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防病祛病避风港
14954500000096

第96章 察言观色,早辨疾病

目前,现代医疗仪器还不能完全替代中医的“望、闻、问、切”和“视、触、叩、听”等传统的诊断方法。人患病时,体内的复杂变化,往往会“露于形色”,在面部呈现出“五颜六色”。如能在生活中仔细观察之,就可能及早发现某种疾病,有针对性的预防与治疗。

1.面色发红

一般来说,红光满面是健康的标志;但是,有些中老年人,特别是体型肥胖者,如出现“红光满面”,便要警惕是否患有高血压病。流行性出血热,在热退后,出现“三红”症状,即面部、颈部和前胸发红,酷似酒醉貌。两颧下部近腮处发红,有肺结核的可能。活动期肺结核病人,由于病毒素的刺激,常在午后出现面部潮红,尤以两颧较为明显。两颧上部发红亦有糖尿病的可能。另外,患感冒、肺炎、疟疾等病者,发高烧时,面部皮肤的血管普遍扩张,表现为满面潮红,被医生称为“高热面容”。

2.面色发黄

中医认为黄色为虚症、湿症,与脾胃有关。黄色鲜明为湿热,黄色晦暗为寒湿。脾虚脸色就会萎黄,面、眼白、皮肤都呈黄色,是黄疸的表现,常见于黄疸型肝炎。胆道、胆囊的一些疾病也会引起黄疸。小儿面色萎黄、腹大肢痩,常为肚子中有寄生虫。

3.面色发白

中医认为白色为虚症、寒症,失血、贫血的表现。脸部色素不均,有白点或白斑,提示有寄生虫。急性肾炎和肾功能不全者,面部发白、浮肿,有时白得发亮。如局部皮肤出现块状发白,与周围皮肤截然不同,则多为白癜风。

4.面部发青

中医认为青色是寒症、痛症、惊症、淤血的表现。面部及嘴唇青紫,医学上称为“发绀”,常见于各种引起缺氧的疾病。如严重的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肺炎、肺梗塞等。口唇经常惨白或青紫,系心肺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除面部、嘴唇青紫外,手指(足指)甲下也可以出现青紫色。患二尖瓣狭窄心脏病的病人,面部及两颊出现不同程度的紫红色,医生们称此为“二尖瓣面容”。亚硝酸盐、氰化物、杀虫醚等中毒,也会出现面部及嘴唇发绀。

5.面色发黑

中医认为面黑为寒,是肾气亏虚,常见是肾功能不全。患慢性肝炎、疟疾、黑热病等可出现面部颜色加深;慢性水银中毒,面部呈烟灰色或磨石色;长期接触沥青、柏油、焦油者,可患焦油黑变病,面部及皮肤发黑;长期大量吸烟,嘴唇及面部皮肤颜色较一般人深。

面部皮肤颜色的异常改变,虽可发现某种疾病的蛛丝马迹,但不能作为诊断某种疾病的惟一依据,一旦发现面部颜色异常,应及时去医院检查,由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及时治疗。另外,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引起面部呈现上述各色,不能当做某种疾病的依据,一般来说,只要停药后,面部能恢复正常。