交给大块头。“数数!给我父亲打个收条,然后从我家出去!”这是孩子在回家的路上反复背诵过的。

那个夜晚,孩子成了全家的英雄。

点评:好人,是世界一道美丽的风景。锦上添花,不一定是朋友;雪中送炭,才是真正的帮助。记住好人,祝愿他们一生平安。他们犹如灿烂的阳光,总让生活变得无比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