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功母亲的80个教育法则
14954200000037

第37章 允许孩子偶尔犯错

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如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一个不懂得宽容的孩子,要想在社会上取得成就,那是很难的。缺乏宽容,也就缺少别人对他的支持。孩子的宽容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感情,他不仅能够减少仇恨、暴力和偏执。相反,还能以善良、尊重和理解来对待别人……

没有哪个孩子不犯错误,许多时候孩子犯错也并非是有意的。也许,孩子处于好奇或无知;也许,孩子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时需要父母从心底宽容孩子的过错。如果因为孩子的一些无意的过错而训斥,处罚孩子,就不利于感化和教育孩子。

再说,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玩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也许在这些错误行为里蕴涵着智慧、想象力、创造力和责任感。因此,父母不应随意制约孩子的天性,而应用宽容的心去理解孩子,引导孩子,让他们学会分析和思考,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那么定会收获教益。一位从德国留学回来的女士谈及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

一个星期天,她领着5岁的儿子去公园游玩,儿子用一架纸飞机换回了德国小朋友的一辆玩具小汽车。这件事使母亲大为吃惊,因为那纸飞机充其量只值5美分,而那辆小汽车少说也值20美元。开始时她以为孩子说谎,但找到那小汽车的主人——德国小孩和他的妈妈时,这位德国母亲说:“小汽车是属于孩子的,该由孩子做主。”还说:“你儿子喜欢,小汽车就归他了。过一会儿,我会领孩子上玩具店,让他知道那辆小汽车值多少钱,能买多少架纸飞机,这样他就不会第二次做这种蠢事了。”

在上面这个故事中,这位德国妈妈尊重孩子的权利,没有一味地批评孩子,而是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对孩子进行循循善诱的教育。她为孩子创造了很好的情境,让孩子直接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获得深切的情绪体验,这种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的做法是很值得其他父母学习的。

学习的过程一直就是“错误——学习——尝试——纠正”不断往复的过程,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父母往往忘却这个道理,常常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常常要求孩子做每件事都百分之百正确。这对孩子而言是极不公平的。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为各方面还没有成熟。因此,父母应该允许他们犯错误。父母要解决的问题是:孩子犯了错误后怎么办。

亮亮今年五岁了,是个聪明、健康的孩子,但是特别淘气,贪玩。有一次,亮亮把房间的墙壁画得乱七八糟,看着原本很白的墙壁就这样被他“糟蹋”了,亮亮的妈妈很是生气,但妈妈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没有大声地训斥亮亮。然后对亮亮说:“你这是在干什么?”亮亮回答:“这是今天老师教我们的,老师也画出来了。”妈妈一看,原来亮亮是在模仿老师画节奏卡,而且嘴里还念着“哒哒、哒哒哒”,虽然亮亮的妈妈不再那么生气,但她想让亮亮为自己的过错行为负责,所以,她还是递给亮亮一块橡皮,对亮亮说:“请你把画上去的东西擦干净,墙上是不能随便画的。”这时,亮亮已经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不再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接过橡皮就认认真真地擦起来。

但要擦掉这些痕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亮亮站在床上擦了很久,也没能擦干净,这时亮亮的眼睛里开始噙着泪水,说道:“妈妈,我以后不画了!”虽然妈妈看得很心疼,但妈妈没有去帮助亮亮,直到他擦得痕迹不再那么清楚时,才就给了亮亮一个肯定:“妈妈知道你会把做错的事处理好的。”这时,亮亮的脸上开始露出了笑容。后来,妈妈让亮亮到阳台的瓷砖上去画,画完后只要用湿毛巾一擦就很干净了。妈妈的这个主意,给亮亮带来了快乐,他能大手笔地在瓷砖上画这画那,这不仅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而且发挥了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没有一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犯错,可是没有不出问题就能顺利长大的孩子。成长,就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

孩子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既需要把大人的忠告当作自己的间接经验,更少不了从自己亲身的经历中得来的直接经验。只有他切身体会到自己那样做不对,父母的告诫才不会被他当成耳旁风。因此,不管孩子犯了什么样的错误,问题的关键都在于父母如何引导,将孩子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的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因素,从而防止他再犯同样的错误,也少犯其他的错误。父母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对待孩子的错误不能姑息纵容,也不能粗暴处置

用简单粗暴的方法,不能取得有效的教育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造成悲剧。

2.教育犯错误的孩子时要讲究艺术

父母既要严格管教,又要冷静理智,并且须讲究教育的艺术,巧于疏导,帮助孩子从错误中走出来。

3.对孩子的错误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

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应该对孩子先肯定,让孩子在和谐的气氛中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温暖的春风吹去孩子心中的灰尘,让爱充满孩子的心田,在爱的氛围中使孩子受到教育、感化。

4.低声调批评教育孩子

批评孩子切忌大喊大叫。有的父母喜欢用高声调,似乎不这样做就不足以产生威慑效果。其实,高声调的叫喊,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加剧亲子间的紧张关系,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