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故事:
安迪从幼儿园放学回来,小脸阴沉着,妈妈过去摸了摸他的额头,还好,没有发烧。妈妈问他:“怎么了?做错了什么被老师惩罚了吗?”
“不是。我们班的古柏得了癌症,不来上学了。”安迪说。
“他会好的,你们要有信心,不是所有的癌症都不可治,对不对?”妈妈想不出什么话让一个5岁的孩子理解生与死。
安迪犹豫了一会儿,怯怯地望着妈妈:“可是,老师说,他在做化疗,头发都掉光了。”
“也许,不久又会长出来的……”妈妈的心里泛起了一阵悲意。
“我们班有几个同学,明天想去医院看他。”
没等安迪说完,妈妈抢着说:“好极了。你们可以在院子里剪些鲜花带去。”
安迪忽然吞吞吐吐起来:“我们想……想一起剃个光头才去。”
妈妈愣住了。
安迪终于直视着妈妈,勇敢地说道:“带我去理发店,好不好?我要剃光头。”
她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习惯性地打开冰箱,给安迪倒了杯牛奶。
安迪一边在餐桌上摊开书包里的东西,一边尝试再次说服妈妈:“是我想到的主意。我跟汤姆和路易说,我们也把头剃光,好叫古柏放心,我们跟他一样,他就不怕了。”
妈妈看着儿子,异常感动……最终,妈妈决定陪安迪去理发店。
在理发店里,安迪兴奋得手舞足蹈,骄傲地宣讲着他削发的目的。不一会儿,汤姆和路易也来了,他们的家长都以此为荣,连理发师也被感动了,对他们说“今天就不收你们理发的钱了。古柏有你们这样的同学真棒……”
“好叫古柏放心,我们跟他一样,他就不怕了。”多么可贵的童心、多么朴素真挚的友爱。小小年纪有如此关爱他人之心,作为父母,难道不值得骄傲吗?培养孩子有一颗善良之心,整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温暖。
那么,父母改怎样培养孩子的善良之心呢?
1.为孩子创设亲切、友爱的成长环境
一方面,父母以友好和爱的方式来教育、帮助孩子,努力使善意、友好的气氛充满整个家庭;另一方面,对所有认识的人:朋友、亲戚、同事、邻居,以及一切可给予帮助的陌生人,都友好相待。孩子们在此环境熏陶下,善良、友好对他来说就显得非常熟悉、自然,而且得体。
2.使孩子懂得如何才能变得善良
父母可以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见机行事,简单地、随意地向孩子解释一下,让他知道所有的人都非常喜欢善良的人。向孩子介绍一些友好待人和表达善意的简单的办法,让他学会考虑周全,并让他懂得,若帮助了某些人,自己也会感到莫大的欢乐。
3.为孩子营造表达善意的实践机会
孩子们受到了别人的友善相待会感到非常愉悦,这清楚地告诉他善行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机会,让孩子懂得只要与人为善自己也会获得快乐。孩子对一些小动物友好、善良和亲近中,能感觉到感激、忠心,真正懂得善行的好处。
4.赏识孩子“善意”的举动
如果孩子做的事得到了肯定和表扬,那么他还会继续这么做。因此,当孩子帮了别人一些小忙,或者替别人着想时,父母要告诉孩子,你赞成他的这一举动,鼓励他为别人多做一些令人愉快的事情。让孩子知道你希望他这样做,希望从他的举动中看到善意,表现得友好些。如果孩子对他人不友好,也不必责怪他。要让他认识到这样不好,不是好孩子应该做出的举动,并表示你对此的遗憾,相信他下次会做得好一些。
5.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有人发现,幼年、童年饲养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比较细腻,心地比较善良。相反,从小没有接触过小动物的孩子会感情冷漠。特别是在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时表现为冲动易怒、出口伤人、行为残忍,并且会欺负弱小的同学。因此,父母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支持孩子饲养小动物。
没有同情心就没有善良。没有善良就没有人道。父母有责任培养和保持孩子的心永远善良、柔软。同情心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富于同情心的人善于了解别人的处境,随时准备从道义上、行动上支持别人,从内心深处关心人、同情人。没有同情心的人只关心自己,只顾自己的快乐,而无视别人的痛苦,在他的心目中不会有他人幸福的概念,他甚至会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父母是孩子第一位“爱”的教师,孩子正是从父母彼此相爱、忠诚相待那里感受到家庭之爱,并且学会爱别人。父亲尊重并热爱自己的妻子,教育孩子热爱并尊重他的母亲,因为孩子正是从爱母亲扩大到爱老师、爱科学、爱他人、爱祖国!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去爱别人的。父亲对母亲的一言一行都影响孩子对母亲的态度。从父母恩爱、彼此尊重的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他们对家人温和亲爱,对外人也谦让有礼。
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每当一年级新生入校时,总要在校门口悬上大幅红字标语:“孩子,请爱你的妈妈!”因为“人生最圣洁、最美好的爱就是母亲的爱。”
爱妈妈是“爱”的萌芽,“善”的开始。父亲要教孩子尊重妈妈,不要对妈妈高声大嚷,不要嫌弃妈妈的唠唠叨叨——因为这也是妈妈的爱。父亲要教孩子关心妈妈,关心妈妈的身体,体贴妈妈的困苦,在妈妈遇到困难的时刻,站在妈妈的身旁说:“妈妈,不怕,有我在这里。”父亲要教孩子感谢妈妈,感谢妈妈为了他付出了自己美丽的青春和宝贵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