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家长,应该培养每个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感恩的心来面对家人、朋友、老师;用感恩的心来面对生活、面对学习。在孩子的心底播下善的种子,让孩子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孩子就能以一颗平和快乐的心健康成长;让孩子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懂得给予回报……
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心理能力,它不仅让孩子懂得回报,也让孩子在感激他人的时候获得自我幸福感的提升,维护宁静的心灵。我们来看下面这两个孩子:
案例一:
婷婷,一个7岁的小女孩。一次,妈妈在给婷婷收拾玩具后,忘了放在哪里了,婷婷要玩的时候找不到。这时,婷婷就对妈妈说:“你就是不想让我玩,所以藏了起来。”还有一次,妈妈给婷婷倒洗脚水,不小心把婷婷烫了一下,婷婷就说:“你就是想把我烫一下!”因为这些,让婷婷的妈妈很烦躁,经常不经意的吼她,明知道这样不好,但是烦躁的时候,总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案例二:
文强,8岁,他在加拿大生活。一段时间,妈妈发现文强在早上(加拿大的早上,中国此时是深夜)拒绝跟他爸爸聊天,妈妈就问:“你问什么不跟爸爸视频了啊?”文强回答:“我希望爸爸早点睡觉,要保护身体”,这句话让爸爸很受感动。
从上面两个例子中,两个孩子年龄差别不大,但心思和行为却相差很远,一个知道心疼自己的爸爸,怀有一个感恩的心,另一个却缺失这种心理。为什么有的孩子缺少这种感恩的心呢?
首先,没有亲身体验。孩子只知道父母给我吃,给我用,可却体验不到关怀和爱等情感,认为那就是父母的义务,也不会产生感恩的心。
其次,感恩的想法没有受过鼓励。许多小孩子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时候,父母往往说“你把书读好了就行了”、“孩子你不用这样”……这就把孩子自发的感恩之心给扼杀掉了。有些父母则很细心,会说:“孩子,你能有这样的想法很好。”这值得提倡。
再次,受家庭和社会氛围的不良影响。做父母的如果不关心和感激上一代人,孩子就会模仿父母。现在社会上宣传“做生意就不要动感情”、“动什么别动感情”、“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些观念都影响着孩子感恩心的形成。
应该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感恩之心是人的自然属性。但后天不恰当的经历也会抑制人的感恩天性的发展,比如做好事却惹来了麻烦,或者帮助人却回报太少,那么,人们在再次表示关爱的时候就会大打折扣。”为此,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呢?
1.让孩子感受缺失和满足
满足是以缺失为前提的。比如说,孩子很喜欢的玩具丢了,这时邻居的小朋友又把捡到的玩具送回来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体会到了缺失的痛苦和满足的欣喜,只有具备了这种体验,孩子才迈出了具有感恩能力的第一步。
2.引导孩子认识满足的来源
当孩子知道满足是一种非常幸福的感觉,父母应该告诉他,是因为小朋友的帮助,他才能重新获得玩具。
3.让孩子学会感谢
当孩子具有了认识恩惠来源的能力,父母就可以让孩子学会如何回报。简单的如说“谢谢”,复杂的如互相帮助;小的如知恩图报,大的如抱有感恩之心对待万物。
让孩子具有感恩之心,对孩子一生来说都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因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万物的感激之情能让孩子的生活更加积极、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