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在耶路撒冷举行的一次武器展示会上,以色列国防部向外界展示了其新一代主战坦克“梅卡瓦”Mk4的样车,该坦克外型独特、性能出众,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已是70岁高龄的“梅卡瓦之父”——塔尔将军曾有这样的评价:“梅卡瓦”4坦克应是一种经过实战检验的第四代战车,它代表了当代坦克设计的各个方面,包括防护、火力、机动性及指挥控制等方面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以色列军方向外界披露,“梅卡瓦”Mk4的研发工作于Mk3投入批量生产9年以后开始,在设计上基本沿袭了一直倍受好评的“梅卡瓦”系列坦克的构架,同时在多方面引人了以色列军工科技的最新成果,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在约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带巴勒斯坦地区的城市作战。
机动性能
Mk4采用德国MTU833内燃发动机,该发动机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部授权制造,最大输出功率可达1103千瓦,远远超过Mk3上安装的美制AVDS-1790发动机,且成本更为低廉。更为难得的是,MTU833的体积较小,这使得Mk4车身前方的发动机罩外观平整,不像Mk3一样高高隆起,对改善坦克乘员的视野十分有利。
与MTU833发动机匹配的是德国伦克公司的RK325自动变速箱。这种自动变速箱体积虽很小,传动效率却很高,它有五个前进挡、两个倒挡,而不像前几代的变速箱仅有两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
车身悬挂系统变化不大,仍采用弹簧减震器,其减震冲程长达600毫米,足矣应付戈兰高原的丘陵地貌,即使是在布满岩石的河滩上,Mk4仍能以60公里的时速行进。此外,Mk4还装有辅助动力系统,在主引擎停止工作的情况下,该系统可以为车载电池充电和向射击系统提供电力保障。
武器装备
“梅卡瓦”Mk4的主炮仍沿用Mk3坦克上的120毫米滑膛炮,但反后坐装置已改用压缩气体作为储能元件,而不是以前惯用的螺旋弹簧。这一改性不仅使反后坐装置的直径减小了约100毫米,而且允许火炮使用更大的膛压发射弹丸,使弹丸的速度提高、穿甲能力增大。
该炮的另一个特征是使用了新的热防护套,导热性更为均匀,这样炮管温度变化所导致的形变更小,从而提高了火炮的射击精度。
据说以色列国防军借鉴了“豹”2A6坦克及“勒克莱尔”坦克的火力增强方案,为Mk4专门研制了一种新型穿甲弹,该弹具备较高的初速和精度。
除此之外,Mk4的主炮还可发射近年来新出现的反人员/器材穿甲弹(APAM)和激光制导反坦克炮射导弹(LAHAT)。
辅助武器为数挺7.62毫米机枪以及一门60毫米内置迫击炮。选用60毫米迫击炮作为辅助武器是“梅卡瓦”坦克的一大特色,“梅卡瓦”Mk4继续保持了这一特色。该炮可从后膛装弹,弹道弯曲,在城市作战中可杀伤隐藏于建筑物后面的武装人员。
当敌方反坦克导弹袭来时,它能快速发射烟幕弹等干扰弹药,让来袭导弹找不准方向、徒劳无功。此外,Mk4的车身后方新增了两具旋转式弹匣,每只弹匣可容纳五发炮弹,炮弹的类型由车载计算机统一管理。弹匣被安置在炮塔内一个独立空间里,以防止车内弹药爆炸而造成对乘员的伤害。
装填手只要按下选择按钮便可找到所需的炮弹,然后将其送入炮膛。因此,Mk4虽然不具备类似“勒克莱尔”坦克及日本90式坦克那样的自动装弹功能,但这两个弹匣同样使装填手的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除这十发炮弹之外,坦克的其他弹药均被存放在炮塔下方的支架当中。
这种将大量弹药置于车身之中的作法在以色列国内曾引起过不小的争议,塔尔将军便公开批评这种设计对坦克乘员的安全性极为不利,主张还是应当将弹药置于车身的底部。
但也有意见提出将弹药置于车底又会增加装填手的操作难度,同时将弹药置于主炮尾部亦不甚合理,认为应将弹药移至最为安全的车尾存放。
侦察能力
“梅卡瓦”Mk4火控系统的核心为埃比特系统公司生产的“奈特”-3瞄准系统的改进型,追加装配了以军最新研制的自动跟踪系统。该跟踪系统以第三代红外夜视仪为基础,可根据目标的移动情况自动计算射击数据,且自带专用减震器,保证在瞄准时丝毫不受车身颠簸的影响。
另外,Mk4还为射手专门配备了一部高精度热成像仪,在夜间和恶劣气候条件下作战时,它可以帮助射手锁定目标。
由于以色列军队长年在加沙地区同巴勒斯坦武装进行巷战,巴勒斯坦民兵经常利用城市建筑物为掩体向以军坦克发动偷袭,这就对坦克的外界感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Mk4为每个乘员配备了外部侦察用监视器,可将车身四周的情况如实反映给每一位乘员。
当坦克需在市区作长时间停留时,四名车组人员还可分工负责监视方向(这也是Mk4依然保留名乘员的原因之一)。相对于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主战坦克都只是车长席才安装有全景监视器,Mk4的这一设计无疑有助于提升装填手和射手作战参与程度和减轻车长的负担。
当然,车长还另行配有专用的情报和通讯设施,为其制定坦克的行动方案提供信息支持。有消息说,埃比特系统公司还为Mk4坦克研制了烟幕发生器、无线电干扰器和激光探测、预警装置,但以色列官方尚未向外界透露这些子系统的详情。
防护能力
防护能力是衡量坦克性能的一个主要指标,对于一贯轻规模、重质量的以色列军队来说,坦克的生存能力更是其装备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以军认为,仅仅依靠完善坦克的战场信息获取能力远不能满足城市作战的需要,要想在混乱而又多变的巷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坦克必须具备充分的抗打击能力。
因此,“梅卡瓦”系列坦克一直坚持“防护为基础、保护乘员为中心”的原则,大胆地突破了坦克火力、机动和防护三大性能平衡的观念。在Mk4的研制过程中,以军提出了综合利用各类手段,在单车上实现协同防御的概念,这一概念又被称为“立体防御”。Mk4虽然是主要着眼于城市作战而开发的坦克,但其正、侧面的装甲厚度却几乎与伊拉克战争中的“挑战者”2坦克相当,防护部分的重量约占整车重量的75%(其中绝大部分是用于防护的装甲重量),比其他坦克的50%要高许多。难怪其自重高达65吨,是世界上最重的主战坦克之一。
Mk4采取新的装甲防护措施,其外形与前几型相比有明显变化,整个炮塔外形如飞碟,形状扁平,四周带有复合装甲,正面装甲呈楔形。这种独特外形有效地减少了正、侧方的暴露面积,极易导致敌方武器在命中时产生滑弹,对于防御从屋顶等高处射来的轻型武器尤为有效。
炮塔的顶部也装有瓦片状的模块装甲,仅20至30毫米厚的炮塔装甲就能抵御反坦克导弹等重型武器从正前方以70度角的袭击,而且只要不被敌弹瞬间击穿,炮塔的伞状结构便可迅速将来弹的能量分散。
除了炮塔设计独特外,整体式火炮防盾设计也让人称赞。防盾盖板可随着火炮的俯仰而滑动。无论俯仰到什么角度,它都能对炮塔内电子系统和火炮俯仰装置进行滑动保护。然而,当把炮塔和车身最大限度地“压扁”,又在车顶加装了坚实的装甲之后,坦克乘员和装备如何出入车舱便成了一个难题。
对此,Mk4的设计师又独辟蹊径,四名乘员均经由车长室旁一个小舱门进出车舱,而弹药等装备则通过车身后部的舱盖安放到车内。这样既保证了人员出入和弹药装卸的方便,又可不牺牲坦克的安全性能。
像“梅卡瓦”Mk3一样,Mk4的车身四周也挂有相同的模块化复合装甲,后者的模块化复合装甲更先进,主要是它的复合装甲组件用了新材料,装甲结构样式也有新变化。
为了加强驾驶员的防护,以色列的设计师甚至还在驾驶舱的内壁上也敷设了一层轻型装甲。由于地雷是巴勒斯坦武装部队的常用武器,所以以色列军方专门对Mk4的底部装甲进行了强化,使其足以应付强力地雷的冲击。
此外,以色列军方一向对坦克的主动防御系统抱有浓厚的兴趣,据悉,以色列国防部正在同拉斐尔公司商洽为Mk4加装车载反导弹系统,该系统可对飞行中的反坦克导弹进行拦截。有了这些防御利器,Mk4在面对巴勒斯坦武装部队的单兵武器时简直就可以说是无敌的“钢铁巨兽”。
以色列起初于2003年3月订购了3辆Mk4样车,并计划以每年50辆的速度装备部队。如果这一计划能够顺利实施的话,到2014年时,以军将装备500辆以上的Mk4型坦克,加上目前已经拥有的1700余辆“梅卡瓦”1、2、3型坦克,其陆战实力足以傲视中东。
但外界认为,从以色列目前的军费规模来看,该国将很难如期完成这一计划。
坦克
坦克旧称“战车”。是一种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能力和坚强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它不仅可在复杂地形和恶劣气候条件下执行多种作战任务,而且大多数还可在使用核、化学、生物武器的情况下作战。
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主要用于打击敌坦克及其他装甲战斗车辆、摧毁敌反坦克武器与野战工事、歼灭敌有生力量等。
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统、推进系统、防护系统、通信设备、电气设备以及其他特种设备和装置组成。乘员三至四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通信等任务。
武器系统多装有口径105至125毫米的火炮和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火力控制系统及大口径机枪等,炮弹使用长杆式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有的还装备有反坦克导弹。
推进系统多采用功率为551至1103千瓦的多种燃料发动机、动液传动装置和扭杆式悬挂装置。有的安装燃气轮机,采用可调的液气悬挂装置。坦克的越野时速达300至650公里,最大行程300至500公里。
防护系统中的车体和炮塔的主要部位多采用金属与非金属复合装甲,并配有性能良好的三防灭火、伪装等特种防护装置和器材。
坦克按战斗全重和火炮口径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坦克。轻型坦克重1十吨,火炮口径不大于85毫米;中型坦克重20至40吨,火炮口径不大于105毫米;重型坦克重40至60吨,火炮口径最大为122毫米。
按用途分有主战坦克、侦察坦克、空降坦克、水陆坦克、扫雷坦克等等。
现在的坦克,钢壳更厚了。有些坦克炮塔前面的装甲厚达250毫米以上。有些坦克还采用象夹心饼干似的多层复合装甲。这种装甲的里、外层是钢或其他金属,中间是陶瓷一类的非金属材料,使它抗穿透能力提高了好几倍。
此外,使坦克的身材变矮些,也是一种提高防护能力的有效办法。所以世界各国制造的坦克,个头一代比一代矮。现在世界上最矮的坦克是瑞典的S型坦克,身高只有1.9米。
在加强火力方面,现代坦克炮的口径越来越大,从85毫米到125毫米,有的甚至达到152毫米。这样,它的火力就越来越猛,威力也相应增大了。
这些大口径的坦克炮,能够发射各种高效能的穿甲弹和破甲弹,有的还能发射反坦克导弹,所以坦克炮是用来打敌方坦克最有效的武器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新型的坦克上都装备了现代化的人控系统,包括电子弹道计算机,激光测距机、红外夜视仪、自动装弹机等等,能使坦克无论在云雾天或黑夜里,或行驶在陡坡沟壕中,都能很快地捕捉目标进行射击,在几秒至十几秒钟的时间内将目标摧毁。火力和准确性都大为提高。
现代坦克每小时能跑40至50公里,有时甚至达80至90公里。即使在土质松软的沙地上,它也能像走平地一样驰骋自如,每小时跑30至40公里。
现代坦克的机动灵活性好,还表现在加速性能方面。即它从静止起动到加速为32公里/小时,只需要六七秒钟,这是相当灵巧和快速的。
这样,当导弹或炮弹向它袭来时,它或是作蛇形运动,或是突然加速前进,从而使导弹或炮弹扑空,避免挨打。
当然,坦克自身也有弱点,其一是顶盖和车底的装甲薄,容易被击穿。
其二是坦克的内脏虚弱,这也是一个容易被击中的部位。坦克的肚子里装了不少炮弹。燃料和其他易燃。易爆的物品,坦克的尾部还装有发动机。一旦中弹,就会引起燃烧和爆炸。
其三是铁脚板——履带比较脆弱。如果履带被炸断了,坦克就会瘫痪在地,寸步难行,干等着挨打。
坦克虽然有这些不足之处,但和它的特长比起来毕竟是次要的。从坦克在现代地面战争中所取得的战绩和它发挥的突出作用来看,它无愧于“活动的钢铁碉堡”的称号。
坦克的发展历程
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出色表现,奠定了其帝王的基业。因此,战争结束后,坦克的发展不但没有停止,反而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各国的陆军不约而同地走上了装甲机械化的道路。
时至今日,坦克“王朝”的江山仍然稳固,已经传了三代:20世纪50年代是陆战之王一世统治时期,20世纪60至70年代由陆战之王二世统治,80年代以后就是陆战之王三世的天下了。
二战后直到50年代未,各国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设计生产了新一代的坦克,这些坦克与它初登“王位”时相比,显得更为成熟,首先是火力有了很大的增强,中型坦克火炮的口径达到90至105毫米,重型坦克则达到120至122毫米,能够发射各种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并开始采用火炮双向稳定器、红外夜视仪、光学侧距仪、机械模拟弹道计算机,大大提高了射击精度。
其次是防护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装甲更厚,车体前部装甲厚76至127毫米,炮塔前部装甲厚110至200毫米,有的达到220毫米,并且更加重视形体防护,也就是把坦克的外形设计得不易被击穿,比如,把炮塔设计成半球形,车体前装甲设计成呈55度至60度的倾斜角,当炮弹不是垂直的命中坦克时,只能在装甲板上滑一道伤痕,而不会击穿。
有的坦克装了三防装置。自动灭火装置也开始采用。防护能力提高了,坦克的重量也有所增加,中型坦克达到36至47吨,重型坦克达到50至60吨。
另外,坦克的机动性能有了很大的发展,普遍采用坦克高速柴油机,发动机功率达到382至596千瓦,坦克最大速度达到50公里/小时以上,最大行程达到500公里。
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坦克有:苏联的T-54、T-55中型坦克;美国的M48中型坦克,M103重型坦克和M41轻型坦克;英国的“百人队长”中型坦克,“征服者”重型坦克;法国的AMX-13轻型坦克。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陆战之王”开始受到反坦克武器的挑战,其中有两次最为严重,大有逼其“退位”之势,最终导致了改朝换代。
第一次挑战是反坦克导弹诞生,它导致了“陆战之王”二世的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1944年,德国法西斯为了对付苏联的坦克,由其陆军武器局制定了代号为“X-7”的反坦克导弹。但它的诞生确实绐刚刚戴上“王冠”的坦克带来了不祥之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反坦克导弹得到迅速成长,终于在1974年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给了坦克一次狠狠的打击。“陆战之王”一世的宝座受到严重的震撼。
于是“陆战之王”二世勇敢地迎接了这次挑战,促使它的本事不断增长,并用新的技术和招数来武装自己,这就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战后第二代坦克,也就是第一代主战坦克,它的火力和综合防护力达到或超过以往的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时还具备中型坦克机动性强的优点,在作战中可以同时发挥两种坦克的作用。
这样一来,发展传统意义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就失去了价值。于是在坦克的家族中,不再有中型和重型之分,出现了坦克兄弟的“新老大”主战坦克,从此,坦克步入了“现代社会”。
主战坦克具有和重型坦克差不多的体重,达到36至57吨,有的甚至达到60吨,但并不像重型坦克那样笨重,这是因为它的装甲虽厚,但却机动灵活,而且外加了许多其他的防护设施。而且,主战坦克的火力变得更为强大,普遍采用105至120毫米的线膛炮。
除了火力的强大之外,更重要的是射击的精度更高了,因为,主战坦克普遍采用了现代化的火力控制系统。这种火控系统以火控计算机为中心,由火炮双向稳定器、各种传感器,测距仪、观瞄仪等组成。
主战坦克虽然重,却很灵活、敏捷,最大时速已达50公里/小时,从静止起步加速到每小时32公里的速度只需12至16秒,这表明现代坦克不仅跑得快,而且爆发力好,能够急起急停,这样可以使坦克做出各种复杂的动作,摆脱反坦克导弹的追踪,减少被击中的机会。
这一代主战坦克代表有:苏联的T-62、美国的M60系列、德国的“豹”1系列、英国的“奇伏坦”、法国的AMX-30等。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反坦克武装直升机的崛起,又对坦克构成了新的更大的威胁。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反坦克导弹的新产品:自动制导式导弹装上了武装直升机,使武装直升机对地面装甲目标的攻击能力大大提高,而且还出现了专用的反坦克直升机。
反坦克直升机在火力、射程、精度、视野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地面坦克。于是,又有人对坦克的“王权”提出质疑,预言“坦克作为陆战主要兵器的地位将会让位给直升机”。
这时,“陆战之王”二世只好让位于“陆战之王”三世,也就是第二代主战坦克。它的总体性能有了显著提高,大多采用120毫米或125毫米的高压滑膛炮。有的坦克炮有自动装弹机,发射弹种较多,甚至可以发射反坦克导弹。
一般都可击穿500多毫米厚的优质钢装甲。直射战距离1800至2200米。作为最先进的主战坦克,它们普遍装备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火控系统。
同时,防护力大大提高,除尽量改善防弹外形,降低车高和加大前装甲倾角外,几乎都采用金属与非金属复合装甲。机动性能与上一代也不可同日而语。
代表型号有:苏联的T-64、T-72、T-80系列、“黑鹰”,美国的M1A1、M1A2,德国的“豹”2系列,英国的“挑战者”系列,法国的“勒克莱尔”系列等。
坦克灵敏的耳目
在现代战争中,坦克都是成群出动的,少则十几辆多则成百上千辆,像1973年中东战争的戈兰高地坦克大战,双方出动了1000多辆坦克在厮杀,还要同空中的飞机以及友军配合作战。
人们想知道周身披挂着厚厚装甲,作战时门窗都关闭的坦克是怎样瞄准目标射击和同外界联系的,特别是坦克里面噪音很大,乘员之间又是如何交谈呢?
这里没有什么奥秘,关键就在于坦克有着特殊而机敏的“眼睛”和“耳朵”。
我们先来看看坦克的眼睛。现代坦克用的是更加先进的潜望镜。它已经具有望远、夜视和测距几种本领了。
如果你注意的话,就会看到在坦克车体、炮塔上开有许多小窗孔,孔上装有潜望瞄准镜。这些众多的潜望镜就是坦克的火眼金睛,它们既能用来观察、瞄准,还可以用来测距离。
其中有的“眼睛”能在白天看清远方的目标,甚至能透过云雾、雨、雪和烟尘进行观察、瞄准;有的像夜猫眼一样,在漆黑的夜晚,照样能捕捉目标。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坦克装备的“猫眼”夜视镜能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看清楚11公里范围内的目标。还有一种微光夜视仪,能将夜间的星光、月光等环境微弱的光放大近六万倍,从而能发现四公里以外的车辆和一公里以外的人员。
在坦克的车长指挥塔上安装有供车长观察、瞄准用的观察潜望镜四至十个,指挥潜望镜一个,有的还装有光学测距观察瞄准镜,使车长在闭窗情况下,能360度环视战场,搜索目标和指挥战斗。
坦克在夜间观察景物的“眼睛”就是红外夜视仪和微光夜视仪。
至于坦克的灵敏“耳朵”,那就是竖在坦克炮塔上的像细长鞭子的天线、装在车内的无线电台和车内通话器。
天线是坦克与外界联系的触角,通过它发射或接收无线电波。电台用来向上级或友邻通报情况,以及接受上级的指示,它有近百个固定频率,一般可在方圆20公里范围内进行通讯联系。
车内乘员都配有专用通话器。它实际上就是一部电话,其受话的耳机安装在坦克帽上,而送话器则紧紧贴附在乘员的喉头部位,所以叫做喉头送话器。
当车长要向各乘员通话时,他就将安装在胸前的开关扳到发话位置,而各乘员的收话器开关总是打开的。人在说话时不仅会引起空气一疏一密地振动,喉头也同时发出相应的振动。
为了排除利用空气振动通话时杂音的干扰,坦克内的通话器就采用喉头振动来传送声音。这样,车长的声音通过安装在坦克帽上的耳机传到每个乘员,乘员之间也可用同样方式自由交谈。
现代战争要求陆海空各兵种协同作战,因而互相联络非常重要。为了保证联系畅通,现在坦克上都装有两部电台。
主战坦克
主战坦克是在战场上担负主要作战任务的战斗坦克。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重型坦克和中型坦克发展演变成的一种具有现代先进技术特征的坦克。它的火力和装甲防护力,达到或超潜深度1000米,最大达900米。水下航速8至42节。
主要任务是袭击敌大、中型舰船和岸上战略目标;并可担负侦察、反潜和布雷等任务,还可输送少量人员、物资。按战斗使命分为战略导弹潜艇和攻击潜艇;按动力装置分为核动力潜艇和常规动力潜艇;按排水量分为大、中、小型和袖珍潜艇。
水中蛟龙水陆坦克
1944年6月7日,海空灰蒙蒙的。狂风呼啸,浪花扑岸,发出一片“哗啦、哗啦”的轰响。又是一个坏天气!守护在诺曼底海岸的德军炮兵们,慢悠悠的抽起烟来。这种天气,魔鬼都不愿意出窝,放心休息吧!
“轰!”决不是海浪声,而是炮声!德军防线上的几门炮四分五裂,几个士兵的脑袋被炸到半空。炮兵赶紧躲进战壕。
前方的海滩上,仍是惊涛拍岸,可在波浪之间,冒出了无数“乌龟壳”——坦克。
最初的一刹那是最可怕的,吓呆的士兵显得那么可怜:“不可能!海里怎么会冒出坦克来?”
然而,不但可能,而且已摆在眼前。
两天之前,就是6月5日,英美联合舰队就集中5000艘船和两万辆军车,从英格兰南岸启航,48小时之内,要在诺曼底登陆,攻击德军。现在,盟军的步兵拥在坦克的后面,已经黑压压的向岸上冲来。
德军急忙用密集的排炮向登岸部队还击。晚了,钻出海面的坦克如疾风,一边炮击一边爬上滩来。部分海岸防线眨眼间被突破了。
在这场登陆战中,盟军使用的是坦克大家庭中一位特殊的成员——两栖坦克,或者叫水陆坦克。
两栖坦克之所以能涉水,因为车体是密封的,并用较薄的钢板制成,以增加其浮力。当这种“水中蛟龙”入水之后,尾部的推进装置就开始工作。
推进装置有不同种类,有的像船那样装有螺旋桨,有的装有喷水式推进器,有的就依靠特制的履带划水前进。
两栖坦克的运动方式与一般坦克也不同,有的采用半潜式推进,有的干脆在水底爬行,还有的在水里行驶,就像鱼一样。现在,有些先进的坦克,在水里一小时能走11公里,一旦登陆,时速可提高四倍,有很强的战斗力。
当然,两栖坦克不是盟军发明的,其老祖宗是在22年前问世的。一位名叫克里斯蒂的工程师首先想到:阻碍坦克前进的有铁丝网、弹坑、沟壕、掩体等,但是,最大的障碍物是河流和湖泊。要是在急速的进攻途中,遇到了大江小河,难道立刻造桥吗?难道立刻填河吗?
克里斯蒂终于试制成第一辆水上坦克。他亲自驾着他的宝贝去试航,谁知刚刚下水就碰上了风浪,坦克一阵摇晃,便沉入水底。工程师差一点以身殉职。
出色的发明家们很少泄气。
第二年,克里斯蒂制造出第二辆水上坦克。它没有再被大水吞没。工程师亲自驾着它在水上游荡,时速确实很低,只有6公里,但谁都不能否认,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
克里斯蒂工程师整天想搞新的设计,他没有时间来骄傲自大,这位了不起的工程师认为,真正了不起的是比他大一千多岁的俄国公爵奥列格。
公元906年,奥列格公爵带上他的许多士兵,乘上无数单桅木船,顺着聂泊河顺流而下,要到黑海去。船队浩浩荡荡,一路上好不热闹,好不神气。
这举动引起希腊人的注意,他们又忌恨又羡慕,为了阻止奥列格公爵的水上之行,他们用大铁索把海湾的入口封锁起来。
这消息很快被奥列格公爵探得,他当即命令,船队停止前进,靠岸,把单桅木船统统扛上岸去。
士兵们扛着,拉着,推着,心里无不莫名其妙,船上岸不就成了废物?
夜幕渐渐笼罩了大地,河岸点起了熊熊篝火。奥列格公爵又下了第二道命令:给所有的帆船装上车轮。又是不伦不类的活儿。
整整一夜的苦干,当太阳刚刚露脸,奥列格公爵的船队已经变成一支奇怪的陆地战车,前呼后拥的向查理格勒冲去,升起的白帆鼓满了风。
希腊人遥遥望着水中的大铁索,还在暗自得意呢,奥列格公爵率领着士兵从他们后面冲杀过来。希腊人措手不及,鸟惊兽骇。
奥列格把盾牌挂到希腊人的城门上,那是在骄傲地宣称:我胜利了!
克里斯蒂工程师认为:奥列格公爵把战斗机械从水里引到陆地,才使他产生了逆向思维:为什么不能把陆地上的坦克嫁接到船上去呢?这促使他研制出坦克的新品种——两栖坦克。
扫雷坦克
这是一种装有扫雷设备的坦克,它是坦克家族中的“排雷手”。
坦克很怕地雷,因为地雷会把坦克的肚皮,即车体底部和脚,即行走机构炸坏。这时如果有了“排雷手”,就不怕了,它可以迅速而安全地扫除布雷区的地雷,为其他坦克和步兵开辟前进的通路。
扫雷坦克车体前面安装的特殊装置是扫雷器。扫雷器有好几种:第一种是犁刀式扫雷器,它的样子像个犁,用犁刀把埋在地里的地雷像挖地瓜一样,翻出地面,然后把地雷推向坦克的两侧。
第二种是盘式或滚压式扫雷器,它像旧时农村中常用的压面粉的石碾子,不过它不叫碾子,而叫滚轮。它利用圆盘或滚轮重量的压力使地雷爆炸。
这种扫雷器的结构较笨重,自重在7至30吨。因此,安装运输较困难,扫雷速度也较慢。同时在起伏不平的地区扫雷时,因扫雷器的提升而容易产生“漏扫”。
不过,这种扫雷器的机械强度高,在结构设计上保证触雷爆炸时,圆盘或滚轮能沿着垂直地面方向上下跳动。所以,一般能经受住8至10次地雷爆炸而不损坏。
第三种是撞击式扫雷器。它是利用钢索或链杆把地雷击炸,从而达到开辟通路的目的。
这种扫雷器的优点是旋转速度高,缺点是扫雷时,尘土飞扬,严重影响驾驶员的视线。
第四种是装药引爆扫雷器。它是利用自身的火药爆炸的力量来引爆地雷。
所有这些扫雷器,都通过支架与坦克车体前端相连接,并以坦克的动力使其运动,从而进行扫雷。
扫雷坦克保留了一般坦克上的所有火炮、机枪设备以及炮塔等,使它扫雷完毕还可以参加战斗,完成一般坦克的任务。扫雷坦克不愧为“开路先锋”。
各种扫雷方法都有长有短,不过要想大面积快速扫雷,还要靠装炸药引爆型扫雷器。
庞然大物的隐身服
很多人都知道“变色龙”这种动物。其实,它就是可以变色的四脚蛇。它依靠表皮下的多种色素块,能随时随地改变身体的颜色,将自己伪装成草丛树枝,以便捕食虫类。人们由此受到启发,就给坦克、飞机、大炮等涂上一层保护色,伪装成与周围环境相似的颜色使它能和“变色龙”的表皮一样,以色彩迷惑敌人,达到隐真示假的目的。
那么,色彩为什么能起保护作用?这主要是利用人眼睛对色彩的错觉来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就以单色保护迷彩来说,它能起到降低目标显著程度的作用。
换句话说,这种保护色能使坦克等目标和周围环境的颜色融为一体,人的眼睛就难以识别出来。由于单色保护迷彩易于同单调的背景颜色相接近,所以常用于在草原、沙漠、雪地等上面作战的坦克。
而最常用的单色保护迷彩是绿色,其中包括草绿、深绿、灰绿和橄榄绿等,这是因为坦克主要作战区是森林、草原、丛林和树木繁茂的山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坦克都使用这种颜色。在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坦克,也多采用与沙漠颜色类似的单色保护迷彩。
除单色保护迷彩外,现在还出现了一种多色保护迷彩。它是由两种以上颜色绘制成的形状大小不同的斑点迷彩,与我们常见的士兵穿的迷彩服相似。涂有这种保护迷彩的坦克,在各种不同的自然背景中,其颜色斑点既能与相处的背景相融合,又能歪曲坦克外形,掩盖其真实面目。因此,这种多色保护迷彩又称为“变形迷彩”。
坦克的新潮时装
在1982年爆发的黎巴嫩战争中,以色列军队别出心裁地给他们的坦克穿上了新潮时装。人们看到,那些在战场上横冲直撞的以色列的主战坦克,其炮塔周围和车体上披挂着许多长方形铁盒子,宛若中国古代武士身上穿的铠甲,显得格外神气。
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的坦克由于有这种新时装的保护,被对方击毁的坦克仅数十辆,而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被击毁的坦克共达500多辆,其中还有被捧为“骄子”的苏联制造的T-72坦克十多辆。
此后,坦克这种新时装便名声大振,美国、英国、苏联、法国等许多国家对它很感兴趣,不仅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而且组织人员仿制,来装备自己的坦克。美国很快为它的一些海军陆战队的M60A1主战坦克穿上了这种新时装。而苏联的行动更为迅速,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为7000辆T-72、T-80坦克披挂上了这种铁盒子。
坦克这身新潮时装如此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偏爱,它到底有什么诱人的魔力呢?
其实,它就是用薄钢板制成的普通扁平盒子,里面装有炸药。在盒子的四角或两端钻有螺孔,以便将它固定在坦克装甲上。
盒内装的是钝感炸药,一般不易引起爆炸,甚至普通的机枪子弹或炮弹破片击中它也不会起作用。但是,当它遇到破甲弹和反坦克导弹时,就会立即引起爆炸,将破甲弹或导弹弹头部产生的金属射流冲散、搅乱,使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从而保护了坦克装甲不被击穿。因此,人们把它叫做爆炸式装甲或爆炸块装甲,也有称为反应装甲或反作用装甲等。
爆炸块装甲可说是坦克的新式护身法宝,它的重量轻,体积小,制造、安装和维护都很方便,而且价格也较低廉。一辆坦克挂装十平方米大小的爆炸块装甲,重量仅增加一至二吨,对坦克的机动性能影响不大。这种爆炸块装甲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优点,即它在战场上被击中后,可及时更换,使坦克能继续进行战斗。
战场实际使用证明,爆炸块装甲能使破甲弹或反坦克导弹的破甲能力降低50%至90%,而其防护效能相当于同样重量普通装甲的十倍。
然而,强中自有强中手。正当爆炸块装甲称王称霸之时,它的克星——长鼻子导弹出世了,向它提出有力的挑战。
这长鼻子导弹是在“陶”式反坦克导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它的突出特点是,在弹头顶端伸出一个长15厘米的“鼻子”。导弹发射后,它的长鼻子首先碰击装在坦克装甲表面上爆炸块装甲。
由于长鼻子里装有少量炸药,当它撞击披挂在装甲上的铁盒子时,就将其引爆,从而使长鼻子后面的导弹弹头能将敌坦克的装甲击穿。后来,有些破甲弹也仿照反坦克导弹装上了长鼻子,用来对付坦克的爆炸块装甲。
但是,爆炸块装甲也不示弱。为了对付长鼻子导弹,爆炸块装甲由一层增加到两层,有的甚至多达三层……
爆炸块装甲和长鼻子导弹之间的竞争,促进了坦克装甲和反坦克武器的不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坦克将会有更新颖的时装出现。
重型坦克、中型坦克、小型坦克
重型坦克热兵器时代的到来,机枪和大炮的大量使用,使战场变得空前残酷。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战役,历时10个月,法、德两军对垒,法军共伤亡55万人以上,而德军伤亡65万人以上。因此凡尔登被称为战争史上的“绞肉机”。
英国有个军事作家,名叫欧内斯特·斯温顿,他目睹士兵在碉堡林立、铁丝网密布的防线外尸横遍野的惨状,心情沉重,他冥思苦想,联想到欧洲中古骑士的盔甲与当时美国一种先进的履带式拖拉机,于是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士兵坐在装有钢甲外壳的拖拉机内实施进攻。
当时英国海军大臣,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英国首相邱吉尔听说后,非常支持,于是由斯温顿上校和克劳姆普顿上校负责开始研究设计。
1915年8月,世界上第一辆坦克“小游民”终于在英国诞生了。“小游民”坦克实际上是用拖拉机配上加长的履带并加上钢板改制而成,坦克后部加上了一对转向尾轮起转向和平衡作用。
1916年,英军又造出了性能优于“小游民”的第二辆坦克“大游民”。到了1916年8月,英国共造出49辆这样的战车。为了保密起见,英国人将这些战车戏称为“TANK”(水柜),音译为“坦克”,谁料想坦克这一名字竟一直沿用至今。
可别小看这样的改装,它却成为战车史上的里程碑,从此坦克在战场上出现了。在它面前,古代战车、铠甲骑兵相形见绌(音chù);机枪、铁丝网、堑壕甘拜下风,攻势凌厉的坦克成为名符其实的“陆战之王”。
坦克自诞生以来,经过近80个年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真可谓“人丁兴旺”,这些坦克虽说是各有特长,但其基本结构却大体相同,一般都是由车体、炮塔、武器、观察、通信装置、动力装置、传动装置和行动机构组成。就像人一样,模样虽不同,但都有头和四肢,坦克的整体结构也是基本相同的。
大家都知道,在体育比赛中,拳击、举重、摔跤等项目都是分级别进行的,坦克按体重也分为重型、中型、轻型坦克,好像大小级别不同的三兄弟。
重型坦克体重大多在40吨以上,是三兄弟中的老大哥,从外表上看,身宽体胖,“头”上安装的火炮口径大、炮管长、钢甲厚、负重轮个数多。
由于重型坦克体重大,行动就不方便,但它火力强,所以在战场上常常担负掩护步兵作战,消灭对方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摧毁对方的火力点和障碍物的重任。
1942年8月,前苏联最高统帅部获悉,德国正在研制一种火力更强,装甲厚的新式重型坦克。据此,苏最高统帅部也责成坦克工厂设计一种新式重型坦克。
中型坦克不久,一种新式重型坦克诞生了,这种坦克重46吨。装一门122毫米加农炮,当时斯大林曾亲临坦克工厂视察并自豪地说:“我们要用这些坦克来结束战争!”从此这种坦克就被命名为“斯大林—2号坦克”。
斯大林—2号坦克比德国当时的“豹”式和“虎”式坦克性能都优越。希特勒统帅部认识到这一点后,命令德军坦克避免与斯大林—2号坦克正面交战。
前苏联1957年装备部队的T-10M式坦克就是在斯大林—2号坦克基础上改进的一种重型坦克,它的体重52吨,安装了122毫米口径的加农炮(在当时这是口径比较大的火炮了),它全长10.6米,宽3.56米,高2.42米,每侧有七个负重轮、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中型坦克发展很快,许多性能超过了重型坦克。所以,小型坦克现在人们不再生产和发展重型坦克了。
中型坦克的体重一般在30吨至40吨之间,有的国家也把50吨重的坦克算在中型坦克范围内。中型坦克本领最大,也最受人们青睐,因此它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
由于新技术广泛应用,中型坦克的战斗性能得到全面显著的提高,成为作战的主力,所以人们常把中型坦克叫做“主战坦克”。
现在主战坦克的体重,有的已经发展到了原来重型坦克的重量,为什么这种坦克不叫做重型坦克,反而说重型坦克衰落了呢?
这是因为现代的主战坦克在重量上虽与过去的重型坦克差不多,但它所具有的灵活性,机动性比原来的中型坦克还好,它担负了过去中型坦克的全部任务。因此,还是把它归为中型坦克,或叫做主战坦克。
从中型坦克发展到主战坦克,是坦克发展的一个崭新时代。目前,主战坦克已发展到了第三代,无论从火力、防护力,还是机动性等都比过去有显著提高。
主战坦克和其他武器一样,都在向更高的水平不断前进。
轻型坦克是三兄弟中的小弟弟,体重在20吨以下。从外表上看,小弟弟与二哥中型坦克很难区分,但你仔细辨认还是能区分的。小弟轻型坦克个子小,车体窄,火炮口径也小,装甲较薄,防护力弱,负重轮也小一些、少一些,更具机动灵活性。
轻型坦克体重轻,动作灵活跑得快,适合于山地、水网稻田地、沼泽地区作战。它在战场上主要用来担任侦察、警戒、火力支援等任务。
轻型坦克有美国的M-551“谢里登”轻型坦克,英国的“蝎”式轻型侦察坦克等。由于新式步兵战车的问世,轻型坦克与步兵战车的差别越来越小,步兵战车受到人们重视,而轻型坦克的发展则放慢了速度。
“魟”式坦克
最新式的轻型坦克要算是美国的“魟”(音hóng)式坦克,它有与主战坦克相当的火力,它安装了一门口径为105毫米的线膛炮,在轻型坦克中可算是火力强大,另外还装有并列机枪和高射机枪。
“魟”式坦克防护采用合金钢装甲,防护力略显薄弱,但它2.4米高的低矮车型减少了被发现的概率,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魟”式坦克机动性能良好,完全可同最优秀的主战坦克相提并论,而且由于体重较轻,可用C-130运输机空运,所以它的战略机动性比主战坦克还好。目前,“魟”式坦克在东南亚一带很受欢迎,因为在山岳丛林地带它的本领能够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