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鲁国有一个人,非常擅长纺织麻鞋,他妻子也是织绸缎的能手,他们准备一起到越国做生意。有人劝告他说:“你不要去,不然会失败的。”鲁人问:“为什么呢?”那人回答:“你善编鞋,而越人习惯于赤足走路;你妻子善织绸缎,那是用来做帽子的,可越人习惯于披头散发,从不戴帽子。你擅长的技术,到越国却派不上用场,能不失败吗?”结果呢,鲁人并没有改变初衷,三五年后,他不但没有失败,反而成了有名的大富翁。
许多事情的成功、问题的解决,常常得益于逆向思维,这个鲁国人的成功也是如此。
一个人有没有创造性,是由他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思维之不同,就在于创造性思维不囿于成见,不因循守旧,能够打破条条框框,能在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地方和别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有所发现、有所建树。创造性思维常常表现为主动、新颖、超乎想象和事半功倍等特性。帮助孩子在学习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可以大大促进孩子的自信心,甚至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创造性思维往往来自逆向思维,因此,父母要教孩子学会逆向思维。我们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在7岁的时候就像大人一样非常懂事,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年龄还很小的司马光,面对小伙伴落水、生命垂危,自己和其他小伙伴都够不着水缸,喊大人又来不及的险情,灵机一动,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从破缸中流出,救起了小伙伴,就是与运用了“破缸留人”的逆向思维。
历史上还有很多应用逆向思维获得成功的故事:古罗马的阿基米德利用水的浮力和物体的排水量来鉴定国王的金冠;三国时的曹冲,五岁的时候就会利用水的浮力称大象的重量。这些都是应用了找到替代物品,“化整为零”然后“零存整取”的思维方法。孙膑用“添兵减灶”的办法迷惑庞涓,造成了撤兵的假象,而诸葛亮却用减兵增灶的办法,摆出增兵的架势,瞒过了司马懿,撤军千里。可见,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具体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逆向思维。
一般来说,孩子长到4~5岁就可以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了。它是一种可逆思维,其思维方式与单向思维相反,但思维的实质是一致的,只是换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对4~5岁的孩子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主要在于帮助孩子从小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判断事物。开展逆向思维教育,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并提高孩子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尤其对孩子今后数学的学习有特殊意义。
比如,听完《龟兔赛跑》的寓言,如果孩子说:“乌龟真笨,本来就跑不快,还要和兔子赛跑。”妈妈说:“瞎说,是兔子太骄傲,所以乌龟先到了终点,所以你要记住好好听妈妈讲故事。”这样,孩子对于妈妈讲的故事可能就会失去兴趣了。但是,如果妈妈说:“好孩子,你说得有道理,兔子因为一时大意才被乌龟落下了,如果它没有睡过头,乌龟怎么也赶不上它。所以,不能希望人家睡过头,才去赢人家。”这个时候,孩子对以后讲的故事肯定也是兴致勃勃的。
面对同一个故事,孩子与父母思考的方式不一样,父母教育孩子时的态度不一样,对孩子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当父母培养孩子的逆向思维时,可以将之与孩子的语言学习和日常生活结合接来。比如,转化句型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明明从橱柜里拿走了一个苹果”,可以转化为“一个橱柜里的苹果被明明拿走了”,或者“明明拿走的一个苹果、是橱柜里的”等等。让孩子知道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同时,也可以用反义词和儿歌来训练孩子的逆向思维。
孩子的思维具体形象,而且常常是单向思维,即从一个角度而且常常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认识事物。例如,母亲将奶瓶里的牛奶倒入大口杯时,孩子就会觉得牛奶多起来,因为大口杯的口径大。当他不愿意别人发现时,就用小手捂住自己的眼睛,以为人家看不见他了。单向思维是低级的思维形式,它妨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父母应帮助孩子克服单向思维形式,养成多角度、多方位、多功能、多途径思考问题的习惯。
懂得谦让——获取快乐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