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东西随便丢,随便放,等到要用的时候又找不到,这时就把责任推到父母的身上,怎么没有帮他收拾好,整理好。下面这个孩子就有这样的毛病:
小安是一个性格比较外向的女孩,活泼可爱,但也有不少毛病。如放学回到家,书包随便丢,写完作业也不及时收起来,玩具遍地都是。小安的妈妈告诉她要把图书放到书架上,把玩具放到玩具箱里,好话说了一千遍,却没见多少效果。有一次,小安把一个玩具放到地板上忘了收好,妈妈一脚把玩具踩扁了,小安心疼得大喊大叫,眼泪汪汪。她还让妈妈给她买新玩具。但妈妈坚决不同意,说:“这是你自己造成的,应该由你自己负责,不能怪别人。”还有一次,小安做完作业后,把练习册不知放哪里去了,结果怎么也找不到,只好硬着头皮去学校上课,结果被老师批评了一顿。
心爱的玩具被踩坏了,作业本找不到,被老师骂,这些都是小安不认真整理东西,乱丢乱放造成的后果。那么,孩子这种乱丢乱放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呢?
1.父母只给而不管
现在,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就是只顾着去满足孩子,而对孩子缺乏必要的管束和要求。比如,对于小孩子来说,玩具、书等都应该有所限制地给予和满足,这不仅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认知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因为孩子需要固定的东西来学习,太多的刺激不但不利于孩子学习,还会破坏他们的注意力与创造激情。
2.不劳而获
古语道“不劳无获”,可孩子却是“不劳而获”,每次都不需要自己去整理玩具,他只要玩好就行了。行为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也就是说,如果一种行为出现后,我们给以积极的肯定或奖赏,这种行为就会延续;反之,则可能消退。父母往往都是帮孩子把需要的东西放到眼前,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知道整理的概念了。
3.孩子“从小就丢惯了”
任何一种良好的习惯,都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定型。相对“丢东西”而言的良好习惯自然是‘‘管好东西”。孩子越小越容易塑造。孩子如果从小到大都依赖惯了,什么都不用他来整理,上学后他自然也难以做到“管好自己的事情”了。
乱丢、乱放东西是很多孩子的通病,一旦形成习惯,对孩子的成长会有不良的影响。俗话说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注重这些生活小事,就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助力、加分。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杜绝、改变孩子乱放东西的习惯呢?
孩子随便乱放东西时,家长不要跟随其后收拾利落,应加以提醒,让其吃到自己乱丢东西的苦头,这样做有助于孩子长记性,不再乱丢东西。要想改善孩子的“丢”,就要让孩子尝到“丢”的滋味。比如,让孩子面对没有书的状况——写不成作业,被老师批评,无法正常上课等,宁可少听一天课,也要让孩子体验“丢”的滋味。而且家长要让孩子一起去弥补“丢”的行为,比如,一块去学校找、到书店去买,而且最好用孩子的零用钱,让孩子体验到因丢而带来的麻烦与损失。这些过程都将帮助孩子从内心认识到“丢”,而且让孩子懂得自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同时,父母要有意识地当着孩子的面夸奖别的孩子把东西摆放得整齐,这样可以让孩子受到鼓励。豪豪的转变就是这样的:
以前,豪豪经常把东西到处丢,在妈妈的督促下,他才勉强收拾一下,可过后又忘了。一年暑假,妈妈带豪豪到他姨妈家和他的小表哥晓东玩。晓东是豪豪最佩服的人,不但学习好,而且自理能力特别强。妈妈就有意识地当着豪豪的面夸奖晓东东西摆放得整齐,是个好孩子。从孩子的眼神看得出来,豪豪受到了触动,还有点眼红。于是,妈妈故意接着说:“豪豪一定也会把自己的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的,不信就让晓东到我们家里去看看。”姨妈也故意说:“是吗?过几天一定和晓东去看看。”就为了这句话,豪豪回到家真的马上就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就在孩子坚持收拾了两周时间,快懈怠的时候,他姨妈打电话说要来了,豪豪的劲头又上来了。星期六上午,孩子的姨妈和晓东来到他们家,看到豪豪房间的书本和玩具摆放得比较整齐,衣服也都相对整齐地叠放在一起,姨妈高兴地夸奖豪豪进步了,而晓东则把自己带来的一盒新玩具送给了豪豪。经过妈妈一个月的期望和盼望,豪豪终于学会了收拾自己的东西。
一种习惯的养成或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孩子,父母可以针对他们行为中的某一种倾向进行诱导,进而不断积极强化,让孩子认识到“好”的标准,同时体验到实践“好”的行为或习惯的愉悦,最终达到培养孩子某种习惯的目的。豪豪就是看到了晓东整理得非常好,也得到了姨妈和妈妈的表扬,也就坚持改正了自己的乱求乱放的坏习惯。
除此之外,寻找形象的参照物教育孩子也是一个好方法。
多多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不愿意收拾整理东西,每次放学回家,都把书包和作业本放得到处都是,不但影响家庭环境,还影响学习效率,有时甚至第二天快上学时他还在找东西。
后来,多多的妈妈发现,孩子对某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图书《应急手册》《避险手册》《生活手册》非常感兴趣,图书中幽默的语言和形象夸张的插图令多多爱不释手,多多每天都要妈妈选一段读给他听。正好,《生活手册》一书中有几篇讲“邋遢大王”的故事。于是,妈妈就着重把这几篇的内容,绘声绘色地讲给多多听。多多不断地被书中邋遢大王的故事逗笑,妈妈也借机问多多愿不愿意做一个邋遢大王。多多当然不愿意有这么一个“绰号”,他连连摇头。这时,妈妈半开玩笑地说:“如果多多再乱放乱丢东西,我就把你叫做我们家中的‘邋遢大王’,还让外婆外公也叫你为‘邋遢大王’”。多多急忙摇摇头,表示以后会改正。
根据孩子的特点、爱好,找一个形象的参照来教育孩子,往往能使孩子自觉地进行改正。
最后,从细节上给孩子“不丢”的引导。“惩罚”是不当行为发生后的矫治办法,而“引导”却是良好行为的塑造和不当行为的预防措施。如果能从小抓住孩子自我管理的细节,及时给予肯定,那么孩子自然而然就用“我可以做……”的准则来要求自己了,而不是非要受到惩罚才用“我不可以做……”的规矩来限制自己。因此,父母在孩子“不丢”的时候,要立刻给予奖赏。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孩子没有得到“过度满足”。否则,孩子肯定不稀罕你的奖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